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的地理教学应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思考并开展些具有时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教学;活动;时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为“学”服务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理新课程很注重对地理教学的探究学习,每个章节里都安排了“活动”,而且“活动”板块分量较大。活动内容可使学生的口、手、脑、眼,都“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探索问题,发现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主动发展的基本保证条件,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徜徉在探究过程中并发现地理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文字系统、图像系统、活动。“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7页活动: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第49页活动:全球变暖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你能做哪些预想?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与培养、营造气氛,激发兴趣。教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杜绝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充分发挥“活动”的功能。联系教学实际,灵活把握“活动”。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开展读图问答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读图与作图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在教学中具有“左图右书”的地位。地图表现力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清晰易读,既可巩固正文地理知识,又因地图内容的适度拓宽而能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容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增加了大量的插图,且类型多样:有景观图、素描图、统计图、示意图、模式图等。
教学中,只有利用这些地图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图像,才能使学生记忆牢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气旋与反气旋》时,可以展示課本的两组图来教学,教师设置若干问题:高低压中心如何判断?复习已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空气流动状况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对气旋与反气旋的识别,学生可以通过“右手定则”(以北半球为例)加以简述:即伸出右手,四指并拢与大拇指呈垂直,四指自然弯曲,四指代表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大拇指代表气流垂直运动方向。这样既直观形象,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利用该方法,可以解决:在等压线图上确定高低气压中心后,即可判断风向与上升气流,进而判断出气旋与反气旋;已知气旋或反气旋天气,可确定风向和垂直气流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有左手演示即可。一系列读图问答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水平。
三、教师要开展讨论交流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人所必备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从容表述的能力,还能把学习个体的见解转化为群体的发现,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机会,为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讨论,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如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议一议”中求新知。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学生“议一议”的设疑是关键,设计的问题必须要具有针对性、难度适宜,而且要有新鲜感,应是知识上的重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尽量选择学生关心的实事热点或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的实例,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教师要让学生动手制作,引导他们去探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动手实践是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倡导的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或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完成,或师生共同完成,构建学生操作实践的活动情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抽象难以理解,但这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特别紧密。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知识点,我提前一个星期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并记录下来,然后思考这一周日出日落时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预习并思考我们家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思考这个动手实践活动的优缺点在哪里。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观察和理解能力。
五、结束语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更重视信息的收集、处理过程,知识的运用过程,并在活动中增强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增强合作、竞争意识。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我们每一位课改实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要考虑的。
作者简介:杨俊,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教学;活动;时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为“学”服务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理新课程很注重对地理教学的探究学习,每个章节里都安排了“活动”,而且“活动”板块分量较大。活动内容可使学生的口、手、脑、眼,都“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探索问题,发现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主动发展的基本保证条件,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徜徉在探究过程中并发现地理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文字系统、图像系统、活动。“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7页活动: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第49页活动:全球变暖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你能做哪些预想?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与培养、营造气氛,激发兴趣。教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杜绝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充分发挥“活动”的功能。联系教学实际,灵活把握“活动”。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开展读图问答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读图与作图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在教学中具有“左图右书”的地位。地图表现力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清晰易读,既可巩固正文地理知识,又因地图内容的适度拓宽而能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容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增加了大量的插图,且类型多样:有景观图、素描图、统计图、示意图、模式图等。
教学中,只有利用这些地图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图像,才能使学生记忆牢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气旋与反气旋》时,可以展示課本的两组图来教学,教师设置若干问题:高低压中心如何判断?复习已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空气流动状况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对气旋与反气旋的识别,学生可以通过“右手定则”(以北半球为例)加以简述:即伸出右手,四指并拢与大拇指呈垂直,四指自然弯曲,四指代表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大拇指代表气流垂直运动方向。这样既直观形象,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利用该方法,可以解决:在等压线图上确定高低气压中心后,即可判断风向与上升气流,进而判断出气旋与反气旋;已知气旋或反气旋天气,可确定风向和垂直气流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有左手演示即可。一系列读图问答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水平。
三、教师要开展讨论交流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人所必备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从容表述的能力,还能把学习个体的见解转化为群体的发现,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机会,为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讨论,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如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议一议”中求新知。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学生“议一议”的设疑是关键,设计的问题必须要具有针对性、难度适宜,而且要有新鲜感,应是知识上的重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尽量选择学生关心的实事热点或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的实例,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教师要让学生动手制作,引导他们去探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动手实践是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倡导的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或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完成,或师生共同完成,构建学生操作实践的活动情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抽象难以理解,但这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特别紧密。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知识点,我提前一个星期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并记录下来,然后思考这一周日出日落时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预习并思考我们家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思考这个动手实践活动的优缺点在哪里。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观察和理解能力。
五、结束语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更重视信息的收集、处理过程,知识的运用过程,并在活动中增强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增强合作、竞争意识。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我们每一位课改实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要考虑的。
作者简介:杨俊,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