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颈椎病 按摩治疗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中老年常见病。运用中医按摩手法治疗此病有独到之处。疗效满意。笔者现将238例颈椎病患者按摩治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男性141例,女性97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51.2岁。
1.2 临床表现 颈肩部疼痛,牵及上肢者185例;头痛,眩晕者75例;视物模糊、目胀者18例;恶心、呕吐者44例;胸前区痛,闷者21例;性功能减退者6例;咽喉痛、自感有异物者9例;颈部活动障碍、痉挛者105例;下肢麻木、无力者23例;有外伤史者11例。检查:颈椎旁有压痛145例,颈部肌肉僵硬98例,叩顶试验阳性88例,臂丛牵拉试验阳性123例。X线平片(部分患者CT照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消失114例;侧弯49例;颈椎间盘突出54例;椎间隙狭窄109例;骨质增生216例;椎孔变小47例。
1.3 治疗手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手法治疗。
1.3.1 穴位:风池、天鼎、大椎、肩中俞、肩井。牵及上肢加天宗、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头疼痛眩晕加印堂、头维、太阳、率谷等。视物模糊、目胀加晴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呕吐加内关、巨阙等。胸前区痛、闷加心俞、屋翳、库房等。
1.3.2 手法:以按、揉、拨、拿、动法为主,搓、捏为辅。
1.3.3 操作方法:①患者取矮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嘱患者颈肩放松,头稍前倾。先用轻快柔和的双掌或单掌,在项肌两侧搓揉2~3分钟,使其产生温热。②术者一手扶头顶,另手拇指在患者颈旁用按、揉、拨的混合手法,上下反复操作10分钟,由轻到重,可双手交替。压痛点要延时加力,做重点施术。③用双手拇、食、中三指交替上下反复提拿颈旁软组织。④拔伸法:令患者仰卧床面,嘱其颈部放松,助手按压住患者双腿(或用宽带固定),术者立于患者头顶部,取半蹲位,左手托枕部,右手托下颌,牵引,须稳而慢,同时要左右转动3~5次,使其颈部肌肉放松后,稍加用力牵引,便可听到一连串的响声,患者顿感轻松。⑤旋转复位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稍微侧身,以左旋为例,用左手托患者下颌,右手托枕部,轻提并做颈部旋转运动3~5次,使其颈部肌肉放松,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后伸,牵引的同时将患者头颈左旋至最大限度时,左手稍加用力,左旋颈部,即可听到“咔”的响声。再以同样手法向右侧旋复1次。
1.4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在一年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活动功能接近正常,一年内未加重和复发;好转: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及活动功能均有改善。遇有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时病情加重;无效:通过手法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阳性体征与功能障碍无改善。
1.5 鉴别诊断 按摩当场排除脊椎肿瘤、结核、脊椎空洞症等疾病。
2 治疗结果
痊愈212例,占89.08%(212/238);显效18例,占7.56%(18/238);好转6例,占2.52%(6/238);无效2例。总有效率占本组病例的99.16%(236/238)。
3 典型病例报告
王某,男,51岁,干部。1991年9月初诊。主述:颈项疼痛,僵硬4年,以后左上肢疼痛,近1年来头痛、眩晕,恶心、胸闷,日趋严重,经药物治疗,症状虽有缓解,但效果不佳,不能工作。检查:颈椎向左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叩顶试验:心悸、恶心、眩晕加重。X线摄片显示;生理曲度消失,3~6颈椎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唇样增生,椎体后缘间隙变窄。诊断;椎动脉搏型颈椎病。治疗结果:按上法治疗70次。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活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年后随访未复发。
4 体会与分析
颈椎病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样,笔者经20年的临床观察体会是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多见。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颈椎界于活动频繁和重量较大的头颅与缺少活动而稳定的胸椎之间。再在长期的伏案与定向工作中,使颈肩背软组织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易发生劳损。加之风寒湿邪的侵袭,邪气闭阻经络,营卫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疲劳、受凉或精神因素的影响,均是导致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剖结构又相对比较薄弱,因而尤其是下端颈椎较其他部分的脊椎容易发生劳损,与腰椎的情况类似。颈椎亦因长期劳损以及随年龄增长的生理变化而发生进行性的椎间盘退变,其结果可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出现纤维环破裂或椎间盘髓核萎缩,纤维环外膨出及椎间隙变窄等。由于椎间隙的狭窄,椎间主韧带及后关节囊易松弛,遂使椎间关系不稳定,以致椎体和椎间关节不断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错位和滑脱现象。久而久之,则出现反应性和椎体边缘、后关节、后椎关节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及颈椎间孔和椎管狭窄等改变。各种病理变化进行性加重,从而导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临近周围软组织受压或牵扯,产生临床一系列症状。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为:旋转复位法和拔伸法均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手法,此手法能分解颈椎小关节的粘连,纠正颈椎关节错位,并且可以加宽狭窄的关节隙,扩大狭窄的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从而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而引起的症状。《伤科补要》第十三则中讲:“复节骨入节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按之筋骨,仍复于旧位”,说明关节错位的整复依赖手法。但有些观点认为:增生与椎间盘脱出只有手术,否则病症就不能消除,这是片面的。只看到增生对周围组织刺激压迫的一面,没有看到增生有稳定脊柱,代偿损伤后充缝椎间与整体平衡的有利方面。
按摩手法能起到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素问·举痛论》曰:“按之者,热气之。热气止则痛止矣”。从中说明,手法是能够起到镇痛作用的,为此笔者在进行手法按摩时,首先选用轻快柔和的准备手法,以加快血液循环,使其产生温热,同时也能起到解痉镇痛的作用,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采用拇指按、揉、拨和拇、食、中三指提拿法,以及拔伸、旋转复位法进行施术,力量要均匀、持久、有力渗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在拔伸,旋转复位时,手法要温柔,和缓、严禁粗暴、猛烈而急剧的旋转,以防造成脊椎骨折和脱位或患椎上的椎动脉被枕骨压折,造成不应有的后果。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中老年常见病。运用中医按摩手法治疗此病有独到之处。疗效满意。笔者现将238例颈椎病患者按摩治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男性141例,女性97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51.2岁。
1.2 临床表现 颈肩部疼痛,牵及上肢者185例;头痛,眩晕者75例;视物模糊、目胀者18例;恶心、呕吐者44例;胸前区痛,闷者21例;性功能减退者6例;咽喉痛、自感有异物者9例;颈部活动障碍、痉挛者105例;下肢麻木、无力者23例;有外伤史者11例。检查:颈椎旁有压痛145例,颈部肌肉僵硬98例,叩顶试验阳性88例,臂丛牵拉试验阳性123例。X线平片(部分患者CT照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消失114例;侧弯49例;颈椎间盘突出54例;椎间隙狭窄109例;骨质增生216例;椎孔变小47例。
1.3 治疗手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手法治疗。
1.3.1 穴位:风池、天鼎、大椎、肩中俞、肩井。牵及上肢加天宗、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头疼痛眩晕加印堂、头维、太阳、率谷等。视物模糊、目胀加晴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呕吐加内关、巨阙等。胸前区痛、闷加心俞、屋翳、库房等。
1.3.2 手法:以按、揉、拨、拿、动法为主,搓、捏为辅。
1.3.3 操作方法:①患者取矮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嘱患者颈肩放松,头稍前倾。先用轻快柔和的双掌或单掌,在项肌两侧搓揉2~3分钟,使其产生温热。②术者一手扶头顶,另手拇指在患者颈旁用按、揉、拨的混合手法,上下反复操作10分钟,由轻到重,可双手交替。压痛点要延时加力,做重点施术。③用双手拇、食、中三指交替上下反复提拿颈旁软组织。④拔伸法:令患者仰卧床面,嘱其颈部放松,助手按压住患者双腿(或用宽带固定),术者立于患者头顶部,取半蹲位,左手托枕部,右手托下颌,牵引,须稳而慢,同时要左右转动3~5次,使其颈部肌肉放松后,稍加用力牵引,便可听到一连串的响声,患者顿感轻松。⑤旋转复位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稍微侧身,以左旋为例,用左手托患者下颌,右手托枕部,轻提并做颈部旋转运动3~5次,使其颈部肌肉放松,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后伸,牵引的同时将患者头颈左旋至最大限度时,左手稍加用力,左旋颈部,即可听到“咔”的响声。再以同样手法向右侧旋复1次。
1.4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在一年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活动功能接近正常,一年内未加重和复发;好转: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及活动功能均有改善。遇有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时病情加重;无效:通过手法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阳性体征与功能障碍无改善。
1.5 鉴别诊断 按摩当场排除脊椎肿瘤、结核、脊椎空洞症等疾病。
2 治疗结果
痊愈212例,占89.08%(212/238);显效18例,占7.56%(18/238);好转6例,占2.52%(6/238);无效2例。总有效率占本组病例的99.16%(236/238)。
3 典型病例报告
王某,男,51岁,干部。1991年9月初诊。主述:颈项疼痛,僵硬4年,以后左上肢疼痛,近1年来头痛、眩晕,恶心、胸闷,日趋严重,经药物治疗,症状虽有缓解,但效果不佳,不能工作。检查:颈椎向左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叩顶试验:心悸、恶心、眩晕加重。X线摄片显示;生理曲度消失,3~6颈椎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唇样增生,椎体后缘间隙变窄。诊断;椎动脉搏型颈椎病。治疗结果:按上法治疗70次。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活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年后随访未复发。
4 体会与分析
颈椎病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样,笔者经20年的临床观察体会是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多见。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颈椎界于活动频繁和重量较大的头颅与缺少活动而稳定的胸椎之间。再在长期的伏案与定向工作中,使颈肩背软组织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易发生劳损。加之风寒湿邪的侵袭,邪气闭阻经络,营卫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疲劳、受凉或精神因素的影响,均是导致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剖结构又相对比较薄弱,因而尤其是下端颈椎较其他部分的脊椎容易发生劳损,与腰椎的情况类似。颈椎亦因长期劳损以及随年龄增长的生理变化而发生进行性的椎间盘退变,其结果可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出现纤维环破裂或椎间盘髓核萎缩,纤维环外膨出及椎间隙变窄等。由于椎间隙的狭窄,椎间主韧带及后关节囊易松弛,遂使椎间关系不稳定,以致椎体和椎间关节不断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错位和滑脱现象。久而久之,则出现反应性和椎体边缘、后关节、后椎关节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及颈椎间孔和椎管狭窄等改变。各种病理变化进行性加重,从而导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临近周围软组织受压或牵扯,产生临床一系列症状。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为:旋转复位法和拔伸法均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手法,此手法能分解颈椎小关节的粘连,纠正颈椎关节错位,并且可以加宽狭窄的关节隙,扩大狭窄的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从而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而引起的症状。《伤科补要》第十三则中讲:“复节骨入节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按之筋骨,仍复于旧位”,说明关节错位的整复依赖手法。但有些观点认为:增生与椎间盘脱出只有手术,否则病症就不能消除,这是片面的。只看到增生对周围组织刺激压迫的一面,没有看到增生有稳定脊柱,代偿损伤后充缝椎间与整体平衡的有利方面。
按摩手法能起到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素问·举痛论》曰:“按之者,热气之。热气止则痛止矣”。从中说明,手法是能够起到镇痛作用的,为此笔者在进行手法按摩时,首先选用轻快柔和的准备手法,以加快血液循环,使其产生温热,同时也能起到解痉镇痛的作用,再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采用拇指按、揉、拨和拇、食、中三指提拿法,以及拔伸、旋转复位法进行施术,力量要均匀、持久、有力渗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在拔伸,旋转复位时,手法要温柔,和缓、严禁粗暴、猛烈而急剧的旋转,以防造成脊椎骨折和脱位或患椎上的椎动脉被枕骨压折,造成不应有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