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中国投资持开放态度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法国华文媒体《欧洲时报》11月3日报道,德国“五贤人”经济专家委员会对联邦政府的经济政策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批评,认为德国政府没有利用良好的经济形势进行改革,并指出,德国应该对中国的投资商持开放态度。
  德国政府错失经济改革良机
  “五贤人”在年度秋季经济评估报告中要求德国开启新的改革进程,此外批评政府错失良机:“不应在‘2010改革日程’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停滞不前,甚至将其部分葬送,政府应该实施必要的改革措施”。
  报告中写道,“本届执政期内,德国政府的改革成绩单将令人失望。”在五贤人看来,为使德国的国民经济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政府没有有效利用前人改革取得的成就。目前良好的经济势头为结构转型提供了契机,“当下是改革的最佳时期,只有改革才能挖掘出德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以应对人口老化、全球化以及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并提高欧洲的稳定性以及效率。”
  他们也要求欧洲开启改革进程。他们认为,全球性的宽松货币政策指出了一个错误的分配方向:“用货币政策不可能达到长期性的更高增长目标。”
  报告还指出,欧洲央行实施的罕见的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在欧元区为振兴经济做出了极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的恢复,这一宽松的程度已不合时宜,“拖延解决问题将危及欧洲。”如果没有进行彻底改革的意愿,长远看欧洲的经济能力将无法保持下去。
  应对中国的投资商持开放态度
  “五贤人”认为,即便在疑虑增大的背景下,德国还应对中国的投资商持开放态度。评估报道写道,出于对自由贸易的理解,德国联邦政府要求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市场无疑是正确和值得赞扬的,但即便是单方面开放市场也并不会带来损失,因为追加投资自然提高生产力以及提高工资。
  “五贤人”中的大部分还认为,担心中国投资商只将目光盯在高科技产业上,未免有些过分。一方面,有制裁侵犯知识产权的措施,另一方面,技术转让为德国企业带来新的商业契机,因为正是技术转让才使得中国企业感兴趣并成为商业伙伴。不过,“五贤人”中的博芬格对此有另外的观点。他认为,放弃遵守共同游戏规则的原则,意味着德国企业进入固若金汤的中国市场时遭遇更高的门槛。他还补充道,没有证据显示,技术转让真的给德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德国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制造国之一,汽车、机械设备、电子电气、化工等都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目前中国已是德国在欧洲之外第二大出口市场。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德贸易额相当于英、法、意三国对华贸易额的总和,德国也是对华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最多的欧洲国家。而2015年中德关系的发展表明,到 2015年底,德国仍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经贸和技术合作伙伴。
  为何中国买家对德国企业如此青睐?易界资本合伙人莫峰在10月12日举办的”中国企业赴德投资高峰年会“中分享道,德国的投资政策在世界上是最开放的国家之一,德国政府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始终采取自由政策,除了少数不准国内外私人投资参与的国有和非政府垄断企业外,外国公司可向任何部门投资,并且在法律上与本国公司享有同等权利。政府鼓励措施、公司法、资本市场进入等都是非歧视性的。
  中国资本偏爱德国企业
  在中国人的理解中,保留着对德企天生偏爱,对德国产品的评价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据由Deloitte提供的德国投资指南表示,长期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提供了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坚实基础,在德国进行并购的中国投资者自2010年开始显著增加,德国逐渐成为中企海外并购的最热门区域。
  比如今年1月,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宣布,以9.25亿欧元(约合66.5亿元人民币)收购德国橡塑化机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5月份,陷入赤字的德国西格里碳素集团也进入中国化工集团的视线。今年2月,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以初步购买价14.38亿欧元(约合105.44亿元人民币),完成对购德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商E.ON Energy from Waste的收购。
  而最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的莫过于美的收购全球知名企业德国库卡。今年5月,美的集团(26.96~1.61%,买入)宣布以45亿美元收购库卡86.5%的股份,这是中国对机械行业的最大外向收购,也是迄今中资对德国企业的最大收购。
  针对于中企对德国企业如此频繁地青睐有加,莫峰认为,一方面,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一些业界知名的德国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资产市值缩水、不得不寻求外界援助的困境。另一方面,德国大量家族企业因现任管理者已届退休年龄需要寻找继任者。这无疑给迫切渴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历史性并购机遇。
  德国并购浪潮涌动
  从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以来,迅速火爆了全球。随即“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使工业4.0概念的持续发酵,中德之间的投资并购也迅速增加。根据数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德工业4.0的并购金额约57亿欧元,其中完成在德工业4.0企业并购4起,涉及交易金额11.84亿欧元,中国化工收购克劳斯玛菲收购金额最高,达9.25亿欧元。目前尚在进行中的在德工业4.0企业并购有9起,合计交易金额45.10亿欧元。
  “在日益激励的国际竞争及工业4.0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寻求国外高新技术的融合,提高自身竞争力。“莫峰提到,”就如我今天在会议中所分享的,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系统集成商、工业行龙头企业、自动化设备公司、以及国有综合型水务公司等,诸如此类众多的国内领先企业寻求海外制造项目及投资机会的需求也是很多。在易界网的平台中,我们已经受到国内500多家上市公司的关注和委托。而今年,我们也已经协助完成(包括交割与签约)超过10亿美金的并购项目。我们相信,在全球较低的融资成本、企业估值的前提下,给寻求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优质标的,未来工中企海外并购预计将更加频繁。”   中国对德投资暴涨
  柯慕贤表示,中德两国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框架内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同时两国经济结构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即两国均重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在德国经济总量中占据了23%的比重,中国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超过了30%。
  柯慕贤表示,中德经贸合作有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的趋势——在世界贸易下行的情况下,中德贸易额在2016年上半年反而上涨了5%。
  与此同时,在投资方面,中国企业今年上半年在德国的总投资额,是2015年的20倍。柯慕贤表示,这是中国企业在德积极并购高科技企业的结果。
  此前,在2015年,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报告,中国就已经成为在德绿地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国家,项目达260个,创历史纪录。
  经济互补仍需公平市场准入
  今年,美的收购了德国拥有的全球四大机器人[-1.98% 资金 研报]公司之一德国库卡公司,并在德国媒体和政府间一度引发了喧嚣之声——讨论中国对德国高科技企业的收购情况。
  对此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如果德国方面保持开放态度,中国也一定能够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当然希望中方能够落实互惠对等待遇原则。”
  欧盟委员则在2016年7月新出台的《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中指出:“欧盟欢迎中国投资者遵循欧盟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欧进行投资。同样,欧盟也希望中国放宽市场准入,让在华外企可以享有公平的经营和投资环境。”
  柯慕贤亦称,尽管中资企业在德国积极并购,且德国对外来投资持开放态度,然而德国企业仍在中国诸多领域受到限制,要实现平等竞争环境,希望中方也可以进一步开放。
  中欧在投资互利方面,实际上一直在进行关于《中欧双边投资协
  定》的谈判。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所提出的如“《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功就可缓解上述问题,但为何其进展缓慢”的问题时,柯慕贤表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是非常复杂的谈判,如果以中美类似谈判作为对照,目前中美也已经就双边投资谈判谈了五年多的时间,尚无结果。
  此前,中国欧盟商会则表示,希望中欧双方可以在2017年完成包含市场开放、全面互惠对等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磋商。
  此前,6月默克尔访华期间,中欧领导人均表示要加快商签《中欧双边投资协定》。
  在2016年最新出版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6/2017》中,中国欧盟商会建议,首先,《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应本着互惠原则,保障在华欧企享有在欧中企同样权利;其次,处理透明度、许可以及授权流程事宜,并通过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SDS)机制为在华欧盟投资者及其投资提供高级别保护。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曾对此表示,此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所能透露的主要信息是,双方均意识到,继续保持当前谈判的积极势头,进而早日达成一个全面、富有雄心的投资协定,有助于推动双向投资,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双方将共同努力,推动文本谈判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甜玉米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育种成果不断推出,品种日益丰富。种子产业也逐步走向标准化。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甜玉米种子产业问题,从育种、制种、加工、销售
韭菜是百合科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嫩叶和以叶鞘组成的假茎供食,辛香鲜美。可炒食、做汤,作馅和调味,深受欢迎。利用塑料大棚、中、小棚等设施生产韭菜,可在元旦、春节期间上市
本文从泰兴的农业现状入手,重点分析了泰兴市目前的优势农业产业,以及泰兴目前优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发展泰兴农业优势产业的主要措施。
自然灾害虽然是自然现象,但损失的承担者却是社会。只有社会不足以应付自然异常现象而造成损失,才成其为灾害。因此,所有自然灾害必是由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导致的,二者缺一不
零售变革、移动互联技术和新生代用户的需求,让走过七年之痒的“双11”今年有了诸多新玩法。天猫走上时装T台、苏宁打造复古商业城、京东联手沃尔玛加码跨境、O2O,还有智能机器人、VR等“黑科技”轮番上阵。在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新玩法背后,折射出的是电商企业对于新零售概念的理解。在价格逐渐透明化后,“双11”已从一场打折促销的购物节走向理性,探索零售行业的新激活点。  直播 打破渠道界限  直播成为电商
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电商平台正在掀起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但是,仅凭高科技推动的商业变革,也许出现单足前行现象。因为文化是商业变革的灵魂,也决定着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