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创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怎样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
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敢于放下架子,创设一种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性课堂氛围,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主动参与探究,从而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如我教《乌鸦喝水》一文,我巧设问题,在学生兴趣正浓时问到:“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学生的情绪就像给油锅里撒了盐,热闹极了,有的说:“书上讲的这种方法不好,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可以把瓶子扳斜,搁在石头上,这样水就往瓶口斜,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而且又快又好。”有的说:“乌鸦可以用吸管吸水。”有的说:“乌鸦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然后喝水,因为乌鸦浑身长着羽毛,不怕割破皮。”……这些独特的见解突破了常规的禁锢,是教师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的结果,使课堂民主、愉悦,闪烁出智慧的火花。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课文类型、内容需要,让学生充当角色“演一演”,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
其次用“音乐法”让学生放松,激活大脑,引起记忆。如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教师演唱《涛声依旧》,让学生发觉诗歌与歌曲相同之处:渔火、枫桥、月落乌啼、钟声、客船……给学生带来惊喜。还有“配乐法”,教《鸟的天堂》时用录音机放《百鸟朝凤》乐曲,结合课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再者“美术法”,运用美术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表达转化为视觉化、直观化的事物形象,获得清晰的视觉感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 引导质疑,促进合作交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不敢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教给一些方法。
1. 揭矛盾:把课文中写得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这种矛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阅读材料本身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华之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老奶奶的心情焦急而又耐心,显然是矛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另一类是阅读材料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到擦燃第一根火柴的情景时,可以这样提问: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有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吗?小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2. 找依据。如《草船借箭》文中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可以这样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让学生找依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其自主能动性。
3. 作比较。即比较这样写与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
4. 求原因。即要思考课文里写的这个结果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了,明明有解救的办法,为什么会在烈火中牺牲呢?此外,从形式上看,可以从题目中、标点中、重复的句子、词语中提问质疑。
三、 教给学法,让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而得法。以阅读教学为例,教给学生掌握下列的学法:
1. 脉络列纲法。让学生初读课文,总体上把握课文的脉络。
2. 关键词句画批注法。自读理解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 朗读领悟法。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 信息整合法。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5. 实践体验法。在动手、动脑实践中感受体验。
6. 品味评价法。在倾听中感悟和思考、欣赏和评价。课堂教学必须重过程、重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交流、碰撞、探究、领悟、反思中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方法。
(大城县祖寺小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怎样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
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敢于放下架子,创设一种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性课堂氛围,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主动参与探究,从而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如我教《乌鸦喝水》一文,我巧设问题,在学生兴趣正浓时问到:“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学生的情绪就像给油锅里撒了盐,热闹极了,有的说:“书上讲的这种方法不好,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可以把瓶子扳斜,搁在石头上,这样水就往瓶口斜,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而且又快又好。”有的说:“乌鸦可以用吸管吸水。”有的说:“乌鸦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然后喝水,因为乌鸦浑身长着羽毛,不怕割破皮。”……这些独特的见解突破了常规的禁锢,是教师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的结果,使课堂民主、愉悦,闪烁出智慧的火花。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课文类型、内容需要,让学生充当角色“演一演”,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
其次用“音乐法”让学生放松,激活大脑,引起记忆。如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教师演唱《涛声依旧》,让学生发觉诗歌与歌曲相同之处:渔火、枫桥、月落乌啼、钟声、客船……给学生带来惊喜。还有“配乐法”,教《鸟的天堂》时用录音机放《百鸟朝凤》乐曲,结合课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再者“美术法”,运用美术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表达转化为视觉化、直观化的事物形象,获得清晰的视觉感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 引导质疑,促进合作交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不敢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教给一些方法。
1. 揭矛盾:把课文中写得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这种矛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阅读材料本身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华之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老奶奶的心情焦急而又耐心,显然是矛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另一类是阅读材料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到擦燃第一根火柴的情景时,可以这样提问: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有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吗?小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2. 找依据。如《草船借箭》文中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可以这样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让学生找依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其自主能动性。
3. 作比较。即比较这样写与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
4. 求原因。即要思考课文里写的这个结果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了,明明有解救的办法,为什么会在烈火中牺牲呢?此外,从形式上看,可以从题目中、标点中、重复的句子、词语中提问质疑。
三、 教给学法,让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而得法。以阅读教学为例,教给学生掌握下列的学法:
1. 脉络列纲法。让学生初读课文,总体上把握课文的脉络。
2. 关键词句画批注法。自读理解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 朗读领悟法。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 信息整合法。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5. 实践体验法。在动手、动脑实践中感受体验。
6. 品味评价法。在倾听中感悟和思考、欣赏和评价。课堂教学必须重过程、重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交流、碰撞、探究、领悟、反思中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方法。
(大城县祖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