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为主体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生物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构建起高效、和谐的生物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的被老师“牵着走,这样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整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心不在焉,昏昏欲睡,课堂十分单调、乏味、低效。怎样避免这种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多去探究、思考、归纳、提升,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注重教与学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形成良性互动、高效、和谐的课堂环境。
1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小问题,使目标更细致 、更明确,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灯塔、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教学目标很笼统、指向不明确,学生带着目标一脸茫然,不知将自学什么?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情景思考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问题的设置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要联系学生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血糖平衡调节时,我是结合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的困惑提出如下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指引学生自学:1、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什么?2、病人为何会出现“三多一少”即吃的多、喝得多、尿的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联系胰岛素的功能思考、讨论)3、病人为何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并且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让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这些题目不同于一般的目标展示,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趣味性。通过自读思考,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既达了识记目标,又培养了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有激情、富有幽默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使课堂高效、和谐
一个真正的生物教师不仅要上课时教学内容丰富,基础扎实,讲课熟练,而且在整个教学中要有激情,激情是整个授课过程的一种感染力,一种让学生感到你拼搏的精神。激情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语调和对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来体现的,它是打动人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常常因自身的努力而感动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富有幽默感、亲切感,幽默的教学风格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语言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下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地研究教材、课标和教法,寻找生动贴切的事例使课堂富有感染力。例如,在学习人、动物的细胞无氧呼吸时,学生记不准呼吸产物是乳酸还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我富有激情并不乏幽默地强调人在无氧呼吸时不能产生酒精,否则,人想喝酒,只要屏住呼吸就可以了,要想成为醉翁屏住呼吸更长时间即可,既省钱又省事。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同时记住了人在无氧呼吸时只能产生乳酸。在教学中要多激励、多表扬学生,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自信、有疑问不好意思问,我这么讲:好问的人,只做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只要你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终有一天,整个世界将为你喝彩;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学生听后很受鼓舞,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3课堂上教与学要追求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传统的生物课教学中,教师是主角,说的都是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学生在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创造性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课堂的和谐。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在互动和谐中获取结论。
总之,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是我们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构建高效、和谐的生物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构建起高效、和谐的生物课堂。
1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小问题,使目标更细致 、更明确,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灯塔、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教学目标很笼统、指向不明确,学生带着目标一脸茫然,不知将自学什么?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情景思考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问题的设置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要联系学生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血糖平衡调节时,我是结合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的困惑提出如下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指引学生自学:1、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什么?2、病人为何会出现“三多一少”即吃的多、喝得多、尿的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联系胰岛素的功能思考、讨论)3、病人为何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并且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让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这些题目不同于一般的目标展示,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趣味性。通过自读思考,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既达了识记目标,又培养了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有激情、富有幽默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使课堂高效、和谐
一个真正的生物教师不仅要上课时教学内容丰富,基础扎实,讲课熟练,而且在整个教学中要有激情,激情是整个授课过程的一种感染力,一种让学生感到你拼搏的精神。激情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语调和对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来体现的,它是打动人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常常因自身的努力而感动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富有幽默感、亲切感,幽默的教学风格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语言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下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地研究教材、课标和教法,寻找生动贴切的事例使课堂富有感染力。例如,在学习人、动物的细胞无氧呼吸时,学生记不准呼吸产物是乳酸还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我富有激情并不乏幽默地强调人在无氧呼吸时不能产生酒精,否则,人想喝酒,只要屏住呼吸就可以了,要想成为醉翁屏住呼吸更长时间即可,既省钱又省事。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同时记住了人在无氧呼吸时只能产生乳酸。在教学中要多激励、多表扬学生,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自信、有疑问不好意思问,我这么讲:好问的人,只做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只要你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终有一天,整个世界将为你喝彩;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到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学生听后很受鼓舞,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3课堂上教与学要追求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传统的生物课教学中,教师是主角,说的都是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学生在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创造性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课堂的和谐。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在互动和谐中获取结论。
总之,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是我们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构建高效、和谐的生物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益,构建起高效、和谐的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