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的价值定位

来源 :华中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54202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创作了大量的神话题材文学作品.这些神话题材文学作品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从文本上看,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具有唤醒民族共同记忆、传承神话遗产的文化价值.从创作角度来看,中国现代作家把神话题材文学创作当作了一种开展思想启蒙、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外来侵略的工具,让我们认识到虚幻的神话题材也能创作出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神话题材文学作品与原神话文本互为镜像,二者之间的异同体现了作家对原神话及其意义的阐释与评判态度,这无异于一种针对原神话的批评方式,渗透着作家的学术意识.中国现代作家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对神话进行重新书写,不仅是对人类解释客观世界的延续与发展,更是对人类最初的精神家园的守望与皈依.
其他文献
电影《十字街头》中的“新女性”形象是复杂和多层次的,体现了沈西苓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在他看来,真正的“新女性”具备三个特质,一是面对父权、夫权的压制,能勇敢地选择“出走”;一是出走之后,拥有都市摩登女郎的魅力风采,且能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最后,时刻不忘谋求经济独立,绝不依附于男性.沈西苓眼中的“新女性”,无须男性的拯救与救赎,却能与男子并肩而行、携手战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莫言的小说近作以乡村日常为书写对象,通过“小人物”“小故事”的叙事设置着意于生活细流的回归与乡村底部的纹理勘察,以回应乡土时空新的变式,形塑了乡村日常的真实质地,悬置了非此即彼、城乡拉锯、新旧差序等惯有的书写逻辑,实现了乡村世界人地、人事关系等的过滤与清洗,从而荡涤出正义与狡黠、顽劣与温情并置融汇的伦理镜像.同时,在“看”与“被看”的叙事推演与品质内省中,将老一代乡人身上昭示着的落后与勤劳、恣睢与固执、狐疑与决绝等文化因子与新的文化主体相互映照,形构出乡村世界常与变相互吸纳的文化视像与精神品质,从而重构了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重要转型期.以罗家伦为首的知识分子以出版评论为武器,对当时落伍于时代发展的商务印书馆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直接刺激、推动了商务印书馆出版体制的改革、出版结构的调整以及书刊内容的创新.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转向充分说明当时出版评论作为一种革新的外力与出版机构的深刻变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耦合效应,它将出版业拽入新文化、新思想的时代洪流中,引发出版文化生态的震荡和改变.
河南上蔡方言中的依凭介词“掌”是一个可以介引工具和材料的介词,介词“掌”的宾语经常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凭借的对象.依凭介词“掌”是由“握持”义动词“掌”语法化而来的.“握持”义动词“掌”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是“[掌+-NP]十VP”连动结构,重新分析的结果改变了“[掌+NP] +VP”的结构关系,使得原本具有连动关系的结构变成了具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在语法格式的强大类推作用下,介词“掌”由最初介引工具扩展到可以介引材料的用法.“掌”由“握持”义动词到依凭介词构成了一个词汇连续统,因此有些句子中的“掌”究竟是动
晋语地区的“圪”头“圪”尾,并非北方晋语地区所独有,北方其他地区以及南方方言也有,字形或用法有所不同而已.即使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常见到,还更加变异多端.万事万物都在“变”,要在变异中看到其原形,同时在原形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变异.
期刊
有关语言发展的政策性规划管理,既是国家意志与利益的体现,又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缩影.本文通过把握新中国语言政策在社会变迁中的分阶段工作重点、运作特征,从宏观角度探究相关政策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动态关系.参照体制转型与国家政府行政职能模式转变路径,将新中国语言政策与社会变迁发展的互动关系分为三段分期模式:“行政命令—研究执行”模式(1949-1977)、“引导调整—恢复革新”模式(1978-1999)、多向“需求—服务—治理”模式(2000至今),并梳理其总体变化趋势.
孝是《史记》思想理论基础之一.司马谈在孝思想的鼓舞之下,发誓要重建天官家世,并上继孔子《春秋》作《史记》.在临终之际,司马谈将孝的薪火传递给司马迁.孝思想虽然给司马迁带来受刑之后的精神苦痛,但也给予他发愤著书的强大思想动力.孝思想也广泛渗透到《史记》之中,司马迁常引《孝经》来评论历史人物,《史记》五种体例都贯彻了孝思想.孝对司马氏父子的人生、为官、著书都有深刻影响,是构成司马氏父子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
钱谦益素将诗文创作视为名山事业,在诗论中也透露出以诗歌来呈现或形塑自我身份的意志,自我指称词的使用则正是他通过独特的诗歌话语进行自我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诗其人”的观念下,直接自我指称词使他本人从诗歌书写的后台转至前台,以“我”的口吻直接彰显自我个性与力量;间接自我指称词则是基于他者视野下的自我检视与社会认同,既有面向公众展演式的角色塑造,也有理想自我的建构,更有在“苦畏”语境下的自我隐匿.钱谦益的自我指称词的使用,除了语词本身作为诗歌叙述话语所具有的能指与所指意义外,还在于置自我指称于事件话语之中,“
《水浒传》中的阳谷知县是一个不应该被忽略的小人物.金圣叹认为阳谷知县“不愧进士出身”,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虽被称为“受贿不理”,但对打虎英雄武松却十分爱惜,不仅将之提拔为都头,在武松杀掉西门庆自首后,又设法周全武松使之从轻发落免于死罪.阳谷知县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而复杂.
《关雎》篇“左右流之”的“流”,毛传释为“求”.“流”用作“求”义仅此一例,“求”义也不可能由“水流”义引申出来,“求”义应该是“流”字的假借义.问题是,“流”表示“求”义时是哪个字的假借字?从文字假借之语音相同相近的要求看,从古文字的形体演变来说,从同族词的系统性探讨,从方言遗存来看,“流”应该是假借了“渌”的意义.“渌”表示从水中取物,此义正符合诗歌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