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2012年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本题的第一问相对比较简单。第二问主要考查到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情况。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时代、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阶级立场、史观等影响,存在认识的偏差,要及时地修正历史认识。事实上,萧公权先生本人早年撰写《中国政治思想史》有关康有为一章时,多少受到民国以来革命史观的影响,长久以来,国人视康有为“反动”(包括萧公权),因其反革命。但是萧公权在读完大批有关康有为的原始材料、作深入的剖析后,加上时代的变化,革命未及一世纪,终发觉必须回头走改革的路。改革之路,也就是康有为曾经指出的道路。所以二十多年后萧公权对康有为的认识有了改变。萧公权先生看到康有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多“不幸而言中”。萧公权对康有为评价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历史认识受到时代、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阶级立场、史观等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萧公权忠于文献、实事求是的态度。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以阶级斗争解释全部历史的观念已经被摈弃,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的合理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也不再是一种史观统领全部。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专题,有基于革命史观的设计:“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基于现代化史观的设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有基于全球史观的设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有基于文明史观的设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本文主要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一些历史现象进行解析,供参考。
一、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剖析历史现象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如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唐代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宋朝出现了宋词,元朝出现了元曲,明清时期小说繁荣。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顺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14、15世纪以来,欧洲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继发生,人文主义的思想得到弘扬,并且促进了英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在这些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制度,从而推动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再如我国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中央集权的建立、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封建社会后期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长期在封建社会里徘徊。而近现代以来中国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之下,先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如1995年高考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本题理论思维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回答第一问要结合生产关系三要素,才能理清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回答第二问的原因时,着重分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适应,内容即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结果即调整后的生产关系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回答第三问的制定经济政策的原则在本题即指调整生产关系的原则。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如,商秧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的上层建筑。商秧变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互动的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当然在高三的复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史学观念结合起来使用,避免孤立地、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所带来的片面性。
在高三复习中也可以有效利用高考经典试题,通过科学、适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切实做到优质、轻负、高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本题的第一问相对比较简单。第二问主要考查到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情况。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时代、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阶级立场、史观等影响,存在认识的偏差,要及时地修正历史认识。事实上,萧公权先生本人早年撰写《中国政治思想史》有关康有为一章时,多少受到民国以来革命史观的影响,长久以来,国人视康有为“反动”(包括萧公权),因其反革命。但是萧公权在读完大批有关康有为的原始材料、作深入的剖析后,加上时代的变化,革命未及一世纪,终发觉必须回头走改革的路。改革之路,也就是康有为曾经指出的道路。所以二十多年后萧公权对康有为的认识有了改变。萧公权先生看到康有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多“不幸而言中”。萧公权对康有为评价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历史认识受到时代、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阶级立场、史观等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萧公权忠于文献、实事求是的态度。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以阶级斗争解释全部历史的观念已经被摈弃,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的合理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也不再是一种史观统领全部。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专题,有基于革命史观的设计:“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基于现代化史观的设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有基于全球史观的设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有基于文明史观的设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本文主要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一些历史现象进行解析,供参考。
一、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剖析历史现象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如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唐代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宋朝出现了宋词,元朝出现了元曲,明清时期小说繁荣。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顺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14、15世纪以来,欧洲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继发生,人文主义的思想得到弘扬,并且促进了英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在这些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制度,从而推动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再如我国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中央集权的建立、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封建社会后期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长期在封建社会里徘徊。而近现代以来中国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之下,先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如1995年高考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本题理论思维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回答第一问要结合生产关系三要素,才能理清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回答第二问的原因时,着重分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适应,内容即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结果即调整后的生产关系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回答第三问的制定经济政策的原则在本题即指调整生产关系的原则。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例如,商秧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的上层建筑。商秧变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互动的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当然在高三的复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史学观念结合起来使用,避免孤立地、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所带来的片面性。
在高三复习中也可以有效利用高考经典试题,通过科学、适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切实做到优质、轻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