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的引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彩的引入不仅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而且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以下几种引入方法,收效较好。
(一) 联系实际引入法
1、经验引入
经验引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成长经验引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 同学们,你们互相看看,每人脸上有什么表情?
生:笑嘻嘻、绷着脸、做怪相……
师: 你们想想,平时我们的脸上还有什么表情?
生:哭、羞答答、凶……
师: 你们是否观察过人睡着后的脸部表情是怎样的?
生:哭、笑……
师: 一个人醒的时候,睡着的时候,脸上都会有喜哀怒乐的表情。甚至人死了以后,脸上还会有这种表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找一找小女孩活着和死了以后脸上的表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此法引入,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
2、 实验引入:
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指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总结。
[案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师:同学们,这是一支什么颜色的花?
生:一支紫色的鲜花
师:我来表演一个魔术,将这朵紫花变成红花。
(激起学生兴趣)
师:这是魔水,我将这倒入装有紫花的烧杯中,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渴望知道)
师: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你们想知道紫花变成红花的原因吗?
生: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而解开其中的奥妙。
此法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二)知识互联引入法
1.温故悟新法: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思考和领悟。
[案例]:《茶花赋》
师:同学们,当代散文作家杨朔已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不但奉献给我们北京香山的红叶;而且请我们品尝过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师:在《香山红叶》中,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深秋越红得可爱;在《荔枝蜜》中,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那么,今天要学的茶花又象征什么呢?
此时,同学们已个个情绪兴奋,跃跃欲试。
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2.类比联想法:
通过对一种事物与另一种(类)事物对比,而进行创新的方法。其特点是以大量联想为基础,以不同事物间的相同、类比为纽带。
[案例]:《人生》
我们从“O”横竖摆放的不同,加以类比联想,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师:放平“0”
生:躺在上面像一叶舒适的游艇
师:斜靠的“0”
生:它像方向盘
师:竖起的“0”
生:它是飞转的前进的车轮
师:如果我们把生活的感受比作金子,不管这感受多么丰富,倘若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睡的金矿。而想象就是“点金术”,能使感受活化,创造出生动新颖的形象。没有想象,文章将缺乏生气、灵气、才气。没有想象,艺术将失去光彩、魅力、魂魄。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生》这篇课文,看看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此法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发现规律。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
(三) 创设情境引入法
1、故事引入
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用它蕴含的哲理和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启迪学生思维。
[案例]:《斑羚飞渡》
师: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森林里发生大火,火焰把一个蚂蚁家族围困在中央,迫使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蚂蚁家族是怎么逃出火海的呢?有同学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逃出火海的吗?
生:想。
师:它们迅速抱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向火海滚去,伴着一阵噼哩啪啦的声响,外层的蚂蚁烧焦了,但是它们还是继续向前滚去,噼哩啪啦的声音一直响着,直到它们滚出火海,最后只剩下生还的一小团…… 听完这个故事,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蚂蚁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为了逃生。
生:为了能让种族延续下去。
师:讲得很好,为了种族的生还和延续,它们甘愿牺牲大部分。
有一种生命,崇高而美好,永远刻在心中。有一种死亡,悲壮而辉煌,永远也不代表毁灭。今天我们来学习《斑羚飞渡》,看看动物界另外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种方法,能很快地把课堂引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2)悬念引入
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赠汪伦》
师: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是他也上过当,受过骗。
(悬念已成)
生:“他怎么聪明,还会上当受骗?”
师:“这个骗他上当的人,就是汪伦。”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
生:汪伦让李白上当受骗,李白还赠诗给汪伦?
师: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位隐者,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他知道李白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还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所以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师将“桃花”和“万”字写在黑板上。)
师:李白和汪伦素不相识,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没有千里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
(教师在黑板上“桃花”后加一“潭”字,在“万”前加一“姓”字。)
师:后来,李白与汪伦谈论得很投机,李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诗末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要是不上当受骗,就没有这首好诗了。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诗也记住了。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师生之间产生共振。
总之,引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以“引”和“入”这两个方面去创意构思,融进科学性、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启发性等因素,做到教师能“引”,学生能“入”,即收到先声夺入之效,产生余味三日之感,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垫好基,铺好路,创造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利条件。
(一) 联系实际引入法
1、经验引入
经验引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成长经验引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 同学们,你们互相看看,每人脸上有什么表情?
生:笑嘻嘻、绷着脸、做怪相……
师: 你们想想,平时我们的脸上还有什么表情?
生:哭、羞答答、凶……
师: 你们是否观察过人睡着后的脸部表情是怎样的?
生:哭、笑……
师: 一个人醒的时候,睡着的时候,脸上都会有喜哀怒乐的表情。甚至人死了以后,脸上还会有这种表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找一找小女孩活着和死了以后脸上的表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此法引入,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
2、 实验引入:
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指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总结。
[案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师:同学们,这是一支什么颜色的花?
生:一支紫色的鲜花
师:我来表演一个魔术,将这朵紫花变成红花。
(激起学生兴趣)
师:这是魔水,我将这倒入装有紫花的烧杯中,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渴望知道)
师: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你们想知道紫花变成红花的原因吗?
生: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而解开其中的奥妙。
此法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二)知识互联引入法
1.温故悟新法: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思考和领悟。
[案例]:《茶花赋》
师:同学们,当代散文作家杨朔已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不但奉献给我们北京香山的红叶;而且请我们品尝过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师:在《香山红叶》中,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深秋越红得可爱;在《荔枝蜜》中,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那么,今天要学的茶花又象征什么呢?
此时,同学们已个个情绪兴奋,跃跃欲试。
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2.类比联想法:
通过对一种事物与另一种(类)事物对比,而进行创新的方法。其特点是以大量联想为基础,以不同事物间的相同、类比为纽带。
[案例]:《人生》
我们从“O”横竖摆放的不同,加以类比联想,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师:放平“0”
生:躺在上面像一叶舒适的游艇
师:斜靠的“0”
生:它像方向盘
师:竖起的“0”
生:它是飞转的前进的车轮
师:如果我们把生活的感受比作金子,不管这感受多么丰富,倘若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睡的金矿。而想象就是“点金术”,能使感受活化,创造出生动新颖的形象。没有想象,文章将缺乏生气、灵气、才气。没有想象,艺术将失去光彩、魅力、魂魄。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生》这篇课文,看看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此法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发现规律。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
(三) 创设情境引入法
1、故事引入
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用它蕴含的哲理和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启迪学生思维。
[案例]:《斑羚飞渡》
师: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森林里发生大火,火焰把一个蚂蚁家族围困在中央,迫使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蚂蚁家族是怎么逃出火海的呢?有同学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逃出火海的吗?
生:想。
师:它们迅速抱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向火海滚去,伴着一阵噼哩啪啦的声响,外层的蚂蚁烧焦了,但是它们还是继续向前滚去,噼哩啪啦的声音一直响着,直到它们滚出火海,最后只剩下生还的一小团…… 听完这个故事,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蚂蚁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为了逃生。
生:为了能让种族延续下去。
师:讲得很好,为了种族的生还和延续,它们甘愿牺牲大部分。
有一种生命,崇高而美好,永远刻在心中。有一种死亡,悲壮而辉煌,永远也不代表毁灭。今天我们来学习《斑羚飞渡》,看看动物界另外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种方法,能很快地把课堂引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2)悬念引入
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赠汪伦》
师: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是他也上过当,受过骗。
(悬念已成)
生:“他怎么聪明,还会上当受骗?”
师:“这个骗他上当的人,就是汪伦。”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
生:汪伦让李白上当受骗,李白还赠诗给汪伦?
师: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位隐者,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他知道李白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还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所以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师将“桃花”和“万”字写在黑板上。)
师:李白和汪伦素不相识,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没有千里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
(教师在黑板上“桃花”后加一“潭”字,在“万”前加一“姓”字。)
师:后来,李白与汪伦谈论得很投机,李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诗末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要是不上当受骗,就没有这首好诗了。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诗也记住了。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师生之间产生共振。
总之,引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以“引”和“入”这两个方面去创意构思,融进科学性、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启发性等因素,做到教师能“引”,学生能“入”,即收到先声夺入之效,产生余味三日之感,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垫好基,铺好路,创造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