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E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又一次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这一次病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长期的糖尿病以及由此带来的多种并发症,彻底击垮了父亲。父亲躺着,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偶尔的言语也仅仅是诸如吃喝拉撒一类源于生存的最基本表达。看着父亲,尽管我反复给自己打气,但还是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讲,爷爷有病在县城中医院住院,为了回家取东西,来回一百四十里山路,他背着杂粮和被褥,一天打了一个往返。五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他住院了,他走不动了。一个曾经有着厚实的身板,干遍世上的苦力活,饱尝人间辛酸的父亲,就这样静静地躺着。
  今天一大早,等我把早点带来,父亲的状态比往日好了不少,眼神看上去有了光泽,能和我有简单的交流,我像逗孩子一样,轻抚他的脸,他竟然有了难得的笑容。这是住院半个月以来最灿烂的一次笑容。我一边给他喂饭,一边享受着父亲一笑的动情,享受着父亲一笑过后的温馨。
  我的童年在父亲母亲以及所有亲人的呵护下度过,充满了欢乐和温暖。然而,厄运不期而至。在我十岁那年,母亲因生孩子产后中风高烧不退,当医生的伯伯倾尽全力,乡医院想尽办法,终没有留住母亲。医院破旧的窑洞、窑洞里昏黄的灯光,灯光下摇曳的液体瓶,母亲大口大口的喘气声、亲人们惊慌失措的神情,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从此,春种秋收,打猪喂狗,做饭洗锅,缝新补烂,全成了父亲一个人。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我与父亲相依为命。
  初中第二个学期伊始,大年刚过,我将藏在心底的话忐忑不安地告诉父亲:“我上学住校,平常你在家,家里门外一个人,太辛苦,不如出去打工,同样是受苦,外面吃的好,不用自己做饭,还能挣些钱。”父亲低头良久,没有说话,之后的好多天都沉默不语。直到开学前一天,父亲给我打点好行礼,才说:“你去安心上学,我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就出门,等过些日子就回来看你……”就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晨,父亲在我上学的小镇上,踏上了去内蒙古打工的征程。班车启动,尘土飞扬,我和父亲有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别。
  在外求学十几年,我和父亲一年最多只能有两次见面,基本上就是在我的寒暑假。每年寒假相聚,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过年。父子两人把三间土屋里里外外收拾干净,置办一些必要的年货,糊好窗户和灯笼,贴上我写的对联,父亲大厨我帮手,做一顿并不丰盛的年夜饭,小屋里热乎乎的,充满了年的味道。有三个暑假,我追随父亲分别在煤矿、焦化厂和铁路建设工地打工,与父亲一起吃住,一起干活。那时候,打工十分艰苦,特别是铁路建设工地,民工工队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体力消耗大,而且吃的不好、住的简陋。就是这样的劳动,父亲每天只能挣十块钱,而对于我,老板最初只给我开六块工资,是我每天干活拼命到第二天几乎起不了床,老板才答应把我与其他工人同等对待。对于已经五十五岁的父亲来说,打工挣钱是多么不易!
  大学毕业,我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工作。父亲已上了年纪。在我的劝说下,父亲放弃了在外漂泊流浪的打工生活,就近做些零活儿,日子过得稍微清闲了些,我也能经常回去看望父亲,吃到父亲做的热乎乎的烩菜米饭。有几年时间,父亲买了钉鞋的行头,在离村不远的小镇上为过往的行人修鞋。由于是新学手艺,最初的日子里,父亲的手上伤痕累累,但他没有放弃,技术一天天见好,收费也不算高,三毛五毛积攒,完全不需要我养活。
  父亲的病发现于二零零一年。这么多年,虽然日子逐渐好起来,但父亲仍然坚持劳作,在家里的自留地上种些杂粮和蔬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直到三年前,父亲的病日趋严重,走路已经颤颤巍巍,生活已经不能自理,无奈之下才允许我请了保姆,照料饮食起居,同时把多年积攒的五万块钱递到我手里,让我补贴家用。我终于意识到,父亲老了。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打过我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夏天的正午,我和村里的一群孩子在村旁的小河里耍水,父亲和母亲找了很久都不见我,心里万分焦急。后来在别的孩子的指引下找到我,父亲随手捡起一根柳条,狠狠地在我的屁股上抽打,然后拽着我回家。后来我才知道,这条小河曾经淹死过耍水的小孩,我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亲希望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让我长上脑子。
  在我大二那年,暑假将尽,我坐着长途客车,经过半天加大半夜的颠簸顺利返校,开始新学期的生活。当时正值陕北多雨季节,绥德境内山洪爆发,据说有过境的长途班车被洪水掀翻,造成人员伤亡。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在口口相传中得知这样的恶讯后,发疯般的要去绥德探个究竟,叔叔们也已经做好准备,直到费劲周折确认我平安无事方才长舒一口气。
  母亲去世后,有不少人看不过我们父子的孤苦伶仃,给父亲提过亲,希望家里有个洗衣做饭的,这样炕头可以热一些,但父亲一直没有续娶。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给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说过,如果娶了心肠不好的,让孩子遭了罪,还不如不娶。直到今天,这些话父亲对我都只字未提……
  暗夜来临,父亲在病床上沉睡,我守护在病床前,任过往奔涌而来,泛上心头,以至于久不成眠。我虔诚的盼望着父亲能一天天好起来。我在想,只要父亲能睁眼看我,哪怕他再也无法站立,就这样躺着,他都是我今生今世可以踏踏实实依靠的一座巍巍大山……
  ——选自《青山脚下半亩田》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我的家乡坐落在黄岗梁山脉的山坳脚下,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像是从山里长出来似的,有二里地长,黄土泥垛的墙歪扭七八,草苫房花格子窗棂糊着窗户纸土里土气散生着野性十足,有山有水有树林,六七十口人的老少爷们挺合群,一条通往山外的裸露石子路弯曲的如老祖母的脊背,被太阳牵的好长。这条路,走过父亲沉重的步履,印着母亲纳鞋底的图腾,也走过我少年的希冀和憧憬。  几十年来老少爷们守望着祖辈们用撅头刨出来的百十亩油浸浸
期刊
你,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牵牛花,因为你的外形像喇叭,人们习惯地称呼你“喇叭花”。  没有牡丹娇艳妩媚、典雅高贵;没有玫瑰璀璨绚丽、热情激扬;没有玉莲清新幽香、纯洁高尚;更没有梅兰竹菊的傲幽坚淡、为众人称赞。你是一朵及其普通的花卉,如芳草一样平凡。不引人注目,没人刻意把你栽培在缤纷的花坛,欣赏你的雅韵。你,是一株株赋有野性的生命之花。随处可见,生长在乡间篱笆上,攀爬在一棵棵树干上。默默无闻,声声
期刊
学生时代  祖辈几乎都是文盲,因不识字吃了不少苦头,父母下决心在子女中培养出一个读书人。  我家地处偏远山区,农村孩子大都10来岁入学,而我7岁就进了校门。朗诵着“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开始识字了。小学前4年遇上了敬业的好老师,自己也努力,每学期双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  上五年级那年辽宁出了个白卷英雄张铁生,学校学风开始走下坡路。升初中时文教部门取消了闭卷考试,推行了新
期刊
难忘军旅,难忘长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某部服役。非常巧合,营房就驻扎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相距仅四公里。  到部队的第二天清晨,军号声响打破了长夜的宁静,新兵连全连战士整装列队,迎着朝霞沿营房旁国道疾驰,正当我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之时,同排战友一声惊讶:“看!那不是长城吗?  顺着他手指的正前方,朦胧似幻的曙色之中,我看到了那巍峨挺拔、蜿蜒逶迤的長城。“看什么?不许说话!以后有你们看个够!”
期刊
有座边城叫麟州  秋凉或冬寒,或许更多外乡人心里的温暖会越来越少,或许外乡人对故乡灯火的渴望会越来越浓。而我却用整整十年的时间,把自己彻头彻尾的融入麟州城这片滚烫的热土里。  ——题记  我来自陕蒙边界的榆阳,小时候没见过山。见过最大的“山”就是长满沙柳的沙圪梁,一大片一大片沙柳覆裹著广袤的“沙海”,一丛丛沙柳,给原本沉寂的沙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了能在缺水的荒漠下生存,沙柳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把
期刊
吕生祥先生的雅号塞上静翁,早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曾任教于鄂尔多斯教育学院,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他,一身硬朗的骨骼,细小的眼睛中透露着温情,也闪烁着坚毅的目光,颇有艺术家风采。  虔诚的心促动着我急切的脚步走进了吕生祥先生的画室,四面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仿佛品读一首首诗歌,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对大自然、对生命、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热爱,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使我应接不暇、大开眼界。
期刊
诗文乃民族之魂,人性之魂,发自肺腑,源于心灵。作家表达内心世界,抒发情感,书写人生,认知自然,以鲜血燃烧文字,实现超越自我,超越灵魂之需。  书写大海,需要有一颗比海还要博大的胸怀与志向;书写高山,则须具备比山更高的气魄、胸襟与视野。  《西部散文选刊》第九期,集诗坛少帅黄神彪散文诗,以及庞白、梁志玲、龙歌、杨仕芳等十余位桂军作家作品,借以点燃思辨思绪。  《神圣的迷恋》《大海啊,我的大海》《山的
期刊
夜不静,风不轻,月不明。  唯有心里,流淌着一缕浓浓的清愁。  这愁,便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窗外,一丝清风,伴着一阵淅沥的雨点,在夜色里弥漫着一份淡淡的伤感。一缕缕幽幽的灵柏花那特有的清香将我的小院浸袭。哦,夏雨,又是一年,从昨天到今日,恰如一个惊梦,尚未来得及细细回味,几个春去秋来的四季轮回,早已从生命的家园里悄然逝去。  记忆中,只记得那年的一场雨,一场下的没完没了的雨
期刊
日前在微信公众号《初语阅读》里,读到了梅雨墨先生的一篇精美散文《漫天荷香藏心间》,心情激荡不已。梅先生笔下那荷花的妩媚、荷苞的俏丽、荷叶的婆娑、荷香的弥漫,无一不让我神醉。同时也让我想起那年我与夫君月下赏荷的温馨记忆。  那是1986年的夏天,我怀有5个月的身孕。夫君在石油测井的前线会战,两个月左右才能回家一次。也许是孕吐比较严重,也许是对夫君的深深思念,我的身体和心情都特别糟糕。那时,没有手机,
期刊
初夏的风轻轻拂动杨树的叶子,哗啦哗啦的,阑珊的灯光便照了下来,在我脸上飘过丝丝的凉意。树木的叶子在灿烂的灯光辉映下显得暗淡,犹如一张张儿时老家常见的粽子的叶子,既遥远又亲近。于是,四处牵惹出思绪和记忆的碎片,慢慢地仿佛感觉面前飘荡着一股浓浓的米粽的清香。  那清香来自老家,一个普通的小镇,每逢端午那天,炊烟从各家的屋顶缓缓升起,煮米粽的香味伴着烟雾,蔓延到村子里每一个角落。母亲们呼唤赖床的小孩起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