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内蒙古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内蒙古篇章的必由之路。回顾和总结内蒙古坚持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准确领会和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目的与性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繁荣发展
解放思想这个党的思想路线,是内蒙古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建设现代化内蒙古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法宝。30多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吹响了内蒙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角,拉开了内蒙古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内蒙古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改革开放总揽和驱动全局,逐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和谐、边疆安宁、民族团结的局面不断巩固。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蒙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
“实事求是”出自班固《汉书》。1942年,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内蒙古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武器,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在内蒙古盛行,“实事求是”被无端歪曲,全区经济陷入崩溃边缘,思想一片混乱。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内蒙古坚持以真理标准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仅实现了全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且为突破传统理论束缚,改革建区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营造了有利的环境。这场立足发展实际的思想大解放,给内蒙古带来了全方位的大解放、大发展,全区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公社悄然解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社会空前活跃。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内蒙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新篇章。内蒙古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围绕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加快改变一切不符合实际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为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纠正重生产、轻生活的错误倾向,完善农牧业发展方针和政策,调整农轻重、积累与消费和工业内部比例的比例关系,使得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错误做法得到逐步纠正。以农村牧区为突破口,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在农区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创造性地制定“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然后从农村牧区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开展了从微观经营机制到宏观管理体制,从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到政府职能转变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和探索。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全区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蒙古成功地将改革开放推向21世纪
同全国一样,内蒙古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内蒙古的区情相结合起来,才能打破传统经济旧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均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只有开展一次如何看待市场经济的思想大解放,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从经济缺乏活力、处于崩溃边缘的最大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将彻底转变统得过多过死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首先在“放”字上做文章,逐步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之路。
实践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对内蒙古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新任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在这种背景下,内蒙古从实际出发,开展了以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坚持以“三个有利于”為判断标准,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创新和发展了中央对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关系、对外开放等理论,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向前继续推进。
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内蒙古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结合自治区发展实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要求系统化、具体化,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蒙古充分发挥毗邻俄罗斯、蒙古国的地缘优势,继续解放思想,抢抓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的机遇,以向北开放为重点,推动对外开放事业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21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内蒙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全国进入重化工加快发展阶段、加快对外开放等机遇,吹响了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时代号角。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内蒙古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社会事业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对确立全面改革目标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七大后,内蒙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借鉴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和创新了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在内的“四位一体”改革,不断开创着以俄蒙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内蒙古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全区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历史转折。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蒙古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能源结构和供需关系深刻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产业分工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调整。同时,内蒙古发展仍然面临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比较滞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动力不够均衡,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等诸多困难和挑战。
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内蒙古只有顺应各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奋发有为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有效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开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和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动适应、准确把握、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坚决守住发展、生态和民生底线,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依法治区,从严推进管党治党,指引内蒙古走出了一条更加符合自治区实际、反映时代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的改革开放道路。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谋划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先行先试相结合,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坚决破除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了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全区发展的新动能,发展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全方位融入國家发展大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深化同俄蒙的互惠务实合作,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发新格局,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使得全区发展新空间得到不断拓展。
内蒙古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变证明,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成就史,就是一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创新,永不僵化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的发展史。展望未来,内蒙古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和内蒙古区情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实施并根据形势任务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符合实际的改革开放思路,才能有效应对发展中的矛盾和挑战,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伟
关键词: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繁荣发展
解放思想这个党的思想路线,是内蒙古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建设现代化内蒙古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法宝。30多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吹响了内蒙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角,拉开了内蒙古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内蒙古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改革开放总揽和驱动全局,逐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和谐、边疆安宁、民族团结的局面不断巩固。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蒙古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
“实事求是”出自班固《汉书》。1942年,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内蒙古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武器,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在内蒙古盛行,“实事求是”被无端歪曲,全区经济陷入崩溃边缘,思想一片混乱。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内蒙古坚持以真理标准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仅实现了全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且为突破传统理论束缚,改革建区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营造了有利的环境。这场立足发展实际的思想大解放,给内蒙古带来了全方位的大解放、大发展,全区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公社悄然解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社会空前活跃。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内蒙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新篇章。内蒙古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围绕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加快改变一切不符合实际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为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纠正重生产、轻生活的错误倾向,完善农牧业发展方针和政策,调整农轻重、积累与消费和工业内部比例的比例关系,使得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错误做法得到逐步纠正。以农村牧区为突破口,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在农区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创造性地制定“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然后从农村牧区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开展了从微观经营机制到宏观管理体制,从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到政府职能转变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和探索。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全区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蒙古成功地将改革开放推向21世纪
同全国一样,内蒙古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内蒙古的区情相结合起来,才能打破传统经济旧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均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只有开展一次如何看待市场经济的思想大解放,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从经济缺乏活力、处于崩溃边缘的最大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将彻底转变统得过多过死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首先在“放”字上做文章,逐步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之路。
实践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对内蒙古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新任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在这种背景下,内蒙古从实际出发,开展了以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坚持以“三个有利于”為判断标准,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创新和发展了中央对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经济的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关系、对外开放等理论,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向前继续推进。
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内蒙古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结合自治区发展实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要求系统化、具体化,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蒙古充分发挥毗邻俄罗斯、蒙古国的地缘优势,继续解放思想,抢抓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的机遇,以向北开放为重点,推动对外开放事业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21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内蒙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全国进入重化工加快发展阶段、加快对外开放等机遇,吹响了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时代号角。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内蒙古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社会事业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对确立全面改革目标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七大后,内蒙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借鉴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和创新了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在内的“四位一体”改革,不断开创着以俄蒙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内蒙古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全区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历史转折。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蒙古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能源结构和供需关系深刻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产业分工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调整。同时,内蒙古发展仍然面临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比较滞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动力不够均衡,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等诸多困难和挑战。
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内蒙古只有顺应各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奋发有为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有效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开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和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动适应、准确把握、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坚决守住发展、生态和民生底线,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依法治区,从严推进管党治党,指引内蒙古走出了一条更加符合自治区实际、反映时代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的改革开放道路。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谋划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先行先试相结合,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坚决破除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了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全区发展的新动能,发展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全方位融入國家发展大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深化同俄蒙的互惠务实合作,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发新格局,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使得全区发展新空间得到不断拓展。
内蒙古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变证明,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成就史,就是一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创新,永不僵化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的发展史。展望未来,内蒙古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和内蒙古区情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实施并根据形势任务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符合实际的改革开放思路,才能有效应对发展中的矛盾和挑战,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