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勤坚,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信息办公室主任、教科室主任,太仓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1986年毕业于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双专科学历。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太仓市劳动模范、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工作者、全国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苏州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太仓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曾主持省“九五”、“十五”电教(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带动全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科技时代》、《现代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计算机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
回顾自己20多年的工作,似乎并无任何可圈可点之处,自我感觉着资历一般、智力一般、机遇也很一般的自己,却一样在成就着自己心中的事业——立足岗位的有思想的教育者。也正因如此,我的经历似乎更有了普适性和一般意义上的典型性。而能对阅读者有所启示的,也许就是自己在对待工作和事业上的安静与安心,用功和用心。
把自己和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还真是一个“缘”字。参加工作不到两个月,就很幸运有机会在全县范围上公开课,可也正是这一次公开课上自己设计制作的一张投影片,让我稀里糊涂地成为一名专职电教老师,很不情愿但又认认真真地写写画画过了七八年;又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中带着一个“电”字,1993年又光荣地成为全市第一个小学“电脑”老师。一切似乎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可就是这样,我渐渐地与电脑、与信息技术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零”开始的艰难挑战
“只要那26个哥们儿不三三两两地结伴来找我麻烦,我都能认识他们!”我的英文出奇地差,所以好多人都会问我,你的英文水平怎么样?因为我要教计算机了。
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还不得不在DOS操作环境下去研究枯燥的命令行,死记硬背那些难懂的英文单词,没有教材也没有同行教研,一切都得自己摸索,其间的甘苦也只有自己最能咀嚼回味。
一段时间以后,当我逐渐把一些当时流行的英文软件“玩”得纯熟时,学校的英语老师也常疑惑我的英文水平怎么会如此突飞猛进,居然能玩他们都弄不懂意思的软件。其实我就明白那几个哑巴单词,完全是为了软件应用死记硬看来的,真把菜单里的单词挪个地方,还能不能认识就说不准喽。
记不清自己在计算机面前,到底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记不清到底看了多少专业书籍,刻苦虽然能弥补先天的不足,但专业知识的匮乏,毕竟还是限制了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我至今仍引以为憾的。
而我在课堂教学上的起步,则更为艰辛。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只能先听外聘专家老师上第一个班,然后依样画葫芦地在剩下的5个平行班上“翻版”课。因为有感于外聘“专家”老师上课的过分专业化,于是就整理听课笔记自编教材。5万多字的文稿,一字一字用还很不熟练的拼音输入法敲出来,就是这如今看来幼稚得类似软件说明书的所谓教材,成为我成长路上的第一个脚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就是知识的快速老化与不断更新。于是也就只能感慨在自己电脑的芯片奔腾以后,自己的心也不得不跟着日复一日地奔腾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一边不停地升级自己的电脑,一边又不停地按需制造仅仅适合于执教老师自己的多媒体课件。
培训:从“自我救赎”走向“整体发展”
当初想给老师作培训的最朴素想法,就是赶快把老师们都教会了,自己就可以减轻一些压力,不用天天加班到深夜为老师们制作课件了。
10年前,信息技术老师能有一手制作课件的好活,是很容易被人尊敬的,但是要得到老师的真正尊重,往往需要你无私地付出。很多时候,当你把课件辛辛苦苦制作完成时,原来预设的教案却早被上课教师的反复修改弄得面目全非,让你不得不跟着另起炉灶,这种舍弃的痛苦,有时会把自己折磨得近乎疯狂。为了减少自己的重复劳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比老师们更懂得整合的要义,更清楚课件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使自己在教学设计环节就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于是我总要在每一个课件完成以后跑到教室里去听老师上课,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听取学科教师的评价分析,并加以反思和总结。这个功课连续做了好几年,逐渐地,对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的教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这种参与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自己在课件设计阶段就有了权威性,徒劳往返的现象大大减少,同时也养成了每听一节课都认真撰写反思的良好习惯。
我信奉这样一条原则,那就是当一件事情目前还只能自己一个人去独立承担的时候,唯一可以改善的,就是让自己做得更快更好。但这一次有些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快如闪电,单打独斗包揽天下的局面毕竟已经一去不返,校本培训成为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综合信息素养唯一的出路。
2003年8月,我担任学校信息办公室主任,角色的转变需要自己全面考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于是在近三年时间内,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条例与规范,起草学校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搭建校园网络框架,建设学校新闻发布中心,整合班级网群,构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系统,规范师生博客管理……每一项举措都凝聚了我大量的心血,学校网站点击率已超过150万人次。尤其是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系列培训和竞赛评比活动,在一年不到时间内,依托“周三信息研究(培训)日”这一有效平台深入而持续地开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一大批教师快速成长,他们在苏州市首届网络教学团队竞赛中勇夺“十佳”,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观摩会上获一等奖,在全国、省、市各类多媒体课件比赛中折桂……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采取环境建设、氛围营造、整体培训等一系列的措施后得到快速发展。教师群体力量的快速生长,也终于让我从纯技术型教师的泥潭中成功突围,可以从容迈向自己心目中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追求属于孩子的真实课堂
如果你还没有能力把孩子教“活”,请先不要把孩子教“死”!兴趣和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上不好课,其他所谓的努力就都成了空谈。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在安装、维修、制作等环节疲于奔命,却忽略了自己最根本的天职——教书育人。而当你认识到课堂对你到底有多重要时,我们却又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更多地关注自己怎么教,却鲜有机会去思考孩子们到底该怎样学。
教育的立场必须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教学也就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看教育。只有充分体现儿童自由、率真的个性特征,把握儿童发展的基本要素,才能真正激发儿童的创造性、独特思维和自由探索精神。因此,儿童立场也就成为我的教育立场。
因为有了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同时又能始终将学科教学与课程发展紧密联系,把单纯的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相结合研究,使我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丰富内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较好地把握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新时期的新取向: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观,关注儿童生长的真实姿态,体现寓教于乐、兴趣为先、扎实灵活的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灵、活、趣、实”的教学特色。“灵”:教师的教学思想必须灵动,学生的思维也一样需要灵动,需要独特的创造性。“活”: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一样要活,活让教师更自主,活让学生更自由。“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趣味性,就是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发现,在兴趣中建立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实”: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扎实沉稳,脚踏实地,凸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征,也让学生的学习能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真实和有效。
回顾自己20多年的工作,似乎并无任何可圈可点之处,自我感觉着资历一般、智力一般、机遇也很一般的自己,却一样在成就着自己心中的事业——立足岗位的有思想的教育者。也正因如此,我的经历似乎更有了普适性和一般意义上的典型性。而能对阅读者有所启示的,也许就是自己在对待工作和事业上的安静与安心,用功和用心。
把自己和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还真是一个“缘”字。参加工作不到两个月,就很幸运有机会在全县范围上公开课,可也正是这一次公开课上自己设计制作的一张投影片,让我稀里糊涂地成为一名专职电教老师,很不情愿但又认认真真地写写画画过了七八年;又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中带着一个“电”字,1993年又光荣地成为全市第一个小学“电脑”老师。一切似乎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可就是这样,我渐渐地与电脑、与信息技术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零”开始的艰难挑战
“只要那26个哥们儿不三三两两地结伴来找我麻烦,我都能认识他们!”我的英文出奇地差,所以好多人都会问我,你的英文水平怎么样?因为我要教计算机了。
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还不得不在DOS操作环境下去研究枯燥的命令行,死记硬背那些难懂的英文单词,没有教材也没有同行教研,一切都得自己摸索,其间的甘苦也只有自己最能咀嚼回味。
一段时间以后,当我逐渐把一些当时流行的英文软件“玩”得纯熟时,学校的英语老师也常疑惑我的英文水平怎么会如此突飞猛进,居然能玩他们都弄不懂意思的软件。其实我就明白那几个哑巴单词,完全是为了软件应用死记硬看来的,真把菜单里的单词挪个地方,还能不能认识就说不准喽。
记不清自己在计算机面前,到底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记不清到底看了多少专业书籍,刻苦虽然能弥补先天的不足,但专业知识的匮乏,毕竟还是限制了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我至今仍引以为憾的。
而我在课堂教学上的起步,则更为艰辛。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只能先听外聘专家老师上第一个班,然后依样画葫芦地在剩下的5个平行班上“翻版”课。因为有感于外聘“专家”老师上课的过分专业化,于是就整理听课笔记自编教材。5万多字的文稿,一字一字用还很不熟练的拼音输入法敲出来,就是这如今看来幼稚得类似软件说明书的所谓教材,成为我成长路上的第一个脚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就是知识的快速老化与不断更新。于是也就只能感慨在自己电脑的芯片奔腾以后,自己的心也不得不跟着日复一日地奔腾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一边不停地升级自己的电脑,一边又不停地按需制造仅仅适合于执教老师自己的多媒体课件。
培训:从“自我救赎”走向“整体发展”
当初想给老师作培训的最朴素想法,就是赶快把老师们都教会了,自己就可以减轻一些压力,不用天天加班到深夜为老师们制作课件了。
10年前,信息技术老师能有一手制作课件的好活,是很容易被人尊敬的,但是要得到老师的真正尊重,往往需要你无私地付出。很多时候,当你把课件辛辛苦苦制作完成时,原来预设的教案却早被上课教师的反复修改弄得面目全非,让你不得不跟着另起炉灶,这种舍弃的痛苦,有时会把自己折磨得近乎疯狂。为了减少自己的重复劳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比老师们更懂得整合的要义,更清楚课件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使自己在教学设计环节就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于是我总要在每一个课件完成以后跑到教室里去听老师上课,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听取学科教师的评价分析,并加以反思和总结。这个功课连续做了好几年,逐渐地,对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的教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这种参与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自己在课件设计阶段就有了权威性,徒劳往返的现象大大减少,同时也养成了每听一节课都认真撰写反思的良好习惯。
我信奉这样一条原则,那就是当一件事情目前还只能自己一个人去独立承担的时候,唯一可以改善的,就是让自己做得更快更好。但这一次有些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快如闪电,单打独斗包揽天下的局面毕竟已经一去不返,校本培训成为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综合信息素养唯一的出路。
2003年8月,我担任学校信息办公室主任,角色的转变需要自己全面考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于是在近三年时间内,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条例与规范,起草学校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搭建校园网络框架,建设学校新闻发布中心,整合班级网群,构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系统,规范师生博客管理……每一项举措都凝聚了我大量的心血,学校网站点击率已超过150万人次。尤其是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系列培训和竞赛评比活动,在一年不到时间内,依托“周三信息研究(培训)日”这一有效平台深入而持续地开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一大批教师快速成长,他们在苏州市首届网络教学团队竞赛中勇夺“十佳”,在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观摩会上获一等奖,在全国、省、市各类多媒体课件比赛中折桂……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采取环境建设、氛围营造、整体培训等一系列的措施后得到快速发展。教师群体力量的快速生长,也终于让我从纯技术型教师的泥潭中成功突围,可以从容迈向自己心目中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追求属于孩子的真实课堂
如果你还没有能力把孩子教“活”,请先不要把孩子教“死”!兴趣和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上不好课,其他所谓的努力就都成了空谈。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在安装、维修、制作等环节疲于奔命,却忽略了自己最根本的天职——教书育人。而当你认识到课堂对你到底有多重要时,我们却又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更多地关注自己怎么教,却鲜有机会去思考孩子们到底该怎样学。
教育的立场必须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教学也就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看教育。只有充分体现儿童自由、率真的个性特征,把握儿童发展的基本要素,才能真正激发儿童的创造性、独特思维和自由探索精神。因此,儿童立场也就成为我的教育立场。
因为有了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同时又能始终将学科教学与课程发展紧密联系,把单纯的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相结合研究,使我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丰富内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较好地把握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新时期的新取向: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观,关注儿童生长的真实姿态,体现寓教于乐、兴趣为先、扎实灵活的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灵、活、趣、实”的教学特色。“灵”:教师的教学思想必须灵动,学生的思维也一样需要灵动,需要独特的创造性。“活”: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一样要活,活让教师更自主,活让学生更自由。“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趣味性,就是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发现,在兴趣中建立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实”: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扎实沉稳,脚踏实地,凸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征,也让学生的学习能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真实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