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的根基,其施工质量问题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好坏。随着现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建筑施工的质量问题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当前,利用现代高新科技,保障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已经成为了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目标。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关键词】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引言:
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出现问题将会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所以在基础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机具设备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按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要求严格认真进行施工,以确保工程的质量。
一、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就是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质量的关键,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受地基基础工程的影响。当前我国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工程施工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出于对工期的要求,在天气情况不佳的情况下往往照常进行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有鉴于此,加强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管理建设优质工程就必须对地基基础进行质量控制。
二、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基槽开挖与检验
1.1基槽开挖。在平整完的场地上根据图纸放好线后,就可以进行基槽开挖。目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一般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整边、局部挖土。开挖中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运走杂土,可用士在附近堆放,以便回填使用。基槽開挖接近底时,要及时测量槽底标高,在达到设计基底标高后.应及早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避免基槽暴露时间过长和雨水浸泡,以免降低承载能力。
1.2基槽检验。基槽挖好后,需要检查基槽的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地基验槽是保证基础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检验:验槽的重点应选择在墙角、承重墙下、柱基或其他受力的部位。检查槽底是否挖到土,是否需要下挖或处理。检查槽底土的坚硬程度是否一样,土的颜色是否均匀一致,或有局部过硬或过软的地方。检查槽底土层有没有局部含水量异常现象,是否出现“橡皮士”现象。根据槽壁上层分布情况和走向,判断槽底是否已挖到设计要求的土层。
1.3基槽的钎探。基槽挖好后,根据图纸要求和布置进行钎探。判断下部是否与表面土质不同,是否均匀,有无软弱土层和人工活动遗迹,并详细记录墓坑、古井、管网、人工构筑物的具体位置,以便分析处理。
2、地基局部处理与加固
对探明局部异常的地基,应探明原因和范围,进行加同处理。如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住宅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的开裂。具体方法可根据地基情况、现场施工条件来确定。
2.1松土坑的处理。当基槽中有松软土、淤泥等类土时,应全部挖除.直至挖到老土为止,然后采用与坑底的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地下水位较高,或坑内有积水难以务实时,可在防潮层下设置钢筋砖圈梁或混凝土圈梁,以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2.2砖井或土井的处理。在基槽中如发现砖井或土井,应采用与井底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井内已填好士,且较为密实,则需要将井的砖阁拆除至槽底1.0m以下,并用3:7灰土分层夯实至槽底。如片的直径大于1.5m时,则需要考虑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
2.3局部范围的硬土处理。在基槽中,如发现有过硬的土质或硬物,例如有旧墙基、大树根时,都要进行挖除,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予以处理,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2.4“橡皮土”的处理。“橡皮土”是施工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人踩在地基上有一种柔软颤动的感觉。用夯实机具夯打,不仅夯不实,而且越夯越柔软。这是因为粘性土中含水量过大,且趋于饱和的原故。发现这种情况后,应全部挖除,用积配砂石回填夯实。
2.5地基加固方法。地基加同方法很多,可根据工程特点、土质情况、施工设备来进行确定。最常用的方法是灰土垫层和天然积配砂石垫层两种:(1)灰土垫层是用石灰和粘土按2:8或3:7的体积比拌和均匀,分层铺在基槽内夯实而成。灰土垫层具有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机构简单,取材容易且费用低等优点。一般适用于加固深0.3—2.0m的各种地基,如对软弱土、湿陷性黄土、老杂填土等地基的换土处理。其强度随着时间而增长,并且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和不渗透性,但灰土的抗冻性能较差,应用于冰冻线以下。(2)天然积配砂石垫层是用河道的河卵劭石分层铺设碾压而成。主要用于基础挖深较深,且地基水位较高,开挖后积水较多难以夯实的地基处理。适宜大开挖和机械作业,施工中,首先铺垫较大的片石,然后在分层铺设积配砂石碾压。
三、几种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1.1测量定位
测量定位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
1.2夯点布置
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查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中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
1.3分段施工
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有条件以采用小夯锤击为佳。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2、注浆法
其一,应根据钻孔情况做好必要笔录。其二,硅化土层以上尽量保留一米厚度的未加固土层,其目的是防止冒浆,必要调整时还需要回填素土;其三,把握好灌浆压力,起始作业时一般为0.2~0.5MPa,终了时一般为0.8~1.0MPa范畴内;其四,做好土的加固,一般是由上至下进行作业,当然如果土的渗透参数随深度变化而提高时,也可按照渗透系数高低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向进行作业,并预先做好土层加固。其五,还要随时检查注浆顺序、浆液配比系数、注浆孔径、以及注浆过程所保持的压力值是否稳定等,并待到一切性能指标检查好后还要与做笔录人员进行核对,避免影响作业进程的漏孔情况出现。最后,在灌浆过程中还要随时检查周围建筑物基础是否出现变形,一旦出现变形立即停止作业,通过技术参数笔录并结合实际注浆过程执行作业情况分析出原因,采取调整注浆参数的举措进行补救。
四、结束语
地基基础工程作为建筑质量的基石,一直以来都是建筑施工的核心。地基和基础都属于地下的隐蔽工程,对其施工质量的检验一般都在建筑工程竣工以后,一旦有质量问题,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难以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所以,对地基基础工程实施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不但对建筑的安全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经济发展、国计民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金光,周艳国,朱方敏.刚性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1(7).
[2]王爱国.已有建筑地基加固与基础托换技术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8(1).
[3]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刘惠珊.地基基础工程283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引言:
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出现问题将会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所以在基础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机具设备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按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要求严格认真进行施工,以确保工程的质量。
一、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就是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质量的关键,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受地基基础工程的影响。当前我国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工程施工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出于对工期的要求,在天气情况不佳的情况下往往照常进行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有鉴于此,加强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管理建设优质工程就必须对地基基础进行质量控制。
二、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基槽开挖与检验
1.1基槽开挖。在平整完的场地上根据图纸放好线后,就可以进行基槽开挖。目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一般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整边、局部挖土。开挖中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运走杂土,可用士在附近堆放,以便回填使用。基槽開挖接近底时,要及时测量槽底标高,在达到设计基底标高后.应及早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避免基槽暴露时间过长和雨水浸泡,以免降低承载能力。
1.2基槽检验。基槽挖好后,需要检查基槽的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地基验槽是保证基础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检验:验槽的重点应选择在墙角、承重墙下、柱基或其他受力的部位。检查槽底是否挖到土,是否需要下挖或处理。检查槽底土的坚硬程度是否一样,土的颜色是否均匀一致,或有局部过硬或过软的地方。检查槽底土层有没有局部含水量异常现象,是否出现“橡皮士”现象。根据槽壁上层分布情况和走向,判断槽底是否已挖到设计要求的土层。
1.3基槽的钎探。基槽挖好后,根据图纸要求和布置进行钎探。判断下部是否与表面土质不同,是否均匀,有无软弱土层和人工活动遗迹,并详细记录墓坑、古井、管网、人工构筑物的具体位置,以便分析处理。
2、地基局部处理与加固
对探明局部异常的地基,应探明原因和范围,进行加同处理。如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住宅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的开裂。具体方法可根据地基情况、现场施工条件来确定。
2.1松土坑的处理。当基槽中有松软土、淤泥等类土时,应全部挖除.直至挖到老土为止,然后采用与坑底的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地下水位较高,或坑内有积水难以务实时,可在防潮层下设置钢筋砖圈梁或混凝土圈梁,以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2.2砖井或土井的处理。在基槽中如发现砖井或土井,应采用与井底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井内已填好士,且较为密实,则需要将井的砖阁拆除至槽底1.0m以下,并用3:7灰土分层夯实至槽底。如片的直径大于1.5m时,则需要考虑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
2.3局部范围的硬土处理。在基槽中,如发现有过硬的土质或硬物,例如有旧墙基、大树根时,都要进行挖除,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予以处理,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2.4“橡皮土”的处理。“橡皮土”是施工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人踩在地基上有一种柔软颤动的感觉。用夯实机具夯打,不仅夯不实,而且越夯越柔软。这是因为粘性土中含水量过大,且趋于饱和的原故。发现这种情况后,应全部挖除,用积配砂石回填夯实。
2.5地基加固方法。地基加同方法很多,可根据工程特点、土质情况、施工设备来进行确定。最常用的方法是灰土垫层和天然积配砂石垫层两种:(1)灰土垫层是用石灰和粘土按2:8或3:7的体积比拌和均匀,分层铺在基槽内夯实而成。灰土垫层具有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机构简单,取材容易且费用低等优点。一般适用于加固深0.3—2.0m的各种地基,如对软弱土、湿陷性黄土、老杂填土等地基的换土处理。其强度随着时间而增长,并且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和不渗透性,但灰土的抗冻性能较差,应用于冰冻线以下。(2)天然积配砂石垫层是用河道的河卵劭石分层铺设碾压而成。主要用于基础挖深较深,且地基水位较高,开挖后积水较多难以夯实的地基处理。适宜大开挖和机械作业,施工中,首先铺垫较大的片石,然后在分层铺设积配砂石碾压。
三、几种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1.1测量定位
测量定位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
1.2夯点布置
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查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中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
1.3分段施工
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有条件以采用小夯锤击为佳。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2、注浆法
其一,应根据钻孔情况做好必要笔录。其二,硅化土层以上尽量保留一米厚度的未加固土层,其目的是防止冒浆,必要调整时还需要回填素土;其三,把握好灌浆压力,起始作业时一般为0.2~0.5MPa,终了时一般为0.8~1.0MPa范畴内;其四,做好土的加固,一般是由上至下进行作业,当然如果土的渗透参数随深度变化而提高时,也可按照渗透系数高低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向进行作业,并预先做好土层加固。其五,还要随时检查注浆顺序、浆液配比系数、注浆孔径、以及注浆过程所保持的压力值是否稳定等,并待到一切性能指标检查好后还要与做笔录人员进行核对,避免影响作业进程的漏孔情况出现。最后,在灌浆过程中还要随时检查周围建筑物基础是否出现变形,一旦出现变形立即停止作业,通过技术参数笔录并结合实际注浆过程执行作业情况分析出原因,采取调整注浆参数的举措进行补救。
四、结束语
地基基础工程作为建筑质量的基石,一直以来都是建筑施工的核心。地基和基础都属于地下的隐蔽工程,对其施工质量的检验一般都在建筑工程竣工以后,一旦有质量问题,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难以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所以,对地基基础工程实施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不但对建筑的安全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经济发展、国计民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金光,周艳国,朱方敏.刚性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1(7).
[2]王爱国.已有建筑地基加固与基础托换技术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8(1).
[3]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刘惠珊.地基基础工程283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