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什么?有一种答案很有道理,那就是建立在主观投射基础上的一种认知活动。不过,透过当下情形,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仍以重“意”为主,将语篇词汇、语句等反复地揣摩,反复研读其中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甚至总结出了一套阅读理解的定律,可谓是以文悟道,发现其中的真情实感。恰恰相反,学生对语言文本中的“言”却是少了雕琢和耐力,不能由语篇中外在言语形式来深入细致把握好运用好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不能形成正确语言规范意识和综合运用技能。“得意忘言”成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不说的“隐痛”,做到言意兼得,恐怕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向。
一、研读文章,挖言得意
文章体现着作者的心思、意图,更是凝聚着一定的深刻内涵。学会研读文章,从其中的陌生处深入探讨挖掘,对丰富语言表达内容与深化思想内涵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关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的“障碍”,找出不解处,多驻足流连,多咀嚼品味,便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突出探解值得回味处,便能给阅读增添无比新鲜的“鸡精”。
研读,让阅读变得更加“招人喜爱”。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第三自然段阅读引导中,深入研读文章表达内容与表达技巧,需要教师好好下一番工夫。语段中有“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很显然,此语句中描写的对象是黄山松,从姿态上展开叙述,需要我们挖掘松的千姿和百态。但从语言形式来研究,便会有一定的发现。有的同学阅读后认为,作者用了排比句罗列出黄山松的不同形状,紧扣了“千”与“百”的特征。有的同学则认为“屹立”“斜出”“弯曲”是形容词写姿态,中间“仰”“俯”“卧”是用动词写姿态,最后“状如黑虎”“形似孔雀”是用短语写姿态,可谓各不相同,等等。教师则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不妨从“变”的角度予以引导,这样的研读便会更有深度和广度了。
抓住细节研读是指导学生言意兼得的关键,因为往往越是普通之处越是隐藏着“暗沟潜流”,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给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获得深层次阅读体验。多给学生自我表述的机会,让他们用浅显的语言阐述自己的异议,从中发现富有意义的体验与奥妙,喝上一碗心灵“鸡汤”。
二、点拨有度,明言知意
语言是有规律的,阅读理解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找出规律,规范语言表达,提高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这种规律需要学生在自我研读中主动揣摩,在自觉归纳中发现共同点和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把握好尺度,既不能全部讲透道明,让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难以调动学生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更不能不说,让学生在迷途中不知所措。
点拨有度,便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的阅读引导中,学生对“桂花怎么会下雨?”定会产生疑惑。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三段“摇桂花”,让他们去探讨其中的意思。有的同学从家人摇桂花的动作上分析,认为摇的过程其实就是产生“雨”的过程。有的同学从“我”说的话“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中探析,认为桂花纷纷落下的神态像下雨,从嗅觉的角度阐述了桂花雨的与众不同。有的同学从父亲吟诵的诗句“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中赏析,从“摇”“落”“纷”来阐述自己的理解感知,认为摇的过程不仅快乐,更能得到观雨的视觉享受和闻香的愉悦之感,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便会从雨的形状、摇的快乐中获得深刻感知。
指导点拨有度,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想法主动融进阅读,学生在预想中质疑,在探究中解惑,一定能使得阅读更有意义。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时适度点拨,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帮助他们走出混沌蒙昧的状态。
三、由此及彼,言而有意
形式和内容是阅读指导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都是学生值得探究的要点。离开了形式单独探究内容,必然会毫无章法可言,定会缺少规律性;离开了内容研究形式,必然会陷入虚无主义,缺少目标性。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能使他们在彼此结合处找到平衡点。把握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定会“言而有意,意里有言”。
研究形式与内容,能让学生在由此及彼的探析中丰富视野和思维。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的教学中,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内容,还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深有感触。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引述了童第周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很多同学都能注意到,这展现了童第周靠着勤奋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接下来华罗庚的讲话又有怎样的用意?有的同学说是总结了勤奋的意义,让我们从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有的同学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给了我们指引。有的同学说,与文章的题目相呼应,等等。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可引导其掌握归纳主旨的方法,让他们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探究出更多的学习方法。
由此及彼探究,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探寻机会,从言意兼得中探析规律性。在指导中,应结合学生的理解感知能力,多设计符合学生言语认知规律的话题,能使得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感悟,让他们能在跳起来摘果的过程中获得意和言。
四、投射语篇,言意兼得
阅读是学生建立在自己已有认知基础上的一种主观投射,是他们由言意兼得而生成的语言感知。多给学生自我认知研读揣摩的机会,舍得时间让他们能带着好奇和新鲜感主动与文本作者、人物进行对话,让他们在心有灵犀的基础上产生顿悟,定会使得阅读更有意义。多运用诵读、想象、发现等方法,帮助学生走出混沌之感,让他们获得深思体验。
投射语篇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感悟不断深化的过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爱之链》的教学引导中,为了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的真正内涵,可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全文的方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阅读感知,帮助他们从整体理解感知的角度明白乔所做事情的无私和大爱,让他们从相应的语言文字中找出言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假如你就是乔的同事,你会对他所做的事情做怎样的评價?有的同学说,会向乔学习,让爱在自己的身上得以传递。有的同学说,会给乔一笔费用,帮助他走出困境。有的同学说,会一起帮助乔找份好工作,等等。在学生言意兼得的基础上,不妨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阅读方法以及有益的精彩发现,给他们更多自我调适和转变的机会。
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找出其中的精彩内容,运用想象联想深化推理,便于他们能享有充分自我探学的机会,得到更多的发现。朗读、想象、发现,三位一体模式的运用,打破了依赖教师讲学的单一模式,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锻炼和实践发展机会,便于他们深化理解,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
总之,“言意兼得”打破了追“意”中过度解读的艰涩,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探读新模式。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必然让学生“多嘴多舌”,而非“鸦雀无声”,这样的课堂看似“乱”了点,但能让学生得知文本的真正内涵,却也是本值得推崇的教学“真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研读文章,挖言得意
文章体现着作者的心思、意图,更是凝聚着一定的深刻内涵。学会研读文章,从其中的陌生处深入探讨挖掘,对丰富语言表达内容与深化思想内涵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关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的“障碍”,找出不解处,多驻足流连,多咀嚼品味,便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突出探解值得回味处,便能给阅读增添无比新鲜的“鸡精”。
研读,让阅读变得更加“招人喜爱”。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第三自然段阅读引导中,深入研读文章表达内容与表达技巧,需要教师好好下一番工夫。语段中有“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很显然,此语句中描写的对象是黄山松,从姿态上展开叙述,需要我们挖掘松的千姿和百态。但从语言形式来研究,便会有一定的发现。有的同学阅读后认为,作者用了排比句罗列出黄山松的不同形状,紧扣了“千”与“百”的特征。有的同学则认为“屹立”“斜出”“弯曲”是形容词写姿态,中间“仰”“俯”“卧”是用动词写姿态,最后“状如黑虎”“形似孔雀”是用短语写姿态,可谓各不相同,等等。教师则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不妨从“变”的角度予以引导,这样的研读便会更有深度和广度了。
抓住细节研读是指导学生言意兼得的关键,因为往往越是普通之处越是隐藏着“暗沟潜流”,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给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获得深层次阅读体验。多给学生自我表述的机会,让他们用浅显的语言阐述自己的异议,从中发现富有意义的体验与奥妙,喝上一碗心灵“鸡汤”。
二、点拨有度,明言知意
语言是有规律的,阅读理解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找出规律,规范语言表达,提高运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这种规律需要学生在自我研读中主动揣摩,在自觉归纳中发现共同点和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把握好尺度,既不能全部讲透道明,让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难以调动学生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更不能不说,让学生在迷途中不知所措。
点拨有度,便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桂花雨》的阅读引导中,学生对“桂花怎么会下雨?”定会产生疑惑。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三段“摇桂花”,让他们去探讨其中的意思。有的同学从家人摇桂花的动作上分析,认为摇的过程其实就是产生“雨”的过程。有的同学从“我”说的话“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中探析,认为桂花纷纷落下的神态像下雨,从嗅觉的角度阐述了桂花雨的与众不同。有的同学从父亲吟诵的诗句“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中赏析,从“摇”“落”“纷”来阐述自己的理解感知,认为摇的过程不仅快乐,更能得到观雨的视觉享受和闻香的愉悦之感,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便会从雨的形状、摇的快乐中获得深刻感知。
指导点拨有度,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想法主动融进阅读,学生在预想中质疑,在探究中解惑,一定能使得阅读更有意义。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时适度点拨,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帮助他们走出混沌蒙昧的状态。
三、由此及彼,言而有意
形式和内容是阅读指导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都是学生值得探究的要点。离开了形式单独探究内容,必然会毫无章法可言,定会缺少规律性;离开了内容研究形式,必然会陷入虚无主义,缺少目标性。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能使他们在彼此结合处找到平衡点。把握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定会“言而有意,意里有言”。
研究形式与内容,能让学生在由此及彼的探析中丰富视野和思维。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的教学中,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内容,还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深有感触。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引述了童第周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很多同学都能注意到,这展现了童第周靠着勤奋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接下来华罗庚的讲话又有怎样的用意?有的同学说是总结了勤奋的意义,让我们从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有的同学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给了我们指引。有的同学说,与文章的题目相呼应,等等。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可引导其掌握归纳主旨的方法,让他们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探究出更多的学习方法。
由此及彼探究,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探寻机会,从言意兼得中探析规律性。在指导中,应结合学生的理解感知能力,多设计符合学生言语认知规律的话题,能使得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感悟,让他们能在跳起来摘果的过程中获得意和言。
四、投射语篇,言意兼得
阅读是学生建立在自己已有认知基础上的一种主观投射,是他们由言意兼得而生成的语言感知。多给学生自我认知研读揣摩的机会,舍得时间让他们能带着好奇和新鲜感主动与文本作者、人物进行对话,让他们在心有灵犀的基础上产生顿悟,定会使得阅读更有意义。多运用诵读、想象、发现等方法,帮助学生走出混沌之感,让他们获得深思体验。
投射语篇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感悟不断深化的过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爱之链》的教学引导中,为了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的真正内涵,可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全文的方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阅读感知,帮助他们从整体理解感知的角度明白乔所做事情的无私和大爱,让他们从相应的语言文字中找出言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假如你就是乔的同事,你会对他所做的事情做怎样的评價?有的同学说,会向乔学习,让爱在自己的身上得以传递。有的同学说,会给乔一笔费用,帮助他走出困境。有的同学说,会一起帮助乔找份好工作,等等。在学生言意兼得的基础上,不妨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阅读方法以及有益的精彩发现,给他们更多自我调适和转变的机会。
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找出其中的精彩内容,运用想象联想深化推理,便于他们能享有充分自我探学的机会,得到更多的发现。朗读、想象、发现,三位一体模式的运用,打破了依赖教师讲学的单一模式,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锻炼和实践发展机会,便于他们深化理解,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
总之,“言意兼得”打破了追“意”中过度解读的艰涩,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探读新模式。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必然让学生“多嘴多舌”,而非“鸦雀无声”,这样的课堂看似“乱”了点,但能让学生得知文本的真正内涵,却也是本值得推崇的教学“真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