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我的只言片语(创作谈)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lul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写诗四十年,从来就没有得意洋洋的时候。我不去深究那些“天下第一”的真实和底气,也不去甄别那些自负、自恋里藏有多少心虚和自卑,更愿意把这个归结于自己天资愚钝,或者脸皮还不算太厚。于是,老老实实地写自己想写的情感与物事。我的写作总是有“我”在,七情六欲,上天人地。我的文字认同我的血缘、胎记,以及“家”的谱系,这是我对故乡和家国基因的指认。家对于我,是一生写作的土壤。我敢肯定地说,以前、现在以及以后的写作,都不会偏离和舍弃这样的谱系。我这样执意固守,就是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有血有肉”,有活生生的“我”。
  2)我一直是诗歌的散兵游勇。20世纪八十年代诗歌运动和流派风起云涌,我没参加任何流派,任何运动,而其中的将帅人物、中流砥柱很多都是朋友,哥们儿情感一点不受影响。我总是觉得,参加了无非有两个可能:一是在群体中可以抱团取暖,相互激励,加快成长速度;另一种可能,创作视野和路子变窄,久而久之,沦为近亲写作和门户写作。诗歌写作的风格与技法林林总总,抒情与反抒情、传统与现代、口语与非口语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剥离、互补、渗透,并不是非此即彼。就像武林高手,每个高手都有独门绝技,而真正的高手,还能熟悉和掌握十八般武艺。
  3)重庆与成都是我生活的地理,也是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认识自己必须认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城市。要在习以为常、见惯不惊中洞悉它的变化,包括日常生活、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变。现实不是一个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不是土地和庄稼、城市与霓虹,而是既可细微至生命内核最隐秘的部分,亦可宏大至朗朗乾坤。所以需要重新发现和认识。这个过程就是诗歌知冷知暖、知苦知痛,就是人间烟火。我的生活就是我的现实,以这样的认知让我的写作落地生根。
  4)我承认我是城市的书写者。我喜欢在自己生存的城市寻找人口,把笔触渗透到城市的写作中。现代文明催生了城市化进程,乡村与田园渐行渐远,城市已经成为人口集中、人的情感和欲望的集散地。所以,尤其需要诗人对城市的精神代码、文化符号以及城市人与城市各种关系里的消极与积极、融人与抵抗、享受与逆反的辨识与思考。很多诗人之所以还在复制农耕文明的虚拟抒情,实际上,还是缺乏进人城市的能力。一个当代诗人有责任理直气壮地去抒写城市。在现实生存的繁复、含混、荒诞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经验里,拒绝惯性、虚无和自恋,捕获别人所忽略,甚至无从下手的“新大陆”,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5)我对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没有停止过思考,这是一种习惯。所以我大脑里有一个巨大的储存库,库存每一刻都在增加。中国社会转型已趋向立体和深人,社会的细分和渐趋定型的社会形态所带来的新问题、新经验,使诗歌道义的力量,诗人的责任与担当,开始成为诗人的自觉。我的诗歌自然也会呈现这些思考和判断。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人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是就诗歌而言,我一直认为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这种介人也应该是立体的、深人的,它唤醒的是诗人不同经历、不同视角的发现与切入。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
  6)诗歌应该是人类思维与现实存在结合的伟大产物之一。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跟随诗歌走进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琐碎生活及身心的隐秘。所谓“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不同的写作主体又为诗歌在其意识的形态上带来了“可能”。这种可能,便是诗人偶然与必然相结合的“可能”。“可能”可能是一个开端,可能是一个过程,也更可能是一个结果。在诗歌写作上一味追求辞藻、意象,把一首诗整得眼花缭乱,或者像做瓷娃娃一样雕琢成诗歌工艺品,这些对我来说,我会刻意保持距离和警惕。我在乎的是,我的写作、我的生命和伴随我生命成长的社会里的宏观与微观,一定要发生关系,留下自己的擦痕。
  7)坊间流行一句话,把诗写得别人看不懂就是诗人,把字写得别人看不懂就是书法家。这实际上是为“装神弄鬼”做出的最精妙的注释)任何人任何时候千万不要把别人看不懂当成你的骄傲。写作可以有幻觉,做人不能有幻觉,做人有了幻觉就会目中无人。诗歌的路径和方向千姿百态,看得懂看不懂都可以成立,它的构建方式,它的叙述手段,它的审美向度都具有独立的品质,但切不可唯我独尊。我也写口语诗。很多人指责口语诗泛滥了口水,这让真正优秀的口语诗蒙冤。其实口语诗写作难度很大,它把语言干净到每一个字都不是装饰和附属,而讲究的是字字力道。当下已成泛滥的口水诗,不是口语诗,口语诗不去背这个黑锅,必须要做出甄别。
  8)一个人满足自己的欲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但往往我们踏人欲望这条河流,常常会两脚不着地,只能被动地跟着它漂荡。水性好的人興许能游到彼岸,水性不好的人,最后的结局便是淹死在自己的欲河里。“现代人的生命从整体上已经破碎、苍白、残缺,从根本上已与唐时代的人类截然不同的世界”(钱文亮语)。人们的生活被商业和都市文化填塞得几乎没了空隙,田园牧歌、花枝招展的写作已经格格不入。新诗几乎无法拒绝地以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现代情绪,斑驳陆离的都市生活,现代人情感的复杂、混乱、焦虑而获得了现代美学特质。
  9)写作一定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和思维系统。一个优秀的诗人,更要警惕成形的语言和思维系统,要不断在写作中给自己制造陌生。我喜欢米沃什,他做过外交官、教师,也流亡过,他复杂的身份构成了他的生命经验的复杂性,他在90岁的时候还说:“到了这种年纪,我仍然在寻求一种方式、一种语言来形容这个世界。”我也喜欢自己花甲之后的写作,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平和,淡定,而且对人、对事,对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寻求一种和解。因为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和社会之间,天生有一种对抗和隔阂。我希望我的诗歌能在对抗和隔阂中达成和解,不是对某事某人,而是人生态度和写作态度的调整。
  10)写作与奖项扯上关系总觉得是一件滑稽的事情。能够拿奖,有奖杯,有银子固然是好事,给我我也觉得很惬意,很爽,脱不了俗。但是把这些奖杯和银子当成你写作成就的标杆和尺度就大错特错了。我敢说,任何奖项都没有这个威仪。所以横竖看淡点,切不可上当。心无旁鹜.写自己想写的.能够留些文字给后人.足矣。
其他文献
一個人的海边  带上少女纯真微笑  一双小脚丫  快乐奔向海浪展翅翱翔  天空依然蔚蓝  一个人的海边  望海听涛  沙鸥划过海的心脏  诗与远方静水禅音清心淡雅  一个人的电影  一个人看一场电影  故事在起伏中撕心裂肺  谁成了谁的主角  谁又在爱情里默然离开  现实与理想交叉挥臂  想走进彼此心里却满脸泪痕  两个人的世界一个人过  痛 只因故事有你
第十五屆“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展示(以姓氏笔画为序)
胡杨的风花雪月  三千年的时光  在塔里木河的浪花里流走  一颗顽强的种子  生长成了顶天立地的胡杨  一生一世,不用年轮表达  枝叶拥抱蓝天白云  根须眷恋黄土碧水  头顶皇冠与金秋相约  身披银袍与白雪邂逅  风风雨雨里也有风花雪月  电闪雷鸣也是命运的交响  生也英雄,死也英雄  写诗的胡杨  漠风翻开罗布人的历史  扉页上的鱼和独木舟  只是一个语焉不详的引子  茅草屋里的大木床经历的每一
睡梦者的秘密  想起枫叶,便会想起在那里  如此明显地看到前方。你标明的崎岖小路  稠密的树林,仿佛与世隔绝的  古老木屋  每走过一棵树,便上前轻轻触摸。并与之说话  且用柔软的手指划出痕迹  在被我忘记之前,让它们还记得  有关一个孤独者  所谓这世上的运气,从来都是万般风情  就像眼前的黄昏,裹着我的面孔  出现诸多的美  或许,这些是你精心设计好的憧憬  不久,我便得了失语症。因为  有些
腹语术  有一天,我声音嘶哑或完全失声  我会倒吸一口气  把话语咽回去,表情里藏着  一个魔术师,完全不可以模仿  现在的清醒让我忧伤,我不敢继续  撒嬌,紧闭双唇,像人在饥饿的时候  用肚皮唱歌,我开始慢慢习惯  在黑夜里用腹语发出悲凉的嘶鸣  见落叶飞舞,有点小情绪  应该痛饮三杯,三杯过后我隐去青灯  无处藏身,突见尘世腹部隆起  “哇”的一声,惊天地,泣鬼神  陪你听风  如果可以,请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像一位身形娇小却落落大方的中国女子,安静地坐落于熙熙攘攘的西三环北路尽头,历经七十余载风云变幻,仍旧保持着从容和朝气。北外被马路分为东西两院,像两座闹市中的花园。如果你放慢步伐走近她,就会在这片芬芳之中找到心灵的宁静。曾经向往清华的学术氛围和北大的文化底蕴,以为自己的心不属于这里,然而,那些年在此浓烈地生活过、爱过、恨过,才知道她独有的美丽。  和比赛了,只记得一次次的心潮澎湃。我读
在此次輿论风暴来临之前,是长达4周的沉寂。  潜伏期阶段对应时间为2019年12月25日至2020年1月21日。这期间,网络舆情总体平静。  从1月21日起,疫情舆情进入扩散期。这是因为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肯定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这迅速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关注。  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潜伏与扩散这两个阶段,舆论主要由消极和中性两类情绪主导。其中,扩散阶段的中性情绪表现为关心、消极情绪表现为担忧
问:丁捷您好,首先祝贺您人到中年,人生道路成功拐弯,文学创作成功转型。作为我们这一代重要的校园诗人之一,您的人生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一个特别棒的案例一一您在文学的坚守和世俗的奋斗上都做到了“我能”!我们该怎样看待你的这种“双成功”?  答:事实上,许多人说我“双成功”,我都不能认同。我绝对不是“装”,我一直处在一种无法摆脱平庸的焦躁中,处在一种功利取舍的两难纠结中。我无法尊重自己的世俗角色,又不甘退居
从挂科到年级第一  高考正常发挥的我只考上了二本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大一、大二,我沉溺在美食、美景和梳妆打扮上,挂科三门。看不下我的颓废样,学习委员都苦口婆心劝我看书,但也没什么效果。大三那年,我突然顿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空虚没营养,正巧结束了初恋,为了摆脱失恋的痛苦,我只好让自己忙碌起来。我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自习室看书学习,中午吃完饭从不午休,平时一般看书到晚上11点,然后回宿舍睡觉,那段日
主持人语  众所周知,中国新诗的发生直接源于外国诗歌与翻译诗歌的影响。作为中国第一部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里就收入了两首英诗译作《老洛伯》和《关不住了》,其“再版自序”甚至声称。后者是他“‘新诗’成立的纪元”。此后,梁宗岱、卞之琳、戴望舒、赵萝蕤、冯至、穆旦、陈敬容、袁可嘉、王佐良等诗人翻译家为中国诗坛奉献了大量优秀西诗译本,对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厥功甚伟。如果没有这些外来资源的刺激,我们很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