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导师制下教师德育专业发展路径探新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正面临全面转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高中全员导师制的探索,以科研提升教师团队的思想“认知”,明晰导师教育职能;从学生的品格、学习和生涯发展三方面,不断深化导师德育内涵,让教师从教书走向育人;建立健全导师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让导师配享职业幸福。以此实现高中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关 键 词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中导师制;全员导师;走班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2-00-03
  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分步实施和有序推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正面临全面转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启动与新的高考及招考方案相适应的课程改革模式,探索新课程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成为高中阶段学校的重要课题。作为广州市越秀区新高考背景下课程改革的试点学校,越秀外国语学校自2014年9月开始,展开了“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研究,带领教师团队探寻新的德育专业发展思路。
  一、以科研提升思想“认知”,明晰导师教育职能
  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倡导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实行学分管理和选课指导制,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高中课程组织实施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對高中德育管理理念与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自2014年9月开始,学校带领教师团队尝试研究与解读试点地区的课程改革方案,从“认识”导师制开始,寻找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导师制。
  当前,我国高中导师制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为代表的全员导师制,全面取消行政班。为适应走班管理,由教师全员担任学生导师,每位导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全面管理与指导工作。另一种可说是“打包”导师制,以新高考试点地区浙江、上海大部分学校为代表。学校实行行政班与走班相结合的“双轨制”模式,采取班主任与导师并存的管理形式,一个行政班除配备一名固定的班主任外,再另外配备若干名导师(一般2名),分别负责学生的生活指导、教育活动指导等,称为“打包”导师。这两种模式虽然在做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但其理念和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学生教育,真正做到全员育人。这两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借鉴性。
  在研究中老师们发现,传统的高中德育管理建基于固定班级授课制,大多采取“分管德育的校级领导——政教主任——班主任”为主线的管理模式。班主任既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学校德育的主导力量,几乎肩负着行政班全部管理职责。一方面,由于班主任任务繁重,无法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因为未被学校制度化地赋予育人责任而导致了教师角色分离[1],因不承担明确的德育职责,学校很难调动任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难以发挥其优势特长。
  同时,已有的导师制试点学校实践研究显示,“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构成了新一轮高中课程转型的三大教育制度,三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选课制”是满足学生选择需求的前提与基础,“走班制”是实施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的组织形式,而“导师制”则是保障走班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的辅助管理制度。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采取淡化行政班的“双轨制”分层与分类选课走班,以淡化的行政班为单位,依据长板理论,注重优势互补,实行每班分配三名导师,由每名导师负责指导本班的一部分学生。三位导师除了负责指导各自的学生外,在班级管理上并无主次之分,而是各自负责一些管理项目,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如此,赋予导师具体而明晰的责任,鼓励教师努力实现多重教育职能。试行三年以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更促进了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受到了当地教育专家和同行的肯定与好评。
  二、以实践深化导师内涵,让教师从教书走向育人
  在担任导师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团队对导师制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导师制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2],其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导师制的指导对象是学生;导师制的主体性目标是全方位育人;导师制实施的是个别指导,是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基于这一理解,学校教师团队达成了共识,即导师制下的德育内容应当包括学生学习、品德和生活等的指导。导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管”,而在于“导”。导师通过与学生亲密相处,与学生实现心灵对话,通过师生和谐融洽的相处模式,唤醒学生内在的积极向上的愿望,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因此,学校强调导师制的德育内容与方式,要侧重三“导”。
  一“导”品格。品格指个人的人品和做事风格。它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决定了个体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品格包括同理心、韧性、专注力、包容、好奇心、伦理道德、勇气、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当前,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品格的培养,认为好的品格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高中导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沟通、交流、合作、认真、刚正、坦诚、乐观、感恩、责任心、同情心等良好品格。
  二“导”学习。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学生很难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导师制下的德育内容还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的引导。
  一方面,学生从初中升上高中后,普遍反应较难适应高中科目多、作业多、难度大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高中导师从高一入学开始,便要向学生介绍高中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各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分析与明确各学科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除了给予学生自己任教学科的学习与过程辅导外,导师还应定期跟踪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状况,适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及时提醒、帮助学生正视各学科学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与挫折时,导师应及时正面引导,鼓励为主,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寻找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方法。   三“导”生涯,即生涯规划引导。高中生需面临成长与升学的特殊需求,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有助于他们顺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选择。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使这一任务尤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包括心理辅导、新生适应性指导、选课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升学指导、职业方向指导等。
  由于教师自身教学专业方向的限制,导师不一定都具备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为此,学校采取了交互式培训方法。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分期分批选派导师参加短期的集中培训,再以点带面,组织这些导师分组培训其他导师。目前,学校大部分导师已经可以独立承担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引导工作。
  学校教师团队且行且思,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更注重关心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品德,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得以改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效提升了德育效果,而教师也由此实现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华丽转身。
  三、以创新完善激励机制,让导师配享职业幸福
  从目前高中导师制试点学校的情况来看,导师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尚处于摸索阶段,导师制的实施更多地依靠导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建立健全导师考评与激励机制,让导师配享教育幸福,走班制下的全员导师制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学校立足实践,整合导师的意见与建议,以三“导”内容为基础,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以导师风格、指导过程和指导效果为一级指标,细分后形成二级指标。由于导师德育内容丰富、复杂且具有不确定因素,难以进行定量评价,因此,除个别定量指标外,我们更多采用定性评价。
  同时,学校注重导师团队的整体工作表现和提升,以每班三名导师为一个导师组,从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文化、班风形成、导师合作等方面,建立生态考评指标,由学生进行评价。
  学校再根据导师工作指标体系和生态考评指标,对导师组进行综合考核。这一评价体系立足行政班与教学班“双轨制”,将导师个人评价与导师组评价相结合,激励导师组成员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有效提升了德育效能。优秀导师个人必须从优秀导师组中诞生,以此引领教师团队实现分工合作,共同成长。
  在具体评价中,我们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自评促进导师自我反思、调节与提升,进一步提升导师积极性。他评包括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导师互评、学部评价和学校德育領导小组评价五个环节。导师自评占20%,学生、家长评价、导师互评各占20%,学部评价和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评价各占10%。在实践中,为配合导师制管理,学校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年级称谓和年级组长,取而代之设立高一、高二和高三学部。每个学部设若干名学部主任,分管学部德育、教学、学分认定和学生活动等。学部评价,即以学部主任为核心,另加若干名学部骨干教师和家长委员会代表,共同组成评价小组,以使评价结果更公平、公正。
  每学期,学校评选一次“首席导师”“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组”,对获评者从精神和物质层面加以奖励。精神层面,凡获得学校“优秀导师”或“首席导师”称号者,可享受与传统“优秀班主任”同等殊荣。除表彰奖励、介绍德育经验外,还可推荐参评省、市、区优秀班主任和名班主任。物质层面则直接在教师每月绩效上加以体现。譬如,获评“首席导师”者每月绩效工作是其余导师的两倍,体现“优绩优酬”,激发导师的德育工作积极性。
  高中全员导师制的建构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高考和新课程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育尝试。与“走班制”相适应的“全员导师”探索实现了管理机制、德育内容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引领教师回归教育本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实现了教师德育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2]李远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广东广州 312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2006年8月7日~12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在挪威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议。OMEP中国委员会委派副主席周欣教授和秘书长叶子博士参加了本次会议。以下刊登的是会议简介和“0~3岁儿童优质教育”研究项目简介,年会的相关专题报告刊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第2期,期待大家的关注。  本次OMEP工作会议由OMEP主办,OMEP挪威委员会和挪威特罗姆瑟学院承办,OMEP主席、负
编者的话: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立即行动起来,以各种有效方式援助灾区人民。  灾难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甚至长远的伤害。幸存者在经历灾难后通常都会产生程度不等的心理危机。为此,当人们开始灾后重建工作的时候,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灾难经历者进行心理援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作为专业杂志,本刊理应为
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断裂”现象的分析及思考    教学观念是关于教学的看法与思想。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其教学行为的关系有三种情形:一是教师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以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二是教师口头持一种教学观念。但是真正支持他教学行为的是另一种教学观念。三是教师口头持一种教学观念,也有相应的教学行为,但是这些教学行为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观念下应然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后两种情形即是“
金生鈜在《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教育何以是治疗——兼论教育与人的健康的关系》一文指出,在学校教育中,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心理问题,使得心理治疗进入学校课程与场域,导致学校教育中的心理治疗本身成为问题,并引发了教育学界的批评。在教育的规范意义上,教育本身具有治疗性,治疗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本身参与人的健康成长过程,参与心灵的改变,教育蕴含对求教育者的心灵健康的健康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德”的能力。力求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探究层次化走出被动接受、道德说教的误区。用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系列模拟情境中丰富其道德认知与情感,在层层深入的思考探究中深化价值理解,使学生经历探究、质疑、思考、问题解决等深度学习的过程,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自主学德;问题情境;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1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课题组。  在规划大班主题活动“商品”时。我们发现幼儿在原课程安排的各个教学活动(去超市调查、自制商品、认识人民币、我会买东西、各种各样的包装袋、有趣的广告、自由市场)中获得的关于商品以及商品买卖的经验都将在最后一个活动“大卖场”中得以运用和整合。因此,我们把如何将零碎的经验串联起来,如何组织好大卖场活动作为重点,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生活环境的骤然改变使四川地震灾区的幼儿搬进了面积有限的板房。作为教师,我们能否基于现有的生活条件,挖掘板房生活中特有的教学资源,给幼儿带来快乐,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呢?我们建议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组织相关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板房区的环境组织活动,发展幼儿的数概念和空间概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儿歌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寻找并记住自己家的门牌号码,到幼儿园后把它写在红色大纸上
摘 要 道德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师需要避免以“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代替人文韵味,反思说教式“德育渗透”的教学现象,借助拓展与整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多元人文体验,创生富于人文之美的语文课堂。从而将美德教育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自然地融为一体,彰显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魅力,滋养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学科德育;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乐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乐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听呢?”乐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
别让农村幼儿园“带病生存”    5月28日发生在湖北麻城的重大交通事故造成7名幼儿死亡、14名幼儿受伤。儿童节前夕发生的这起惨祸令人揪心。令人震惊的是,发生事故的龟山幼儿园竟是一家无证幼儿园,接送孩子的面包车司机没有驾驶证,核载7人的面包车竟挤进了21名幼儿!  据了解,发生事故的幼儿园曾向教育部门提出过证照手续申请,但未得到批准。而当地没有合法手续的幼儿园,绝非仅此一家。  近年来,国家逐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