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指出文化“软实力”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农村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由于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而忽视了文化的建设,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若干问题,影响新农村建设。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避免问题的扩大,发挥文化的促进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发展;若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3802
1 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并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
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其中“乡风文明”就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说,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三方面要求,即:新农村、新文化、新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新农村”是本质,是开展文化建设的第一要求;“新文化”是根本,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新建设”是载体,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2 新农村文化建设凸显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个经济问题,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想。面对整体相对落后的乡村基层,加快科教兴农,技术下乡步伐,使先进文化更快融入农村生活,促进经济更好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农村文化方面的所出现的问题做深入的探究。
2.1 农村文化传统习俗影响较大
我国农村状况为地区分布广泛,人口众多且多数群居,区域交流频繁但区间交流相对稀疏,因此传统习俗在本地区影响深远。好的文化习俗对于该地区发展起促进作用,然而传统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
第一,重男轻女现象明显,教育投资不够重视。目前有很多地方由于宣传管理机制不到位,“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本村各方面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分析其中原因,其中重男轻女的现实原因有三,一是,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第二,由家庭的养老功能决定;第三,男孩是家庭的保卫者。
第二,农村文化消费内容低级庸俗,赌博恶习难以根除,不法活动依稀尚存。新农村文化需要“新文化”,目前农村文化市场上消费品内容较为低俗。另外,赌博蔓延存在很多现实原因,比如农民有充裕的时间却在精神生活上存在较大差距。具有一定的财力为农村赌博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此外,社会对赌博认定的多重性助长了赌博的蔓延,同时农村家庭对赌博的“宽容”怂恿了赌博的蔓延。
第三,封建迷信蔓延,社会毒瘤急需治理。封建迷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环境。广大农民对科学文化掌握不多,素质还不够高,阻碍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对旧习俗的扬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农村封建迷信的蔓延。
2.2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较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来实现,这两者的实现都需要高素质劳动者,这就与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和劳动者素质较低形成显著矛盾。目前我国基层农村教育系统还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前景更是不容乐观。
第一,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较城市差距悬殊,无论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来看都有相当大差距。东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相对较小,而西部地区,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基础教育远远落后。这种极不平衡状况严重影响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第二,农村基础教育观念陈旧,认识不足。很多农民没有认清农村教育对于农村孩子成长的重大意义,“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着农民对教育的投资。对于家庭,由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民家长认为没多少文化的孩子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让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外出打工赚钱,过早地结束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男尊女卑”思想,农村女孩辍学现象严重。这些观念既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又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设备落后。教师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水平。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发展教育的重要保障。可是,当前农村不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不够。农村教育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很多领导宁愿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企业的经常性补贴和政绩工程上,导致农村教育事业落后,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较少,农村人力资源改革和发展落后。教师工资不能及时发到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教学质量。待遇不高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服务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甚至出现许多乡村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师也因此流失。
2.3 农村文化市场尚不健全
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将文化进行产业化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村文化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扩大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尚不健全。 第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速度偏低。我国农村状况为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欠发达。因而文化队伍建设滞后,导致农村文化市场发展速度缓慢,不相适应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农村文化的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在其总量、规模、档次和效益等方面有较大差距。
第二,农村文化市场结构不够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质量低,文化服务不到位,文化生产者缺乏科学规划,文化经营者盲目经营,一味模仿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不对路,文化服务不体贴,文化生产不合理,文化经营不顺畅。真正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产品和艺术精品所占有比例不高,市场结构失衡,这都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和谐建设。
第三,农村文化市场区域差距较大。地区差异的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也就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发达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相对完善,沿海地区农村和都市周围的农村已初步形成了音像、书刊、演出、娱乐、休闲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但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市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出现农民买不到书看。
第四,农村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泛滥。由于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和消费对象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较差,加之农村文化市场点散、线长、面宽等特点,其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农村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善,法治环境差,各种非法文化产品及其他各种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乘机由城市转人农村,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3 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业发展
没有新文化,就无所谓新农村。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好机遇,把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目标、要求进行细化、量化,使之由虚变实,由软变硬。这一巨大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农民,主要力量在政府,主要阵地在基层。
3.1 满足农民需求,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村民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培育有现代素质的村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质量的基层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要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学习知识。建立适应农村文化发展、适合农民需要的“农家书屋”;可以结合本村实际,本地区特点挖掘当地历史事件,发扬本村历史文化,教育本地区村民,提炼人文精神;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修建更多县级单位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等设施。
3.2 拓宽扶持渠道,建设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
党中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在广大农村建设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要拓宽政府扶持渠道,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利用资源,完善农村基层群众的学习设施。在地方上,设立县、乡文化副职专职领导,完善选派科技副职的制度。增加筹集经费渠道,健全经费筹集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强化监管人员选拔管理制度。
3.3 深化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
传统的农村基层文化体制存在管理不到位,闲散职位居多等问题,对此,中央及各级政府提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县、乡(镇)、村基层干部的对文化建设的认识问题。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工作到位,管理到位,才会有文化工作位置,文化工作才能被擺上议事日程、纳入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从而解决好的问题。因此,对于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组织部门应考虑增加基层干部文化建设工作的考评分值,把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和组织文化队伍建设、拓宽农村文化投入渠道、管理农村文化建设项目等纳入考核指标,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3.4 强化文化下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活动是在农村中开展的、由农民组织参加的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又独具特色,能对我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原则、计划策划的推广和最终实现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贴近农民自身,应着重加强文化下乡力度,以合理,科学、先进的文化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农民素质、陶冶农民情操、形成农民心理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良好氛围。当前多数新农民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文化活动应该向涵盖文学、艺术、工艺、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活动。
3.5 把握自身特点,建设基层文化队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保证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专职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最前线,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寻求灵感,丰富艺术。文化骨干要发挥好“文化协管员”的作用,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存许多自身特点,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特别是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奉献于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做到“种”文化而不是传统的“送文化”。
参考文献
[1]秦海燕.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下).
[2]吴理财,李世敏,张良.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09,(3).
[3]李正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搞好基层群众文化[J].文化与社会,2010,(01).
[4]刘海新.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观察思考,2010,(3).
[5]李长龙.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
[6]高永明.农村文化建设的最佳平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发展;若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3802
1 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并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
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其中“乡风文明”就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说,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三方面要求,即:新农村、新文化、新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新农村”是本质,是开展文化建设的第一要求;“新文化”是根本,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新建设”是载体,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2 新农村文化建设凸显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个经济问题,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想。面对整体相对落后的乡村基层,加快科教兴农,技术下乡步伐,使先进文化更快融入农村生活,促进经济更好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农村文化方面的所出现的问题做深入的探究。
2.1 农村文化传统习俗影响较大
我国农村状况为地区分布广泛,人口众多且多数群居,区域交流频繁但区间交流相对稀疏,因此传统习俗在本地区影响深远。好的文化习俗对于该地区发展起促进作用,然而传统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
第一,重男轻女现象明显,教育投资不够重视。目前有很多地方由于宣传管理机制不到位,“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本村各方面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分析其中原因,其中重男轻女的现实原因有三,一是,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第二,由家庭的养老功能决定;第三,男孩是家庭的保卫者。
第二,农村文化消费内容低级庸俗,赌博恶习难以根除,不法活动依稀尚存。新农村文化需要“新文化”,目前农村文化市场上消费品内容较为低俗。另外,赌博蔓延存在很多现实原因,比如农民有充裕的时间却在精神生活上存在较大差距。具有一定的财力为农村赌博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此外,社会对赌博认定的多重性助长了赌博的蔓延,同时农村家庭对赌博的“宽容”怂恿了赌博的蔓延。
第三,封建迷信蔓延,社会毒瘤急需治理。封建迷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环境。广大农民对科学文化掌握不多,素质还不够高,阻碍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对旧习俗的扬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农村封建迷信的蔓延。
2.2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较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来实现,这两者的实现都需要高素质劳动者,这就与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和劳动者素质较低形成显著矛盾。目前我国基层农村教育系统还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前景更是不容乐观。
第一,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较城市差距悬殊,无论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来看都有相当大差距。东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相对较小,而西部地区,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基础教育远远落后。这种极不平衡状况严重影响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第二,农村基础教育观念陈旧,认识不足。很多农民没有认清农村教育对于农村孩子成长的重大意义,“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着农民对教育的投资。对于家庭,由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民家长认为没多少文化的孩子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让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外出打工赚钱,过早地结束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男尊女卑”思想,农村女孩辍学现象严重。这些观念既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又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设备落后。教师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水平。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发展教育的重要保障。可是,当前农村不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不够。农村教育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很多领导宁愿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企业的经常性补贴和政绩工程上,导致农村教育事业落后,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较少,农村人力资源改革和发展落后。教师工资不能及时发到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教学质量。待遇不高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服务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甚至出现许多乡村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师也因此流失。
2.3 农村文化市场尚不健全
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将文化进行产业化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村文化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扩大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尚不健全。 第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速度偏低。我国农村状况为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欠发达。因而文化队伍建设滞后,导致农村文化市场发展速度缓慢,不相适应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农村文化的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在其总量、规模、档次和效益等方面有较大差距。
第二,农村文化市场结构不够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质量低,文化服务不到位,文化生产者缺乏科学规划,文化经营者盲目经营,一味模仿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不对路,文化服务不体贴,文化生产不合理,文化经营不顺畅。真正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产品和艺术精品所占有比例不高,市场结构失衡,这都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和谐建设。
第三,农村文化市场区域差距较大。地区差异的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也就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发达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相对完善,沿海地区农村和都市周围的农村已初步形成了音像、书刊、演出、娱乐、休闲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但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市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出现农民买不到书看。
第四,农村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泛滥。由于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和消费对象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较差,加之农村文化市场点散、线长、面宽等特点,其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农村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善,法治环境差,各种非法文化产品及其他各种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乘机由城市转人农村,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3 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业发展
没有新文化,就无所谓新农村。我们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好机遇,把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目标、要求进行细化、量化,使之由虚变实,由软变硬。这一巨大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农民,主要力量在政府,主要阵地在基层。
3.1 满足农民需求,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村民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培育有现代素质的村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质量的基层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要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学习知识。建立适应农村文化发展、适合农民需要的“农家书屋”;可以结合本村实际,本地区特点挖掘当地历史事件,发扬本村历史文化,教育本地区村民,提炼人文精神;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修建更多县级单位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等设施。
3.2 拓宽扶持渠道,建设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
党中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在广大农村建设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要拓宽政府扶持渠道,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利用资源,完善农村基层群众的学习设施。在地方上,设立县、乡文化副职专职领导,完善选派科技副职的制度。增加筹集经费渠道,健全经费筹集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强化监管人员选拔管理制度。
3.3 深化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
传统的农村基层文化体制存在管理不到位,闲散职位居多等问题,对此,中央及各级政府提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县、乡(镇)、村基层干部的对文化建设的认识问题。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工作到位,管理到位,才会有文化工作位置,文化工作才能被擺上议事日程、纳入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从而解决好的问题。因此,对于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组织部门应考虑增加基层干部文化建设工作的考评分值,把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和组织文化队伍建设、拓宽农村文化投入渠道、管理农村文化建设项目等纳入考核指标,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3.4 强化文化下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活动是在农村中开展的、由农民组织参加的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又独具特色,能对我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原则、计划策划的推广和最终实现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贴近农民自身,应着重加强文化下乡力度,以合理,科学、先进的文化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农民素质、陶冶农民情操、形成农民心理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良好氛围。当前多数新农民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文化活动应该向涵盖文学、艺术、工艺、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活动。
3.5 把握自身特点,建设基层文化队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保证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专职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最前线,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寻求灵感,丰富艺术。文化骨干要发挥好“文化协管员”的作用,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存许多自身特点,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特别是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奉献于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做到“种”文化而不是传统的“送文化”。
参考文献
[1]秦海燕.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下).
[2]吴理财,李世敏,张良.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09,(3).
[3]李正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搞好基层群众文化[J].文化与社会,2010,(01).
[4]刘海新.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观察思考,2010,(3).
[5]李长龙.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
[6]高永明.农村文化建设的最佳平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