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正确地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写作能力则综合反映学生听、说、读的实际水平。因此中学生历来重视作文学习,并视之为学习重点,呕心沥血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不少学生认为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也就是说,写作材料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怕作文心理的主要因素。
可见,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首先、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学生还要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问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如《荔枝蜜》一文结尾,作者以“为他人酿造生活的蜜”这一共同特征,从蜜蜂酿蜜联想到水里农民插秧,还梦见“自己成了一只小蜜蜂”,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有序组织,使文章主题逐步深化。
其次、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干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讀。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記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第三、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有形的文字材料积累(除动笔墨读书外)被忽视了,即练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中学生在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结合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千剑”、“千曲”皆靠积累。“观”、“操”概括了积累方式,当然“观”、“操”均不应截然分开,观中有操(如练笔、强记),练中有观(如活动中观察),但无论“观”、“操”,要达“千”境,主要靠勤,靠学生自觉、主动,而要使“观、操”有效,不成为无用功,全靠教师指导,使学生“观、操”有法、有度,从中把握“观”、“操”规律,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大量积累材料为写作服务,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可见,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首先、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学生还要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问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如《荔枝蜜》一文结尾,作者以“为他人酿造生活的蜜”这一共同特征,从蜜蜂酿蜜联想到水里农民插秧,还梦见“自己成了一只小蜜蜂”,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有序组织,使文章主题逐步深化。
其次、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干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讀。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記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第三、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有形的文字材料积累(除动笔墨读书外)被忽视了,即练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中学生在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结合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千剑”、“千曲”皆靠积累。“观”、“操”概括了积累方式,当然“观”、“操”均不应截然分开,观中有操(如练笔、强记),练中有观(如活动中观察),但无论“观”、“操”,要达“千”境,主要靠勤,靠学生自觉、主动,而要使“观、操”有效,不成为无用功,全靠教师指导,使学生“观、操”有法、有度,从中把握“观”、“操”规律,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大量积累材料为写作服务,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