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政治思想探讨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社会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在中国历史上能像他那样以自己的政治实践和思想学说影响当时和流芳后世的屈指可数,因此研究孙中山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政治思想;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开创了民主共和制度,其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发生于民族主义,经过民权主义,而完成于民生主义。本文拟对三民主义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在微观论述与宏观评价上,更清晰和客观的评价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1 与反对君权相联系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学说中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最早萌发的革命思想,关于这一学说思想的理论渊源,孙中山曾总结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就是说,其民族主义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观念及其思想的发扬光大,同时又吸收了从欧美传入的新的思想文化养料,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主义即民族独立的取得、民族革命的成功,它是解决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前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满洲封建贵族民族压迫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尖锐复杂的内外民族矛盾的反映,以避免世界列强瓜分鲸吞为出发点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把“反满”与推翻卖国政府、拯救民族危亡、摆脱瓜分危机和争取民族独立及自由联结在一起。第二,批判与否定了中国历史上单纯的种族复仇主义,把“反满”从封建主义陈腐的种族复仇思想提高到近代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新水平。反映出了中国人民对外迫切要求打碎帝国主义侵略的枷锁和对内推翻国内民族压迫的共同意愿,为中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具体的道路。但是,由于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自身认识上的局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可避免的存有很大的弱点甚至缺陷,主要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斗争的纲领和口号。
  2 与自由平等相联系的民权主义
  在民权主义的范围里孙中山激烈的抨击清朝封建专制政治,明确主张建立共和制度。孙中山坚定的认为,每个国民都有不可让与的自由、平等的权利,都有平等的参政权。孙中山对未来共和国政权体制的构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五权分立”思想上。所谓“五权分立”,即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各自独立行使,相互监督。这是孙中山民权主义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它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对清朝中国专制制度与官僚政治的深恶痛绝,这是孙中山融会贯通中外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而提出的宪法原则和政体方案。虽然“五权分立”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但它主要解决的是权力结构问题,即国家权力机构应当如何划分及相互制衡问题,并没有解决权利由谁授予及其与授予主体的关系问题。孙中山晚年提出的“权能分离”理论,便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其政权建设理论趋于完备。所谓“权能分离”,就是把政治的大权分为两个:一个是政府权,一个是人民权。“权能分离”采用了比较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方式来解决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其民主性的程度,在形式上已接近资产阶级民主,以此为原则的政体模式已接近无产阶级民主政体的模式。尽管其“权能分离”理论有些不尽完满,或缺少可操作性,但他强调人民与政府关系的和谐;既强调政府的民主性,加强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又反对无政府主义,使政府处于软弱无能的地位,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与社会主义相混淆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产生是鉴于资本主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但社会财富却为极少数人占有,“富者极少,贫者极多”,于是欧美有社会党倡导社会主义以图“设法挽救”,进行第二次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孙中山先生指出:“社会革命,原起于少数大资本家压制多数平民,中国应当取鉴于欧美之工业革命,经济发达所生出种种流弊,而预为设法以杜绝之。”由此可见,孙中山积极倡导民生主义的主观愿望是非常善良的,他希望通过“民生革命”这一途径,尽收“未雨绸缪”之功效,免得中国再重复欧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情形。孙中山民生主义最初的内涵是指平均地权,他认为平均地权是实行民生主义的“第一件事”,主要包括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和政府照地价收归国有。平均地权是通过征收地价税得以实现的,核定地价是推行平均地权的首要前提,核定地价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照价抽税,照价收税之“价”,是指“地之原价”,不包括土地之上的建筑、增筑及其他人工制造物的价值。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免地之荒废;二可奖励人工之进步;三可免资本家垄断地之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表达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反映出他对社会平等、正义的渴望和向往,但也有很深的中国传统的平均思想的痕迹,同时又受到西方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具有某些空想社会主义成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但是其生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民追求政治现代化道路中的可贵探索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德昭.孙中山政治思想研究[M].中华书局,2011.
  [2]张星久.中国政治思想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自手机摄影的广泛普及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以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通过拍美丽的景色、好看的人像自拍、把照片调成漂亮的色调等方式吸引大众的眼球。私摄影发展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不清楚私摄影与生活快照之间的差别,理清人生记录和生活快照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这两种摄影类别的研究和探索,从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出发,对比私摄影与生活快照等记录身边事的摄影方式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私摄影;生活快照;记
期刊
摘 要:在新形势下,如何保证对上报道任务增量,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抓住动态报道时效性”“搭上特别节目这班车”“时政配发出精品”“融媒到来机遇新”四个方面,为地方台对上报道出谋划策,对上报道这支队伍永远都是核武器,不能因为形势的变化就丢了方向、乱了阵脚,只要方法对了“面包”总会有的。  关键词:新形势;对上报道;地方台;编辑  说起“对上报道”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很熟悉,对上报道是指每一个地方
期刊
摘 要:文章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意义,接着在举办校园讲座和相关竞赛等基础上,对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保护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传;校园  婺源地处于江西省,其代表文化是徽文化,有着“书乡”与“茶乡”之称,是我国比较著名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县。婺源有着很多比较出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傩舞、徽剧、谚语以及民歌等,其中的傩舞与徽剧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传
期刊
摘 要:设计艺术心理学是一门新学科,设计艺术心理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使用和情感。设计艺术中情感具有特殊属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功利性、目的性的情感,并与可用性以及使用过程密不可分。文章主要论述了可用性与情感之间的互为关系,认为用户在使用中所产生的情感可以分为感官、效能与理解三个层次。  关键词:设计艺术心理学;使用;情感;可用性  1 设计艺术心理学的概念  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源自于艺术。设
期刊
摘 要:手机媒体因其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所以能迅速的占领大众市场。在媒介大融合,信息大爆炸,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手机媒体可以集多种媒体功能于一身,它的迅速普及和飞快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活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未来,手机媒体在媒体大融合时代到来之时,将会成为极其璀璨的珍珠。  关键词:手机媒体;全媒体时代;媒体大融合;数字技术;大众话语权;信息共享  1 迅速崛起的手
期刊
摘 要: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融水系列坡会群之古龙坡会”,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与重视,而视觉推广则是当代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可是现在它的活动文化以及视觉形象推广存在诸多障碍和问题。所以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以视觉形象推广地域特色文化活动是本文论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推广;香粉古龙坡会;
期刊
摘 要: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近代中国崛起的根本,值得每一个爱国华人深情回味、客观认识和努力传承。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根本特性;四大政治个性;中国崛起  1 东亚病夫之耻  1.1 中国近代的耻辱  中国人民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随着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陆续侵
期刊
摘 要:网络媒体是近年来新兴的的一种媒体形式,内容包含视频、音频和文字,其发展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现如今包括“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电台”等在内的广播类网络媒体使其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和便捷,它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需要主持人紧跟潮流、与时俱进。文章从网络媒体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创新性和节目状态入手,围绕情感表达、语言风格、内容扩展等方面,就网络媒体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具体定位与
期刊
摘 要:我们用唯物与唯心的哲学角度来认识事物的作用关系和解答社会问题,至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现在,我们换用质与量的哲学角度来认识事物的作用关系和解答社会问题。由此,理顺了物与心的关系,产生了质量辩证法——中国人的辩证法——增奠哲学新基点,开辟哲学新纪元。  关键词:质量;运动原理;哲学  1 什么是质量辩证法  1.1 事物的质与量  我们在市场上选购商品,经常会问“质量好不好”这类问题,这话语就
期刊
摘 要: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完善非遗立法保护的目的在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保非遗立法保护制度化与规范化。因而,文章围绕非遗保护立法中的不足进行展开,提出了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立法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中的产物,其对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调整。随着这种内在道德约束力的持续进步,其相关的法律也在持续的发展,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