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而利用数字化教学媒介建立起来的微课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本文拟从选题立意、史料运用、讲解分析、配套资源等方面谈一谈如何利用初中历史微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项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何成刚博士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1]
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于修订时间较早,虽然暂无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却指出: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两部分中,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并把其作为宗旨和出发点。
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两个学段的教学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承担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也必须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目前的考试评价来看,初中历史教学也不能忽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中考作为学业水平考试,既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终极性评价,也是高中学段学习的选拔性考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必然能在试卷中得到体现。
从近几年中考来看,目前较难的题目考查的基本上都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给我们的警示就是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放在突出位置。2015年中考第16题,结合材料反驳错误观点,这是考查正确的历史价值取向,需要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历史的环境下进行分析,同样也要求学生具备时空观念。2016年中考题第7题,扩张路线图考查阿拉伯帝国涉及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2016年17题要求从提供的《全球通史》目录节选出发,分析西方据优势地位的影响,概括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本题既涉及历史解释,同时还在考查全球史观抑或文明史观。以上诸题,均为失分较多,学生公认较难的题目,这恰恰说明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缺失。
综上所述,无论是育人还是为高中学段输送合格学生,初中历史必须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利用微课程培养初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历史教学的融合手段,在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微课程,短小精悍,其碎片化的特点,适合学生自学单个知识点,同时辅以任务单、检测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何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呢?
1.选题立意要突出核心素养
笔者在微课《郑和下西洋》中,为使学生正确把握西洋概念,明确郑和远航的路线范围,采用动态地图展现的方式,直观展现,把图与史结合起来,突出时空观念。为使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体现的和平外交理念,分段播放视频片段《艰难航程》。材料体现的是郑和船队官兵在印尼爪哇岛被西王误杀。中间提出问题:“郑和的船队成员被误杀,郑和该怎样做?”以激发学生思考,渗透和平外交的理念。通过这样的设计,突出价值取向。明确选题立意,使得微课程的主题更突出,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实用性更强。
2.史料运用要服务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陈寅恪先生语)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于史料。[2]
微课程由于其视频时长的限制,自然不可能采用大段史料,需要教师精选史料,挖掘史料。如笔者在微课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为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引入《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关于包干到户性质的材料,“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材料以列举的方式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出处权威。
充分运用史料,深挖历史细节,论从史出,实际上是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微课程中的史料可以是文字史料,也可以是视频材料,比如纪录片,形象生动,还可以是历史细节,小中见大。这需要教师广泛阅读,提取史料,或者在拓展资源中提供多样的史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思考,有助于学生培养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田耕老师曾提出史料实证教学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适度性。[3]我想,微课程中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是适合的,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史料的信度。
3.微課设计要渗透学科特点
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与规律性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图史结合是历史学习的方法。历史微课程自然不能脱离历史学科学习特点。
在微课程《“日不落帝国”在印度》中,笔者为体现图史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运用“日不落帝国”示意图(动态flash和静态示意图)、印度地图、图表,紧密结合地图、图表讲解;并且把图片、图表放在页面的左侧,文字要点展示在页面右侧,有意识向学生渗透图史结合的学习方法。
再如:微课——《圆明园的火是为了掩盖抢劫的罪证吗》运用史料,层层推进。首先依据课本相关史料介绍,指出抢劫本身不会带来大火。然后依据五则史料,分别设问。巴特勒上尉是如何评价火烧圆明园这件事的?圆明园放火的举动是出于什么原因?焚烧圆明园的借口是什么?这样的论断存在什么问题?焚烧圆明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以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在提升学生阅读史料能力的同时,从史料中获取信息,进而理解历史的能力,落实了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目标。 微课程具有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但不是知识的碎片化。在微课程设计中,要努力体现历史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要以相互联系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也要注重方法与能力的渗透,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4.微课讲解要注重价值取向
历史学科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历史微课程自然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判断,具有思辨性。
在微课程《火药的发明与运用》中,笔者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通过对电影《见龙卸甲》片段中错误史实的描述引出知识点,进而出示递进性问题,逐步展开讨论。火药除了应用于军事,还有哪些作用?很多现代新式武器的雏形在古代就已经出现。这些新式武器的发射原理和古代的突火枪发射原理一样吗?火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战争,把人们从冷兵器时代带入热兵器时代。你能说一说火药在战争中的具体作用吗?你认为火药的出现是天使还是恶魔?
四个具有开放性且呈现出梯度的问题,避免了教师单向的讲授;而且通过情境,促使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探究火药发明的影响这种辩证性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渗透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微课《绥靖政策》注重从中挖掘启示,联系史实从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友好交往维护国际稳定,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的角度汲取教训。这体现出历史的学习与探究应该关注现实,服务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实际上是对家国情怀目标的落实。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必然要求微课程注重正确的价值导向。
5.配套资源要落实核心素养
微课程中,视频资源是主体,但也不可忽视配套资源,即自主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任务单起引领作用,进阶练习起检测作用,可以说连同微课视频资源三位一体。现实中,很多微课无论从主题设计还是视频呈现,都很优秀;进阶练习紧扣微课主题,练习难度既能分层,练习形式也题型多样。但是自主学习任务单却设计简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起到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的作用,学生利用微课程学习形式是自学,实际上是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要求把任务单本身创设成一个目标明确的学习情境,通过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发现规律的路径。因此作为历史微课程,必须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突出历史学科的特质。
例如:微课《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任务单很有特色。任务单中预告了本微课的学习形式,明确了学习任务。任务单预告的学习形式是:(一)出示两则材料,了解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二)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三)识读数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成效;(四)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退一步,进两步”的含义;(五)启发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任务单明确的学习任务是:1.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成效、影响和啟示;2.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3.理解新兴经济政策“退一步,进两步”的含义。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学习有了期待,能够按图索骥;同时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使学生能把握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与解释。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黄牧航教授结合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方面,提出了“胜任特征”;提出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六个发展方向。他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4]的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课程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关联,是“互联网 ”教育的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人的培养的新目标;两者都是教育的新理念。对于每一位处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更应主动接受、学习、实践。只有做一个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师才能立足于课程改革大潮的潮头。
【注释】
[1]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2]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3]田耕:《通过史料实证 增进历史理解》,《历史教学》2015年第23期。
[4]黄牧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项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何成刚博士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1]
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于修订时间较早,虽然暂无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却指出: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两部分中,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并把其作为宗旨和出发点。
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两个学段的教学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承担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也必须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目前的考试评价来看,初中历史教学也不能忽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中考作为学业水平考试,既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终极性评价,也是高中学段学习的选拔性考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必然能在试卷中得到体现。
从近几年中考来看,目前较难的题目考查的基本上都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给我们的警示就是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放在突出位置。2015年中考第16题,结合材料反驳错误观点,这是考查正确的历史价值取向,需要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在历史的环境下进行分析,同样也要求学生具备时空观念。2016年中考题第7题,扩张路线图考查阿拉伯帝国涉及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2016年17题要求从提供的《全球通史》目录节选出发,分析西方据优势地位的影响,概括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本题既涉及历史解释,同时还在考查全球史观抑或文明史观。以上诸题,均为失分较多,学生公认较难的题目,这恰恰说明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缺失。
综上所述,无论是育人还是为高中学段输送合格学生,初中历史必须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利用微课程培养初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历史教学的融合手段,在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微课程,短小精悍,其碎片化的特点,适合学生自学单个知识点,同时辅以任务单、检测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何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呢?
1.选题立意要突出核心素养
笔者在微课《郑和下西洋》中,为使学生正确把握西洋概念,明确郑和远航的路线范围,采用动态地图展现的方式,直观展现,把图与史结合起来,突出时空观念。为使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体现的和平外交理念,分段播放视频片段《艰难航程》。材料体现的是郑和船队官兵在印尼爪哇岛被西王误杀。中间提出问题:“郑和的船队成员被误杀,郑和该怎样做?”以激发学生思考,渗透和平外交的理念。通过这样的设计,突出价值取向。明确选题立意,使得微课程的主题更突出,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实用性更强。
2.史料运用要服务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陈寅恪先生语)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于史料。[2]
微课程由于其视频时长的限制,自然不可能采用大段史料,需要教师精选史料,挖掘史料。如笔者在微课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为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引入《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关于包干到户性质的材料,“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材料以列举的方式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出处权威。
充分运用史料,深挖历史细节,论从史出,实际上是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微课程中的史料可以是文字史料,也可以是视频材料,比如纪录片,形象生动,还可以是历史细节,小中见大。这需要教师广泛阅读,提取史料,或者在拓展资源中提供多样的史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思考,有助于学生培养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田耕老师曾提出史料实证教学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适度性。[3]我想,微课程中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是适合的,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史料的信度。
3.微課设计要渗透学科特点
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与规律性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图史结合是历史学习的方法。历史微课程自然不能脱离历史学科学习特点。
在微课程《“日不落帝国”在印度》中,笔者为体现图史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运用“日不落帝国”示意图(动态flash和静态示意图)、印度地图、图表,紧密结合地图、图表讲解;并且把图片、图表放在页面的左侧,文字要点展示在页面右侧,有意识向学生渗透图史结合的学习方法。
再如:微课——《圆明园的火是为了掩盖抢劫的罪证吗》运用史料,层层推进。首先依据课本相关史料介绍,指出抢劫本身不会带来大火。然后依据五则史料,分别设问。巴特勒上尉是如何评价火烧圆明园这件事的?圆明园放火的举动是出于什么原因?焚烧圆明园的借口是什么?这样的论断存在什么问题?焚烧圆明园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以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在提升学生阅读史料能力的同时,从史料中获取信息,进而理解历史的能力,落实了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目标。 微课程具有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但不是知识的碎片化。在微课程设计中,要努力体现历史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要以相互联系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也要注重方法与能力的渗透,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4.微课讲解要注重价值取向
历史学科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历史微课程自然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判断,具有思辨性。
在微课程《火药的发明与运用》中,笔者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通过对电影《见龙卸甲》片段中错误史实的描述引出知识点,进而出示递进性问题,逐步展开讨论。火药除了应用于军事,还有哪些作用?很多现代新式武器的雏形在古代就已经出现。这些新式武器的发射原理和古代的突火枪发射原理一样吗?火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战争,把人们从冷兵器时代带入热兵器时代。你能说一说火药在战争中的具体作用吗?你认为火药的出现是天使还是恶魔?
四个具有开放性且呈现出梯度的问题,避免了教师单向的讲授;而且通过情境,促使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探究火药发明的影响这种辩证性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渗透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微课《绥靖政策》注重从中挖掘启示,联系史实从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友好交往维护国际稳定,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的角度汲取教训。这体现出历史的学习与探究应该关注现实,服务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实际上是对家国情怀目标的落实。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必然要求微课程注重正确的价值导向。
5.配套资源要落实核心素养
微课程中,视频资源是主体,但也不可忽视配套资源,即自主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任务单起引领作用,进阶练习起检测作用,可以说连同微课视频资源三位一体。现实中,很多微课无论从主题设计还是视频呈现,都很优秀;进阶练习紧扣微课主题,练习难度既能分层,练习形式也题型多样。但是自主学习任务单却设计简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起到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的作用,学生利用微课程学习形式是自学,实际上是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要求把任务单本身创设成一个目标明确的学习情境,通过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发现规律的路径。因此作为历史微课程,必须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突出历史学科的特质。
例如:微课《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任务单很有特色。任务单中预告了本微课的学习形式,明确了学习任务。任务单预告的学习形式是:(一)出示两则材料,了解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二)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三)识读数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成效;(四)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退一步,进两步”的含义;(五)启发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任务单明确的学习任务是:1.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成效、影响和啟示;2.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3.理解新兴经济政策“退一步,进两步”的含义。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学习有了期待,能够按图索骥;同时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使学生能把握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与解释。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黄牧航教授结合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方面,提出了“胜任特征”;提出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六个发展方向。他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4]的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课程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关联,是“互联网 ”教育的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人的培养的新目标;两者都是教育的新理念。对于每一位处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更应主动接受、学习、实践。只有做一个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师才能立足于课程改革大潮的潮头。
【注释】
[1]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2]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3]田耕:《通过史料实证 增进历史理解》,《历史教学》2015年第23期。
[4]黄牧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