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分最大的一道题,它对于中考语文成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生的作文现状令人担忧。题材陈旧老套,缺少真情实感,作文思路结构凌乱等,已成为现在初中生作文的通病,而这些弊病在农村初中学生的习作中更为明显。作文不出彩,作文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因此,提高作文水平、提升习作能力是初中生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在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时,我们肯定会有困惑: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就从教几年的经历来看,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家长不够重视,缺乏习惯养成
严格来说,文章是情感自然宣泄的载体。写文章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需要环境的培养和人为的引导。中学生不是生来就会写文章的,它是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我们的家庭可以给中学生营造一种文学的氛围,我们的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文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通过某些方式刻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习惯,进而引导孩子在感情迸发(或欣喜,或忧伤,或感动,或领悟……)时,能够通过写文章的形式宣泄出来。但是,绝大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根本不能做到这些,甚至城市里的家长也只是把孩子送入书店或图书馆了事。其实,无论是作为城市孩子的家长,还是作为农村孩子的家长,都不防从繁冗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分享阅读的感悟,然后一起将各自阅读的感受形成文字,互相欣赏,逐渐建立起孩子对写作的兴趣,进而让写作成为孩子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二、训练力度不够,作文意识薄弱
写作文,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这应该是在课堂上习得的能力。他们更愿意将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或者缺乏作文意识,归因于课堂上训练力度不够。确实,从孩子一开始接触语文时的组词,到造句,再到写话,慢慢扩展成写文章,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培养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的道路上,课堂上的指导与训练确实意义重大。那么,既然写作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它就完全可以通过高密度的训练,达到增强作文意识、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确应该用好每堂作文课乃至语文课,来加强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训练力度,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忽视生活细节,缺少行文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米”,只有有了足够的“米”,才能煮出一锅香喷喷的作文之“饭”来。但是,很多初中生,平时都没有留心或搜集生活素材的习惯,写作时材料陈旧老套,毫无新意,作文水平也就无法提高。因此,不断提醒学生关注生活、留心细节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更需要教师去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类。不过,对于课业繁重,业余生活单调的初中生来说,要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到丰富的作文素材确实有点困难。此时,广泛的阅读,就成了学生积累素材的最好途径。这种阅读,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也不是逐字逐句的研读,它应该是有目的地去阅读文章用了什么素材,思考文章怎么用这个素材,了解用这个素材的效果怎样。这样的阅读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但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因此,可以在每天抽出小半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文章,积累作文素材。这样,学生不仅对素材记得牢,而且在运用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
四、抢分意识不强,落笔胸无构思
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分数的高低,因此必须要有一种得分意识。但是,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里,既要准确地完成基础知识和阅读部分的试题,又要写好一篇规定题目、规定字数的文章,确实是件很不易的事情。而且写成的文章必须语言通顺优美,结构清晰明了,主题鲜明积极……这更是件不易之事。根据这样的应试特点,再根据阅卷的特点,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有一种抢分意识,尽可能多地得分。首先,应该用端正、认真的字迹保证卷面写字分不丢失;其次,必须要审准作文的题目,不能使作文偏题,这是得到好分数的基础;再次,必须处理好文章的四个要素:开头、结尾、语言、结构。在行文之前,必须花上一部分时间,对作文的这四个要素进行精心构思,在胸有成竹之时,再落笔行文。这样才能有精致优美的开头、简洁凝练的结尾、生动优美的语言和清晰明了的结构。在短时间内,我们也许成就不了一篇惊世骇俗的好文章,但写就的文章至少要让阅读者觉得,是你让文章穿上了华丽的衣衫,打扮得精致动人。用这种心态、这种方法来写中考作文,必然能提高作文的分数。
写文章是一种习惯,会写文章是一种能力,写好文章是一门艺术。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我们和我们的学生现在在走这条路,将来还要继续走这条路。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不断地去实践,才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一、家长不够重视,缺乏习惯养成
严格来说,文章是情感自然宣泄的载体。写文章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需要环境的培养和人为的引导。中学生不是生来就会写文章的,它是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我们的家庭可以给中学生营造一种文学的氛围,我们的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文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通过某些方式刻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习惯,进而引导孩子在感情迸发(或欣喜,或忧伤,或感动,或领悟……)时,能够通过写文章的形式宣泄出来。但是,绝大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根本不能做到这些,甚至城市里的家长也只是把孩子送入书店或图书馆了事。其实,无论是作为城市孩子的家长,还是作为农村孩子的家长,都不防从繁冗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分享阅读的感悟,然后一起将各自阅读的感受形成文字,互相欣赏,逐渐建立起孩子对写作的兴趣,进而让写作成为孩子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二、训练力度不够,作文意识薄弱
写作文,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这应该是在课堂上习得的能力。他们更愿意将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或者缺乏作文意识,归因于课堂上训练力度不够。确实,从孩子一开始接触语文时的组词,到造句,再到写话,慢慢扩展成写文章,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培养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的道路上,课堂上的指导与训练确实意义重大。那么,既然写作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它就完全可以通过高密度的训练,达到增强作文意识、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确应该用好每堂作文课乃至语文课,来加强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训练力度,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忽视生活细节,缺少行文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米”,只有有了足够的“米”,才能煮出一锅香喷喷的作文之“饭”来。但是,很多初中生,平时都没有留心或搜集生活素材的习惯,写作时材料陈旧老套,毫无新意,作文水平也就无法提高。因此,不断提醒学生关注生活、留心细节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更需要教师去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类。不过,对于课业繁重,业余生活单调的初中生来说,要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到丰富的作文素材确实有点困难。此时,广泛的阅读,就成了学生积累素材的最好途径。这种阅读,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也不是逐字逐句的研读,它应该是有目的地去阅读文章用了什么素材,思考文章怎么用这个素材,了解用这个素材的效果怎样。这样的阅读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但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因此,可以在每天抽出小半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文章,积累作文素材。这样,学生不仅对素材记得牢,而且在运用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
四、抢分意识不强,落笔胸无构思
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分数的高低,因此必须要有一种得分意识。但是,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里,既要准确地完成基础知识和阅读部分的试题,又要写好一篇规定题目、规定字数的文章,确实是件很不易的事情。而且写成的文章必须语言通顺优美,结构清晰明了,主题鲜明积极……这更是件不易之事。根据这样的应试特点,再根据阅卷的特点,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有一种抢分意识,尽可能多地得分。首先,应该用端正、认真的字迹保证卷面写字分不丢失;其次,必须要审准作文的题目,不能使作文偏题,这是得到好分数的基础;再次,必须处理好文章的四个要素:开头、结尾、语言、结构。在行文之前,必须花上一部分时间,对作文的这四个要素进行精心构思,在胸有成竹之时,再落笔行文。这样才能有精致优美的开头、简洁凝练的结尾、生动优美的语言和清晰明了的结构。在短时间内,我们也许成就不了一篇惊世骇俗的好文章,但写就的文章至少要让阅读者觉得,是你让文章穿上了华丽的衣衫,打扮得精致动人。用这种心态、这种方法来写中考作文,必然能提高作文的分数。
写文章是一种习惯,会写文章是一种能力,写好文章是一门艺术。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我们和我们的学生现在在走这条路,将来还要继续走这条路。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不断地去实践,才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