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科学史在光合作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r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有关科学史方面的内容变化较大。生物科学史是―门反映生物科学进程的人文科学,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新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就是以科学史的形式进行的介绍。教学中注重科学史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识别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新课程;光合作用
  科学史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认为, 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 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 从而全面地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高中生物课程不再只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是更多地引入生物发展史上的经典事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生命科学的起源和发展。这样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文仅就如何应用光合作用的科学史进行生物教学展开了讨论。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组分的观点。这一观点统治西方将近2000年,这也是人们对光合作用最早的认识。
  1648年,海尔蒙特的盆栽柳树实验证明树木的重量增加来自雨水而非土壤,世界各地生物课本都会提到这一段记载。他所做的柳树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水的参与,也是生物研究上划时代的工作,向传统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人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他并不知道更新了空气中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问题更加具体化。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并进一步证实光照是这一实验成功的秘诀,即光照是植物放氧的先决条件。
  随着化学水平的发展人们发现了空气的组成,到了1782年,日内瓦教师塞尼比尔发现在煮沸过的水中放入绿叶时,即使光照充足也不能收集到氧气;只有在水中通入CO2后,才能看到气泡的出现。因此,他认为,植物在光照下如果产生O2就必须有CO2的存在,O2是来自CO2的;指出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产物,而且CO2也是产物氧气的来源。
  1804年,法国科学家德?索叙尔通过定量分析植物所吸收的CO2、释放的O2及植物体的增加量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用CO2与H2O在植物体内合成了有机物质,并产生了与CO2大致相等体积的O2。他提出,CO2和H2O是植物体有机物质的来源,即两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用天竺葵做实验材料得出结论:天竺葵的叶子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同时也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为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型细菌进行实验说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适当氢受体的水溶液中,光照后放出氧气,此反应称为希尔反应。氢受体有2,6―二氯酚靛酚、苯醌、NADP+和NAD+等,说明氧气是在水的光解过程中产生的,为人们研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进入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4C做标记,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至此,根据科学的发展进程可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即:
  今天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是经过几代科学家、历经300余年的艰苦探索才逐步建立的,有关它的具体问题仍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
  高中课程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虽然不多,却是学生们接触这门自然科学的第一步,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分析、讨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难、科学方法的重要,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以及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有用之才。
其他文献
【摘 要】失败作为成功之母,要正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失败情况并加以修正。同样,对于小学数学而言,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学生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也暴露自己教学问题。因此,假如将这些资源合理利用,一定能够使得学生听课质量稳步提升。本文将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将“错误”变废为宝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合理利用  教学是一个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的阶段,也是现在学生逐渐的自我完善的一个重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快乐,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教,是不是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有没有管用的教学的良策和方法。本文就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性;和谐;激发兴趣  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都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智力品质的发展。它作为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也逐渐走入了课堂教学中,并扮演着不寻常的角色。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有80%以上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只是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存在,使其失去了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强大功能,甚至于走入了合作学习的误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误区及思考  一、合作
期刊
【摘 要】个性化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或特点,是以个性充分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尊重学生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 发展与展现学生的潜能是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本文中笔者从为什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两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实施;有效性  个性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北师大博士章凯说
期刊
【摘 要】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现代科技,具有图文并茂、音形像综合、演示直观、操作简单的特点,是目前无可比拟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它的横空出世和普遍推用,强化了现代教育的科技化面貌。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将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而多媒体恰当地使用和选择又避免了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课堂;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一直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问题。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思维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把
期刊
【摘 要】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电路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然而,处于物理学习的初级阶段,初中学生往往无法短时间内理解电路学的各部分内容。目前教育界以及一线教师对初中物理学科电学部分的教学研究已经初有成绩,对于如何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在总结了许多一线教师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得到一些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电路;电路分析;初中电路  一、定义法  定义法也
期刊
【摘 要】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一直在思考这样的的问题,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意义又是什么?回答也许不一,但是“迎考”儿子绝对不再少数。笔者认为不仅仅是为了“迎考”,还有更丰富的内容,为此,不得不对现行初中生物学科加以认识,对现行教学现状加以思考,以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思考  一、正确认识初中生物学科  认识“生物”学科,不仅仅为
期刊
【摘 要】豫西、豫北、豫南的山地丘陵地区是历史上河南森林所主要分布的地方。本文对豫西、豫北、豫南植被概况和丘陵区农业垦殖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行重本抑末的经济方针,以扩大耕地面积为手段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特别是清代河南人口持续较快的增长,在平原、盆地可耕地早已得到开发利用的情况下,人们持续向山区推进,毁林造田,虽然取得了一时效果,但由此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质量退化、风
期刊
【摘 要】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对生物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生物科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要相应做出改变。如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塑造科研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经过实践,探索出一条较为科学的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创造良好学术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