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解决传统社区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分析社区儿童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和游乐需求,找出社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开放社区建设成功的案例,提出开放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得到解决望京社区公共空间问题的方案。该设计思路可为传统社区的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 公共空间 儿童 游乐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2-0143-03
引言
传统社区虽然是我国现阶段居住小区的主要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城市空间的碎片化、交通拥堵、街道生活缺失,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社会的发展。开放社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社区定位大多围绕成年人群体进行设计,缺乏对儿童群体的关注。以儿童作为设计营造的主体可以发现原来以成年人为主体的设计策略所忽略的问题,提高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完整度,使社区公共空間设计更加人性化,从而达到社区开放的目的。
一、儿童在公共空间中游乐行为特征与活动形态分布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他们认识世界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得到发展,社会性和智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不同时期的儿童活动行为是不同的,游戏种类、活动范围与自立性都有不同的表现。在开放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征,设计出满足儿童行为特征需求的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O~3岁的儿童正处在肌肉发展的敏感时期,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只能够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简单的游乐活动。这个时期的儿童一般会选择沙坑、广场、草坪一类的活动空间,在分散的场地不太能够自主自立,在集中的活动场地,在家长的陪同下可以自立。3~6岁时期的儿童处在对空间较为敏感的时期,喜欢创造性的游戏。他们会选择秋千、跷跷板等富有变化的游戏器材,一般会选择在家附近的场所与朋友结伴进行活动。6~12岁的儿童会更有竞赛意识,喜爱智力类游戏,男孩以运动性较强的游戏为主,女孩则喜爱跳房子、跳皮筋等游戏。这个时期的儿童可以完全自立,会选择离家较远的区域,与更多的伙伴一起进行游戏。这个时期的儿童掌握了读写等基本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游乐行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从儿童喜好的游戏中看出:幼儿时期的儿童倾向于秋千、滑梯等简单且被动的游戏种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儿童选择游戏的种类逐渐倾向于富有思考性、智慧型的游戏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独立活动的范围越大,幼儿时期的儿童仅能够关注到周围的活动,学龄儿童的户外活动范围可以达到300-400米,12岁以上的儿童活动范围较为广泛,可以借助交通工具到达1公里以外的区域进行活动。不同年龄的儿童他们的生理尺度和游乐需求各不相同,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变化。儿童在户外活动中的游戏种类,活动轨迹都不是固定的。活动的随机性使儿童在活动中的地点和时间上都有着较多的变化,不仅在专儿童娱乐的场地活动,还喜欢到各种有趣味性的地点逗留,然后继续寻找新的趣味点。所以在社区公共空间节点的设计上不应该对儿童活动的范围进行过多限制,可以在适合儿童活动的区域提供一些有趣并安全的节点。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从人的尺度出发,寻找人与社区空间之间的联系,能对整个社区空间进行优化,能够设计出更加宜人的社区空间尺度。儿童的空间尺度与成年人不同,适合成年人的尺度不一定适合儿童,而且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所以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考虑到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尺度。
二、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及问题——以望京社区为例
望京位于北京东北四环、京密路、东北五环以及京承高速四条主干道交叉形成的区域内。望京社区街道构成呈现规则型棋盘网络状,社区内街道宽度较大,大多为双向4~6车道。主要街道相互围合成独立封闭的小区,各个小区所占面积较大,影响了城市道理交通结构体系,导致社区主干线被打断形成大量的丁字路,加速城市交通拥堵。社区内部的节点空间未合理利用,此空间占地面积较大,但是都完全是一片绿区空间,居民的利用率很低,周围环境杂乱,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十分严重,社区活力缺乏。大部分道路都被机动车占用,很容易引起社区内道路堵塞(如图1)。
(一)社区内空间布局不合理,活动设施缺乏、单一
目前社区中住宅的密度很大,给儿童活动的公共空间较少,甚至有几个小区社区几乎没有设置适宜儿童活动的社区空间。虽然望京社区内有儿童专用的活动空间,但大部分只是简单的一块场地,在场地中放置一些游戏设施提供儿童使用,这些活动空间不能够满足儿童的活动多样性的需求,而且这些游戏设施并不符合儿童的生理尺度以及心理需求。而且由于场地选取的位置不适宜、尺度不宜人,加上周围的景观环境的影响下,空间的使用率极低。相反,儿童更愿意选择在不被允许的绿地空间内玩耍。
望京社区内节点空间绿化的种类和色彩较为单一,地形不够有层次变化,儿童如果进行攀爬等行为,只能依靠于座椅雕塑等,则会导致安全问题。活动空间大多都是全开敞的形式,在下雨下雪炎热的天气,没有任何遮挡,造成活动空间利用率不高,而且儿童体验性差。儿童活动的形式大部分只能依靠一些器材,缺乏对自然的探索,对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会造成一些影响。望京社区内部地面铺装颜色和形式较为传统陈旧,大部分以铺砖为主要的形式,没有考虑到儿童游乐安全的需求,而且缺乏富有识别度、趣味性的铺装,忽略了儿童在游戏中的心理需求。社区内的儿童活动空间数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合理,导致一些年纪较小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自主能力到达较远的活动区域,只能在家附近的边角区域活动。被主干道切割出的社区单体内,一般只有一个公共活动空间。这种形态的公共空间通常体量较大,位于单个社区的中心位置。儿童友好型的社区空间应该结合景观进行合理布局,不仅要有很好的可达性,还需要减少道路交通对儿童游乐的干扰,社区内活动场地应该尽量远离车流量较大的道路,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性。 (二)社区街道缺空间人性化要素缺乏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汽车越来越成为街道的主要使用者,街道生活正在逐渐消失。街道生活是良性循环的社区必须具备的一种状态,社区的围墙边界减弱了儿童在街道行走活动的乐趣,街道只有交通的功能,减少了商业活力。街道绿化种类和层次单一。扬·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一书中将人性化定义为人们可以在城市中自由并且舒适地行走、观看、驻足、交谈等一系列行为活动。但是社区内街道的使用者并不仅仅是行人,还包括骑车的人和开车的人等。开放且便捷、适宜的尺度、完善的配套设施是评价街道人性化的重要指标,但望京社区内的主街道更多的是为机动车服务,两边的人行道被机动车道所占用,极大地减弱了街道的多样性,导致望京社区街道只具有供人车通行的最基础功能。而且社区内道路尺度过大,使人在道路行走过程中显得较为渺小,人行道被用来停车,行人在车来车往的道路上会感到不安全。
三、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以望京社区为例
在对望京社区进行分析调研之后,发现其中存在节点空间形式单一、公共活动场地布局不合理,街道空间不合理等问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激活社区边角空间
对于儿童室外活动空间来说,综合考虑儿童的活动范围,交通安全和可达性,而且年纪较小的儿童需要家长陪同,因此儿童在社区内活动半径不大于100米。对于望京社区來说,每块社区单体的范围太大,对于部分儿童的可达性较低,所以,对此的解决方法是将每块社区进行再划分,(如图2、3)将区块氛围组团1、2、3、4、5和社区中心6个部分,为了每个组团内部可以单独提供自身社区的儿童活动服务,所以以下是对于组团内部节点空间进行的改造:
望京社区里每栋住宅之间会相隔部分的隔离绿地,但是这些靠近住宅的绿地属于公共所有,儿童对于这部分空间的使用率较小,这部分区域较为单调乏味、没有活力,儿童不愿在此停留。从望京社区的现状可以看出,其实这些绿地在本质上就是绿化,与儿童之间没有互动性,并不能起到提高社区活力的作用。把这些指标性绿地空间改造成公共活动区域,满足所属区域的每栋单元楼儿童的游乐需求同时在此区域内设置座椅提供家长陪同休息空间。考虑到儿童自身的自主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空间的围合上,选择半包围的方法,可以采用栏杆这样的直接围合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绿植这种间接围合的形式,同时增加绿植种类的多样性,保证儿童在四季都能见到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植物,增添公共空间的活力。为了保证儿童游乐的质量,应选择容易生长并对环境适应力强的绿植,可以选择终止生命力较为顽强的本土植物。
(二)改善社区公共活动区域
望京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在社区中心区域,是儿童活动最为主要的区域,它为儿童整个成长期提供大部分的活动空间,所以,这部分空间为儿童的成长做出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形式往往就是绿植、游戏设施、空地的结合,在实际上根本对儿童的成长起不到充分的作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方法是:
O~3岁时儿童肌肉发展的敏感时期,所以针对这个时期的幼儿喜欢扶、站、努力行走的成长需求,在公共空间内应设置软性儿童学步铺装、供儿童追逐的跑道、滑梯等种类多样的游戏设施。3~6岁时儿童色彩和空间的敏感时期,在活动空间植物的选择上,选择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的植物,部分地面的铺装采用色彩丰富的形式。6~12岁时期的儿童喜欢成群结伴的玩耍,所以需要有足够的空地供他们活动,空地的形式可以是起伏的草地、沙坑等不同形式,其次设置跑道、攀爬网、攀岩墙、跳房子等空间场地及相关游戏设施。在公共活动空间内设廊架等半私密的空间,为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一些休息、私密、社交的空间。
适宜的户外活动场所需要更高的休憩质量,在满足儿童游乐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劳逸结合,创造出更加贴近自然的游乐环境。安全性是儿童在社区空间内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尚未发育健全,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在社区内进行活动容易受到危险。所以,基于儿童游乐需求下的社区空间设计应该更多地从儿童安全的角度出发,保证儿童在户外活动中安全、愉快地玩耍,从而满足儿童在社区内的游乐需求。儿童友好型的社区内活动空间应该经过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不仅要符合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也要满足其他社区群体的使用需求。需要考虑到天气和季节更替的要素,使活动空间能够更好地适应儿童活动的多样性,在提高儿童游乐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成年人的活动需求,提高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率。
(三)营造充满活力的社区街道空间
在社区街道的再设计中,运用的核心观念就是共享街道,以行人为主的街道空间前提下,保证儿童在街道空间的安全性,实现儿童和汽车的和谐共存,实现的方法就是缩减街道的宽度,形成舒适的、有助于儿童及其他行人活动的街道尺度,带动这个社区活力的提高。尽可能减少无功能意义的消极空间,提高社区空间的使用率。开放社区空间倡导的是高密度、小尺度的道路形式,除了减少社区内道路的宽度,增加道路网的密度的方式,还需要解决好高密度道路下带来的社区内整体居住环境改变的矛盾。因此,适宜的社区街道空间需要将道路的概念转变成社区街道的概念,将街道作为社区内主要公共空间,并设置多样化的公共设施,将道路融入更多的功能形式,如商业、景观、休闲、娱乐交往等。混合功能对于社区活力极为重要,既包括居住与商业的混合,也包含各种服务业及社区服务等多元的功能混合。使街道在满足交通这一主要功能的同时,还满足社区内居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
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街道改造成绿树成荫、四季常青、具有丰富层次的公共空间,可以利用街道的两侧进行绿化改造。采用点线面的方式相结合,注重平面与立面的结合。街道绿化应该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段设置不同的形式,以此形成不同的街道景观。人性化的共享街道强调人而存在,在充分考虑街道的通达与效率的同时,需要塑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健康的街道,需要保证人,甚至儿童可以舒适、安全地在城市中步行。在机动车频繁的路段和交叉口上做好行人的处理,在儿童密集的地方建立宜人的步行系统。
总结
文章基于城市居住社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从分析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为着手点,强调了社区公共空间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望京社区的实地调研,从社区节点空间、社区沿街空间、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三个方面,提出对传统封闭小区的公共空间提出建议。旨在以为儿童健康成长为角度,提出相应措施,使封闭式小区向开放式小区发展。
总之,开放社区更加需要开敞的空间布局,并拥有密度高、尺度小的开放路网,空间功能的混合使用等方面,把社区空间作为现代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通过适宜城市空间的路网、通畅的公共交通、适宜友好的街道空间来实现社区在城市肌理中的相互融合渗透,以此来提高社区的开放度和提升社区的活力与安全感。
本文由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6YTB010)
参考文献
[1]周扬,钱云才.友好边界:住区边界空间设计策略[J].规划师,2012,28(09):40-43
[2]扬.盖尔.人陛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蒋晓程,秦华.城市公园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安全性设计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09):101-107
[4]孙延培.“儿童友好型”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14
[5]陈蔚镇,孙辰.开放社区的空间特质及规划导引——以3个上海社区为例[J].建筑学报,2015(06):41-46
[6]兰翠芹.公共空可艺术的功能与价值评说[J].设计,2018(09):60-61
[7]栾天茹.公共空间设计的色彩应用[J].设计,2016,29(15):48-51
[8]吕飞,罗晶晶,孙湛辉.开放社区的规划对策研究——以北京沿海赛洛城项目为例[J].城市建筑,2016(22):84-87
关键词:社区 公共空间 儿童 游乐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2-0143-03
引言
传统社区虽然是我国现阶段居住小区的主要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城市空间的碎片化、交通拥堵、街道生活缺失,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社会的发展。开放社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社区定位大多围绕成年人群体进行设计,缺乏对儿童群体的关注。以儿童作为设计营造的主体可以发现原来以成年人为主体的设计策略所忽略的问题,提高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完整度,使社区公共空間设计更加人性化,从而达到社区开放的目的。
一、儿童在公共空间中游乐行为特征与活动形态分布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他们认识世界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得到发展,社会性和智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不同时期的儿童活动行为是不同的,游戏种类、活动范围与自立性都有不同的表现。在开放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征,设计出满足儿童行为特征需求的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O~3岁的儿童正处在肌肉发展的敏感时期,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只能够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简单的游乐活动。这个时期的儿童一般会选择沙坑、广场、草坪一类的活动空间,在分散的场地不太能够自主自立,在集中的活动场地,在家长的陪同下可以自立。3~6岁时期的儿童处在对空间较为敏感的时期,喜欢创造性的游戏。他们会选择秋千、跷跷板等富有变化的游戏器材,一般会选择在家附近的场所与朋友结伴进行活动。6~12岁的儿童会更有竞赛意识,喜爱智力类游戏,男孩以运动性较强的游戏为主,女孩则喜爱跳房子、跳皮筋等游戏。这个时期的儿童可以完全自立,会选择离家较远的区域,与更多的伙伴一起进行游戏。这个时期的儿童掌握了读写等基本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游乐行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从儿童喜好的游戏中看出:幼儿时期的儿童倾向于秋千、滑梯等简单且被动的游戏种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儿童选择游戏的种类逐渐倾向于富有思考性、智慧型的游戏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独立活动的范围越大,幼儿时期的儿童仅能够关注到周围的活动,学龄儿童的户外活动范围可以达到300-400米,12岁以上的儿童活动范围较为广泛,可以借助交通工具到达1公里以外的区域进行活动。不同年龄的儿童他们的生理尺度和游乐需求各不相同,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变化。儿童在户外活动中的游戏种类,活动轨迹都不是固定的。活动的随机性使儿童在活动中的地点和时间上都有着较多的变化,不仅在专儿童娱乐的场地活动,还喜欢到各种有趣味性的地点逗留,然后继续寻找新的趣味点。所以在社区公共空间节点的设计上不应该对儿童活动的范围进行过多限制,可以在适合儿童活动的区域提供一些有趣并安全的节点。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从人的尺度出发,寻找人与社区空间之间的联系,能对整个社区空间进行优化,能够设计出更加宜人的社区空间尺度。儿童的空间尺度与成年人不同,适合成年人的尺度不一定适合儿童,而且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所以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考虑到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尺度。
二、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及问题——以望京社区为例
望京位于北京东北四环、京密路、东北五环以及京承高速四条主干道交叉形成的区域内。望京社区街道构成呈现规则型棋盘网络状,社区内街道宽度较大,大多为双向4~6车道。主要街道相互围合成独立封闭的小区,各个小区所占面积较大,影响了城市道理交通结构体系,导致社区主干线被打断形成大量的丁字路,加速城市交通拥堵。社区内部的节点空间未合理利用,此空间占地面积较大,但是都完全是一片绿区空间,居民的利用率很低,周围环境杂乱,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十分严重,社区活力缺乏。大部分道路都被机动车占用,很容易引起社区内道路堵塞(如图1)。
(一)社区内空间布局不合理,活动设施缺乏、单一
目前社区中住宅的密度很大,给儿童活动的公共空间较少,甚至有几个小区社区几乎没有设置适宜儿童活动的社区空间。虽然望京社区内有儿童专用的活动空间,但大部分只是简单的一块场地,在场地中放置一些游戏设施提供儿童使用,这些活动空间不能够满足儿童的活动多样性的需求,而且这些游戏设施并不符合儿童的生理尺度以及心理需求。而且由于场地选取的位置不适宜、尺度不宜人,加上周围的景观环境的影响下,空间的使用率极低。相反,儿童更愿意选择在不被允许的绿地空间内玩耍。
望京社区内节点空间绿化的种类和色彩较为单一,地形不够有层次变化,儿童如果进行攀爬等行为,只能依靠于座椅雕塑等,则会导致安全问题。活动空间大多都是全开敞的形式,在下雨下雪炎热的天气,没有任何遮挡,造成活动空间利用率不高,而且儿童体验性差。儿童活动的形式大部分只能依靠一些器材,缺乏对自然的探索,对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会造成一些影响。望京社区内部地面铺装颜色和形式较为传统陈旧,大部分以铺砖为主要的形式,没有考虑到儿童游乐安全的需求,而且缺乏富有识别度、趣味性的铺装,忽略了儿童在游戏中的心理需求。社区内的儿童活动空间数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合理,导致一些年纪较小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自主能力到达较远的活动区域,只能在家附近的边角区域活动。被主干道切割出的社区单体内,一般只有一个公共活动空间。这种形态的公共空间通常体量较大,位于单个社区的中心位置。儿童友好型的社区空间应该结合景观进行合理布局,不仅要有很好的可达性,还需要减少道路交通对儿童游乐的干扰,社区内活动场地应该尽量远离车流量较大的道路,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性。 (二)社区街道缺空间人性化要素缺乏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汽车越来越成为街道的主要使用者,街道生活正在逐渐消失。街道生活是良性循环的社区必须具备的一种状态,社区的围墙边界减弱了儿童在街道行走活动的乐趣,街道只有交通的功能,减少了商业活力。街道绿化种类和层次单一。扬·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一书中将人性化定义为人们可以在城市中自由并且舒适地行走、观看、驻足、交谈等一系列行为活动。但是社区内街道的使用者并不仅仅是行人,还包括骑车的人和开车的人等。开放且便捷、适宜的尺度、完善的配套设施是评价街道人性化的重要指标,但望京社区内的主街道更多的是为机动车服务,两边的人行道被机动车道所占用,极大地减弱了街道的多样性,导致望京社区街道只具有供人车通行的最基础功能。而且社区内道路尺度过大,使人在道路行走过程中显得较为渺小,人行道被用来停车,行人在车来车往的道路上会感到不安全。
三、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以望京社区为例
在对望京社区进行分析调研之后,发现其中存在节点空间形式单一、公共活动场地布局不合理,街道空间不合理等问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激活社区边角空间
对于儿童室外活动空间来说,综合考虑儿童的活动范围,交通安全和可达性,而且年纪较小的儿童需要家长陪同,因此儿童在社区内活动半径不大于100米。对于望京社区來说,每块社区单体的范围太大,对于部分儿童的可达性较低,所以,对此的解决方法是将每块社区进行再划分,(如图2、3)将区块氛围组团1、2、3、4、5和社区中心6个部分,为了每个组团内部可以单独提供自身社区的儿童活动服务,所以以下是对于组团内部节点空间进行的改造:
望京社区里每栋住宅之间会相隔部分的隔离绿地,但是这些靠近住宅的绿地属于公共所有,儿童对于这部分空间的使用率较小,这部分区域较为单调乏味、没有活力,儿童不愿在此停留。从望京社区的现状可以看出,其实这些绿地在本质上就是绿化,与儿童之间没有互动性,并不能起到提高社区活力的作用。把这些指标性绿地空间改造成公共活动区域,满足所属区域的每栋单元楼儿童的游乐需求同时在此区域内设置座椅提供家长陪同休息空间。考虑到儿童自身的自主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空间的围合上,选择半包围的方法,可以采用栏杆这样的直接围合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绿植这种间接围合的形式,同时增加绿植种类的多样性,保证儿童在四季都能见到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植物,增添公共空间的活力。为了保证儿童游乐的质量,应选择容易生长并对环境适应力强的绿植,可以选择终止生命力较为顽强的本土植物。
(二)改善社区公共活动区域
望京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在社区中心区域,是儿童活动最为主要的区域,它为儿童整个成长期提供大部分的活动空间,所以,这部分空间为儿童的成长做出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形式往往就是绿植、游戏设施、空地的结合,在实际上根本对儿童的成长起不到充分的作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方法是:
O~3岁时儿童肌肉发展的敏感时期,所以针对这个时期的幼儿喜欢扶、站、努力行走的成长需求,在公共空间内应设置软性儿童学步铺装、供儿童追逐的跑道、滑梯等种类多样的游戏设施。3~6岁时儿童色彩和空间的敏感时期,在活动空间植物的选择上,选择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的植物,部分地面的铺装采用色彩丰富的形式。6~12岁时期的儿童喜欢成群结伴的玩耍,所以需要有足够的空地供他们活动,空地的形式可以是起伏的草地、沙坑等不同形式,其次设置跑道、攀爬网、攀岩墙、跳房子等空间场地及相关游戏设施。在公共活动空间内设廊架等半私密的空间,为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一些休息、私密、社交的空间。
适宜的户外活动场所需要更高的休憩质量,在满足儿童游乐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劳逸结合,创造出更加贴近自然的游乐环境。安全性是儿童在社区空间内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尚未发育健全,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在社区内进行活动容易受到危险。所以,基于儿童游乐需求下的社区空间设计应该更多地从儿童安全的角度出发,保证儿童在户外活动中安全、愉快地玩耍,从而满足儿童在社区内的游乐需求。儿童友好型的社区内活动空间应该经过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不仅要符合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也要满足其他社区群体的使用需求。需要考虑到天气和季节更替的要素,使活动空间能够更好地适应儿童活动的多样性,在提高儿童游乐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成年人的活动需求,提高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率。
(三)营造充满活力的社区街道空间
在社区街道的再设计中,运用的核心观念就是共享街道,以行人为主的街道空间前提下,保证儿童在街道空间的安全性,实现儿童和汽车的和谐共存,实现的方法就是缩减街道的宽度,形成舒适的、有助于儿童及其他行人活动的街道尺度,带动这个社区活力的提高。尽可能减少无功能意义的消极空间,提高社区空间的使用率。开放社区空间倡导的是高密度、小尺度的道路形式,除了减少社区内道路的宽度,增加道路网的密度的方式,还需要解决好高密度道路下带来的社区内整体居住环境改变的矛盾。因此,适宜的社区街道空间需要将道路的概念转变成社区街道的概念,将街道作为社区内主要公共空间,并设置多样化的公共设施,将道路融入更多的功能形式,如商业、景观、休闲、娱乐交往等。混合功能对于社区活力极为重要,既包括居住与商业的混合,也包含各种服务业及社区服务等多元的功能混合。使街道在满足交通这一主要功能的同时,还满足社区内居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
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街道改造成绿树成荫、四季常青、具有丰富层次的公共空间,可以利用街道的两侧进行绿化改造。采用点线面的方式相结合,注重平面与立面的结合。街道绿化应该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段设置不同的形式,以此形成不同的街道景观。人性化的共享街道强调人而存在,在充分考虑街道的通达与效率的同时,需要塑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健康的街道,需要保证人,甚至儿童可以舒适、安全地在城市中步行。在机动车频繁的路段和交叉口上做好行人的处理,在儿童密集的地方建立宜人的步行系统。
总结
文章基于城市居住社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从分析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为着手点,强调了社区公共空间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望京社区的实地调研,从社区节点空间、社区沿街空间、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三个方面,提出对传统封闭小区的公共空间提出建议。旨在以为儿童健康成长为角度,提出相应措施,使封闭式小区向开放式小区发展。
总之,开放社区更加需要开敞的空间布局,并拥有密度高、尺度小的开放路网,空间功能的混合使用等方面,把社区空间作为现代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通过适宜城市空间的路网、通畅的公共交通、适宜友好的街道空间来实现社区在城市肌理中的相互融合渗透,以此来提高社区的开放度和提升社区的活力与安全感。
本文由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6YTB010)
参考文献
[1]周扬,钱云才.友好边界:住区边界空间设计策略[J].规划师,2012,28(09):40-43
[2]扬.盖尔.人陛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蒋晓程,秦华.城市公园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安全性设计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09):101-107
[4]孙延培.“儿童友好型”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14
[5]陈蔚镇,孙辰.开放社区的空间特质及规划导引——以3个上海社区为例[J].建筑学报,2015(06):41-46
[6]兰翠芹.公共空可艺术的功能与价值评说[J].设计,2018(09):60-61
[7]栾天茹.公共空间设计的色彩应用[J].设计,2016,29(15):48-51
[8]吕飞,罗晶晶,孙湛辉.开放社区的规划对策研究——以北京沿海赛洛城项目为例[J].城市建筑,2016(2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