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课改进程当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在语文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而且最基本的又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他们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一、变革之一: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主张通过阅读来使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世界上的发明有成千上万,它们的起始点都是来源于问题。禽兽类不如人,原因在于他们不会思考不会提问。智慧的人提出的问题很巧妙,而愚钝的人提出的问题却很拙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问题显然就是学习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然后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去抓住难点重点进行质疑,抓住主要矛盾,甚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提问,然后引导学生学会多种途径探究并解决问题。在多次质疑之后,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提升。
(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通过阅读和对话来领悟文章所传递的情感
众所周知,阅读是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比如在《难忘的泼水节》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内容。通过让学生对文中的优美片段进行朗读,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泼水节的寓意,泼水节的水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爱情,在玩闹间让人忘记烦恼,用洁净的神曲让神灵消灾免难,迎接新的开始,然后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去领会文本的内涵,在与课文的交流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引发其思考。
二、变革之二:注重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这为学生提升语言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比如说《夜宿山寺》《登鹳雀楼》等古诗词,从古至今被人们一辈辈地流传下来,这都是由于这些诗词中包含了其动人的内涵。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品读,让他们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让他们进入文章中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了解文章所传达的真情。
另外,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外资源,让他们积累更多唯美而又文雅的语言,通过主题阅读、背诵古诗、国学经典,鉴赏优美文段,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目的。
三、变革之三: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和运用创造,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语文教材,并进行实践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平台和展示空间
语文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得学生语文素养整体形成与发展,这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比如在《树》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由老师组织去野外、自然博物馆等地方了解树的种类、生存年份以及自身的特點。教师应当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内容,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不论是查找资料,还是进行访问调查。然后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去汇报自己的成果:充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描述、多样的照片以及精彩的绘画……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学生们在这一课堂活动当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本,通过扩展阅读,在实践中使得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语文课仅仅凭借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就让学生要学会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但要带学生走进课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课本,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上,每一节语文课留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或者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教师也可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竞选班干部,课前三分钟讲话(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开小组会、班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竞赛,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经典诵读、交友、谈心、玩QQ空间、发微信、写随笔、写旅游攻略……就这样,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希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变革的背景下,通过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变革之一: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主张通过阅读来使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世界上的发明有成千上万,它们的起始点都是来源于问题。禽兽类不如人,原因在于他们不会思考不会提问。智慧的人提出的问题很巧妙,而愚钝的人提出的问题却很拙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问题显然就是学习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然后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去抓住难点重点进行质疑,抓住主要矛盾,甚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提问,然后引导学生学会多种途径探究并解决问题。在多次质疑之后,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提升。
(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通过阅读和对话来领悟文章所传递的情感
众所周知,阅读是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比如在《难忘的泼水节》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内容。通过让学生对文中的优美片段进行朗读,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泼水节的寓意,泼水节的水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爱情,在玩闹间让人忘记烦恼,用洁净的神曲让神灵消灾免难,迎接新的开始,然后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去领会文本的内涵,在与课文的交流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引发其思考。
二、变革之二:注重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这为学生提升语言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比如说《夜宿山寺》《登鹳雀楼》等古诗词,从古至今被人们一辈辈地流传下来,这都是由于这些诗词中包含了其动人的内涵。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品读,让他们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让他们进入文章中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了解文章所传达的真情。
另外,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外资源,让他们积累更多唯美而又文雅的语言,通过主题阅读、背诵古诗、国学经典,鉴赏优美文段,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目的。
三、变革之三: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和运用创造,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语文教材,并进行实践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平台和展示空间
语文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得学生语文素养整体形成与发展,这同时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比如在《树》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由老师组织去野外、自然博物馆等地方了解树的种类、生存年份以及自身的特點。教师应当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内容,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不论是查找资料,还是进行访问调查。然后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去汇报自己的成果:充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描述、多样的照片以及精彩的绘画……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学生们在这一课堂活动当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本,通过扩展阅读,在实践中使得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语文课仅仅凭借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就让学生要学会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但要带学生走进课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课本,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上,每一节语文课留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或者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教师也可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竞选班干部,课前三分钟讲话(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开小组会、班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竞赛,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经典诵读、交友、谈心、玩QQ空间、发微信、写随笔、写旅游攻略……就这样,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希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变革的背景下,通过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