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成为语文老师们热议的话题,老师们从文本解读、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等环节入手,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课堂练习中学练分离的现状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本文就课堂练习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学练结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出对策:1.精选练的内容;2.巧设练的形式;3.选准练的时机。
一、诊断——课堂上学练分离的状况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练分离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有两种具体的表现:
一种是上课是上课,练习是练习。总是教师先讲,把该学习的课文都讲解了之后,老师再另外设计练习布置学生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中练习与教学环节是分离的,练习不是根据课堂教学而设计,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因练习而有的放矢,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说起。笔者做过一个统计: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篇课文基本上用两课时上完,再用一课时的时间布置学生完成这篇课文的课堂练习,老师批改练习后再反馈订正至少要用一个课时。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的练习至少需要两个课时。一学期以25篇课文来算,仅完成课堂练习就需要50个课时左右,这里计算的还不包括家庭作业。我们每周大约有5节语文课(不包括作文课),一学期20周100课时,仅课堂练习就占去一半的时间。我们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完成的练习还能说是高效的吗?
另一种是课堂上设计的练习环节与当时当地的语境和文本毫无关系,不是为学而练,而是为练而练。比如,一位二年级老师在教学《秋游》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同学们有的在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时,在安排课后练习中出现的用“有的……有的……”这个句式说一个句子。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很显然是通过同学们不同的表现来表达他们愉快的心情。我们的老师虽然设计了造句练习,可是没有结合这里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结果课堂上出现了各种语境下的“有的……有的……”,比如:“放学了,我们小组留下来打扫卫生,有的扫地,有的拖地,有的擦黑板。”“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始了,有的跳绳,有的钻圈,有的跳羊角球。”可以说这样的说话练习只是语言形式的简单模仿,不仅没有起到为文本教学服务的作用,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原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他处,打断了原有的课堂节奏与思路。
二、处方——学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对策
1.精选练的内容
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既要有老师教的时间,又要有学生学的时间。那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究竟该让学生练什么呢?
(1)练在重点处。为教学重点设练是掌握重点最有效的办法。无论你在教学中怎么突出重点,如果没有练习的配合,学生的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因而在课文重点处设计练习,就是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点。
(2)练在难点处。我们常说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难点如何突破,很多时候练习的巧妙设计正好可以达到此目的。
三年级《赶海》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多处使用了描写赶海时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为文章增添了情趣。在教学这个片段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表达的效果,并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这是教学的难点,课后也有这样的小练笔要求。
(3)练在提高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有基础性的练习,还应陔有提高性的练习。让学生跳起来够苹果,让课堂永远充满挑战性,让学生始终有新的兴奋点。
2.巧设练的形式
我们不仅要重视练习内容的设计,练习的呈现方式也不容忽视。在设计作业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形式的变化与丰富。即使是精心选择了练习的内容,但所设计的练习形式也会千差万别。这里所说的形式包括练习的题型和练习的形式。
(1)注重变化,精心设计练习的题型。同样练的内容,但是不同的题型就会带来不同的练习效果,好的题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更多的训练点,以期达到练习的高效。
(2)注重变化,精心设计练习的形式。练习不应该狭隘地认为就是完成的作业,练习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是动笔写,也不仅仅是在作业本上完成的笔头练习。练习的形式应该是因教材而异,不拘一格,听、说、读、写、讲、辨、做、画、演、编等,只要效果好,都可以作为练习的形式,以求练习有较高的达成度。
3.选准练的时机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巩固知识、反馈信息、显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更是一个学生再次经历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既要考虑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又要考虑练习设计的形式,还要把握好练习出现的时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之目的。好的练习设计只有在恰当的时机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其实,学生的能力不容置疑,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如果我们能够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学与练,将练习的完成与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选择练习时机,就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诊断——课堂上学练分离的状况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练分离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有两种具体的表现:
一种是上课是上课,练习是练习。总是教师先讲,把该学习的课文都讲解了之后,老师再另外设计练习布置学生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中练习与教学环节是分离的,练习不是根据课堂教学而设计,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因练习而有的放矢,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说起。笔者做过一个统计: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篇课文基本上用两课时上完,再用一课时的时间布置学生完成这篇课文的课堂练习,老师批改练习后再反馈订正至少要用一个课时。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的练习至少需要两个课时。一学期以25篇课文来算,仅完成课堂练习就需要50个课时左右,这里计算的还不包括家庭作业。我们每周大约有5节语文课(不包括作文课),一学期20周100课时,仅课堂练习就占去一半的时间。我们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完成的练习还能说是高效的吗?
另一种是课堂上设计的练习环节与当时当地的语境和文本毫无关系,不是为学而练,而是为练而练。比如,一位二年级老师在教学《秋游》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同学们有的在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时,在安排课后练习中出现的用“有的……有的……”这个句式说一个句子。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很显然是通过同学们不同的表现来表达他们愉快的心情。我们的老师虽然设计了造句练习,可是没有结合这里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结果课堂上出现了各种语境下的“有的……有的……”,比如:“放学了,我们小组留下来打扫卫生,有的扫地,有的拖地,有的擦黑板。”“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始了,有的跳绳,有的钻圈,有的跳羊角球。”可以说这样的说话练习只是语言形式的简单模仿,不仅没有起到为文本教学服务的作用,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原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他处,打断了原有的课堂节奏与思路。
二、处方——学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对策
1.精选练的内容
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既要有老师教的时间,又要有学生学的时间。那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究竟该让学生练什么呢?
(1)练在重点处。为教学重点设练是掌握重点最有效的办法。无论你在教学中怎么突出重点,如果没有练习的配合,学生的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因而在课文重点处设计练习,就是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点。
(2)练在难点处。我们常说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难点如何突破,很多时候练习的巧妙设计正好可以达到此目的。
三年级《赶海》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多处使用了描写赶海时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为文章增添了情趣。在教学这个片段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表达的效果,并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这是教学的难点,课后也有这样的小练笔要求。
(3)练在提高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有基础性的练习,还应陔有提高性的练习。让学生跳起来够苹果,让课堂永远充满挑战性,让学生始终有新的兴奋点。
2.巧设练的形式
我们不仅要重视练习内容的设计,练习的呈现方式也不容忽视。在设计作业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形式的变化与丰富。即使是精心选择了练习的内容,但所设计的练习形式也会千差万别。这里所说的形式包括练习的题型和练习的形式。
(1)注重变化,精心设计练习的题型。同样练的内容,但是不同的题型就会带来不同的练习效果,好的题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更多的训练点,以期达到练习的高效。
(2)注重变化,精心设计练习的形式。练习不应该狭隘地认为就是完成的作业,练习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是动笔写,也不仅仅是在作业本上完成的笔头练习。练习的形式应该是因教材而异,不拘一格,听、说、读、写、讲、辨、做、画、演、编等,只要效果好,都可以作为练习的形式,以求练习有较高的达成度。
3.选准练的时机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巩固知识、反馈信息、显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更是一个学生再次经历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既要考虑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又要考虑练习设计的形式,还要把握好练习出现的时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之目的。好的练习设计只有在恰当的时机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其实,学生的能力不容置疑,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如果我们能够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学与练,将练习的完成与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选择练习时机,就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