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白的皮肤,圆圆的眼睛,个子不高,身材苗条,钟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80后大城市姑娘。原本是追随在乡里工作的丈夫到了农村,却没想到来了她就再也“不愿”走,即便丈夫很快就调回州里工作,她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坚守在那6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里,无怨无悔地服务着一方父老乡亲。
她说:“这里有我放不下病人和村民,每次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我就不忍心离开,我是一名医生,我有责任留下来。”
为爱来到乡村
2008年之前,钟晶的丈夫一直在贵州省西南部的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工作,而钟晶则在贵阳市的长江医院上班。由于分隔两地,俩人基本上一个月才能见上一两面。
在探亲的时候,钟晶得知有的妇女为了去镇上看病早上5点就要起床,走上3个小时的山路,之后还要匆匆赶回家干农活。还有的妇女因为简单的妇科病导致不孕不育,甚至因此家庭破裂。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敲打着钟晶的心灵,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和弱势群体那份强烈的怜惜之情终于让她决定辞掉城里医院的工作,来龙河村开办一个医务室,一来可以帮村民看病,二来也可以留在丈夫身边,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
钟晶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钟晶的脑海里随即闪现一个念头: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从医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了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外表柔弱的钟晶骨子里其实很要强,她想再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帮村民们普及点医疗知识。于是,她和丈夫约定,如果3个月后她坚持不下去了,就回城。
守候乡村的天使
钟晶没想到,这间小小的卫生室不仅让她坚持了3个月——时至今日,她已经在那里坚持了6年。
每天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渐渐地,“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都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本来钟晶只会看妇科,后来发现村民有什么病都来找她看,只得从头学。她平日里一边工作,一边抽空看书学习,书上没有的,她就去远点的镇上找其他大夫学。但是让钟晶没想到的是,村里的牲口病了,村民也都拉来诊所找她想办法,这让钟晶哭笑不得。“以前只想着就是给村里妇女看看妇科病,没想到现在连牲口生病都得会治,我哪会啊,可是村民那么质朴,那么信任我,我就得学啊。”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地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有一次,丈夫回龙河村办事,两个人走在村里的路上,好多村民都亲切地和钟晶打招呼,这让丈夫又惊讶又羡慕。钟晶像个小女孩一样得意地回忆:“他(钟晶丈夫)说他在这工作了十几年,走在路上也没有这么多人认识他、跟他打招呼,他还问我是如何做到的。”
钟晶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医术、用自己的真心,换回了村民对她最质朴、最真诚的情谊。
爱在坚守中传递
钟晶在村民面前是一个值得信赖、做事沉稳的好医生,但私底下,她也是个典型的80后。
来农村之前,钟晶下班后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生活,喜欢吃零食、逛街买衣服、唱歌跳舞、看电影……“现在两三年了,也没怎么买过新衣服。平时在村里工作都是穿裤子,穿裙子的机会都很少。”钟晶说道。
刚成立医务室的那年,钟晶25岁,孩子也很小,为了专心诊室,她把孩子放在婆婆那照顾。长时间看不到孩子,钟晶就特别想,再加上丈夫也不在身边,她对家人的思念无比强烈。“过年回家看孩子,她都不认识我了,我带她,她也不跟我,那时候心里特别难受。等相处了几天熟悉了,她愿意跟着我了,我却又要走了。”每次临走前,女儿拉着钟晶的手恋恋不舍,不让她走的时候,她真的想留下来陪女儿,再也不离开了,可冷静下来想想,至少女儿在城里能够有书读、有好医院看病,可是村里的孩子如果没有她,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她再一次踏上回村的路途。
钟晶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她被网友们誉为“最美乡村女医生”。还有一些人被钟晶的事迹所感染,希望到龙河村做志愿者,还有的人给钟晶的卫生室捐赠药品。
“现在我这已经有几名志愿者了,可以帮我分担工作,我会一直等到有一位好医生来接替我的工作,否则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不会离开。”
最美的幸福
最初看到钟晶的事迹,感觉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一触,因为一个地道的城里姑娘,一个喜欢逛街、唱歌、吃零食的80后,却为了一方父老乡亲的依赖和信任,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职业的发展上做出了一个不平凡的选择。
6年来,生活中不能相夫教子、不能孝敬父母,学习上无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请教,工作中得不到片刻休息,但钟晶始终坚守在小小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
6年来,钟晶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恪守职责、无私奉献的医者之歌。韶华逝去,钟晶换来的是龙河村几千村民的身体健康;环境艰苦,钟晶赢得了龙河村上下老百姓的信任和感激。
8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钟晶,还有更多的“钟晶们”,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曲青春无悔的奉献诗篇。
(编辑 李天骄)
她说:“这里有我放不下病人和村民,每次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我就不忍心离开,我是一名医生,我有责任留下来。”
为爱来到乡村
2008年之前,钟晶的丈夫一直在贵州省西南部的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工作,而钟晶则在贵阳市的长江医院上班。由于分隔两地,俩人基本上一个月才能见上一两面。
在探亲的时候,钟晶得知有的妇女为了去镇上看病早上5点就要起床,走上3个小时的山路,之后还要匆匆赶回家干农活。还有的妇女因为简单的妇科病导致不孕不育,甚至因此家庭破裂。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敲打着钟晶的心灵,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和弱势群体那份强烈的怜惜之情终于让她决定辞掉城里医院的工作,来龙河村开办一个医务室,一来可以帮村民看病,二来也可以留在丈夫身边,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
钟晶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钟晶的脑海里随即闪现一个念头: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从医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了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外表柔弱的钟晶骨子里其实很要强,她想再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帮村民们普及点医疗知识。于是,她和丈夫约定,如果3个月后她坚持不下去了,就回城。
守候乡村的天使
钟晶没想到,这间小小的卫生室不仅让她坚持了3个月——时至今日,她已经在那里坚持了6年。
每天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渐渐地,“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都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本来钟晶只会看妇科,后来发现村民有什么病都来找她看,只得从头学。她平日里一边工作,一边抽空看书学习,书上没有的,她就去远点的镇上找其他大夫学。但是让钟晶没想到的是,村里的牲口病了,村民也都拉来诊所找她想办法,这让钟晶哭笑不得。“以前只想着就是给村里妇女看看妇科病,没想到现在连牲口生病都得会治,我哪会啊,可是村民那么质朴,那么信任我,我就得学啊。”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地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有一次,丈夫回龙河村办事,两个人走在村里的路上,好多村民都亲切地和钟晶打招呼,这让丈夫又惊讶又羡慕。钟晶像个小女孩一样得意地回忆:“他(钟晶丈夫)说他在这工作了十几年,走在路上也没有这么多人认识他、跟他打招呼,他还问我是如何做到的。”
钟晶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医术、用自己的真心,换回了村民对她最质朴、最真诚的情谊。
爱在坚守中传递
钟晶在村民面前是一个值得信赖、做事沉稳的好医生,但私底下,她也是个典型的80后。
来农村之前,钟晶下班后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生活,喜欢吃零食、逛街买衣服、唱歌跳舞、看电影……“现在两三年了,也没怎么买过新衣服。平时在村里工作都是穿裤子,穿裙子的机会都很少。”钟晶说道。
刚成立医务室的那年,钟晶25岁,孩子也很小,为了专心诊室,她把孩子放在婆婆那照顾。长时间看不到孩子,钟晶就特别想,再加上丈夫也不在身边,她对家人的思念无比强烈。“过年回家看孩子,她都不认识我了,我带她,她也不跟我,那时候心里特别难受。等相处了几天熟悉了,她愿意跟着我了,我却又要走了。”每次临走前,女儿拉着钟晶的手恋恋不舍,不让她走的时候,她真的想留下来陪女儿,再也不离开了,可冷静下来想想,至少女儿在城里能够有书读、有好医院看病,可是村里的孩子如果没有她,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她再一次踏上回村的路途。
钟晶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她被网友们誉为“最美乡村女医生”。还有一些人被钟晶的事迹所感染,希望到龙河村做志愿者,还有的人给钟晶的卫生室捐赠药品。
“现在我这已经有几名志愿者了,可以帮我分担工作,我会一直等到有一位好医生来接替我的工作,否则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不会离开。”
最美的幸福
最初看到钟晶的事迹,感觉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一触,因为一个地道的城里姑娘,一个喜欢逛街、唱歌、吃零食的80后,却为了一方父老乡亲的依赖和信任,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职业的发展上做出了一个不平凡的选择。
6年来,生活中不能相夫教子、不能孝敬父母,学习上无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请教,工作中得不到片刻休息,但钟晶始终坚守在小小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
6年来,钟晶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恪守职责、无私奉献的医者之歌。韶华逝去,钟晶换来的是龙河村几千村民的身体健康;环境艰苦,钟晶赢得了龙河村上下老百姓的信任和感激。
8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钟晶,还有更多的“钟晶们”,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曲青春无悔的奉献诗篇。
(编辑 李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