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知青杂忆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plas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蹭饭甚于防贼
  当年,知青们的日子很苦,终日像驴一样劳作。更难熬的是常常吃不饱肚子,像饿狗一样四处觅食。
  忽一日,临近中午饭的时候,平日几乎没有任何来往的一小队知青王杰晃晃荡荡地来到了二小队知青点。王凡波、赵安东、刘新民一见王杰,如临大敌。赵安东眨巴眨巴眼,不耐烦地说:“王杰,你有啥急事?快说快说!”王杰一时很窘,结结巴巴:“没……没啥事,就……就是来串串门。”早不串,晚不串,偏偏正赶上饭点来串门?不就是想蹭顿饭嘛!
  赵安东眨巴眨巴眼,突然来一句:“王杰,你吃饭没?”还没等王杰说一句什么,他赶紧补了一句:“你吃完饭了,那好,我们也该吃饭了。”王杰大喊一声:“不,我没吃饭!”王凡波、赵安东、刘新民皆大惊,面面相觑,没吱声。还是刘新民会来事,首先打破了这尴尬难堪的场面:“到这儿还客气啥呀?上炕,吃饭。”说完,他从碗柜里拿出三个大碗和一个小碗开始盛饭。
  那天是吃高粱米水饭。刘新民用漏勺将水滤得贼净,将三个大碗盛得满满的;再给小碗盛饭时,他换了把铁勺子,还仅仅盛了大半碗,水涝涝的,没几米粒。要饭就不要怕饭馊。王杰内心虽然愤怒,但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填填肚皮。王凡波、赵安东、刘新民一人捧着一个大碗,争先恐后,狼吞虎咽,恨不得将一碗饭直接倒进喉咙里。
  王杰三口两口把那碗稀汤寡水扫荡干净,放下筷子想再盛一碗。就在王杰放下筷子的一瞬间,赵安东急吼吼地说了一句:“吃饱了?不吃了?”王杰大窘,盛饭的那只手僵在半空。赵安东又补了一句:“着啥急呀,要走了?”王杰嘴唇抖抖索索地说:“呵呵呵……我……我要走了。”溜下炕,一掀门帘走了。
  王凡波、赵安东一动没动,低头窃笑。
  下雨就是下面条
  三小队知青吕刚和二小队知青私交甚好。忽一日傍晚,吕刚来到二小队知青点,压低嗓音对王凡波、赵安东、刘新民说:“我们队里几个人决定了,在哪天下雨不出工的时候,把十多斤白面擀面条吃。哪天下雨不出工,中午知青点烟囱冒烟的时候,你们立马赶过去。千万千万要保密!”
  王凡波、赵安东、刘新民直点头:“肯定保密,肯定保密!”
  那天以后,王凡波、赵安东、刘新民天天心急火燎、望眼欲穿盼雨天。然而,在那十天半月,老天爷似乎有意和他们作对,天天烈日高悬,晴空万里。在那十天半月,他们度日如年,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忽一日清晨,暴雨如注,天昏地暗,王凡波大呼小叫:“老天爷呀,谢谢你呀!你老人家这哪是下雨呀,你这是下面条呀!”他们一致决定,早饭不吃了,就等中午满肚子面条撑死拉倒!
  二小队知青点和三小队知青点,距离不过二三百米。从大清早一直到中午,王凡波、赵安东、刘新民像三条饿狗一直蹲在窗口和门旁,盯着三小队知青点屋上的烟囱。
  “怎么还不冒烟?是不是他们察觉了,不做面条了?”赵安东眨巴眨巴眼,嘟囔了一句。
  “这才九点多钟,冒什么烟,你要饿死了?”刘新民急速地扫了一眼手腕上的破表,心烦意乱地回应了一句。
  “如果不做面条了,吕刚肯定会来通风报信的。就等着吧,好饭不怕晚。”王凡波深思熟虑地说。
  两条腿快不过一张嘴
  等呀等,等呀等,他们等得个个心烦意乱,抓耳挠腮。
  “你说他们是做炸酱面还是肉卤面?”
  “肉卤面?你净瞎说,哪来的肉呀?吃人肉哇?炸酱面都老香了!”
  “我到那儿最少得吃十碗八碗的!”
  你说我说他说,说得口舌生津,肚皮翻江倒海。
  阿弥陀佛,终于等到三小队知青点屋上烟囱冒烟了!王凡波、赵安东、刘新民一跃而起,像越狱的逃犯,以百米沖刺的速度直扑三小队知青点。
  当他们破门而入的时候,场面让他们目瞪口呆。三小队的知青们东倒西歪地躺在炕上,个个撑得肚大如鼓。地下几个面盆里全是汤水,赵安东不甘心,用筷子在面盆里捞了捞,只有几根可怜兮兮的寸把长的面条。
  也许,这段来自刘新民的绘声绘色的叙述经不起推敲,有点夸张。二小队知青点与三小队知青点只不过相距数百米,他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过去,往多说用不了五分钟时间。在五分钟之内,把水烧开,再下锅煮熟面条,然后又一干二净把面条全部吞进肚子里,这可能吗?
  这个细节真实不真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记录下了当年知青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留下了一个在我们进入老年时互相调侃的有趣的话题。
其他文献
乌镇酱鸭  偷得浮生两日闲来到乌镇西栅。远离繁忙的都市,江南水乡的生活闲适惬意,我们在民宿沿河的方桌旁嗑瓜子、喝菊花茶,说话间有客人前来感谢房东,说他家的鸭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明天要回家了,得预订三只他家的酱鸭带回家孝敬父母,让孩子解馋。  做酱鸭首先是要会选鸭子,上菜市场必須眼明手快,看中鸭翅膀上毛色光亮的,估计鸭龄在8~9个月,尚未换毛的才是恰当的。如果将鸭身上的毛撸开看,已经有很多细细的茸毛
期刊
汤包的吃法,据梁实秋说,“取食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  老派的吃喝,是闲情与古典的。  在我的印象中,推崇的老派吃喝,应该是红泥锅灶煮花藕。那口黑乎乎的大铁锅,浑圆而硕大,锅里码着整条的藕,再盖上严实的木锅盖,用柴火旺火大煮,文火慢炖,经过悠长缓慢的炖煮,藕香四溢。春天,我去水乡看
期刊
对于清福,只要心甘情愿,就能享受。沈从文夹起一筷子苦瓜,连连称道:“这个菜有格调!”沈先生这种感觉,就是享清福。清福就是“晨兴理荒秽,草盛豆苗稀”“自醉山居蔬食飽,无事门前闲看蛙”,辛苦劳作而薄有收获,仅够敷食而已,无过分奢求。但是,世人多追求洪福,而恐惧排斥清福,所以颜回“箪食瓢饮”为人所称道,但极少能为人所模仿,原因是居贫而自甘其味的感觉不容易体会。  吃饭在中国,一直是个难题,是历朝历代兴旺
期刊
剥花生的故事  有个聪明老头,想把财产留给最聪明的儿子,于是给三个儿子出了一道题:分别给他们一背篓花生,看花生米有几种颜色。老大老实,把花生背回家后就通宵达旦地剥起花生来,剥了一天一夜也没剥完;老二懒,回去后把花生往墙角一放就睡大觉去了;老三聪明,从花生中分别选出了胖的、瘦的、长的、短的,各样选出一个,剥开后发现全都是红皮,最先说出正确答案,赢得老人的全部财产。  再后来的某个朝代,又有一位老人想
期刊
客多肉少  那一年年底,生产队穷得没给社员发一分钱。春节快到了,咋过年呢?幸亏队里还偷偷养了两头猪,便连夜宰了,平均每人六两肉,我家三口人,分得了一斤八两肉。  我们这儿的风俗,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这些客人并不是同一天来,而是根据辈分的高低和关系的远近,分期分批来的。我爹算了一下,光是计划内的客人就有九起,冷不丁再冒出另外的客人的话,那便是十起甚至十几起了。  爹琢磨了半天,对娘说:“咱不如把来客
期刊
总吃不到第三碗  我高中毕业那年,正好赶上县里修水库。每个生产队派两个人,本来我爸是其中一个,但他把机会让给了我。修水库是一桩美差,不但可以多挣工分,而且可以吃上好伙食。  工地上的伙食果然超级好,每人每顿六两米,一天还有一顿肉,那肉油光闪闪的,全是上好的肥肉。然而刚吃上一天好伙食,我就发现了自己的弱点,那就是吃饭时抢不过别人。  我在学校里吃饭已经够快了,曾经七步吃完四两饭,可在这儿,完全是菜鸟
期刊
一提起過去的老邻居,总会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20世纪70年代,我住的那幢小楼,原是一家日本人开的“榻榻米”工厂。新中国成立之后,被隔成好多单间,来了许多新住户。每一家的居住面积不过十几平方米,我住的那间甚至只有八平方米。  那个年代,家家烧煤烧柈子,一到星期天,都到院子里劈柴火,脱煤坯。邻居们处得很好,如同一家人,如若恰巧我不在家的时候来了煤或柈子,就好像是全楼人家的活儿一样,大家齐动手,帮着
期刊
险些吹破牛皮  1978年恢复考研。那一年,我所在的乌子中学,有一位江西籍老师考上了华中工学院的研究生,一时间学校轰动,成为头号新闻。我向来自视甚高,又是堂堂北大的学生,哪里会服气?于是私下在班上对学生讲,研究生算个啥,你们何老师不考则已,一考必中。  大话说出去了就要兑现。有个教数学的林老师也跃跃欲试,我们便结成对子,一帮一,一对红。虽然文理科考题不同,但是政治、外语是都要考的。我们找了几本复习
期刊
这些年,川菜看上去在大步流星地创新。但是,回锅肉不香了,宫保鸡丁那妙不可言的糊辣味与荔枝味的融合没有了,鱼香肉丝的鱼香味也消失了……我还想质问:麻婆豆腐的“麻、辣、酥、香、烫、嫩、鲜”七大妙味,哪里去了?  麻婆豆腐之所以能成为川菜的当家名菜,之所以会得到天下吃货的倾心倾囊,靠的就是这七个字。过去,吃出来少一个字就可以不给钱。今天,七个字都没有,却一个子儿也不能少。外面难吃到无可奈何,自己家里做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