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經濟」的盆滿缽滿,引來了風投和外資的「圍觀」。牽手風投,引入外資,在這些台資品牌漸成風潮的引資洽購背後,是借錢做大、與狼共舞的雄心壯志,還是心生倦意、「落袋為安」的念頭開始發酵?台商品牌走到今天,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
從賺機會財一路走來,管理財、整合財直至文化財的四級跳背後,也反映出台商生存不易,不得不進行策略調整的艱辛;因為,20年後的今天,台商登陸碰運氣的時代已經過去,一位從事女裝生意的台商感歎:「店租在台灣占經營成本8%,大陸卻占到15%,將近兩倍!台灣人事成本占15%,大陸也已到11%,只要門市三、四個月都不賺錢就得另覓門市。」
勞工荒、租金漲,愈加高漲的經營成本,讓很多辛苦耕耘多年的台商品牌遭遇成長瓶頸。於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台商身後,閃現出風投的身影;而一些實力雄厚的外資大牌,也手握資金,隨時覬覦著因為金錢饑渴而步履蹣跚的台商品牌。
牽手風投,引入外資,在這些台資品牌漸成風潮的引資洽購背後,是借錢做大、與狼共舞的雄心壯志,還是心生倦意、「落袋為安」的念頭開始發酵?台商品牌走到今天,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
去家族化謀管理提升
台商服務業的風生水起,引得有著敏銳嗅覺的風投們紛紛圍觀,一旦認為「錢景」不錯,就會毫不猶豫的果斷出手。根據華威國際創投統計,自2007年起,創投和私募基金爭相投資台商連鎖服務業,近幾年的投資金額均突破一億美元。在引入風投的台商品牌名單上,我們看到了一茶一坐、迪歐咖啡、象王洗衣、85度C等熟悉的名字。「沒有創投,台商想開到30家店,資金容易有問題!」一茶一坐總裁陳定宗指出,服務業多屬中小型企業,沒有創投資金推一把,展店能量有限,30家就是一道天險。
或借資金動力,或謀管理提升,牽手風投之後,台商慣常的單打獨鬥的傳統家族經營模式正在發生改變。
自然美,這家做了近40年的女子美容企業,靠女人創出一片天。自從32.77%的股權以8.198億港元的總價售予凱雷亞洲III基金之後,短短幾個月就完成了徹底的「去家族」化——從公司的股權結構到高管團隊的重組。
自然美創始人、董事會主席的蔡燕萍,感歎自己和先生「兩個人合起來120多歲」,感覺「做得很累,也沒有年輕人的精力了」。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7年初,自然美就曾聘用職業經理人擔任集團CEO、中國區COO等職。但蔡燕萍覺得「他們沒有完全撐起來」。不能找到「合適」且讓她「放心」的人,讓她除了擔心自己「30多年的心血」,更焦慮「連鎖店好幾萬人怎麼生存下去」。而PE投資者凱雷,除了看中自然美綿密的銷售通路,更為看好的是自然美背後中國大陸美容行業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並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遞增的市場規模和美好「錢景」。據預測,未來3~5年,中國美容加盟連鎖經濟年產值將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
在引入PE投資者凱雷之後,自然美從董事會到高管的核心團隊,都經歷了一次大規模「換血」。創始人蔡燕萍仍擔任董事會主席,其先生李明達則由原CEO改任集團副主席和執行董事,蔡燕萍的兩個子女分別調任非執行董事。由此,蔡氏家族的成員只在董事會就公司的長期計畫、資金運作等進行評估,不再負責具體執行層面的事務。曾擔任世界500強企業固特異輪胎大中華區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曾新生正式履新自然美新任CEO。
接掌管理大權,凱雷要對被評估為「有好產品,缺管理」的自然美進行管理重塑。一方面計畫將管道從目前的一線城市下沉至二、三線城市,以加盟的形式擴大管道規模;另一方面,豐富產品線,不僅將產品覆蓋的消費人群的年齡段拉長至25~39歲之間,還增加保健品等產品。同時從組織架構上,加強系統管理,利用CRM和POS系統加強對加盟店的管理,細化分區和業績評定,增加人力配備,增設物流中心,支援貨品配送,實現「2倍速度」的目標。
牽手外資實現國際化夢想
20年來,台商經過鴨子劃水般的艱苦努力,逐步累積起品牌知名度和行銷通路網路;然而,這些成熟和成長起來的台商品牌,在同樣覬覦中國大陸女性消費市場的外資大鱷眼裏,正在成為他們快速挺進的踏腳石。於是,在巨大競爭壓力下舉步維艱的台商品牌,開始對外資敞開了大門。
2010年12月,全球最大的香水公司法國科蒂集團與台資護膚品公司丁家宜達成股份購買協定,據報導,科蒂將獲得丁家宜控股公司50%~60%股份,「現金加股票」的交易總價值將達4億美元。
事實上,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科蒂集團,早就對未來幾年年均增長超過8%、到2015年零售規模將超過9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護膚品市場垂涎已久。而丁家宜目前超過2萬個遍佈大陸的銷售網點,無疑為其在大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渠道力量,可以幫助其在大陸發展生根。同時,兩品牌現有產品基本不會構成直接競爭。丁家宜的產品多採取普通超市上架的渠道,而科蒂的現有品牌都比較高端,大部分品牌更多的是採取專櫃銷售渠道。通路和產品線的互補,也有利於實現雙贏效應。
無獨有偶,同樣以「主婦消費」和「媽媽經濟」為主打的糖果市場,也再掀波瀾。
「我們已經收到了雀巢收購徐福記材料的申報,正在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審核。」2011年7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的講話,表明全球最大食品集團雀巢17億美元收購台資食品集團徐福記六成股權專案,已經進入了實質性的審批階段。
徐福記,1995年從外銷轉進大陸內銷市場,曾連續11年蟬聯大陸糖果外銷數量第一名,更有「中國糖果王」的美稱,在大陸的糖果市占率為6.6%,高居第一。2010年其全年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43.1億元人民幣和6.022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14%和31%。
「徐福記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商業模式!」業內專家分析,品牌、通路是外資購併的第一要素,但徐福記在散裝市場無可匹敵,更是獲得跨國集團青睞的關鍵因素。「散裝市場就是在市場、超市,讓消費者一把一把抓,再稱斤論兩地賣。」這種市場在逢年過節時的銷售特別驚人,徐福記在散裝糖市場稱霸多年,但這種中國特色市場,西方品牌到現在還是打不進來。
此外,徐福記已經成功搭建了深入大陸二三線城市的強大銷售網路,有超過20萬個有效零售點,這正是雀巢在中國長期以來的短板。徐福記不但可以補充雀巢的糖果產品線,還可以幫助雀巢已有品牌實現管道下沉。
丁家宜、徐福記並非跨國集團狩獵台資的個別標的。以冷凍食品聞名的龍鳳食品,2005年被全球最大的薯條製造商麥肯集團合併;此外,全球兩大碳酸飲料集團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也都曾找上康師傅。可口可樂早在2003年,就曾與康師傅洽談購併康師傅的飲料事業,被拒絕6年後才死心。
為什麼捨得自己辛辛苦苦創立的品牌「當兒養,當豬賣」?台資企業面對百家爭鳴,各有盤算。「丁家宜希望能夠依託科蒂的全球網絡和營銷專長,獲得更快速增長。」丁家宜創始人兼董事長莊文陽表示。康師傅引進日本朝日啤酒與伊藤忠成為策略夥伴,考量的是伊藤忠的國際性綿密網路,讓康師傅可以快速同步國際化,並獲得擴張所需的技術與資源;克莉絲汀也基於同樣理由,讓日本丸紅商社入股約兩成。
國際化夢想,似乎成為越來越多的台資企業與外資結緣的主要理由;然而,融資不易、人才不足、成長乏力、理念陳舊、技術落伍,甚至是身心俱疲的「落袋為安」念頭發酵,也是台資選擇放手的不爭事實。比如,丁家宜的產品涉及洗面奶、防曬霜、面膜等多個領域,品類比較分散,在競爭激烈的日化行業受到本土和外資企業的雙面夾擊,多年來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難有起色;而徐福記雖然處於上升通道,但仍面臨著經營戰略保守、產品線單一、上游原材料價格瘋長、擴充產品線所需的資金、技術、人才不足等諸多困境。
後記
隨著全球巨擘全面聚集中國大陸市場,加上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崛起,過去台資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面臨挑戰。台資企業傳統家族式的經營,講的是人治、信任,面對擁有上百年歷史、以系統管理見長的外資,不管在資金、人才上,打長久戰恐居下風。「丁家宜、徐福記們」也許只是序幕,未來跨國企業購併或入股大陸台資品牌企業,頻率應該會越來越頻繁。屆時,如何在與狼共舞的國際化進程中避免品牌沉淪,將成為台商面臨的新課題。
從賺機會財一路走來,管理財、整合財直至文化財的四級跳背後,也反映出台商生存不易,不得不進行策略調整的艱辛;因為,20年後的今天,台商登陸碰運氣的時代已經過去,一位從事女裝生意的台商感歎:「店租在台灣占經營成本8%,大陸卻占到15%,將近兩倍!台灣人事成本占15%,大陸也已到11%,只要門市三、四個月都不賺錢就得另覓門市。」
勞工荒、租金漲,愈加高漲的經營成本,讓很多辛苦耕耘多年的台商品牌遭遇成長瓶頸。於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台商身後,閃現出風投的身影;而一些實力雄厚的外資大牌,也手握資金,隨時覬覦著因為金錢饑渴而步履蹣跚的台商品牌。
牽手風投,引入外資,在這些台資品牌漸成風潮的引資洽購背後,是借錢做大、與狼共舞的雄心壯志,還是心生倦意、「落袋為安」的念頭開始發酵?台商品牌走到今天,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
去家族化謀管理提升
台商服務業的風生水起,引得有著敏銳嗅覺的風投們紛紛圍觀,一旦認為「錢景」不錯,就會毫不猶豫的果斷出手。根據華威國際創投統計,自2007年起,創投和私募基金爭相投資台商連鎖服務業,近幾年的投資金額均突破一億美元。在引入風投的台商品牌名單上,我們看到了一茶一坐、迪歐咖啡、象王洗衣、85度C等熟悉的名字。「沒有創投,台商想開到30家店,資金容易有問題!」一茶一坐總裁陳定宗指出,服務業多屬中小型企業,沒有創投資金推一把,展店能量有限,30家就是一道天險。
或借資金動力,或謀管理提升,牽手風投之後,台商慣常的單打獨鬥的傳統家族經營模式正在發生改變。
自然美,這家做了近40年的女子美容企業,靠女人創出一片天。自從32.77%的股權以8.198億港元的總價售予凱雷亞洲III基金之後,短短幾個月就完成了徹底的「去家族」化——從公司的股權結構到高管團隊的重組。
自然美創始人、董事會主席的蔡燕萍,感歎自己和先生「兩個人合起來120多歲」,感覺「做得很累,也沒有年輕人的精力了」。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7年初,自然美就曾聘用職業經理人擔任集團CEO、中國區COO等職。但蔡燕萍覺得「他們沒有完全撐起來」。不能找到「合適」且讓她「放心」的人,讓她除了擔心自己「30多年的心血」,更焦慮「連鎖店好幾萬人怎麼生存下去」。而PE投資者凱雷,除了看中自然美綿密的銷售通路,更為看好的是自然美背後中國大陸美容行業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並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遞增的市場規模和美好「錢景」。據預測,未來3~5年,中國美容加盟連鎖經濟年產值將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
在引入PE投資者凱雷之後,自然美從董事會到高管的核心團隊,都經歷了一次大規模「換血」。創始人蔡燕萍仍擔任董事會主席,其先生李明達則由原CEO改任集團副主席和執行董事,蔡燕萍的兩個子女分別調任非執行董事。由此,蔡氏家族的成員只在董事會就公司的長期計畫、資金運作等進行評估,不再負責具體執行層面的事務。曾擔任世界500強企業固特異輪胎大中華區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曾新生正式履新自然美新任CEO。
接掌管理大權,凱雷要對被評估為「有好產品,缺管理」的自然美進行管理重塑。一方面計畫將管道從目前的一線城市下沉至二、三線城市,以加盟的形式擴大管道規模;另一方面,豐富產品線,不僅將產品覆蓋的消費人群的年齡段拉長至25~39歲之間,還增加保健品等產品。同時從組織架構上,加強系統管理,利用CRM和POS系統加強對加盟店的管理,細化分區和業績評定,增加人力配備,增設物流中心,支援貨品配送,實現「2倍速度」的目標。
牽手外資實現國際化夢想
20年來,台商經過鴨子劃水般的艱苦努力,逐步累積起品牌知名度和行銷通路網路;然而,這些成熟和成長起來的台商品牌,在同樣覬覦中國大陸女性消費市場的外資大鱷眼裏,正在成為他們快速挺進的踏腳石。於是,在巨大競爭壓力下舉步維艱的台商品牌,開始對外資敞開了大門。
2010年12月,全球最大的香水公司法國科蒂集團與台資護膚品公司丁家宜達成股份購買協定,據報導,科蒂將獲得丁家宜控股公司50%~60%股份,「現金加股票」的交易總價值將達4億美元。
事實上,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科蒂集團,早就對未來幾年年均增長超過8%、到2015年零售規模將超過9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護膚品市場垂涎已久。而丁家宜目前超過2萬個遍佈大陸的銷售網點,無疑為其在大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渠道力量,可以幫助其在大陸發展生根。同時,兩品牌現有產品基本不會構成直接競爭。丁家宜的產品多採取普通超市上架的渠道,而科蒂的現有品牌都比較高端,大部分品牌更多的是採取專櫃銷售渠道。通路和產品線的互補,也有利於實現雙贏效應。
無獨有偶,同樣以「主婦消費」和「媽媽經濟」為主打的糖果市場,也再掀波瀾。
「我們已經收到了雀巢收購徐福記材料的申報,正在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審核。」2011年7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的講話,表明全球最大食品集團雀巢17億美元收購台資食品集團徐福記六成股權專案,已經進入了實質性的審批階段。
徐福記,1995年從外銷轉進大陸內銷市場,曾連續11年蟬聯大陸糖果外銷數量第一名,更有「中國糖果王」的美稱,在大陸的糖果市占率為6.6%,高居第一。2010年其全年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43.1億元人民幣和6.022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14%和31%。
「徐福記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商業模式!」業內專家分析,品牌、通路是外資購併的第一要素,但徐福記在散裝市場無可匹敵,更是獲得跨國集團青睞的關鍵因素。「散裝市場就是在市場、超市,讓消費者一把一把抓,再稱斤論兩地賣。」這種市場在逢年過節時的銷售特別驚人,徐福記在散裝糖市場稱霸多年,但這種中國特色市場,西方品牌到現在還是打不進來。
此外,徐福記已經成功搭建了深入大陸二三線城市的強大銷售網路,有超過20萬個有效零售點,這正是雀巢在中國長期以來的短板。徐福記不但可以補充雀巢的糖果產品線,還可以幫助雀巢已有品牌實現管道下沉。
丁家宜、徐福記並非跨國集團狩獵台資的個別標的。以冷凍食品聞名的龍鳳食品,2005年被全球最大的薯條製造商麥肯集團合併;此外,全球兩大碳酸飲料集團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也都曾找上康師傅。可口可樂早在2003年,就曾與康師傅洽談購併康師傅的飲料事業,被拒絕6年後才死心。
為什麼捨得自己辛辛苦苦創立的品牌「當兒養,當豬賣」?台資企業面對百家爭鳴,各有盤算。「丁家宜希望能夠依託科蒂的全球網絡和營銷專長,獲得更快速增長。」丁家宜創始人兼董事長莊文陽表示。康師傅引進日本朝日啤酒與伊藤忠成為策略夥伴,考量的是伊藤忠的國際性綿密網路,讓康師傅可以快速同步國際化,並獲得擴張所需的技術與資源;克莉絲汀也基於同樣理由,讓日本丸紅商社入股約兩成。
國際化夢想,似乎成為越來越多的台資企業與外資結緣的主要理由;然而,融資不易、人才不足、成長乏力、理念陳舊、技術落伍,甚至是身心俱疲的「落袋為安」念頭發酵,也是台資選擇放手的不爭事實。比如,丁家宜的產品涉及洗面奶、防曬霜、面膜等多個領域,品類比較分散,在競爭激烈的日化行業受到本土和外資企業的雙面夾擊,多年來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難有起色;而徐福記雖然處於上升通道,但仍面臨著經營戰略保守、產品線單一、上游原材料價格瘋長、擴充產品線所需的資金、技術、人才不足等諸多困境。
後記
隨著全球巨擘全面聚集中國大陸市場,加上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崛起,過去台資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面臨挑戰。台資企業傳統家族式的經營,講的是人治、信任,面對擁有上百年歷史、以系統管理見長的外資,不管在資金、人才上,打長久戰恐居下風。「丁家宜、徐福記們」也許只是序幕,未來跨國企業購併或入股大陸台資品牌企業,頻率應該會越來越頻繁。屆時,如何在與狼共舞的國際化進程中避免品牌沉淪,將成為台商面臨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