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社会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在中国历史上能像他那样以自己的政治实践和思想学说影响当时和流芳后世的屈指可数,因此研究孙中山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政治思想;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开创了民主共和制度,其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发生于民族主义,经过民权主义,而完成于民生主义。本文拟对三民主义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在微观论述与宏观评价上,更清晰和客观的评价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1 与反对君权相联系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学说中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最早萌发的革命思想,关于这一学说思想的理论渊源,孙中山曾总结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就是说,其民族主义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观念及其思想的发扬光大,同时又吸收了从欧美传入的新的思想文化养料,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主义即民族独立的取得、民族革命的成功,它是解决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前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满洲封建贵族民族压迫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尖锐复杂的内外民族矛盾的反映,以避免世界列强瓜分鲸吞为出发点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把“反满”与推翻卖国政府、拯救民族危亡、摆脱瓜分危机和争取民族独立及自由联结在一起。第二,批判与否定了中国历史上单纯的种族复仇主义,把“反满”从封建主义陈腐的种族复仇思想提高到近代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新水平。反映出了中国人民对外迫切要求打碎帝国主义侵略的枷锁和对内推翻国内民族压迫的共同意愿,为中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具体的道路。但是,由于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自身认识上的局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可避免的存有很大的弱点甚至缺陷,主要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斗争的纲领和口号。
2 与自由平等相联系的民权主义
在民权主义的范围里孙中山激烈的抨击清朝封建专制政治,明确主张建立共和制度。孙中山坚定的认为,每个国民都有不可让与的自由、平等的权利,都有平等的参政权。孙中山对未来共和国政权体制的构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五权分立”思想上。所谓“五权分立”,即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各自独立行使,相互监督。这是孙中山民权主义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它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对清朝中国专制制度与官僚政治的深恶痛绝,这是孙中山融会贯通中外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而提出的宪法原则和政体方案。虽然“五权分立”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但它主要解决的是权力结构问题,即国家权力机构应当如何划分及相互制衡问题,并没有解决权利由谁授予及其与授予主体的关系问题。孙中山晚年提出的“权能分离”理论,便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其政权建设理论趋于完备。所谓“权能分离”,就是把政治的大权分为两个:一个是政府权,一个是人民权。“权能分离”采用了比较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方式来解决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其民主性的程度,在形式上已接近资产阶级民主,以此为原则的政体模式已接近无产阶级民主政体的模式。尽管其“权能分离”理论有些不尽完满,或缺少可操作性,但他强调人民与政府关系的和谐;既强调政府的民主性,加强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又反对无政府主义,使政府处于软弱无能的地位,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与社会主义相混淆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产生是鉴于资本主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但社会财富却为极少数人占有,“富者极少,贫者极多”,于是欧美有社会党倡导社会主义以图“设法挽救”,进行第二次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孙中山先生指出:“社会革命,原起于少数大资本家压制多数平民,中国应当取鉴于欧美之工业革命,经济发达所生出种种流弊,而预为设法以杜绝之。”由此可见,孙中山积极倡导民生主义的主观愿望是非常善良的,他希望通过“民生革命”这一途径,尽收“未雨绸缪”之功效,免得中国再重复欧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情形。孙中山民生主义最初的内涵是指平均地权,他认为平均地权是实行民生主义的“第一件事”,主要包括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和政府照地价收归国有。平均地权是通过征收地价税得以实现的,核定地价是推行平均地权的首要前提,核定地价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照价抽税,照价收税之“价”,是指“地之原价”,不包括土地之上的建筑、增筑及其他人工制造物的价值。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免地之荒废;二可奖励人工之进步;三可免资本家垄断地之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表达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反映出他对社会平等、正义的渴望和向往,但也有很深的中国传统的平均思想的痕迹,同时又受到西方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具有某些空想社会主义成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但是其生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民追求政治现代化道路中的可贵探索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德昭.孙中山政治思想研究[M].中华书局,2011.
[2]张星久.中国政治思想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孙中山;政治思想;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开创了民主共和制度,其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发生于民族主义,经过民权主义,而完成于民生主义。本文拟对三民主义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在微观论述与宏观评价上,更清晰和客观的评价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1 与反对君权相联系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学说中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最早萌发的革命思想,关于这一学说思想的理论渊源,孙中山曾总结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就是说,其民族主义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观念及其思想的发扬光大,同时又吸收了从欧美传入的新的思想文化养料,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主义即民族独立的取得、民族革命的成功,它是解决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前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满洲封建贵族民族压迫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尖锐复杂的内外民族矛盾的反映,以避免世界列强瓜分鲸吞为出发点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把“反满”与推翻卖国政府、拯救民族危亡、摆脱瓜分危机和争取民族独立及自由联结在一起。第二,批判与否定了中国历史上单纯的种族复仇主义,把“反满”从封建主义陈腐的种族复仇思想提高到近代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新水平。反映出了中国人民对外迫切要求打碎帝国主义侵略的枷锁和对内推翻国内民族压迫的共同意愿,为中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具体的道路。但是,由于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自身认识上的局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可避免的存有很大的弱点甚至缺陷,主要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斗争的纲领和口号。
2 与自由平等相联系的民权主义
在民权主义的范围里孙中山激烈的抨击清朝封建专制政治,明确主张建立共和制度。孙中山坚定的认为,每个国民都有不可让与的自由、平等的权利,都有平等的参政权。孙中山对未来共和国政权体制的构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五权分立”思想上。所谓“五权分立”,即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各自独立行使,相互监督。这是孙中山民权主义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它的提出首先是因为对清朝中国专制制度与官僚政治的深恶痛绝,这是孙中山融会贯通中外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而提出的宪法原则和政体方案。虽然“五权分立”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但它主要解决的是权力结构问题,即国家权力机构应当如何划分及相互制衡问题,并没有解决权利由谁授予及其与授予主体的关系问题。孙中山晚年提出的“权能分离”理论,便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其政权建设理论趋于完备。所谓“权能分离”,就是把政治的大权分为两个:一个是政府权,一个是人民权。“权能分离”采用了比较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方式来解决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其民主性的程度,在形式上已接近资产阶级民主,以此为原则的政体模式已接近无产阶级民主政体的模式。尽管其“权能分离”理论有些不尽完满,或缺少可操作性,但他强调人民与政府关系的和谐;既强调政府的民主性,加强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又反对无政府主义,使政府处于软弱无能的地位,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与社会主义相混淆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产生是鉴于资本主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但社会财富却为极少数人占有,“富者极少,贫者极多”,于是欧美有社会党倡导社会主义以图“设法挽救”,进行第二次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孙中山先生指出:“社会革命,原起于少数大资本家压制多数平民,中国应当取鉴于欧美之工业革命,经济发达所生出种种流弊,而预为设法以杜绝之。”由此可见,孙中山积极倡导民生主义的主观愿望是非常善良的,他希望通过“民生革命”这一途径,尽收“未雨绸缪”之功效,免得中国再重复欧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情形。孙中山民生主义最初的内涵是指平均地权,他认为平均地权是实行民生主义的“第一件事”,主要包括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和政府照地价收归国有。平均地权是通过征收地价税得以实现的,核定地价是推行平均地权的首要前提,核定地价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照价抽税,照价收税之“价”,是指“地之原价”,不包括土地之上的建筑、增筑及其他人工制造物的价值。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免地之荒废;二可奖励人工之进步;三可免资本家垄断地之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表达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反映出他对社会平等、正义的渴望和向往,但也有很深的中国传统的平均思想的痕迹,同时又受到西方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具有某些空想社会主义成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但是其生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民追求政治现代化道路中的可贵探索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德昭.孙中山政治思想研究[M].中华书局,2011.
[2]张星久.中国政治思想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