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将对旅游地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产生强烈扰动,基于“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厘定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有利于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
【机 构】
: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圈研究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17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11008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将对旅游地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产生强烈扰动,基于“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厘定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有利于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共促共赢.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方面构建红色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与类型进行识别.研究结果为:(1)各县域“乡土—生态”系统韧性以中低水平为主,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各子系统韧性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县级行政单元的协调度呈现中等水平多、较高与较低水平少的“橄榄型”等级结构.(3)红色旅游资源的冷、热点区分别位于大别山南北两侧及中心地带,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根据其规模、影响力划为五种聚类分区.(4)依据“乡土—生态”系统韧性在红色旅游资源高富集区可通过内部要素重构向更高水平发展、在中低密度区因吸纳和适应外界扰动力较弱而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相互抑制这一特征,初步厘定“三区、两带、三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并针对不同区域从“乡土—生态”系统韧性视角下提出差异化建议,以期排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对“乡土—生态”系统产生的干扰.
其他文献
通过河道清淤治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河道自身的防洪灌溉能力,在现代清淤治理工程的帮助下,还能起到改善水质的效果,避免污染范围继续扩大。文章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河道清淤治理过程中常见的清淤技术进行总结,并从无污染淤泥和污染淤泥处理、根据处理地点完成淤泥处理工作、机械清淤备用计划、施工监测后勤问题、运输保洁环境保护等方面,论述河道清淤施工方案设计内容。
文章针对水电厂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原则展开分析,内容包括安全性、开放性、先进性、经济性等,通过研究确定总体设计框架、处理数据对象化,优化数据交互内容、提升一体化水平、应用高级智能化、设计智能调度系统等改造要点,提升自动化系统改造效果,优化水电厂运行效果。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满足人们出行便捷,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7 775 km。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信号设备维修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城轨智能化要求,应突破传统维修模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降低企业成本支出,减少劳动力,积极探索行业维修新模式。文章在阐述信号设备传统维修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维修体系完善策略,并制定了有效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路径。
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具有个体和群体意义,是国家认同实现的重要途径。采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游客国家认同为结果变量,构建社会记忆(人物记忆、环境记忆、时间记忆、空间记忆)、景区形象(吸引物形象、设施环境形象、文创宣传形象)、旅游体验、感知价值为前因变量,探索影响国家认同的前因条件组合与多元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单项因素来说,虽然人物记忆的一致性相对较高,但所有单因素都无法构成国家认同的充要条件。(2)9个变量共产生512种条件组合,满足条件的路径组合共11条,总体覆盖率为0.8
随着经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技术的创新化要求越来越高,愈发关注质量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用,强化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技术势在必行。我国水利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须充分重视高质量勘测设计技术和工艺、理念等,推动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过程朝准确化、科学化、严格化方向发展。创新水利市场的工程成本管控技术,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可为完善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方案、保障水利市场发展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文章论述了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创新发展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技术的策略,不断优化水利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评估是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基于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梯度格局规律来修正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能力指数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在省级、市级和生物多样性优先
针对公路建设而言,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是较关键的环节,与公路施工质量存在必然联系。当前,我国软土区域的公路施工普遍非常困难,因此软基处理技术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鉴于此,文章依据软土技术的应用方法实施探究,进一步弥补软土地基技术应用中的疏漏,保障施工质量,最大限度提高整体的公路建设工程品质。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对于实现自然资本永续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情况,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框架,阐释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形成机制与表现形式,概括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基本特征,总结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方法,并梳理了未来可能研究方向,以期能够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管理提供参考。总体来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产生于两种非排他性机制,主要有簇、权衡、协同与兼容四种表现形式,并具有空间异质性、时间变异性与尺度效应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主要有指数构
食物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行为。以中原地区典型城市郑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跟踪称重方法,获取了309户城市家庭的一手食物消费数据,定量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典型城市家庭食物消费的差异。研究表明:(1)郑州城市家庭人均食物消费总量为372.32 g/餐。其中,植物性食物的消费量约为动物性食物的3倍。(2)三个样本城区中,惠济区水产品和水果的人均消费量远低于金水区和二七区;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蔬菜、主食的人均消费量占人均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趋于减小,而水产品、奶类和水果的比例趋于增加;人口规模较小的家庭比规模较大的
在资料稀缺的背景下,遥感数据是提供湿地系统长时间序列的理想方案。然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复杂下垫面,国家级湿地缺乏系统的长时序梳理。利用Landsat系列数据,基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研究近30年中国典型尾闾湖湿地的时空分布模式、空间转换规律和景观连通性。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在艾比湖湿地分类应用中取得较高精度(Kappa系数大于0.9)。1991—2017年艾比湖湿地总面积增加425.06 km2,河流增加47.97 km2,湖泊增加233.95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