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本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而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错误却显得那样少。这一现象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不是学生不犯错,而是好多错误都被老师消灭在萌芽状态或有意回避。其实,出错了,课堂才能生成。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最有价值。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可能是一堂课中的亮点,也是思维碰撞的焦点。“错误”有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借用错误,激发学生兴趣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是课标的核心之一。“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如果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首先要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不挖苦,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下,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才能最活跃,实践能力才会增强。可见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善待学生的错误,课堂上说错了的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从而切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没有答错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在平等、民主、自由、快乐的氛围中思考、学习,就会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创新,积极向上,体会学习的乐趣,敢于正视错误,锤炼自我,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
善用数学课上学生出现的错误,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探讨交流、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完成后,点名提问,答错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笔者站在这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说明他有超前意识,值得表扬呢!”同学们都很诧异,但在老师的抚摸和鼓励下,该同学很快抬起了头。活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7;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角度各不相同,出现偏差和错误也很正常,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这一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将错就错,错中寻找突破。这一案例说明,充分挖掘学生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可见多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课堂因“错误”而美丽
巧用学生的错误,“变废为宝”,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意识、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拓展和提高。教学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错误”是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与失误,将伴随教学的始终,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教学中,不必整天为学生的出错而苦闷、烦恼,为防错、纠错费尽心机。其实,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思维创新的体现。教师必须看到这背后隐含的数学思维和价值,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要有“错误资源”意识,正确处理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借用、活用、巧用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使课堂更具生机与灵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错误资源的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让这一无法避免而又一直伴随学生学习的产物,展示其独特的能量和作用。
由上可见,错误不用藏着、掖着,更不用费尽心机避开,不用轻而易举“浪费”或“挥霍”,不用感觉是一种“失败”“耻辱”,反而恰恰可视作“宝贝”,看作是正常的、难得的资源。真可谓是出错也美丽,让错误资源成为教学中别样的风景和财富,让错误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因“错误”而生成,因错误而美丽,因错误而精彩。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西县教研室)
借用错误,激发学生兴趣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是课标的核心之一。“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如果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首先要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不挖苦,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下,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才能最活跃,实践能力才会增强。可见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善待学生的错误,课堂上说错了的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从而切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没有答错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在平等、民主、自由、快乐的氛围中思考、学习,就会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创新,积极向上,体会学习的乐趣,敢于正视错误,锤炼自我,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
善用数学课上学生出现的错误,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探讨交流、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完成后,点名提问,答错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笔者站在这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说明他有超前意识,值得表扬呢!”同学们都很诧异,但在老师的抚摸和鼓励下,该同学很快抬起了头。活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7;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角度各不相同,出现偏差和错误也很正常,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这一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将错就错,错中寻找突破。这一案例说明,充分挖掘学生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可见多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课堂因“错误”而美丽
巧用学生的错误,“变废为宝”,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意识、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拓展和提高。教学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错误”是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与失误,将伴随教学的始终,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教学中,不必整天为学生的出错而苦闷、烦恼,为防错、纠错费尽心机。其实,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思维创新的体现。教师必须看到这背后隐含的数学思维和价值,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要有“错误资源”意识,正确处理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借用、活用、巧用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使课堂更具生机与灵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错误资源的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让这一无法避免而又一直伴随学生学习的产物,展示其独特的能量和作用。
由上可见,错误不用藏着、掖着,更不用费尽心机避开,不用轻而易举“浪费”或“挥霍”,不用感觉是一种“失败”“耻辱”,反而恰恰可视作“宝贝”,看作是正常的、难得的资源。真可谓是出错也美丽,让错误资源成为教学中别样的风景和财富,让错误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因“错误”而生成,因错误而美丽,因错误而精彩。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西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