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衰退,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那些在沿海外向型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很多人指望,返乡农民工在乡村创业。然而,这种创业难上加难。因为,乡村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多数古代文明是从农业、从乡村开始。所以,在所有成熟的古代文明国家,对于乡村生活不吝赞美。
比如,古罗马、古代中国、近代英国,都有“田园诗”这样的文体。知识分子即便生活在城市,对乡村也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不乏真诚的向往。
这一点是一个常识,毋须多说。然而,大多数人可能忽略了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在两个最为稳定的现代国家,英国和美国,乡村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而隐退。最著名的故事有,美国前总统卡特拥有农场,似乎是个花生种植者。已卸任的布什总统在任时接待外国政要的最高级待遇,是邀请其到自己在德克萨斯州的农场、牧场共享烧烤。
由此隐约可以看出,乡村始终是美国国家精神的一个隐秘根基。美国的确够现代,繁华的纽约城、加州的软件园、华丽的好莱坞,令世人羡慕。然而,在所有这些现代场景的背后,还有一个广阔的乡村,并且,它始终在国家生活的所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举其大者,在美国制宪过程中,乡村向美国宪法注入了自由、个人责任、限制权力的精神。20世纪以来,乡村不断向美国政治注入保守主义的刺激力量。乡村向城市不断传送文化资源,比如,过去100年美国几乎所有流行音乐样式都有着乡村的渊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人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生活、社会结构,决不是由现代的城市单方面决定的。城市也许是美国的文明之花,乡村却是美国文明深植的树根。美国确实十分现代,但美国也保留着强烈的乡村性。提起乡村生活,美国人多的是羡慕。正是这一点,让美国精神始终与大地保持着有机的联系。
本来,中国有更多的条件在国家结构中保留这种乡村性,从而拓展出宏大的文化场景。不幸的是,过去100多年来,种种畸形的理念逐渐淡化了乡村:乡土社会是愚昧的、落后的,城市才是先进的、文明的。一些时髦学者告诉人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念注定了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求。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全民彻底抛弃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念,全盘拥抱城市文明。按照这样的理念,有些城里的知识分子忙着给农民送去他们自己觉得先进的城市文化。上世纪80年代之后,有些时髦的“理论家”又编造了一大套现代化就是城市化的神话。今天,有些政府正忙着拆除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把农民赶上空洞的现代楼房。
这样,通过各个学科的思想、学术,中国思想界、知识界、文化界成功地编造了一套神化城市、歧视农民、蔑视乡村、全面改造乡村文明的意识构架。这种意识构架透过无孔不入的思想灌输体系影响到所有人。乡村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农民被打上了落后的印记。城市人口因此而产生了一种无端的傲慢,乡村民众也接受了这种意识构架,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明只有自卑,他们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尽快、永远逃离这落后、愚昧之处。由此,文化意义、文明意义上的中国乡村不再存在了。
然而,如此全身心拥抱城市文明的意识构架,最终却落了个两头空:城市文明孱弱无力,乡村文明凋敝流失。乡村社会严重地空心化,伴随着人员向城市的单方向流入,乡村的文化资源迅速流失、灭绝。这些乡村流入城市的人口也没有向城市输入新鲜血液,他们没有成为文化的缔造者,相反,乡村社会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由于偏见的压制而耗散于空虚之中。
中国文明面临的最大挑战也许就是:怎样保存乡村社会仅存的一点根脉,进一步复兴它,让乡村在文化上、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在共同体的精神结构中恢复其应有地位。
大多数古代文明是从农业、从乡村开始。所以,在所有成熟的古代文明国家,对于乡村生活不吝赞美。
比如,古罗马、古代中国、近代英国,都有“田园诗”这样的文体。知识分子即便生活在城市,对乡村也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不乏真诚的向往。
这一点是一个常识,毋须多说。然而,大多数人可能忽略了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在两个最为稳定的现代国家,英国和美国,乡村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而隐退。最著名的故事有,美国前总统卡特拥有农场,似乎是个花生种植者。已卸任的布什总统在任时接待外国政要的最高级待遇,是邀请其到自己在德克萨斯州的农场、牧场共享烧烤。
由此隐约可以看出,乡村始终是美国国家精神的一个隐秘根基。美国的确够现代,繁华的纽约城、加州的软件园、华丽的好莱坞,令世人羡慕。然而,在所有这些现代场景的背后,还有一个广阔的乡村,并且,它始终在国家生活的所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举其大者,在美国制宪过程中,乡村向美国宪法注入了自由、个人责任、限制权力的精神。20世纪以来,乡村不断向美国政治注入保守主义的刺激力量。乡村向城市不断传送文化资源,比如,过去100年美国几乎所有流行音乐样式都有着乡村的渊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人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生活、社会结构,决不是由现代的城市单方面决定的。城市也许是美国的文明之花,乡村却是美国文明深植的树根。美国确实十分现代,但美国也保留着强烈的乡村性。提起乡村生活,美国人多的是羡慕。正是这一点,让美国精神始终与大地保持着有机的联系。
本来,中国有更多的条件在国家结构中保留这种乡村性,从而拓展出宏大的文化场景。不幸的是,过去100多年来,种种畸形的理念逐渐淡化了乡村:乡土社会是愚昧的、落后的,城市才是先进的、文明的。一些时髦学者告诉人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念注定了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求。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全民彻底抛弃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念,全盘拥抱城市文明。按照这样的理念,有些城里的知识分子忙着给农民送去他们自己觉得先进的城市文化。上世纪80年代之后,有些时髦的“理论家”又编造了一大套现代化就是城市化的神话。今天,有些政府正忙着拆除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把农民赶上空洞的现代楼房。
这样,通过各个学科的思想、学术,中国思想界、知识界、文化界成功地编造了一套神化城市、歧视农民、蔑视乡村、全面改造乡村文明的意识构架。这种意识构架透过无孔不入的思想灌输体系影响到所有人。乡村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农民被打上了落后的印记。城市人口因此而产生了一种无端的傲慢,乡村民众也接受了这种意识构架,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明只有自卑,他们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尽快、永远逃离这落后、愚昧之处。由此,文化意义、文明意义上的中国乡村不再存在了。
然而,如此全身心拥抱城市文明的意识构架,最终却落了个两头空:城市文明孱弱无力,乡村文明凋敝流失。乡村社会严重地空心化,伴随着人员向城市的单方向流入,乡村的文化资源迅速流失、灭绝。这些乡村流入城市的人口也没有向城市输入新鲜血液,他们没有成为文化的缔造者,相反,乡村社会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由于偏见的压制而耗散于空虚之中。
中国文明面临的最大挑战也许就是:怎样保存乡村社会仅存的一点根脉,进一步复兴它,让乡村在文化上、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在共同体的精神结构中恢复其应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