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石在收藏市场一直都颇受关注。和田玉因为价格高昂以及市场流通的稀少,成为很多人眼中可遇而不可求的藏品,上海的青年收藏家、宝玉石鉴赏家姚企华却从杂项收藏到书画收藏再至和田籽玉的收藏,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收藏之路。
《中华儿女》:您很年轻,但已经在收藏路上走了20多年了,青春成长伴着收藏,这份体验或许很奇妙,很想听您分享一下您的收藏经历,能分享一下吗?
姚企华: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80后”,或许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我对收藏有着天生的敏锐和挚爱。我的祖父姚吉光原为上海文史馆员,解放前是著名漫画家、报人。和谢之光、张光宇、胡亚光等为同学,曾创办《福尔摩斯》等报刊,并为《大报》《上海滩报》《社会日报》等写稿和创作漫画。父亲姚克裘是上海著名的中医,出版多本专著。家庭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喜欢收藏——从垂髫伊始的邮币卡市场“淘宝”,至弱冠之年沉迷海派字画、瓷器,我学生时代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研究各种各样的“宝贝”上。当然也收获颇丰,不但收得不少好東西,还因为买卖得当,为自己挣得了相当可观的零花钱。现如今,30多岁的我在收藏这条路上跌跌撞撞20余载,在比较分析行业现状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终于在而立之年锁定自己主要收藏目标——和田玉籽玉。
《中华儿女》:您从收藏品种繁多慢慢走向主攻和田玉收藏,这其中经历了哪些曲折呢?您喜欢和田玉,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和田玉的情景吗?
姚企华:我16岁开始突然迷上了海派书画,就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去市场上淘,当时所知悉的市场仅限于花鸟市场和一些地摊,因为没有正确的知识积累和眼光历练,盲目喜欢导致我在两年里面收购的绝大部分“藏品”都是仿品,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这样一来让我从小对钱币、邮票以及海派书画天生的喜好和信心遭受了严重打击,18岁后进入大学就慢慢减少了对这部分的关注。22岁大学毕业,我读的是保险精算学,被分配到平安保险精算部门实习,或许我天生天马行空,骨子里有不拘一格的性格,几个月里,被枯燥的数字环境弄得很烦躁,我决定辞职自己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没经过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我离开精算部门,和几个朋友一起注册了一个艺术类小公司,又回到了我热爱的传统文化收藏这条路上。当初的主营业务还是海派书画。由于经常出入于上海中大型拍卖行,经常接触各类藏品,2008年,我在一次朵云轩的杂项拍卖上(当初和田玉、木雕等还没有专场拍卖,都被归集到杂项拍卖中)有一块水滴形观音玉牌,我看到那块东西的时候,似曾相识,或许在梦境中看到过她,又恍如在和她对话。一种曾经拥有的感觉在我心里涌起,我一定要把她迎回来,最终我以10800元的价格拍下了这块玉牌。拿到手后,她的形、温润、细腻深深地吸引了我,从这以后我和和田玉籽料结下了深深的缘分,至今这块观音还在我脖子里挂着。就因为这块观音玉牌我决定把收藏主项和主要文化传播内容定为和田玉籽料,基于我对她的强烈喜爱和因为她在我们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中华儿女》:之前的收藏藏品是如何做减法减掉的呢?那些海派字画以及钱币等杂项你如何安放?
姚企华:之前收藏的确比较杂,钱币、瓷器、古玩、以及大量的海派书画,因为我的祖父在上海从事文化行业,自己又画画,所以他和当时的海派文化有很多唱和,以及文墨交流,他们彼此之间会有字画赠送,这样流传下来的海派书画就很多,还有我自己喜欢的古玩钱币等等。但是自从与和田玉结缘,我就开始慢慢将收藏重心转向和田籽玉了。之前的书画古玩钱币之类的藏品,真品慢慢地转给有缘人收藏,赝品就留着当标本,去做文化传播讲课时,会把它们拿出来做反面教材。
《中华儿女》:对于有志于步入收藏和田玉的年轻人,你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
姚企华:当下,和田玉已经价值回归到一定阶段了,并且品质比较好的在市场上很难见到了,相对于前些年,现在进入和田玉收藏的确对收藏者要求更高了,结合目前的情况我提以下几点建议:和田玉籽料的收藏是需要眼力、魄力、财力的,以上缺一不可。
首先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设定阶段收藏上限,在一个阶段中不管收藏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拥有了怎样的藏品,是真是伪,都以这个数值为上限,理性收藏,而到达这个阶段的时候应该停一停,把时间留给总结和思考。
针对眼力,首先对和田玉的爱好是一回事,但市场的现实又是另外回事,对于刚涉入的藏友而言,我们不求精,先求真。从低藏起,由浅入深,给自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市场,熟悉本质,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给自己的眼力构建了扎实的基础,可谓阶梯收藏。
针对魄力,天生有魄力的大有人在,但这不适合和田玉籽料的收藏,我们要的不是莽夫,而是基于大量实战经验的大胆和果断。这无疑对新入门的藏友来说是最难的课题,没关系,根据我说的上面两点,我们通过一段时间下来的理性、阶梯思维逐渐给自己建立自信心和判断力,我相信这样的底气足以做到果断出手。
最后我提点个人的想法,很多料种统一称为和田玉,但其实仔细推敲,就是让我们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珍惜爱惜大自然留下的财富,但凡达到收藏标准的“和田玉”都值得我们后人去收藏去传承,不需要一定是籽料,这样反而造成很多人挖空心思去研究制造仿品,国家的标准告诉我们要“有容乃大,海南百川”。
《中华儿女》:多年的收藏经历,你最深切的感受和收获能分享一下吗?
姚企华:从两个角度来说,其一,作为一个独生子女,因为和田玉的收藏让自己从一个顽皮好动的孩子演变成一个怀揣“正本清源”理想的传统文化工作者,我认为和田玉籽料才是真正可以称得上“天地灵物”的宝石,兼具“五德”;其二,这么多年的收藏经历让自己在为人处事上也获益良多,虽然收藏是一种行为,但从“收”到“藏”、从“杂”到“精”的演变过程,让自己体会了前提、基础、原则、方法和核心的关系。从一种爱好到事业再到哲理,我认为这是我获得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希望能够普及和传播。
责任编辑 华南
《中华儿女》:您很年轻,但已经在收藏路上走了20多年了,青春成长伴着收藏,这份体验或许很奇妙,很想听您分享一下您的收藏经历,能分享一下吗?
姚企华: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80后”,或许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我对收藏有着天生的敏锐和挚爱。我的祖父姚吉光原为上海文史馆员,解放前是著名漫画家、报人。和谢之光、张光宇、胡亚光等为同学,曾创办《福尔摩斯》等报刊,并为《大报》《上海滩报》《社会日报》等写稿和创作漫画。父亲姚克裘是上海著名的中医,出版多本专著。家庭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喜欢收藏——从垂髫伊始的邮币卡市场“淘宝”,至弱冠之年沉迷海派字画、瓷器,我学生时代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研究各种各样的“宝贝”上。当然也收获颇丰,不但收得不少好東西,还因为买卖得当,为自己挣得了相当可观的零花钱。现如今,30多岁的我在收藏这条路上跌跌撞撞20余载,在比较分析行业现状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终于在而立之年锁定自己主要收藏目标——和田玉籽玉。
《中华儿女》:您从收藏品种繁多慢慢走向主攻和田玉收藏,这其中经历了哪些曲折呢?您喜欢和田玉,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和田玉的情景吗?
姚企华:我16岁开始突然迷上了海派书画,就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去市场上淘,当时所知悉的市场仅限于花鸟市场和一些地摊,因为没有正确的知识积累和眼光历练,盲目喜欢导致我在两年里面收购的绝大部分“藏品”都是仿品,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这样一来让我从小对钱币、邮票以及海派书画天生的喜好和信心遭受了严重打击,18岁后进入大学就慢慢减少了对这部分的关注。22岁大学毕业,我读的是保险精算学,被分配到平安保险精算部门实习,或许我天生天马行空,骨子里有不拘一格的性格,几个月里,被枯燥的数字环境弄得很烦躁,我决定辞职自己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没经过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我离开精算部门,和几个朋友一起注册了一个艺术类小公司,又回到了我热爱的传统文化收藏这条路上。当初的主营业务还是海派书画。由于经常出入于上海中大型拍卖行,经常接触各类藏品,2008年,我在一次朵云轩的杂项拍卖上(当初和田玉、木雕等还没有专场拍卖,都被归集到杂项拍卖中)有一块水滴形观音玉牌,我看到那块东西的时候,似曾相识,或许在梦境中看到过她,又恍如在和她对话。一种曾经拥有的感觉在我心里涌起,我一定要把她迎回来,最终我以10800元的价格拍下了这块玉牌。拿到手后,她的形、温润、细腻深深地吸引了我,从这以后我和和田玉籽料结下了深深的缘分,至今这块观音还在我脖子里挂着。就因为这块观音玉牌我决定把收藏主项和主要文化传播内容定为和田玉籽料,基于我对她的强烈喜爱和因为她在我们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中华儿女》:之前的收藏藏品是如何做减法减掉的呢?那些海派字画以及钱币等杂项你如何安放?
姚企华:之前收藏的确比较杂,钱币、瓷器、古玩、以及大量的海派书画,因为我的祖父在上海从事文化行业,自己又画画,所以他和当时的海派文化有很多唱和,以及文墨交流,他们彼此之间会有字画赠送,这样流传下来的海派书画就很多,还有我自己喜欢的古玩钱币等等。但是自从与和田玉结缘,我就开始慢慢将收藏重心转向和田籽玉了。之前的书画古玩钱币之类的藏品,真品慢慢地转给有缘人收藏,赝品就留着当标本,去做文化传播讲课时,会把它们拿出来做反面教材。
《中华儿女》:对于有志于步入收藏和田玉的年轻人,你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
姚企华:当下,和田玉已经价值回归到一定阶段了,并且品质比较好的在市场上很难见到了,相对于前些年,现在进入和田玉收藏的确对收藏者要求更高了,结合目前的情况我提以下几点建议:和田玉籽料的收藏是需要眼力、魄力、财力的,以上缺一不可。
首先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设定阶段收藏上限,在一个阶段中不管收藏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拥有了怎样的藏品,是真是伪,都以这个数值为上限,理性收藏,而到达这个阶段的时候应该停一停,把时间留给总结和思考。
针对眼力,首先对和田玉的爱好是一回事,但市场的现实又是另外回事,对于刚涉入的藏友而言,我们不求精,先求真。从低藏起,由浅入深,给自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市场,熟悉本质,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给自己的眼力构建了扎实的基础,可谓阶梯收藏。
针对魄力,天生有魄力的大有人在,但这不适合和田玉籽料的收藏,我们要的不是莽夫,而是基于大量实战经验的大胆和果断。这无疑对新入门的藏友来说是最难的课题,没关系,根据我说的上面两点,我们通过一段时间下来的理性、阶梯思维逐渐给自己建立自信心和判断力,我相信这样的底气足以做到果断出手。
最后我提点个人的想法,很多料种统一称为和田玉,但其实仔细推敲,就是让我们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珍惜爱惜大自然留下的财富,但凡达到收藏标准的“和田玉”都值得我们后人去收藏去传承,不需要一定是籽料,这样反而造成很多人挖空心思去研究制造仿品,国家的标准告诉我们要“有容乃大,海南百川”。
《中华儿女》:多年的收藏经历,你最深切的感受和收获能分享一下吗?
姚企华:从两个角度来说,其一,作为一个独生子女,因为和田玉的收藏让自己从一个顽皮好动的孩子演变成一个怀揣“正本清源”理想的传统文化工作者,我认为和田玉籽料才是真正可以称得上“天地灵物”的宝石,兼具“五德”;其二,这么多年的收藏经历让自己在为人处事上也获益良多,虽然收藏是一种行为,但从“收”到“藏”、从“杂”到“精”的演变过程,让自己体会了前提、基础、原则、方法和核心的关系。从一种爱好到事业再到哲理,我认为这是我获得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希望能够普及和传播。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