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场父子相伴的回乡之旅
从早年间颠簸於崎岖山路上的十多小时车程
到公路与铁路相继开通,出行变得畅通无阻
李嘉华先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
在个人的亲身经历当中
亲见了中国在新千年裏的发展轨跡
笃定了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的文化自信
时代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而人所能做的
就是清晰地认识到潮水发展的轨跡,他说
青年发展 踏浪而行
1997年,移民加拿大已有五年之久的李嘉华先生结束了他的留学生活,回流香港。他承载着继承家族事业的使命,进入了当时已由父亲经营了二十多年的香港万新金属製品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父親便在深圳设立工厂。1993年工厂迁址东莞。”李嘉华先生说。尔後,因为父亲公司需要更好的发展,他和弟弟便先後进入公司帮助父亲打理业务。
“我们公司的产品涵盖合金、五金、塑胶和挂具,其中以五金製品最具代表性。同时,工厂因可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的所有生产工序,对技术的要求相当严苛。每隔一段时期我们都要为工厂更新时下最前沿的科技,在技术投资方面耗费较多。”李嘉华先生介绍到。最近他购买了来自於日本的全新焊接技术的专利权,以此为公司的生产线进行技术配套。在李嘉华先生看来,金属製品表面上虽是传统行业,但其生产力的高低卻直接与科技含量的多少有关,关注並引入时下最前沿的科技,正是自己身为年轻人,所能为传统行业做出的创新举措。“我们的焊接技术已经落地,现在正进入打样阶段,预计最快半年内即可投产。”李嘉华先生不无自豪地说。
而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之上,李嘉华先生迫切地希望可以在不同领域内多元发展,他凭借青年人的机敏在创新上颇费心思。近几年,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注意力与日俱增,他讚誉内地可观的发展速度,同时希望可以捕捉到大湾区背後蕴含着的巨大商机。
“因为我在商业上的理想,一直以来都是‘可持续发展’。工厂对科研投入要求太高,如果不持续引入最新的技术,一个没有竞爭力的工厂在五年、十年之内就会被市场淘汰。升级技术所耗费的成本实在高昂,而工厂在人员管理上的负担,也在与日俱增。反观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遍地都是机遇。我一直希望可以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其他领域多元发展。”李嘉华先生说。
当李嘉华先生的注意力愈发着眼於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渴求在其中寻找到崭新的发展空间时,他评价到自己的这番观点,认为这与他近年来频繁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关。他解释说,自己的视野与经历,通过在社会服务中积攒的地区交流经验而有所拓宽,这使他愈发对香港以外的天地产生兴趣。
“粤港澳大湾区不同於‘一带一路’,大湾区在地理上是触手可及的。香港就在大湾区的核心腹地之内,这使得大湾区成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李嘉华先生说。在他看来,父亲正是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一由时代赋予的机遇,才切实地建立起了一番自己的事业。而对今天的青年人来说,向前看,认识到如今时代浪潮的方向之所在,这是事关个人格局的道理。“粤港澳大湾区,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浪潮。”李嘉华先生评价到。
父与子,乡愁与责任
“我与社会服务最初的接触,同样受到了来自父亲的影响。”李嘉华先生说。“当时,他带我参加了梅州同乡会组织的活动——梅州是他的祖籍所在。接触到同乡会的社会服务工作以後,同乡会出於对年轻成员的需要,便向我发出了入会邀请,我也欣然应邀,並由此开始了我自己的社会服务之旅。”
虽然在香港出生,但得益於父亲的教育,李嘉华先生始终对他的祖籍梅州,抱有深切的情感。他回忆儿时的经历,在他尚年幼时,父亲便带他造访过家乡梅州。“那时到梅州是没有高速公路可走的,我们开车,要走十多个小时的山路。”李嘉华先生说。而梅州当地的土屋也在他幼小的认识里,留下了第一道贫穷落後的印象。这道印象使他在往後逐年的对比中,清晰地认识到了内地的发展速度。“後来我逐渐长大,父亲也日渐衰老。到我三十岁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已经互换,不再是父亲带我,而是我陪他回梅州了。”李嘉华先生感慨地说。
李嘉华先生对梅州的感情,正是在同父亲一起的,经年累月的故乡之旅中,变得愈发深厚的。这是一种有别於因生於斯长於斯的熟悉而产生的故乡情感,但也正由於此,它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近些年梅州当地的发展速度只能用日新月異来形容。它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发达。我每隔一段时期回去看它一眼,看着它一步步成长到今天的城市规模,这是一个震撼的过程。”李嘉华先生说。自这个过程中,他也得以由小见大,一窥整个国家发展的轨跡。如今,他作为梅州市政协港澳委员,与家乡之间的关係已不再局限於父辈生活的影子,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对家乡的发展承担起责任来。
倡导国情教育
“国家最近出台有一个方案,港人可办理内地居住证。我有两个小孩,未来我希望可以在他们成长的某个阶段,把他们带到内地接受教育。”李嘉华先生说。在他看来,让子女通过两地生活的经历,开阔眼界,並通过两地不同的教育环境补充他们的民族观、历史观,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无疑将会是有益的。
“香港的高级教育有它的优势所在。但近年来香港社会中发生在青年人身上的大小摩擦,无不使人猜想,香港的基础教育或许是出了问题。每个国家的国民都会爱护自己的国家,中华文化在世界中的影响力也随着其辐射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中,无论是我自己的子女,还是当代的青年人,我都希望他们可以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所属的文化,拥有更为细致的了解。”李嘉华先生说。
有关这道见解的由来,李嘉华先生解释说:“我父亲是一名很传统的中国人,我自小被他教育长大,在他的影响中保留了不少传统思维。但我在成长於香港的过程中,有机会留学加拿大,也参加了许多与内地有关的交流活动。我想,我的传统思维至少是建立在眼界开阔的基础之上的。”
在父亲身上获得的,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家国观念当中,李嘉华先生极力希望可以在传统的气质与现代的观念之间,寻找到平衡。回顾历史,现代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无不是建立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结果。对於青年人,只有在他了解到自己血缘里的文化渊源之後,才能称得上真实地了解了自己;而只有建立在这道基础之上的独立思考,方才可以称得上是有价值的。
从早年间颠簸於崎岖山路上的十多小时车程
到公路与铁路相继开通,出行变得畅通无阻
李嘉华先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
在个人的亲身经历当中
亲见了中国在新千年裏的发展轨跡
笃定了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的文化自信
时代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而人所能做的
就是清晰地认识到潮水发展的轨跡,他说
青年发展 踏浪而行
1997年,移民加拿大已有五年之久的李嘉华先生结束了他的留学生活,回流香港。他承载着继承家族事业的使命,进入了当时已由父亲经营了二十多年的香港万新金属製品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父親便在深圳设立工厂。1993年工厂迁址东莞。”李嘉华先生说。尔後,因为父亲公司需要更好的发展,他和弟弟便先後进入公司帮助父亲打理业务。
“我们公司的产品涵盖合金、五金、塑胶和挂具,其中以五金製品最具代表性。同时,工厂因可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的所有生产工序,对技术的要求相当严苛。每隔一段时期我们都要为工厂更新时下最前沿的科技,在技术投资方面耗费较多。”李嘉华先生介绍到。最近他购买了来自於日本的全新焊接技术的专利权,以此为公司的生产线进行技术配套。在李嘉华先生看来,金属製品表面上虽是传统行业,但其生产力的高低卻直接与科技含量的多少有关,关注並引入时下最前沿的科技,正是自己身为年轻人,所能为传统行业做出的创新举措。“我们的焊接技术已经落地,现在正进入打样阶段,预计最快半年内即可投产。”李嘉华先生不无自豪地说。
而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之上,李嘉华先生迫切地希望可以在不同领域内多元发展,他凭借青年人的机敏在创新上颇费心思。近几年,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注意力与日俱增,他讚誉内地可观的发展速度,同时希望可以捕捉到大湾区背後蕴含着的巨大商机。
“因为我在商业上的理想,一直以来都是‘可持续发展’。工厂对科研投入要求太高,如果不持续引入最新的技术,一个没有竞爭力的工厂在五年、十年之内就会被市场淘汰。升级技术所耗费的成本实在高昂,而工厂在人员管理上的负担,也在与日俱增。反观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遍地都是机遇。我一直希望可以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其他领域多元发展。”李嘉华先生说。
当李嘉华先生的注意力愈发着眼於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渴求在其中寻找到崭新的发展空间时,他评价到自己的这番观点,认为这与他近年来频繁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关。他解释说,自己的视野与经历,通过在社会服务中积攒的地区交流经验而有所拓宽,这使他愈发对香港以外的天地产生兴趣。
“粤港澳大湾区不同於‘一带一路’,大湾区在地理上是触手可及的。香港就在大湾区的核心腹地之内,这使得大湾区成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李嘉华先生说。在他看来,父亲正是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一由时代赋予的机遇,才切实地建立起了一番自己的事业。而对今天的青年人来说,向前看,认识到如今时代浪潮的方向之所在,这是事关个人格局的道理。“粤港澳大湾区,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浪潮。”李嘉华先生评价到。
父与子,乡愁与责任
“我与社会服务最初的接触,同样受到了来自父亲的影响。”李嘉华先生说。“当时,他带我参加了梅州同乡会组织的活动——梅州是他的祖籍所在。接触到同乡会的社会服务工作以後,同乡会出於对年轻成员的需要,便向我发出了入会邀请,我也欣然应邀,並由此开始了我自己的社会服务之旅。”
虽然在香港出生,但得益於父亲的教育,李嘉华先生始终对他的祖籍梅州,抱有深切的情感。他回忆儿时的经历,在他尚年幼时,父亲便带他造访过家乡梅州。“那时到梅州是没有高速公路可走的,我们开车,要走十多个小时的山路。”李嘉华先生说。而梅州当地的土屋也在他幼小的认识里,留下了第一道贫穷落後的印象。这道印象使他在往後逐年的对比中,清晰地认识到了内地的发展速度。“後来我逐渐长大,父亲也日渐衰老。到我三十岁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已经互换,不再是父亲带我,而是我陪他回梅州了。”李嘉华先生感慨地说。
李嘉华先生对梅州的感情,正是在同父亲一起的,经年累月的故乡之旅中,变得愈发深厚的。这是一种有别於因生於斯长於斯的熟悉而产生的故乡情感,但也正由於此,它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近些年梅州当地的发展速度只能用日新月異来形容。它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发达。我每隔一段时期回去看它一眼,看着它一步步成长到今天的城市规模,这是一个震撼的过程。”李嘉华先生说。自这个过程中,他也得以由小见大,一窥整个国家发展的轨跡。如今,他作为梅州市政协港澳委员,与家乡之间的关係已不再局限於父辈生活的影子,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对家乡的发展承担起责任来。
倡导国情教育
“国家最近出台有一个方案,港人可办理内地居住证。我有两个小孩,未来我希望可以在他们成长的某个阶段,把他们带到内地接受教育。”李嘉华先生说。在他看来,让子女通过两地生活的经历,开阔眼界,並通过两地不同的教育环境补充他们的民族观、历史观,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无疑将会是有益的。
“香港的高级教育有它的优势所在。但近年来香港社会中发生在青年人身上的大小摩擦,无不使人猜想,香港的基础教育或许是出了问题。每个国家的国民都会爱护自己的国家,中华文化在世界中的影响力也随着其辐射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中,无论是我自己的子女,还是当代的青年人,我都希望他们可以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所属的文化,拥有更为细致的了解。”李嘉华先生说。
有关这道见解的由来,李嘉华先生解释说:“我父亲是一名很传统的中国人,我自小被他教育长大,在他的影响中保留了不少传统思维。但我在成长於香港的过程中,有机会留学加拿大,也参加了许多与内地有关的交流活动。我想,我的传统思维至少是建立在眼界开阔的基础之上的。”
在父亲身上获得的,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家国观念当中,李嘉华先生极力希望可以在传统的气质与现代的观念之间,寻找到平衡。回顾历史,现代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无不是建立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结果。对於青年人,只有在他了解到自己血缘里的文化渊源之後,才能称得上真实地了解了自己;而只有建立在这道基础之上的独立思考,方才可以称得上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