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厂家要帮助县级经销商控死和缕顺杂乱无章的下游网络,使之乖乖地为我所用,再配以科学的价格体系,策略性地压货,做好当地的终端规范化,才能在县、乡市场站稳脚跟。
全国性食品巨头先城市后农村,目前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县乡市场,与当地品牌正面冲突,促销战,价格战此起彼伏。
县乡市场地势分散,物流成本极高,渠道犬牙交错,保质期短的产品若想下沉,必须借助县级经销商。
但县级经销商多从原有地级市批发产或分销商转化而来的,资金和业务实力小,仓储和运输能力差,几乎没有管理意识,做生意靠感觉,做业务靠习惯,逐利心态过重,只求短平快。借助他们做市场,如何扬长避短?
法则一:限制二批
县级市场的二批(县城区或乡镇的批发商),既可爱又可恨:大部分都有配送能力,对提高产品铺货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很难划清,尤其足乡镇二批,时常越界送货,为了争夺客户,一竿子捅到底地利用降价或折扣,很难管控。
要知道,中小品牌主要就是靠高利润来拉动销量。价格一旦透明,失去利润优势,所有的市场招数都是徒劳。如果县级经销商靠二批铺货,更容易受二批左右而束手无策,产品会很快死在渠道中。相对而言,畅销品牌指名购买率高,价格透明,二批的降价空间不大,危害略小。
怎么办?核心思路是让县级经销商直供终端,弱化二批职能。
甩掉二批,直控终端。
1.一般县城的零售店数量有限少则70家~80家,多则120家~130家,超大县或县级市会更多一些。县级商投入一两部车,完全有能力直配终端,由于县城内的二批对终端控制能力比较弱,抓住零售店逐利心理,甩掉二批,直接让利终端,很快就能把终端归人麾下。
2.由于乡镇及村庄的零售店数量少,布局分散,配送成本很高,因此县级商很难避开乡镇二批直供全部零售店。即便如此,依然不能过分依赖二批,县级商要努力对距离较近或较大的农村网点直配。
举例来说:以一个县有7个—8个乡镇计算,通常包含10家—15家二批、200家—350家零售店,一般县级商每车每日直配30家—40家店面,两部车三天送一次,至少能掌握县城周边乡镇(通常也是销量较大的)一半以上的零售店。
3.将被舍弃的二批作为一家普通的零售店来对待,而且,甚至将善于降价或窜货的二批的供价故意抬高2%~5%,以稳定价格。
避免二批反弹。
被绕开的二批肯定不干。他们或拒绝接货,或联合抵制不进货。县级商可以参考两个解,决办法:
1.对于拒绝接货的二批,只要付出—、些时间成本,坚持不懈地与之沟通,态度谦恭而诚恳,商家往往容易谅解“有笑脸”的供货商。对稍微难缠的客户,给子一些品尝品或赠品,全很快改善关系,对方也很容易接受你无法给他价格优惠的诸多搪塞:“厂家要求全部统一供价,我不遵守就要被罚”,“现在产品的利润都很低,不只是这一个产品”……
2.二批们为争取最大让利,可能结成短暂而且松散的小联盟,联合跟县级商叫板,这时可以分化瓦解:对比较好沟通、遵守秩序的二批给子适当优惠(2%~5%之间),对善于价格战或不服管理的个别“刺头”,坚决停货,等销售形势好起来,他们便会主动要求供货,或从其他二批处进货。
法则二:新品上市不妨高价高捉
厂家拿着产品找到县级商时,不论你的价格高低,经销商总会说:“你产品的价格太高,本县很准销售。”其潜台词是:一,经销商希望厂家给予更低的价格,或更多的促销支持,二,经销商对该产品确实心里没底。
这正反映出:县级市场定价必须符合当地的购买力,厂家有必要指导经销商制定科学的价格体系。但实际上,厂家往往只是简单地给经销商一个最低出货价和建议零售价。
新品一上市,在消费者心少的价格定位非常重要。随着人们村健康的追求,消费者不会头过于便宜的产品,但他们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购买判断标准,往往靠广告和产品外观等作为判断依据。这样一来,你再低的价格也不会让他们感到实惠。相反,只要有合适的、独特的卖点,以及有吸引力的利润空间,相对高价的产品在渠道也是受欢迎的。
对县级商来说,最好的定价策略就是“高价高促”,即将价格定到市场最高价上——俗话说“新品无价”,只要有卖点,下妨高定价,再投入较大的促销来吸引渠道进货,这样能更好地掌控价格和利润空间。
比如,通常袋装125ml × 40袋/箱的乳饮料产品,在某县乡的消费心理接受价位不能超过18元(当地只有贴牌的三鹿多缘乳曾经定价为18元,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最后也降到了13元~14元),而一些成熟产品的零售价仅为11元~12元。所以该类新品可以定为市场最高价,铺货价最好定为11.5元~12.5元,零售价力13元~14元。这样既能保证零售店1.5元/箱的利润(成熟产品通常只有不足1元的利润),又能保障经销商的价格字间。
之后,县级商必须要配合一些相应的市场推广政策。比如;进货50箱,增厂家提供的太阳伞等宣传品;客户累计20箱,赠价值10元的可变现物品,但不要直接搭赠本品,因为可变现物品在各零售店的变现金额不同,不易于直接折价,而赠产:品则很容易直接折价。
产品刚上市时销量较小,渠道商部会自觉维护高利润。随着销量的增加和产品的成熟,价格会逐步下降,但是厂家要控制下降的速度。比如,一些批发商或终端更愿意直接降价进货,经销商必须用台乎情理的方式拒绝,比如强调是厂家要求的,也可以将赠品按市场零售最高价折算,让零售店感觉要赠品比降价更实惠。
法则三:适时送货,巧妙送货
送货。
零售店通常都是现金结算,如果别的经销商先你一步送到,或对方是畅销品牌,加之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如袋装乳品),零售店考虑到资金压力和销售风险,势必不愿再进货。
因此,能否把握住最佳送货时机,就成了提高铺货率的关键。
1.上午8点~12点之间是最佳送货时段,因为零售店刚刚经过昨天的销害,有了进货需求,这时其他供货商还没来得及补货。如果太早送货,很多零售店还没有取出足够的现金。
2.零售店在下午相对轻闲,有较充裕的沟通时间,因此下午可以与有问题或需开发的零售店进行沟通,开发空白市场。
3.很多乡镇二批想尽各种理由要求县级商独家供货,比如吹嘘自己销售量最大、网络最好,或指责临近的二批不讲规矩、经常砸价。为人差等,来挤对别人,争得尽可能大的销售范围,并不管自己能否吃得下。这 时换个送货员对其对手送一次货就可以了,如果二批追问起来可以堂而皇之地推说不知,而他通常不会穷迫不舍。
压货。
由于现金结款(超市除外),加上产品有保质期的限制(比如牛奶等食品),零售店只要敢留货,就代表他有把握销售出去,而且会想尽办法自己消化,因为他们知道现金进货通常很难退或换货。他多留你的产品,就会少卖他人的。
当然,对零售店压货也要讲求技巧:
1.要给压货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说:厂家规定的促销期限很短,所以要尽快进货。同时设一次性进货量阶梯奖励措施,如20箱赠水壶,50箱赠太阳伞等,但赠品必须是零售店有用或能变现的物品。
2.和零售店有良好的信任和客情关系,是压货的基础。只要花费一些时间聊天,再加上一点小恩小惠,很容易博得零售店的好感。
3.要掌握重点零售店的历史销售能力,避免带来大量的临期产品。
4.消费者和终端对于短保质期产品的生产日期很关注,保质期短的产品,最新生产的产品则更有竞争力。
5.新品或保质期短的产品不要大量压货,因为一旦出现一次滞销或过期现象,纵使产品数量很少,小终端往往就会从此减少要货量,甚至拒绝进货。
6.规模较大的县级商往往拒绝调换货,给小零售店进货时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事实上,目前县乡市场适销牛奶产品的保质期通常在3个月以上,而且单次进货量少,除非特别滞销的产品,通常不会出现大损失。所以中小县级商可以大打调换货运一服务牌。
法则四:率先规范终端
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县城都比较小,商业不发达,像样的超市没有几家。终端既混乱、又难做,县级商也没有终端规范化管理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做好终端规范化,尤其是县城、乡镇内的终端规范化,更有利于形成畅销印象,提高品牌知名度。
试想,某县的县城加乡镇共有300家零售店,如果能做好100家—150家零售店,产品就有遍地开花的感觉,有何理由让消费者不信任和不购买呢?
成本低。
只需投入像POP、店招、灯箱等简单的宣传工具,终端商不仅不会收取费用,相反还很感激,一举两得。为了节省资源,宣传品可以作为奖励.有选择地投放一些重点或位置好的零售店。
经销商对宣传品的摆放工作必须亲力亲为,要求送货员将厂家配备的宣传物资投放到位,哪怕是终端老板好意帮忙,让你“先放这里吧.等会儿我亲自摆好”,也不可交由零售商自由处置,因为大部分店主工作忙乱,连店面部很少打扫,根本不可能认真布置宣传品,有的甚至直接将它们变成了废品。
统一推出价格牌,写明原价和特价(即实际零售价),明示价格。
消费者多数还是冲动型购买,而且通常都希望自由主导购买,零售店只对我产品进行价格明示,无疑会促进消费者的购买几率。
当然,由于这种做法违背了零售店的以往习惯,最初往往会有抵触,但是通过“为什么城里的超市销量很好,就是因为消费者喜欢自己选择商品”等理由,不难说服零售店。关键是要坚持引导和监督下去。
给重点零售店陈列奖励。
你给我最好的陈列位置,比如门前或门内两侧的箱盒堆头陈列,我可以每天奖励1元~2元,或每月奖励两箱产品。其实往往即便你不掏钱,靠时不时的小恩小惠以及客情关系,一样能拿到最好的陈列位。
县乡零售店没有规范化陈列的概念和习惯,要靠经销商的业务人员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甚至还要亲手布置陈列,所以参与有奖陈列的终端不可太多(通常30家~50家为宜),否则会明显增大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或者不增加人力很难保证活动效果。
全国性食品巨头先城市后农村,目前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县乡市场,与当地品牌正面冲突,促销战,价格战此起彼伏。
县乡市场地势分散,物流成本极高,渠道犬牙交错,保质期短的产品若想下沉,必须借助县级经销商。
但县级经销商多从原有地级市批发产或分销商转化而来的,资金和业务实力小,仓储和运输能力差,几乎没有管理意识,做生意靠感觉,做业务靠习惯,逐利心态过重,只求短平快。借助他们做市场,如何扬长避短?
法则一:限制二批
县级市场的二批(县城区或乡镇的批发商),既可爱又可恨:大部分都有配送能力,对提高产品铺货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很难划清,尤其足乡镇二批,时常越界送货,为了争夺客户,一竿子捅到底地利用降价或折扣,很难管控。
要知道,中小品牌主要就是靠高利润来拉动销量。价格一旦透明,失去利润优势,所有的市场招数都是徒劳。如果县级经销商靠二批铺货,更容易受二批左右而束手无策,产品会很快死在渠道中。相对而言,畅销品牌指名购买率高,价格透明,二批的降价空间不大,危害略小。
怎么办?核心思路是让县级经销商直供终端,弱化二批职能。
甩掉二批,直控终端。
1.一般县城的零售店数量有限少则70家~80家,多则120家~130家,超大县或县级市会更多一些。县级商投入一两部车,完全有能力直配终端,由于县城内的二批对终端控制能力比较弱,抓住零售店逐利心理,甩掉二批,直接让利终端,很快就能把终端归人麾下。
2.由于乡镇及村庄的零售店数量少,布局分散,配送成本很高,因此县级商很难避开乡镇二批直供全部零售店。即便如此,依然不能过分依赖二批,县级商要努力对距离较近或较大的农村网点直配。
举例来说:以一个县有7个—8个乡镇计算,通常包含10家—15家二批、200家—350家零售店,一般县级商每车每日直配30家—40家店面,两部车三天送一次,至少能掌握县城周边乡镇(通常也是销量较大的)一半以上的零售店。
3.将被舍弃的二批作为一家普通的零售店来对待,而且,甚至将善于降价或窜货的二批的供价故意抬高2%~5%,以稳定价格。
避免二批反弹。
被绕开的二批肯定不干。他们或拒绝接货,或联合抵制不进货。县级商可以参考两个解,决办法:
1.对于拒绝接货的二批,只要付出—、些时间成本,坚持不懈地与之沟通,态度谦恭而诚恳,商家往往容易谅解“有笑脸”的供货商。对稍微难缠的客户,给子一些品尝品或赠品,全很快改善关系,对方也很容易接受你无法给他价格优惠的诸多搪塞:“厂家要求全部统一供价,我不遵守就要被罚”,“现在产品的利润都很低,不只是这一个产品”……
2.二批们为争取最大让利,可能结成短暂而且松散的小联盟,联合跟县级商叫板,这时可以分化瓦解:对比较好沟通、遵守秩序的二批给子适当优惠(2%~5%之间),对善于价格战或不服管理的个别“刺头”,坚决停货,等销售形势好起来,他们便会主动要求供货,或从其他二批处进货。
法则二:新品上市不妨高价高捉
厂家拿着产品找到县级商时,不论你的价格高低,经销商总会说:“你产品的价格太高,本县很准销售。”其潜台词是:一,经销商希望厂家给予更低的价格,或更多的促销支持,二,经销商对该产品确实心里没底。
这正反映出:县级市场定价必须符合当地的购买力,厂家有必要指导经销商制定科学的价格体系。但实际上,厂家往往只是简单地给经销商一个最低出货价和建议零售价。
新品一上市,在消费者心少的价格定位非常重要。随着人们村健康的追求,消费者不会头过于便宜的产品,但他们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购买判断标准,往往靠广告和产品外观等作为判断依据。这样一来,你再低的价格也不会让他们感到实惠。相反,只要有合适的、独特的卖点,以及有吸引力的利润空间,相对高价的产品在渠道也是受欢迎的。
对县级商来说,最好的定价策略就是“高价高促”,即将价格定到市场最高价上——俗话说“新品无价”,只要有卖点,下妨高定价,再投入较大的促销来吸引渠道进货,这样能更好地掌控价格和利润空间。
比如,通常袋装125ml × 40袋/箱的乳饮料产品,在某县乡的消费心理接受价位不能超过18元(当地只有贴牌的三鹿多缘乳曾经定价为18元,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最后也降到了13元~14元),而一些成熟产品的零售价仅为11元~12元。所以该类新品可以定为市场最高价,铺货价最好定为11.5元~12.5元,零售价力13元~14元。这样既能保证零售店1.5元/箱的利润(成熟产品通常只有不足1元的利润),又能保障经销商的价格字间。
之后,县级商必须要配合一些相应的市场推广政策。比如;进货50箱,增厂家提供的太阳伞等宣传品;客户累计20箱,赠价值10元的可变现物品,但不要直接搭赠本品,因为可变现物品在各零售店的变现金额不同,不易于直接折价,而赠产:品则很容易直接折价。
产品刚上市时销量较小,渠道商部会自觉维护高利润。随着销量的增加和产品的成熟,价格会逐步下降,但是厂家要控制下降的速度。比如,一些批发商或终端更愿意直接降价进货,经销商必须用台乎情理的方式拒绝,比如强调是厂家要求的,也可以将赠品按市场零售最高价折算,让零售店感觉要赠品比降价更实惠。
法则三:适时送货,巧妙送货
送货。
零售店通常都是现金结算,如果别的经销商先你一步送到,或对方是畅销品牌,加之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如袋装乳品),零售店考虑到资金压力和销售风险,势必不愿再进货。
因此,能否把握住最佳送货时机,就成了提高铺货率的关键。
1.上午8点~12点之间是最佳送货时段,因为零售店刚刚经过昨天的销害,有了进货需求,这时其他供货商还没来得及补货。如果太早送货,很多零售店还没有取出足够的现金。
2.零售店在下午相对轻闲,有较充裕的沟通时间,因此下午可以与有问题或需开发的零售店进行沟通,开发空白市场。
3.很多乡镇二批想尽各种理由要求县级商独家供货,比如吹嘘自己销售量最大、网络最好,或指责临近的二批不讲规矩、经常砸价。为人差等,来挤对别人,争得尽可能大的销售范围,并不管自己能否吃得下。这 时换个送货员对其对手送一次货就可以了,如果二批追问起来可以堂而皇之地推说不知,而他通常不会穷迫不舍。
压货。
由于现金结款(超市除外),加上产品有保质期的限制(比如牛奶等食品),零售店只要敢留货,就代表他有把握销售出去,而且会想尽办法自己消化,因为他们知道现金进货通常很难退或换货。他多留你的产品,就会少卖他人的。
当然,对零售店压货也要讲求技巧:
1.要给压货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说:厂家规定的促销期限很短,所以要尽快进货。同时设一次性进货量阶梯奖励措施,如20箱赠水壶,50箱赠太阳伞等,但赠品必须是零售店有用或能变现的物品。
2.和零售店有良好的信任和客情关系,是压货的基础。只要花费一些时间聊天,再加上一点小恩小惠,很容易博得零售店的好感。
3.要掌握重点零售店的历史销售能力,避免带来大量的临期产品。
4.消费者和终端对于短保质期产品的生产日期很关注,保质期短的产品,最新生产的产品则更有竞争力。
5.新品或保质期短的产品不要大量压货,因为一旦出现一次滞销或过期现象,纵使产品数量很少,小终端往往就会从此减少要货量,甚至拒绝进货。
6.规模较大的县级商往往拒绝调换货,给小零售店进货时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事实上,目前县乡市场适销牛奶产品的保质期通常在3个月以上,而且单次进货量少,除非特别滞销的产品,通常不会出现大损失。所以中小县级商可以大打调换货运一服务牌。
法则四:率先规范终端
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县城都比较小,商业不发达,像样的超市没有几家。终端既混乱、又难做,县级商也没有终端规范化管理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率先做好终端规范化,尤其是县城、乡镇内的终端规范化,更有利于形成畅销印象,提高品牌知名度。
试想,某县的县城加乡镇共有300家零售店,如果能做好100家—150家零售店,产品就有遍地开花的感觉,有何理由让消费者不信任和不购买呢?
成本低。
只需投入像POP、店招、灯箱等简单的宣传工具,终端商不仅不会收取费用,相反还很感激,一举两得。为了节省资源,宣传品可以作为奖励.有选择地投放一些重点或位置好的零售店。
经销商对宣传品的摆放工作必须亲力亲为,要求送货员将厂家配备的宣传物资投放到位,哪怕是终端老板好意帮忙,让你“先放这里吧.等会儿我亲自摆好”,也不可交由零售商自由处置,因为大部分店主工作忙乱,连店面部很少打扫,根本不可能认真布置宣传品,有的甚至直接将它们变成了废品。
统一推出价格牌,写明原价和特价(即实际零售价),明示价格。
消费者多数还是冲动型购买,而且通常都希望自由主导购买,零售店只对我产品进行价格明示,无疑会促进消费者的购买几率。
当然,由于这种做法违背了零售店的以往习惯,最初往往会有抵触,但是通过“为什么城里的超市销量很好,就是因为消费者喜欢自己选择商品”等理由,不难说服零售店。关键是要坚持引导和监督下去。
给重点零售店陈列奖励。
你给我最好的陈列位置,比如门前或门内两侧的箱盒堆头陈列,我可以每天奖励1元~2元,或每月奖励两箱产品。其实往往即便你不掏钱,靠时不时的小恩小惠以及客情关系,一样能拿到最好的陈列位。
县乡零售店没有规范化陈列的概念和习惯,要靠经销商的业务人员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甚至还要亲手布置陈列,所以参与有奖陈列的终端不可太多(通常30家~50家为宜),否则会明显增大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或者不增加人力很难保证活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