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意识的形成,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加快,遭受周边环境影响,再加上毕业之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心理负荷日益沉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关系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分析研究他们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从源头出发,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途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负荷心理问题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244-01
1 大学生现代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是国家高素质人才集中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但代表着自己的心理素质的好坏,也代表着国家的整体社会意识走向。由于大学生所处在一个学业与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这段时期的特殊性,导致大学生是在过去20年中所要面对的最复杂的心理阶段。由于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式下和处于情感事业理想等不稳定的时期,会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爱情、其他情绪等,会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抽查的河北18所院校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病例中,重性精神病占43%;因为心理疾病死亡的17例中,有10例均为患重性精神病而自杀(7例为精神分裂症,3例为抑郁症)南开大学在退学和死亡的人中,精神分裂症占60%;河北师范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4人(其中2例自杀致死),占学生死亡总数的5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制定一系列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是高校安全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因素
首先,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身在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在到新的大学环境中,会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不适应反映在心理的压抑程度上。人在遇到新环境的时候,会用心理调节去适应新环境,但是部分人却无法适应,所以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曾经说过:“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尤其对于新生,离开家到另一个地方上学,会有种陌生的感觉,加上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对父母依赖感比较强,一旦脱离他们的庇护,心理会有种空洞的感觉,也会使心理上产生或大或小的震荡。
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关爱,造成孩子的依赖性较强,自身有种优越感。学生一旦到了陌生的地方,就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别的学生也是独生子女,都不会避让冲突,巨大的落差会使心理有种强烈的不满,因此学生的情绪逐渐扭曲。有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因此和富裕的学生共处一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3%是贫困生,而其中6%左右是特困生。学生之家的经济差距,让他们自卑加剧,加深了学习上的压力,最终导致心理的不健康。
3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文化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文化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因此需要学校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在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普及课程,例如心理卫生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定期调查学生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于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并且让老师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心理的问题。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如果学生有心理上的疑问,可以及时的提出。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普及良好的文化气息,营造一个安逸干净稳定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走向,优化心理品质。学校可以定期放一些具有引导性的电影,组织学生们观看,并且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者在校园组织一些宣传良好校风的板报,让学生们能够将一些媒介作为抒发自己心理感受的载体,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奠定基础。
第三,增强区域性交流。不能以学校为一个封闭的群体,而是要与周边学校进行定期的交流,老师们可以交换对于学生心理辅导的心得体会。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联谊,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减轻自闭症等不健康心理的出现率。
4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知方面,感情生活等多方面会出现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养成和整体意识的培养。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解决,已经成为高校后期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家德.从德育的反思看心理教育的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4(4).
[2] 高汝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教书育人,2009(3):52~53.
[3] 刘振华.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重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J].经济研究导刊,2009(4):209~210.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负荷心理问题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244-01
1 大学生现代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是国家高素质人才集中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但代表着自己的心理素质的好坏,也代表着国家的整体社会意识走向。由于大学生所处在一个学业与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这段时期的特殊性,导致大学生是在过去20年中所要面对的最复杂的心理阶段。由于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式下和处于情感事业理想等不稳定的时期,会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爱情、其他情绪等,会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抽查的河北18所院校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病例中,重性精神病占43%;因为心理疾病死亡的17例中,有10例均为患重性精神病而自杀(7例为精神分裂症,3例为抑郁症)南开大学在退学和死亡的人中,精神分裂症占60%;河北师范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4人(其中2例自杀致死),占学生死亡总数的5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制定一系列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是高校安全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因素
首先,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身在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在到新的大学环境中,会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不适应反映在心理的压抑程度上。人在遇到新环境的时候,会用心理调节去适应新环境,但是部分人却无法适应,所以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曾经说过:“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尤其对于新生,离开家到另一个地方上学,会有种陌生的感觉,加上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对父母依赖感比较强,一旦脱离他们的庇护,心理会有种空洞的感觉,也会使心理上产生或大或小的震荡。
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关爱,造成孩子的依赖性较强,自身有种优越感。学生一旦到了陌生的地方,就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别的学生也是独生子女,都不会避让冲突,巨大的落差会使心理有种强烈的不满,因此学生的情绪逐渐扭曲。有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因此和富裕的学生共处一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3%是贫困生,而其中6%左右是特困生。学生之家的经济差距,让他们自卑加剧,加深了学习上的压力,最终导致心理的不健康。
3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文化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文化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因此需要学校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在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普及课程,例如心理卫生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定期调查学生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于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并且让老师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心理的问题。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如果学生有心理上的疑问,可以及时的提出。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普及良好的文化气息,营造一个安逸干净稳定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走向,优化心理品质。学校可以定期放一些具有引导性的电影,组织学生们观看,并且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者在校园组织一些宣传良好校风的板报,让学生们能够将一些媒介作为抒发自己心理感受的载体,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奠定基础。
第三,增强区域性交流。不能以学校为一个封闭的群体,而是要与周边学校进行定期的交流,老师们可以交换对于学生心理辅导的心得体会。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联谊,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减轻自闭症等不健康心理的出现率。
4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知方面,感情生活等多方面会出现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养成和整体意识的培养。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解决,已经成为高校后期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家德.从德育的反思看心理教育的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4(4).
[2] 高汝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教书育人,2009(3):52~53.
[3] 刘振华.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重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J].经济研究导刊,2009(4):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