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瓷器上也使用简化字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k213071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拜读《收藏界》2007年第9期瓷醉蜗居主人力作《古瓷上用简化字初探》一文,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作者从唐代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古瓷上简化字的出现,历时1000余年,资料详实,佐证有力,通过器物对汉字的演进发展论述精辟,充满真知灼见。文中作者坦言:“笔者撰写此文,无非是愿与广大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切磋与交流,一定会有藏家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和更多罕见实物浮出水面。”
  恰巧,笔者收藏有两件带有简化字的民国早期的瓷茶壶,现将图文借助贵刊介绍于读者,既是和前文作者的交流,也算是续上前文的一个小尾缀。
  
  一件是民国早期的墨彩牡丹图茶壶(图1),此壶高13.5厘米,底面直径11.4厘米。该壶一面画有一株盛开的牡丹,另一面题有:“国色天香人共赏。丙辰年夏月 余源兴作”,其中“国”字就是简化字,而且也是比当代的简化字少一点。
  另一件为民国早期的粉彩荷花鹭鸶图茶壶(图2),此壶高13.5厘米,底面直径11.5厘米。一面画有亭亭玉立的出塘红莲和鹭鸶,另一面题有“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及“段三鹏书抄珠山,余启兴作”。这其中的“书”字也是简化字,并非是繁体字。
  通过学习瓷醉蜗居主人的研究性文章,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收藏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简化汉字在古代陶瓷上的使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直到近代陶瓷上也在使用,并不是在1956年2月1日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后才出现的。因为简化汉字使用起来方便,在生产工艺流程中操作简单易行,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学习中也容易记忆掌握,这正符合简化汉字是从生产实践中演化发展而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因此,广大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中碰到带有简化字的古代或近代瓷器大可不必疑团顿生,不敢问津,而是应从该瓷器的器形、胎质、釉色、用料、纹饰、款识、出处和传承等诸多方面去综合考察分析。这样才不会错过一些收藏机遇,同时还能不断地增长收藏见识。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正>温州企业担保链风险演变担保是保证的一种。在温州曾经一度被银行和企业广泛应用于企业信贷融资,且出现了"一企多保""多企互保"等形式,最终发展成盘根错节的担保链、担保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带有科幻色彩的文学作品,比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常常被作品中所展示的奇特幻想和丰富知识所深深打动。据说凡尔纳为
一、甘肃造币史简介    1.天水造币史简介  民国九年(1920)二月,甘肃督军兼民政长张广建任命孔繁锦为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到任后,鉴于市场货币奇缺,以致贸易阻滞,又见各省铸造铜币获利甚丰,遂从津、沪购置造币机器在天水设造币厂铸造铜元。因铸当十铜元无利可获,于是仿造“四川铜币”制,将陇南范围内的制钱尽量搜刮起来,利用翻砂法铸造当百铜元(即天水沙板)。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因商民怨声四起,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