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借贷是现代社会普遍而重要的经济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工具的创新、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家庭债务快速扩张的过程。
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末期。1997年-2013年,我国家庭消费信贷总规模从172亿元增至12.9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7%,家庭消费信贷占GDP的比例从2.17%快速上升到22.7%。
同时,家庭经营性贷款也在逐步增长。金融机构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从2007年的1.79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9.8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5%,占2013年GDP的27.6%。也就是说,通过金融机构向家庭发放的住户贷款余额已占2013年GDP的50.3%。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家庭债务除了来自银行或信用社等正规渠道,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亲朋好友等非正规渠道。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民间借款占家庭债务总额的32%。若考虑民间金融规模,我国家庭债务规模相对于GDP的比重虽然远低于欧美国家,但已经接近于日本和德国水平。而且不可忽视的是,家庭债务持续扩张已经凸显出一些潜在的风险。
调查数据还显示,我国约有34%的家庭拥有负债,户均债务为4.3万元,其中有负债家庭的户均债务为13.5万元。从债务收入比看,全国家庭的债务收入比为68.7%,资产负债率为5.9%,其中有负债家庭的债务收入比为197.8%,资产负债率为15.8%。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家庭在2010年的债务收入比为90%,资产负债率为16.4%,有债务家庭的债务收入比为166%,资产负债率为22%。也就是说,我国借债家庭群体的债务收入比远超美国,债务负担较重。即使剔除不会直接对银行系统产生冲击的民间借款,我国借债家庭的债务收入比也已高达134.5%。
全国有2.7%的家庭已经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在借债家庭中,8.1%的家庭资不抵债。这个数字已经不低,美国家庭成功申请破产的比例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仅有1%、1.3%和1.4%。
适度的家庭负债不仅可以平滑消费,提高生活水平,还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一旦家庭负债过高,就会造成家庭财务危机,影响到社会和谐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虽然我国家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债务来自民间,但对于单个家庭而言,无论是通过何种渠道负债,过重的债务负担势必会导致家庭陷入财务困境,从而影响到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对于中国这样的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新兴国家,在扩张信贷规模的同时,应警惕债务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末期。1997年-2013年,我国家庭消费信贷总规模从172亿元增至12.9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7%,家庭消费信贷占GDP的比例从2.17%快速上升到22.7%。
同时,家庭经营性贷款也在逐步增长。金融机构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从2007年的1.79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9.8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5%,占2013年GDP的27.6%。也就是说,通过金融机构向家庭发放的住户贷款余额已占2013年GDP的50.3%。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家庭债务除了来自银行或信用社等正规渠道,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亲朋好友等非正规渠道。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民间借款占家庭债务总额的32%。若考虑民间金融规模,我国家庭债务规模相对于GDP的比重虽然远低于欧美国家,但已经接近于日本和德国水平。而且不可忽视的是,家庭债务持续扩张已经凸显出一些潜在的风险。
调查数据还显示,我国约有34%的家庭拥有负债,户均债务为4.3万元,其中有负债家庭的户均债务为13.5万元。从债务收入比看,全国家庭的债务收入比为68.7%,资产负债率为5.9%,其中有负债家庭的债务收入比为197.8%,资产负债率为15.8%。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家庭在2010年的债务收入比为90%,资产负债率为16.4%,有债务家庭的债务收入比为166%,资产负债率为22%。也就是说,我国借债家庭群体的债务收入比远超美国,债务负担较重。即使剔除不会直接对银行系统产生冲击的民间借款,我国借债家庭的债务收入比也已高达134.5%。
全国有2.7%的家庭已经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在借债家庭中,8.1%的家庭资不抵债。这个数字已经不低,美国家庭成功申请破产的比例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仅有1%、1.3%和1.4%。
适度的家庭负债不仅可以平滑消费,提高生活水平,还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一旦家庭负债过高,就会造成家庭财务危机,影响到社会和谐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虽然我国家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债务来自民间,但对于单个家庭而言,无论是通过何种渠道负债,过重的债务负担势必会导致家庭陷入财务困境,从而影响到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对于中国这样的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新兴国家,在扩张信贷规模的同时,应警惕债务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