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我国建国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式启动;2001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2003年3月,教育部又正式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秋季,高中语文新课程正式进入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在一年多的改革中,进展基本顺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程改革理念上,存在严重片面化的倾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价值,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程。并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将课程目标设计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尽管参与实验的老师大都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模式、高考及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改革只不过是换了一本教材而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课程理念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1、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知识加语文能力。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形势,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素养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说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般人都能接受;要说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可能有人就觉得不好理解了。其实,“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或者说语文素养所要包含的内容,从语文学科来看,有的是专门性的,有的可能是边缘的、和其他学科交叉的。语文课程无论其内容是专门还是边缘,根本目的是既要关心学生眼前可见的水平提高,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有些老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牢不牢固,听、说、读、写的能力强不强。只关注高考考什么,自己就讲什么。一切服从于考试的需要,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统统被拒之于课堂之外。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品质,仅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这正是有人所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试想一想,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如何去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与语文学科关系不大。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语文的教学,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侧重地发展。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关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还是单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过分关注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等的掌握,反复强调的是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很少关注人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明显脱节。其实,相当多的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加上那些低级庸俗甚至有毒的文化产品还占有较大的市场,作为语文老师同样需要关注学生们的情感发展,增强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味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丑恶的文化现象,使之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另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列为了重要内容。培养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既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内在之所需。当今社会,小至单位,大至国家,要赢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人才。而作为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感和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的能力,具备了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的条件”,那么“高中语文课程也就应该和其它课程一道,从各学科适合的角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主要是指语文选修课程。在实验区内,有不少的老师认为,现在的语文课程与原来的语文课程相比,除增加了选修课和选修教材外,并没有什么其他不同。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和肤浅的。因为它只看到了课程结构所具有的稳定性的特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新课程内容十分丰富、结构复杂多样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要使全体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都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坚持“共同性”、“基础性”和“稳定性”。但作为高中学生,他们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个性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等明显增大,“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课程又必须保持灵活性,即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要增加选修课。然而,有一部分学校只是随便订购了几种选修本,教师也是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处理就了事。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浪费了精力,学生刚产生的一点学习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必修课程且不说,就拿选修课程的建设来说,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仔细分析自己的条件和可能具有的优势,确定本校优先考虑的选修课程模块,先建设起一批选修课”,以后再根据情况不断创设条件增设选修课,“逐步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仅从这一点来看,高中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业务发展的方向,不断加强修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对学校也提出了挑战性,靠一个学校的资源可能难以应对学生的需求了,需要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需要多所学校资源互补。同时,还需要根据新情况和新发现及时调整和补充。
  
  二、在课程改革主体上,存在教师不积极参与的问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那么,实验区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到的是小部分老师热情投入,而大部分老师要么是跟着感觉走,要么是无动于衷。主要表现为:
  1、不愿积极参加语文新教材的培训。尽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语文新教材的培训工作,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思想僵化,认为培训不培训是一个样,所以不是找借口回避,就是被动应付。
  2、不能借鉴先进的语文教学经验。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只满足于“填鸭式”教学,仍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当作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顾问,是学生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既不愿走出去,也不愿请进来。就算是有好的教学案例可资借鉴,也不是抱着虚心的态度来学习,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不能积极参与语文教学研究。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我从不进行语文教学研究,还不是一样上课吗?殊不知“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又怎么能去解释和应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呢?还有的认为: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们的“专利”,作为语文教师,只是配合专家、学者来进行实验。所以,他们不是积极主动的去参与语文教学研究,而是“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经验和理论送上门来,然后又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就难免会造成教学与研究的脱节,还奢谈什么教学的发展呢?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教师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是“教书匠”,而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走进“教育家”的行列。
  
  三、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顾此失彼的问题
  
  1、以发达地区为中心。在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因对地区差异的注意不够,在课程内容中还存在着以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发达地区为中心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差异、东西部地区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异都一直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生活条件的差别仍然很大。农村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大多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了解不太多。而我国在教育政策的导向上,总是优先考虑发展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造成农村的教育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无论是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还是在教育投入和教育机会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也多是与现代都市的生活或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有关,他们对课本内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感性认识。农村学校所要求的文化准备或文化资本的严重缺乏,是农村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之一。这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如果忽视了这个偌大的群体,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恐怕是比较困难的。
  2、与初中语文教材严重脱节。教材是“在课程标准所描述的框架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目前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大多遵循了“科学性、基础性、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编写原则,也较好地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五个版本(人教版、语文版、粤教版、江苏版、山东版)的教材也是由各地(市)自由选择,教材的不同,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当然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实验区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据笔者所知,实验区内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有,而绝大多数高中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新教材与各地初中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分属不同的版本,加上初中教材的变动又太频繁,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严重脱节。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材的混乱势必影响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只考虑某一个学段教材的改革和使用,而要从全局出发,作全面的长远的考虑。
  3、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无序性。为什么数理化等学科学生学得很起劲呢?其中那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总是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下而上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的特点,好像链条似的一环套一环地向高深纵向发展。为何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变?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为什么至今还未建立起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体系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材的改革步伐跟不上语文教学的需要。多年来,语文学科都没有解决好选文及知识的无序性问题。上篇课文与下篇课文之间,上一个知识点与下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无多大联系,学生一两个星期不上语文课,也很难看出有什么影响,难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了。就目前的高中新教材来说,在编排上虽然尽可能地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但还是不太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结构的规律,语文知识仍缺乏明显的阶梯性和纵向性的特点。
  
  四、在课程实施上,存在注重形式的问题
  
  1、注重理论研究,轻视教学实践。目前对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比较多,新的名词术语也出现了不少。但我们觉得有相当多的理论只是停留在研究的层面,还没有很好地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致使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广大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仍旧得不到大面积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应当把语文教学改革看作是一个以实用为基础的开放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增加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显示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不能再让学生学语文是跟着感觉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多研究农村学校和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客观情况,多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处置的态度和表现),多研究高中学生学语文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向,使语文课程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2、追求课堂的“热闹”,忽视语言的“解读”。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活动化教学应该算是一种比较热门的形式,诸如讨论课、表演课、演讲课、配乐朗诵课、课外活动课等等。这些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形式上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教师也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讲授式做法;从教学的准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来看,也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只要静下心来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不少老师在追求活动形式时已离开了文本,疏远了语言,又加之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结果是折腾了学生,伤害了“语文”。作为高中语文学科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约占了语文教学总时间的80%,它有别于平时的消遣性阅读。它不仅是一种阅读行为,而且是一种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如果这块“阵地”丢失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恐怕将大打折扣。所以,要落实好新课标,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要以文本为平台,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果不是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在课堂上即使玩的花样再多,搞的形式再好,都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是与语文课程的改革背道而驰的。
  以上就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验及推广工作中认真进行探索并创造新的经验”。只有解决了问题,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其他文献
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奥巴马以332张选举人票力压竞争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成功在白宫“梅开二度”。  政坛中的波折、制衡,往往会造成政策的变动并对许多领域造成直接影响,在本轮大选经济议题之外的备受关注的领域——能源战略中也是如此。  虽然向来力撑清洁能源发展的奥巴马再度入主白宫,第一任期的能源既定政策将得到延续。但鉴于先期遭到的反对以及以石油为主的传统能源领域的可观前景,如何平衡传统能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