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史并不如烟:大唐开国》
作者:曲昌春
辽宁教育出版社
定价:29.80元
内容简介:风云三百年的大唐盛世从“窝囊”的李渊开始,在他的前面,是千古暴君的典范,隋炀帝杨广;在他的后面,是千古治世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儿子的阴影之下,李渊只能感叹:谁动了我的唐朝。唐朝三百年太平盛世掩盖了内部的钩心斗角、人事沉浮,把沉闷的历史放在轻松幽默的文字里搅拌,解构王侯将相的荣耀光环,表面上看是平淡无奇的炒冷饭,其实却是针针见血的翻案文章。
公元601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杨坚61岁,杨广32岁。老皇帝杨坚改了年号,从“开皇”改成了“仁寿”。61岁的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寿命了。
改完年号,杨坚任命杨素为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随后又晋封杨广的长子杨昭为晋王,显然这样的布局是在为交班作考虑,老皇帝杨坚有些累了。
这一年大隋比较平淡,不过平淡中也有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除了70名贵族子弟,剩下的都是失学儿童。
从表面看,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学生素质太低了,杨坚先生不高兴了,于是在六月十三日这一天,颁布诏书,除国子学(国立贵族大学)保留70名学生外,其余的如太学、国立四门专科学校、各州县学校全部撤销,全体学生回家,爱干啥干啥。
诏书一下,天下哗然,随之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爱学习的理直气壮跟家长说,学校都撤销了,还读哪门子书啊;爱学习的则哭天抢地,头悬梁白悬了,锥刺股白刺了,上哪说理去呢?
其实中国的大学传统还是源远流长的,只是因为自古以来名称不一样,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在近代中国才有大学。实际上不是,早在西汉的时候,就设立有太学,这太学就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要从西汉算,那中国的大学历史就长了去了,一千年那是刚起步,两千年才是刚刚好。
从西汉起,大学时而兴立,时而废除,废除的原因不外乎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没有精力管理大学了,而杨坚先生制下的大隋却完全不同,此时的隋朝正是蒸蒸日上,在这个时候关闭全国的学校,莫非是吃错了药?
其实杨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觉得这些学生知道得太多了。
杨坚确实觉得天下的百姓知道得太多了,怎么忽悠都忽悠不住。从公元581年以来,他不断地让人上报祥瑞,以证明“隋代北周”是历史选择,无比正确,无比英明。祥瑞这个东西历史同样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总之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祥瑞,比如亲眼看见自家房顶上空有凤凰飞过,路边捡到一块石头上刻着“隋朝万岁”,总之只要是有利于隋朝发展的,随你怎么说,心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祥瑞也就有多大。
然而就是在这么多祥瑞的忽悠下,杨坚还是觉得民心不稳,索性就把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让全国人民都变成文盲,就剩杨家一家明白人,其他都是糊涂蛋。这下国家就好领导了,到时农民就是想造反,连个造反的“反”字都不会写,看你怎么反。
谁动了我的唐朝
唐朝究竟是谁开创的?到底是李渊,还是李世民?
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被李世民给搞复杂了。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是李渊开创了唐朝,而李世民之后的史料却在有意或者无意地告诉后人说:“唐朝是李世民开创的,李渊只是沾了儿子李世民的光!”
李世民开创唐朝的说法影响了无数代的人,因此至今还有无数的人相信,唐朝就是李世民开创的,李渊其实不是开国皇帝,而只是开国皇帝的爹。
大文学家、大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李渊只是凭借自己的贵族身份和儿子李世民的努力当上了皇帝。”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未必。
那个一生以讽谏作为事业的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过一句话:“不要以为一双手可以蒙住全天下的眼睛。”但已经贵为皇帝的李世民自然不肯相信这句话,于是他努力地洗刷父亲的痕迹,清除父亲的影响,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他几乎成功了。当时的官方记录,每一版记录都彰显了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同时反衬了李渊的平淡无奇,老子被儿子算计到这个程度,李渊这个老子当的够窝囊的。
有的人一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比如康熙的儿子雍正;
有的人一生活在儿子的阴影下,比如乾隆的老爹雍正。
其实李渊的遭遇跟雍正非常类似,他之前的皇帝和之后的皇帝都比他光芒四射,因此他注定就要活在双重阴影之下。
在他的前面,是千古暴君的典范,隋炀帝杨广;
在他的后面,是千古治世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两个光芒四射的君王将李渊夹在中间,于是注定,历史上的李渊光芒不会四射,形象不会丰满,在暴君与明君之间,你注定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毫无疑问,唐代的史料已经经过官方的修改,但真实的历史还是会流传,因为真正的历史并不是在官方编修的史书里,而是在芸芸众生的口中,在每个人的心里。
幸运的是,跟随李渊起兵的温大雅忠实地记录了晋阳起兵的前前后后,所有的记录汇集成册,就成了如今价值甚高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当时温大雅担任李渊的秘书,他的视角虽然不排除有对李渊的阿谀奉承,但还是基本真实地记录了晋阳起兵的前前后后。
从那里我们可以知道,建立唐朝,李渊是总设计师,李世民则是一个能力很强的泥瓦匠,而且他这个泥瓦匠的功劳在起兵初期并不比隐太子建成多,因为在那个时候,哥俩分别率领左右两军,他们都是父亲的左膀右臂。
只是李世民这个泥瓦匠最后掌握了书写命运的笔,于是在他的笔下,李世民成了总设计师;在他的笔下,他的父亲变成了泥瓦匠,而他的哥哥和弟弟则成了可有可无的建筑小工。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玄武门之变”才有了正统的意义:“不是谋反,不是打劫,而只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历史从来不否认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同样不否认李世民在唐初平定天下的功绩,然而主角与配角的戏分还需要分清,不能因为配角的发挥就掩盖了主角的光芒。
我们试着将唐高祖李渊和汉高祖刘邦进行一下比较。李渊在建立唐朝过程中主要倚重的是三个儿子,而刘邦创立汉朝时倚重的则是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历史承认汉初三杰的历史功绩,同样承认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那么历史在承认李世民文治武功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同样承认李渊的雄才大略呢?
有人说李渊的功绩平平,也有人说刘邦不学无术,实际上这都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开国君王。
做最高领导者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需要独当一面,他只需要做到两个字:“融和”。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两个字,同时也是最难的两个字,做到了这一点,开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折射出最高领导的真实含义。
巴西有一个特色小店,只要来宾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可以免费拿走一件商品。球王马拉多纳来了,用脚颠了几个橘子,于是他拿走了一件商品;拳王阿里来了,表演了一段拳击,也拿走了一件商品;最后美国总统来了,什么也没有做,只是一摊手说:“我是美国总统!”店主马上让他拿走了一件商品,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家伙一眼看上去就什么都不会,一定就是美国总统!
最高领袖的最高境界不是什么都会,而是看上去什么都不会!
这句话适用于刘邦,适用于李渊,同样变相适用于项羽。
什么都会的项羽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什么都不会的刘邦却赢得了大汉江山。
李渊同样看上去什么都不会,但并不妨碍他开创唐朝,缔造大唐王朝的风云三百年!
唐朝是李世民的,更是李渊的,别动李渊的唐朝!
(摘自《唐史并不如烟:大唐开国》)
作者:曲昌春
辽宁教育出版社
定价:29.80元
内容简介:风云三百年的大唐盛世从“窝囊”的李渊开始,在他的前面,是千古暴君的典范,隋炀帝杨广;在他的后面,是千古治世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儿子的阴影之下,李渊只能感叹:谁动了我的唐朝。唐朝三百年太平盛世掩盖了内部的钩心斗角、人事沉浮,把沉闷的历史放在轻松幽默的文字里搅拌,解构王侯将相的荣耀光环,表面上看是平淡无奇的炒冷饭,其实却是针针见血的翻案文章。
公元601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杨坚61岁,杨广32岁。老皇帝杨坚改了年号,从“开皇”改成了“仁寿”。61岁的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寿命了。
改完年号,杨坚任命杨素为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随后又晋封杨广的长子杨昭为晋王,显然这样的布局是在为交班作考虑,老皇帝杨坚有些累了。
这一年大隋比较平淡,不过平淡中也有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除了70名贵族子弟,剩下的都是失学儿童。
从表面看,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学生素质太低了,杨坚先生不高兴了,于是在六月十三日这一天,颁布诏书,除国子学(国立贵族大学)保留70名学生外,其余的如太学、国立四门专科学校、各州县学校全部撤销,全体学生回家,爱干啥干啥。
诏书一下,天下哗然,随之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爱学习的理直气壮跟家长说,学校都撤销了,还读哪门子书啊;爱学习的则哭天抢地,头悬梁白悬了,锥刺股白刺了,上哪说理去呢?
其实中国的大学传统还是源远流长的,只是因为自古以来名称不一样,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在近代中国才有大学。实际上不是,早在西汉的时候,就设立有太学,这太学就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要从西汉算,那中国的大学历史就长了去了,一千年那是刚起步,两千年才是刚刚好。
从西汉起,大学时而兴立,时而废除,废除的原因不外乎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没有精力管理大学了,而杨坚先生制下的大隋却完全不同,此时的隋朝正是蒸蒸日上,在这个时候关闭全国的学校,莫非是吃错了药?
其实杨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觉得这些学生知道得太多了。
杨坚确实觉得天下的百姓知道得太多了,怎么忽悠都忽悠不住。从公元581年以来,他不断地让人上报祥瑞,以证明“隋代北周”是历史选择,无比正确,无比英明。祥瑞这个东西历史同样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总之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祥瑞,比如亲眼看见自家房顶上空有凤凰飞过,路边捡到一块石头上刻着“隋朝万岁”,总之只要是有利于隋朝发展的,随你怎么说,心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祥瑞也就有多大。
然而就是在这么多祥瑞的忽悠下,杨坚还是觉得民心不稳,索性就把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让全国人民都变成文盲,就剩杨家一家明白人,其他都是糊涂蛋。这下国家就好领导了,到时农民就是想造反,连个造反的“反”字都不会写,看你怎么反。
谁动了我的唐朝
唐朝究竟是谁开创的?到底是李渊,还是李世民?
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被李世民给搞复杂了。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是李渊开创了唐朝,而李世民之后的史料却在有意或者无意地告诉后人说:“唐朝是李世民开创的,李渊只是沾了儿子李世民的光!”
李世民开创唐朝的说法影响了无数代的人,因此至今还有无数的人相信,唐朝就是李世民开创的,李渊其实不是开国皇帝,而只是开国皇帝的爹。
大文学家、大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李渊只是凭借自己的贵族身份和儿子李世民的努力当上了皇帝。”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未必。
那个一生以讽谏作为事业的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过一句话:“不要以为一双手可以蒙住全天下的眼睛。”但已经贵为皇帝的李世民自然不肯相信这句话,于是他努力地洗刷父亲的痕迹,清除父亲的影响,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他几乎成功了。当时的官方记录,每一版记录都彰显了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同时反衬了李渊的平淡无奇,老子被儿子算计到这个程度,李渊这个老子当的够窝囊的。
有的人一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比如康熙的儿子雍正;
有的人一生活在儿子的阴影下,比如乾隆的老爹雍正。
其实李渊的遭遇跟雍正非常类似,他之前的皇帝和之后的皇帝都比他光芒四射,因此他注定就要活在双重阴影之下。
在他的前面,是千古暴君的典范,隋炀帝杨广;
在他的后面,是千古治世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两个光芒四射的君王将李渊夹在中间,于是注定,历史上的李渊光芒不会四射,形象不会丰满,在暴君与明君之间,你注定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毫无疑问,唐代的史料已经经过官方的修改,但真实的历史还是会流传,因为真正的历史并不是在官方编修的史书里,而是在芸芸众生的口中,在每个人的心里。
幸运的是,跟随李渊起兵的温大雅忠实地记录了晋阳起兵的前前后后,所有的记录汇集成册,就成了如今价值甚高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当时温大雅担任李渊的秘书,他的视角虽然不排除有对李渊的阿谀奉承,但还是基本真实地记录了晋阳起兵的前前后后。
从那里我们可以知道,建立唐朝,李渊是总设计师,李世民则是一个能力很强的泥瓦匠,而且他这个泥瓦匠的功劳在起兵初期并不比隐太子建成多,因为在那个时候,哥俩分别率领左右两军,他们都是父亲的左膀右臂。
只是李世民这个泥瓦匠最后掌握了书写命运的笔,于是在他的笔下,李世民成了总设计师;在他的笔下,他的父亲变成了泥瓦匠,而他的哥哥和弟弟则成了可有可无的建筑小工。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玄武门之变”才有了正统的意义:“不是谋反,不是打劫,而只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历史从来不否认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同样不否认李世民在唐初平定天下的功绩,然而主角与配角的戏分还需要分清,不能因为配角的发挥就掩盖了主角的光芒。
我们试着将唐高祖李渊和汉高祖刘邦进行一下比较。李渊在建立唐朝过程中主要倚重的是三个儿子,而刘邦创立汉朝时倚重的则是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历史承认汉初三杰的历史功绩,同样承认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那么历史在承认李世民文治武功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同样承认李渊的雄才大略呢?
有人说李渊的功绩平平,也有人说刘邦不学无术,实际上这都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开国君王。
做最高领导者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需要独当一面,他只需要做到两个字:“融和”。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两个字,同时也是最难的两个字,做到了这一点,开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折射出最高领导的真实含义。
巴西有一个特色小店,只要来宾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可以免费拿走一件商品。球王马拉多纳来了,用脚颠了几个橘子,于是他拿走了一件商品;拳王阿里来了,表演了一段拳击,也拿走了一件商品;最后美国总统来了,什么也没有做,只是一摊手说:“我是美国总统!”店主马上让他拿走了一件商品,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家伙一眼看上去就什么都不会,一定就是美国总统!
最高领袖的最高境界不是什么都会,而是看上去什么都不会!
这句话适用于刘邦,适用于李渊,同样变相适用于项羽。
什么都会的项羽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什么都不会的刘邦却赢得了大汉江山。
李渊同样看上去什么都不会,但并不妨碍他开创唐朝,缔造大唐王朝的风云三百年!
唐朝是李世民的,更是李渊的,别动李渊的唐朝!
(摘自《唐史并不如烟:大唐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