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魏街亭之战,在《三国演义》里是描写得非常成功的一次著名战役。
诸葛亮兵出祁山,所向披靡,连克三郡,关中震惊。魏主曹睿迫于无奈,只得重新起用了削职回乡的司马懿。司马懿上台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镇压了欲与诸葛亮作内应的孟达,接下来,司马懿引军十五万,以张郃为先锋,兵进街亭。街亭交战的战幕由此拉开。由于马谡违令妄为,刚愎自用,汉中咽喉街亭很快失守,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一生惟谨慎”的诸葛亮,不得已在西城弄险,导演了琴退仲达这一无比惊险、紧张的一幕。
空城计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及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鏖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军中,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阅读提示
史书上从未有过司马懿和诸葛亮在街亭直接交战的记载,陈寿的《三国志》写得十分明确:在街亭击败蜀军的是魏右将军张郃。《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把没有参与街亭战役的司马懿搬上街亭之战的指挥台呢?这是因为,在《三国演义》里,孔明是智慧的化身,而张郃不过是一介武夫,自然不能与孔明相提并论,更不应成为孔明的战胜者。只有让“深明韬略,素有大志”的司马懿出来与之抗衡,这才显得身份相当,棋逢对手,才不降低孔明的身价。再者,如果让一介武夫张郃来到西城,还能不杀进城去,活捉了孔明?这样一来,不就没戏了吗?
作者平常写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基本思路是突出他们的预见性:一方的军事意图或部署,常常为另一方所料到。“空城计”这一情节纯属意外,双方事先都没有预测、准备。诸葛亮没想到司马懿“由西城而进”,司马懿也万万没料到诸葛亮居守的竟然是一座空城!“空城计”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两个指挥官的性格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一情节,又强化了两人的性格。谨慎与多谋,是诸葛亮行事、用兵的两大特点,也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因为他这一性格早为司马懿所深知,这才造成司马懿以为他“必不行险”的错误判断;因为他的平生多谋早为司马懿所深惧,这才造成司马懿以为他“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的错误判断。谨慎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共有的特点。透过“空城计”这一极富戏剧性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谨慎有着明显的不同:诸葛亮的谨慎中含着果敢、机智,司马懿的则见出多疑。
诸葛亮兵出祁山,所向披靡,连克三郡,关中震惊。魏主曹睿迫于无奈,只得重新起用了削职回乡的司马懿。司马懿上台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镇压了欲与诸葛亮作内应的孟达,接下来,司马懿引军十五万,以张郃为先锋,兵进街亭。街亭交战的战幕由此拉开。由于马谡违令妄为,刚愎自用,汉中咽喉街亭很快失守,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一生惟谨慎”的诸葛亮,不得已在西城弄险,导演了琴退仲达这一无比惊险、紧张的一幕。
空城计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及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鏖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军中,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阅读提示
史书上从未有过司马懿和诸葛亮在街亭直接交战的记载,陈寿的《三国志》写得十分明确:在街亭击败蜀军的是魏右将军张郃。《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把没有参与街亭战役的司马懿搬上街亭之战的指挥台呢?这是因为,在《三国演义》里,孔明是智慧的化身,而张郃不过是一介武夫,自然不能与孔明相提并论,更不应成为孔明的战胜者。只有让“深明韬略,素有大志”的司马懿出来与之抗衡,这才显得身份相当,棋逢对手,才不降低孔明的身价。再者,如果让一介武夫张郃来到西城,还能不杀进城去,活捉了孔明?这样一来,不就没戏了吗?
作者平常写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基本思路是突出他们的预见性:一方的军事意图或部署,常常为另一方所料到。“空城计”这一情节纯属意外,双方事先都没有预测、准备。诸葛亮没想到司马懿“由西城而进”,司马懿也万万没料到诸葛亮居守的竟然是一座空城!“空城计”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两个指挥官的性格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一情节,又强化了两人的性格。谨慎与多谋,是诸葛亮行事、用兵的两大特点,也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因为他这一性格早为司马懿所深知,这才造成司马懿以为他“必不行险”的错误判断;因为他的平生多谋早为司马懿所深惧,这才造成司马懿以为他“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的错误判断。谨慎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共有的特点。透过“空城计”这一极富戏剧性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谨慎有着明显的不同:诸葛亮的谨慎中含着果敢、机智,司马懿的则见出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