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中国的老百姓为吃不饱而犯愁。有人这样说:“能天天吃白面干粮,哪怕一天吃一顿饭都行。”如今,他们又开始愁吃饭了——普通饭菜已经提不起胃口,要千方百计地想着法儿吃个花样。
从吃饱到吃好,从温饱到小康,巨大的变化缘于30年前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开始的改革开放。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之后中国的发展定了一个调子——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也许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者们也没有料到,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会快速而根本地改变中国,30年的发展是如此的快速,变化是如此的巨大。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到社会,一改30年前的贫穷和单一。居民的收入增加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城乡环境变美了……中国大地到处变得丰富多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山东,作为全国早期开放的沿海省份,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开放后的飞速发展中抢得先机。第一个万元户,第一顶博士帽,第一个友好城市……一个个“第一”,如同一个个里程碑筑就了山东改革开放30年的灿烂辉煌,留下了一个个难泯的记忆,
翻开山东的史志,30年来的变化历历在目——
2007年实现GDP达到25965.9亿元,是1978年的115.2倍。2007年人均GDP达到27807元,为1978年的88倍,逐渐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迈进。
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08.5亿元,到2007年达到13412.7亿元,增长了48.2倍。1978年全省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345个,至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6145个,比1978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还多20800个。
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84.77億元,增长到2007年的2604亿元,增长了30多倍;农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2.9%下降到2007年,的54.6%;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2288万吨、每公顷单产2595公斤,增长到2007年的4148.8万吨、每公顷单产达到5981.1公斤。
2007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已达到33万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已达1630家,是2000年的3.9倍;全省重要科技成果数量达到2346项,是1978年的3.6倍;全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543项:占全部重要科技成果的比重由1978年的2.9%提高到2007年的23.1%。
2007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22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40倍。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0亿美元,来山东省投资的世界500强达130多家,大大提升了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265元和4985元,依次为1978年的36.5倍和43.5倍,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3.9%。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山东省9300多万人民30年来不懈奋斗的汗水和经济社会建设的累累硕果。如今,山东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贫困、温饱走向富裕的小康,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一个新的山东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
“笑脸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农村越来越美,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加拿大人韦恩·迈克金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多”来表达对山东改革开放30年的印象。
这30年注定要在山东和中国的史册中浓笔重彩。
1978 柳里村:山东的“小岗树”
1978年末,中国经济改革的冲动在坚冰:东土下缓缓涌动。
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分产到户”政策,使得该村在全国成为第一个尝到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甜头的村子。然而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山东省东明县,有许多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土地分了。
“办法越简便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责任越具体越好。”时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说话掷地有声。这句话后来传到了来山东视察的万里同志的耳朵里,又由万里传向全国
1977年春天,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大队部。包括村支书陈洪印在内的5个人讨论了3个晚上,最后,他们决定把村里46.6公顷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借地”立竿见影,当年秋天,村里迎来了大丰收,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大批出去逃荒的人闻讯回来了。就在柳里村“借地”一年多后的1978年11月24日,在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名村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按下了著名的“手印”,开始分田到户。
1978年初,柳里村党支部书记书陈洪印并不满足眼前的大好形势,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一半的“良田”每人分一亩作为“口粮田”,自种自收,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另一半实行“按劳分配”。又是一年秋来到,柳里村每家每户的粮仓堆得满满的,社员们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变,天天能吃白面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村民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此前,柳里村每年几乎要吃国家30万斤的“返销粮”并分10万元的“救济款”。
1980年春天,当全国关于“包干到户”的争论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菏泽全区已经率先迈进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门槛,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包干”。菏泽大地上到处是拿着尺子绳子丈量土地的人群,而周振兴说过的那句话则载入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
1978 柳里村:山东的“小岗树”
1978年末,中国经济改革的冲动在坚冰:东土下缓缓涌动。
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分产到户”政策,使得该村在全国成为第一个尝到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甜头的村子。然而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山东省东明县,有许多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土地分了。
“办法越简便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责任越具体越好。”时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说话掷地有声。这句话后来传到了来山东视察的万里同志的耳朵里,又由万里传向全国
1977年春天,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大队部。包括村支书陈洪印在内的5个人讨论了3个晚上,最后,他们决定把村里46.6公顷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借地”立竿见影,当年秋天,村里迎来了大丰收,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大批出去逃荒的人闻讯回来了。就在柳里村“借地”一年多后的1978年11月24日,在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名村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按下了著名的“手印”,开始分田到户。
1978年初,柳里村党支部书记书陈洪印并不满足眼前的大好形势,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一半的“良田”每人分一亩作为“口粮田”,自种自收,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另半实行“按劳分配”。又是一年秋来到,柳里村每家每户的粮仓堆得满满的,社员们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变,天天能吃白面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村 民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此前,柳里村每年几乎要吃国家30万斤的“返销粮”并分10万元的“救济款”。
1980年春天,当全国关于“包干到户”的争论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菏泽全区已经率先迈进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门槛,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包干”。菏泽大地上到处是拿着尺子绳子丈量土地的人群,而周振兴说过的那句话则载入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
1979 友城:第一朵姊妹花在日本下关绽放
1979年5月,一艘名为“友好之船”的轮船从青岛起航扬帆日本下关市,船上搭载着中日友好访问团。当年10月,青岛市与日本下关市签订了友好城市合作协议,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新起点。而后,山东省于1982年8月和日本山口县的省级友城合作协议则拉开了山东省缔结友好城市工作的序幕。
30年转瞬即逝,下关市赠送给青岛的2000株樱花在东海路上早已枝繁叶茂,与山东牵手的友好城市也越来越多。山东省先后与日本、美国、韩国、英国、朝鲜、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40余个国家的t35个省、州、市建立了友好省、州、市关系,友城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初步形成了一个关系稳固、布局合理、不断扩大的对外友好交往网络,广泛开展了经济、技术、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借助友城之间密切的协商与合作,逐步树立起山东平等开放、诚信守诺的良好国际形象。
友好城市已成为山东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开拓国外市场的海外基地和立足点,是山东省招商引资的重要来源。近几年,不少项目的合作就是在互访中促成的。如日本山口县有18家企业来山东投资办厂;带动日本100多家企业与山东开展贸易往来,年贸易额过百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友好城市直接推动的合作项目达百亿美元以上,国际友好城市已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优质资源。
根据不同的经济与科技条件,山东与友好城市间的经贸合作形式丰富多彩。斯里兰卡西北省的水产资源及石墨等矿产资源;朝鲜黄海南道的铁、铅、金等矿产资源,都成为山东省资源开发类及生产类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合作的重点地区。今后,山东省将在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加强与韩国、美国等国家友城的合作;在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友城的合作,德国的巴伐利亚州、英国的苏格兰以及荷兰的海尔德兰省等欧美友城将是山东省合作的重点,在能源开发领域,将加强与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友城间的合作。
1980 赵汝兰:山东第一个万元户
“万元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的代名词,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词汇。
这一词汇的诞生源于当时对农村年收入超过万元的个体家庭的新闻报道:1980年11月17日,新华社报道了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赵塔头村赵汝兰一家种植棉花纯收入10239元的事跡。这是媒体较早报道山东“万元户”的消息。其照片先后被国内外51家新闻媒体采用。
1980年,山东省聊城地区临清市八岔路镇赵塔头村赵汝兰一家种植2公顷土地共收了3300多公斤棉花,“每公斤棉花平均卖到5元多,总共卖了1.7万多元。除去棉种、农药、化肥等项投入,净收入1万多元钱”,赵汝兰的大儿子赵光泽说。当年为全家5个劳动力添置了5辆自行车、3台缝纫机、2块手表、1台座钟、2部收音机,而赵汝兰成为了被媒体首次报道的山东“万元户”。
这样赵汝兰也被称为28年前的“山东首富”。
不过,“万元户”的荣誉也给赵汝兰家带来了不少“麻烦”,到他家参观、采访的人络绎不绝。“那时候家里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开始我很害怕,一来人就躲到屋里不敢出来,吓得直哆嗦,最怕的就是领导到家里视察,总以为政策要变,要收回我们家的地”。直到后来,赵汝兰随着对政策的了解,终于放下心来,“不怕了,欢迎你们再来。”
“万元户”的出现,对刚刚步入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村经济来说,如一声春雷,冲破严冬的封锁,传递春天到来的信息。赵汝兰以及其后大批“万元户”的出现对山东乃至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万元户”的出现无疑给老百姓们打了一针强心剂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施行,农民只要肯奋斗,就能够发家致富。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农民的积极性,经常出现全家男女老少披星戴月在田地里劳作的景象。
现在,随着山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万元户”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一个记忆。现在的山东农村,越来越多的“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也早已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1981 28年流水账——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农民家庭账单
1981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快速推行,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的普通农民刘元九一家开始了“单干”生活。年轻时曾在生产队里当过会计的他给自己家建立了一本“生产生活日记账”,记录家庭各项收支情况,坚持不懈一直坚持到现在。
从账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元九一家30年来的收支变化:1982年家庭总收入是836.54元,总支出是574.90元,结余261.64元;1983年收支相抵结余是500多块钱,从1984年开始,刘元九承包了0.2公顷葡萄园,一年收入3000多元,到1986年底,家庭积蓄就达到了1万元,成为那个年代全镇屈指可数的万元户。2007年,刘元九家共收获葡萄10130公斤,收入28900元,除去15500元的支出,纯收入13400元。2008年又是个丰收年,好的葡萄每公斤涨到了8-10元,收入可达33000元。也就是说,在28年的时间里,刘元九一家的年收入增长了100多倍。
从刘元九的账本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日常生活吃、穿、住、行、产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元九对他们家在吃的方面的变化有一个很幽默的说法“上世纪80年代是‘有什么吃什么’;90年代是‘想什么吃什么’;到了现在,就是‘怎样营养就怎么吃’,跟城里人样。”
一套记载一个农民家庭28年“鸡毛蒜皮”的流水账本,却让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国家政策的变化、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一本本小账本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最好的注解。2007年8月31日,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它们。这是国家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收藏的惟一一套由农民自己记录的家庭账本。
刘元九表示,他将会把这个“账”一直记下去:“我觉得现在记账不光是记自己的事,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就是想让后辈看看,我们这些农民是怎么过来的。”
1982 于秀源:山东的第一顶博士帽
自古以来,山东就是一个文化教育大省,在这片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大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山东杏坛开学立说,弟子达3000人,其中72人取得巨大成就。孔子开全世界平民教育之先河,他提出的“因人施教”等教 育思想在教育界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山东的现代教育事业,也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1982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山东医学院的10个学科和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山东省高校首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山东大学向山东省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于秀源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于秀源也是中国首批授予的全国18名博士之一。这标志着山东的高等教育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与威海市共同在威海创建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新生事物。直至今日,山东高校如雨后春笋,广布齐鲁大地,普通高校达100多所,其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进入“国家211重点大学工程”名单。同时,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2008年山东的民办高校已达139所,成为山东和全国培养人才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从1982年发展至今,山东的高等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2008年,山东省有26所高校共设有75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0所高校开设了28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学历人才。
山东教育积极地走出去,与世界交流,互通有无。全省高校与世界各国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派出了1万多名留学生,并接受全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为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3 开发黄河三角洲
生活在黄河三角洲的人们是幸运的,填海造陆而成的三角洲给这里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自然财富。
从1968年5月在这里发现孤岛油田起,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在黄河三角洲已陆续发现了73个油田,原油最高年产量达3355.19万吨,到2005年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生产天然气375.78亿立方米,胜利油田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这里还有35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大片珍稀的湿地,有待改造开发的广阔土地……这是一片有待发掘的宝藏。
自黄河三角洲形成之日起,对它的开发利用就没有停止过。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黄河三角洲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开发的新时期。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东营市,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3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东营市区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使黄河三角洲拥有了直接对外的窗口。
1997年,东营港建设使用,结束了黄河三角洲对外不能通航的历史。2010年,东营港吞吐能力将达到3500万吨,将逐步建设集装箱码头、煤码头、矿石码头,争取2020年建成亿吨大港,跻身中国区域性重要港口行列。
2000年,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始实施,主要改造位于黄河口沿岸的12.5万公顷低产盐碱地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受到中央政府和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山东省两大跨世纪工程。2007年8月,山东省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黄河三角洲为主体的“北翼”具有诸多比较优势,逐渐进入区域经济发展重点行列。
对于这样一个资源型地区,山东省在开发建设中以科学的方式代替了资源的简单开发和掠夺,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区”上冠以了生态的标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走上高效生态的科学发展之路。2008年5月,山东省政府正式公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1.5万亿元左右,开发中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
另据了解,山东省已经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吁请国家批准该区域在土地开发整理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予体制机制创新和金融、财政、税收、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等综合配套改革权,在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探索区域发展模式等方面,为全国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1984 “海尔大道”——美国南卡州诞生的新街名
曾经,海尔目标是成为世界名牌。现在,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海尔集团已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7年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振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1984年,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张瑞敏由青岛市原家电公司副经理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他確立了“名牌战略”,带领员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产品涵盖冰箱、彩电、空调、传真机、洗碗机、吸尘器等27个门类,海尔曾有过个并非承诺的承诺,“如果新建个家,海尔能提供给你所有的家用电器。”
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园区占地47公顷,年产能力50万台,所产冰箱十分畅销。为了感谢海尔给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2001年,南卡州政府无偿将市里的一条大路命名为“海尔大道”,这是美国国内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
海尔公司在美国的总部“海尔大厦”,一幢位于纽约曼哈顿、具有77年历史的纽约市标志性建筑。2002年3月5日,海尔买下了纽约中城格林尼治银行大厦作为北美的总部。对海尔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代表着海尔对美国市场的承诺,即海尔要在美国扎根下去。
目前,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其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
2008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三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已经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通过无边界的团队整合全球化的资源,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1984 青岛、烟台 成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1984年5月4日,对山东乃至全国都是有着里程碑式纪念意义的一天。
那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青岛和烟台
两颗镶嵌在山东半岛的明珠,一举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之初,国家对青岛、烟台寄予了厚望:要从争取提前实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出发,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要立足于发挥当地优势,创出一批适销对路、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供应国内需要,开拓 国际市场,要把自身的发展同周围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山东省和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入列开放城市将享受众多优惠,比如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增加外汇使用额度和外汇贷款;积极支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给予若干优惠待遇,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
跻身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为青岛、烟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4年后的今天,青岛、烟台在对外开放的浪潮中不负众望。
截至2007年,烟台市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万个,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共745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烟台;200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9.4亿美元。外资企业贸易额占全市贸易额的84%,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8.9%。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对烟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青岛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更加密不可分,如今青岛已逐渐成为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07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6.1亿美元,其中出口267.8亿美元,增长23.7%;进口168.3亿美元,增长12.9%。全年外商直接投资38.07亿美元,增长4.1%。2008年8月,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通过成功举办帆船类项目的比赛向世界展示了青岛亮丽的身影,“帆船之都”的桂冠更加熠熠生辉。
1986 世界首个“遗产”——泰山
东岳泰山,五岳之首。1986年,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拟定推荐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清单,泰山是拟定的自然遗产。在申报过程中,国家建设部申报小组觉得应该将泰山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内涵写进申报材料,这便是泰山后来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发端。
1987年5月,世界遗产专家卢卡斯先生奉命来泰山考察。他看了申报材料后,为泰山的迷人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兴奋地为泰山题词“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巨大贡献。”
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顺利作为自然遗产列入《名录》。同时泰山丰厚的文化遗产也让评委们大开眼界,进而又将泰山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从而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1995年以来,泰山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均超过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年都在10亿元以上。在2003年全国首次中华名山推选活动中,泰山荣登“中华十大名山”榜首。2005年和2006年泰山又分别获得“国家地质公园”与“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在泰山、曲阜丰富旅游资源的强力推动之下,“十五”期间,山东接待国内游客年均递增15%,国内旅游收入年均递增20.3%,接待海外游客年均递增16.5%,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八年均递增20.3%。2005年,山东旅游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6个旅游总收入过千亿元的旅游大省。泰山成为推动山东旅游的一大亮点。
山东省目前形成的六大旅游区中,从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接纳海外游客人数最多,泰山以其独特的“双遗产”魅力,成为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窗口。
1985 招商引资、
水流洼地以成江河。随着市场、原材料、劳動力等资源的国际化,资本如流水一般不可避免地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以寻求更有效的资源配置,获得更好的回报。为了引进外来资本,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不同的形式,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去吸引投资主体。于是,一个新的名词——招商引资出现了。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资开始以各种形式涌了进来。与全国的沿海开放地区一样,改革开放之初的山东省尽情吸收着外来的资本,以解发展中的资金饥渴。山东的招商引资具体从何时开始已无确切记录可供参考,但1986年无疑是其招,商引资的重彩之笔。当年10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山东省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措施》。该优惠措施共15条,旨在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来山东投资创办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在税收、劳务费、土地使用费、企业经营自主权、资金借贷、物资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保障。有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山东省的招商引资由此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30年来,山东省利用外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0%以上,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0亿美元,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的比重达到23%,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占全省城镇在岗人数的比重达到25%。全省共批准过亿美元的外资大项目78个,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30多家,形成了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在对外开放中快速发展,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高新技术出口额的86%。海尔、兖矿、浪潮等一批大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了资金、技术、管理和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全省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93亿美元,外派劳务37.2万人次;累计建立境外企业1480家。外来资本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在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之后,山东的招商引资悄然转型。从现在起到2012年,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外资结构的基础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各类园区投资强度年均增长5%,占全省开放型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成为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生态环境好的开放型经济区。境外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国际资源能源互利合作逐步深入。一批大企业集团通过跨国经营发展壮大,力争拥有山东自己的世界500强企业。
1987 烟台,山东第一个房改城市
一项新制度,十几年的努力,让千家万户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1986年,烟台、唐山、蚌埠被确定为全国房改试点城市。1987年8月,烟台市试行房改。这是山东省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房改方案。
经过4年的探索和总结,1991年11月22日,山东省第一个全省范围的房改方案《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实施。其主要内容是推行住房公积金和按国家规定的职工住房标准以标准价向职工出售公有住房。
1997年10月29日,山东省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快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取消福利性分房,实行新房新制度。从1999年1月1日起停止住房实物性福利分配,新房实行先售后租或新房新租。山东省住房制度改革全面进入住房货币化分配阶段。
2004年3月29日,山东省政府作出新规定,将省直及大 企业单批房改方案单位的房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纳入所在城市实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上市交易、物业管理政策,促进按不同房改方案购买的公有住房上市交易和相互流通。上半年,全省开放已购公房上市交易。
2004年6月,山东省城镇居民房改房用地登记发证任务已基本完成,全省共发证168.4万本,占应发证数的90.4%。这项便民护民工程的大力推进,有效地保护了房屋所有权人权益,规范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山东省房改房进入二级市场的障碍终于被清除。
配合新房改方案,为照顾低收入家庭的购房困难,山东省廉租住房制度也于1999年开始启动。目前,山东省廉租房制度已在所有市、县建立,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17.1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取消了福利分房,以往等待公房的职工开始从商品房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房子,房改新政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公房上市、大批的房地产开发,使得商品房的供求数量都在持续上升。至2007年,山東城镇居民商品房比重达到26.8%,房改私房为60%,公房比重下降到2.7%。
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为之改变,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仅11.5平方米。2007年,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29.8平方米,室内配套设施更加安全、卫生、舒适,有厕所浴室的户数达到80.6%,有取暖设备的户数达到75.7%:有一半以上的城镇居民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
人住得更加舒适了,生活环境更美了,城镇变得更加漂亮了,得益于房改的推进,一个全新的房地产市场逐渐成熟。
1988 张伟:辞官“下海”第一人
1988年,改革开放的气息日益浓郁。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承认、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因此形成了一个小高潮。随着政策调整,一些国营企业职工、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辞去公职,投身商海,开始寻求另一种人生,“下海”一时炙手可热。
那年4月22日,山东省政府颁布了《山东省关于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若干规定》。
这份规定颁布不久,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计划财务处的一位科长从中读出了新的含义:既然允许科研人员停薪留职,那么机关工作人员的停薪留职肯定将在下一步被放开。
于是,他递交了停薪留职报告,要“下海经商”。
这就是张伟,时年44岁,被坊间称为“山东辞官下海第一个”。
虽然张伟已经决定下海,但当时化工厅的态度是坚决不允许开这个先河。张伟足足等了3个月,他的报告也没有批下来。
无奈之下,张伟把报告递到了时任山东省省长姜春云的手中。尽管姜春云作了批示,但厅里还是没有批准张伟的停薪留职报告。但张伟还是决定走了,彻底与机关单位脱离了关系,成了一名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下海者。
张伟一下海,便和济南市历下区一乡镇企业合作创办了一家科技企业。张伟出任法人代表,公司经营得一帆风顺。
1995年,当企业飞速发展的时候,合作出现了问题,张伟又成了失业者。51岁时他选择了二次创业。而在此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7年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张伟的第二次创业又取得成功。
1995年6月,张伟向亲朋好友募得近百万元资金,成立了山东迈英德化学有限公司。如今,这个公司有150多名员工,总资产3700万元,这让张伟很自信。与他同时创业的民营中小企业大多已经消失,而他的企业还活得挺好。他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化工厅任职期间,1981年张伟随团去泰国、菲律宾几个东南亚国家考察。去之前想象中的泰国应该是又破又烂的,可是等他到了泰国一看,完全颠覆了最初的“想象”。楼那么高,商品那么丰富,接待他们的当地华人事业都比较成功。于是张伟开始萌生一个想法:“我这辈子应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一定成大事,但一定要成事。”张伟从来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辞官下海。
经过20年的打拼,已经64岁的张伟开始考虑以后的生活。经他再三的动员,大儿子从美国回来开始接手他的事业。“当儿子差不多可以独自经营时,我就打算‘退休’,真正地静下来写书,把我这么多年的经历写一写,把我的想法写一写,也算是对自己有个总结。”
1989 国际孔子文化节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奠基者。2500年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早已越出中国国界,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已成为当今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享有崇高的声誉。
中国的祭孔活动是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开始的,自汉代以后一直延续不断,其规模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1989年,为了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中外合作交流,山东省把原来从1984年开始举办的“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改办成每年一届的国际孔子文化节,至今已经举办25届,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之一。孔子文化节已经成为海内外解读中华文化的著名品牌。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更加突出了国际性、开放性的特色,经过25年的发展,在海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通过文化节的各项活动,达到了纪念先哲、扩大交流、共同发展的目的,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华人华侨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国际孔子文化节,是纪念世界名人之盛典、展示中华文化之舞台、连接四海友谊之纽带,开出了灿烂的文化之花。
从2008年开始,在每年一度的孔子文化节期间召开“世界儒学大会”,探讨发挥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交流儒学研究的新成果,以服务社会,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随着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孔庙也从国内发展到了海外各地。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各国长期保持着祭孔的习俗。中国曲阜国际文化节更加突出了国际性、开放性的特色。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儒学热”蓬勃兴起,“汉语热”、“孔子热”热遍世界,近200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创建。国际社会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与关注日益加深。
1990 桓台:江北第一个“吨粮县”
1990年的夏秋,对桓台人来说是极不寻常的。全县2.6万公顷粮田平均单产达到1020公斤,突破“吨粮”大关,桓台成为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
桓台素有“鲁中粮仓”的美誉,地势平坦,温度适宜,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连年丰收,每年以5.8%的幅度递增,在全国直居于领先地位。 自古以来,桓台就是传统的粮食产区,土地地力较好,当时的农田水利设施已配套齐全,引黄补源工程也已建成使用,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粮食生产的主要环节也实现了机械化,基本具备了粮食高产的可能性。经过更为科学的耕种定能创造新的“奇迹”。1986年8月,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带领下,开始在唐山镇兴旺村的7.2公顷土地上进行高产试验。
当时兴旺村的生产条件在全县属中等水平,7.2公顷地是在党支书的“强制”下开始搞实验的,对于是否能高产心中没数,并且打破了当地农民以往种地的模式,麦种选用了矮秆抗倒伏的大穗大粒型高产品种,并要求药剂拌种,将以往一亩地播11.7公斤种子改为6公斤,将常规每畦8行改成6行。一开始,百姓们是满腹牢骚:怎么琢磨也觉得麦种没他们自家以前用的老品种好,8行麦子改6行,开始是说什么也不干。但是春天一到,他们的疑惑全没了,7.2公顷小麦显出了超越其它地块的长势,一季麦子单产461公斤,比上年增了150公斤。有了初次试验的成功,次年,与兴旺村相邻的贾家村也实现了“吨粮村”。
1989年唐山镇率先实现了“吨粮镇”。
]990年,经过权威的农业专家实地测产,桓台县2 6万公顷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19公斤,2.5万公顷玉米平均单产达到611公斤,合计1020公斤,成为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
1992年,桓台县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实现“双千县”——每亩千公斤粮食,每亩收入千元以上;1996年,小麦亩产510 3公斤,实现“小麦千斤县”,粮食生产继续保持了高产稳产;2008年,桓台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粮食高产创建县”。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年产量连续多年超过400亿公斤。山东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在中国农经学界,有“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的说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山东农村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三农”发展的缩影。桓台是这一政策的实践者,更是受益者。
1991 建设“海上山东”
翻开山东的版图,山东半岛如一只有力的臂膀伸向海洋,撐起了齐鲁大地的东半部。三面环海的半岛赋予了山东31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海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与山东的陆地面积相当,其中浅海滩涂面积近300万公顷。因此,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是振兴山东经济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限于生产方式的局限,山东对海洋的开发局限于沿海居民出海捕捞,靠海洋的恩赐维持生活。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沿海地区积极推进由渔业捕捞向海产品养殖的转变,养殖、捕捞、加工相互协调发展,形成了山东海洋渔业发展的新优势,构建起以渔为主,渔、养、加工、滨海旅游和海洋运输业、港口现代物流业等综合性海洋经济体系。
1991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进入科学规划的新阶段,海洋经济成为带动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海上山东”建设中,利用工厂化育苗技术,开展增殖放流,促进了生态渔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自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在近海和内陆湖泊开展大规模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促进资源的稳定和生态恢复,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得到了明显补充,每年带动增加渔业产值20亿元,使近60万渔民直接受益。
在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同时,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实现规模化。还有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滨旅游……山东对海洋的开发利用逐渐向纵深发展。目前山东海洋经济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港口经济、滨海旅游、油气开发及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等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发展格局。200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4618亿元,占全省GDP的17.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
2007年,山东又作出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总体思路是努力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相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海洋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相协调,大力培育壮大海洋渔业、石油和海洋化工业、船舶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滨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这六大支柱产业,加快构筑起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
1992 孔孟之乡大选美
1992年的孔子故里曲阜披上了融合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华彩霓裳,给了世人个巨大的惊喜。由山东电视台、山东影视中心、走向世界杂志社、山东省广告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山东省首届广告模特大赛历时两个月,于11月29日在曲阜完美谢幕。
这一被舆论称为“孔孟之乡大选美”的活动,以极强的冲击力,改变了人们眼里传统山东人的形象,给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齐鲁大地献上了一场现代的时尚盛会。尽管当时各种形式的“选美”活动在全国各省市已此起彼伏,但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齐鲁大地举办全省规模的选美比赛还是第一次,虽然这次有3000多人报名参加的比赛,没有出现“比基尼”,却还是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孔孟之乡举办广告模特大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审美相结合,把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引领了时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在这里交汇融合,相得益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和谐共存。
这也许就是“孔孟之乡大选美”的独特魅力。
之后,山东省各地依托自己独有的地方风物文化特色,举办了异彩纷呈的选美活动。青岛的啤酒女神、济南的荷花仙子、潍坊的风筝小姐等选美活动都进行得有声有色。这些赛事在带给人们美丽享受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山东省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世界顶级的国际选美大赛也陆续走进了山东。2003年,环球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在济南举行。2004年,国际小姐落户山东,更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新的冲击。
作为世界顶级的选美赛事打造了齐鲁大地的视觉盛宴,把山东省的旅游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美丽赛事,文化搭台。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时尚、现代、活力的山东越来越引人注目。
1993 济青高速 引发山东高速“钻石效应”
山东“五纵四横”的路网全国闻名,和路网一样成为山东独特“名片”的是山东飞速发展的高速路建设。作为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1993年底建成并实现全线通车,是山东省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山东省交通规划“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高速公路主框架的主要通道,也是山东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济青高速公路作为山东省最繁忙的重要交通干线,于1990年8月开工,1993年底建成实现全线通车,西起山东省会济南、东至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全长318公里,横贯山东半岛,穿越17个县(市、区),连接5条国道,是连 接山东东西两端及中国内陆通往青岛的一条黄金大道,日车流量10万余次,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济青高速公路的建成,把铁路、水路、航空等几种运输方式衔接起来,形成了横贯山东省东西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了山东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它打通了沿海与内地省区的通道,把华东、华北、中原地区甚至沿黄流域、西北内陆与沿海大港——青岛港联系起来,使众多内陆省区有了比较畅通的出海口。沿线是山东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心,是山东的“工业走廊”,GDP总量占全省60%以上。济青高速公路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搞活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供良好条件。
自1993年山东省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之后,山东高速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1997年山东省高速公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02年,随着滨州至博山、莱芜至新泰两条高速路全线贯通,山东实现了全省17个省辖市互通高速公路,标志着山东已进入高速公路网络化时代。
目前,山东省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4000公里,全省80%的县、市、区由高速公路全程连接,人们出行十分方便。未来5年将是山东省高速公路再度大发展时期,到2010年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5000公里,建成健全的高速公路网络。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将由高速公路连接,将形成12个省际间的高速公路出口,每两个中心市之间、半岛城市群区域内中心城市之间、重要港口和机场等交通枢纽之间也将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
高速公路的发展和GDP增长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山东四通八达的路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路网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可能,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山东经济与交诵的不断发展。
1994 鲁台会:架起山东与台湾两省的经贸桥梁
1994年,一桥飞架鲁台间,首届鲁台经贸洽谈会在山东潍坊落地生根,至今年已成功举办了14届。14年的跨越,14年的磨砺,循着不断提升、追求卓越的“鲁台会精神”脉络。鲁台会呈现出人脉旺盛、商機涌流、效益显著的发展态势,成为享誉鲁台间、知名海内外的著名节会品牌和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交流的桥梁。
鲁台经贸洽谈会是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性对台、对外招商活动,是山东省三大经贸活动之一。1994年,第一届鲁台会的召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527名台商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134名外商共襄盛会,盛况空前。历时3天的鲁台会,签订利用台资、外资合同116个,合同利用台资、外资2.9亿美元;签订协议227个,协议利用台资、外资额77亿美元。鲁台会在山东与台湾之间的桥梁作用风采初绽。
之后随着鲁台会影响的不断增大,其规格也不断升级。最初由潍坊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主办,在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同步举行。2004年第十届鲁台会开始,首次与潍坊国际风筝会分开举办,会期改为秋季,并升格为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务院台办重点支持,由潍坊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承办。从2007年第十三届鲁台会开始,成为国务院台办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办会规格进一步提高。
潍坊作为鲁台会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近几年,为确保鲁台会取得丰硕成果,会前提前与台湾进行了项目对接,先同部分台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刚刚结束的第14届鲁台会上,潍坊共签约台资项目16个,合同利用台资额4.65亿美元。同时在鲁台会的带动下,到潍坊观光考察的台湾同胞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大成、旺旺、成霖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潍坊。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建立台资企业872家,2007年上缴税金1.9亿元,创汇2.1亿美元,各项主要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台资企业已成为潍坊市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吸引外资的重要力量。
鲁台会历经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辐射北方、跨省连片的江北最大对台经贸交流盛会,成为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发展平台,促进了“南厦门、北潍坊”大陆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成为知名海内外的节会品牌。2007年,鲁台会被中国节庆协会评选为“中国十大优秀经贸洽谈会”。
1998 登海种业:山东农业的“领头羊”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氏,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山东莱州的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在中国育种领域,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也是登海种业的创始人。
1998年,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成立,莱州市农科院以所属远征种子公司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8.86%,李登海以实物资产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1.14%。随后,登海种业就开始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以及并购活动,始终领跑山东农业。
为确保研发能力始终站在国内外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前沿,登海种业玉米科技创新团队坚持走高起点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全方位整合国内科技资源。他们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1996年,登海种业玉米科技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下达的组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任务。1999年,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玉米新成果、新技术的集聚点和扩散源。他们将紧凑型玉米育种栽培新技术无私地传播给农民,为广大种植户免费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现场解答种植户提出的各种问题,每年安排6700公顷玉米制种面积,仅此一项,每年给当地农民带来5000万元的收入。他们还通过网络等形式向全国各地传播技术,认真回复各地农民的咨询信函,在团队科技龙头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高产典型,带动了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自1994年以来,掖单系列玉米杂交种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8%,在全国玉米育种单位排名榜中,居第一位。创新团队课题组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230多万公顷,增产粮食930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900多亿元,对促进中国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多年来,登海种业玉米科技创新团队在紧凑型玉米育种、高产栽培与新品种推广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选育和推广”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良玉米自交系478的选育和应用”在200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山东乃至全国粮食增产做出巨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9 中国首个国际艺术广场——泉城广场
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也是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国际艺术广场”的城市广场。她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邻趵突泉,东眺解放阁,将城市的轮廓线集中展现给人们,将最能集中体现泉城特色的几大景点纳入广场视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装点着美丽的泉城。
历时约15个月的建设,广场于1999年国庆节前夕竣工,是济南市城建史上最大的工程。整个泉城广场自西往东由趵突泉广场、南北名士林、泉标广场、颐天园及童乐园、下沉广场、历史文化广场、滨河广场、荷花音乐喷泉、文化长廊、四季花园、科技文化中心等十余部分组成。其中7万余平方米的硬铺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休闲空间;近10万多平方米的绿地则在市中心地带向人们奉献了一个四季常青的城市花园,文化长廊和改建的科技馆,在向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同时,更可从中体会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领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广场的设计构思突出泉城特色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展示齐鲁文化和经济强省的形象,泉城广场集中体现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站在广场上,无论是近看广场四周繁华的商业区、现代化的建筑,还是远眺济南东部、南部在千佛山背景衬托下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面貌,都能让人感受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城市脉搏。
广场设计方案也着重强调了“泉文化”。高达38米的主题雕塑《泉》赢立在泉城广场东西中轴线上,似三股清泉自“城”中磅礴而出,直冲云天的挺拔造型,象征着泉城奔向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泉标下有四组喷泉寓意济南的“四大名泉”,七十二个小涌泉,寓意“七十二名泉”,并钉有济南“七十二名泉”的铭牌,人们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泉城的“泉文化”。
荷花音乐喷泉在泉城广场东部,是广场的主要景观之一。其以40种不同造型的交叉变换向人们展示 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圆形水池中,盛开着一朵巨大的金属荷花,水从水池和荷花中喷射而出,形成大小无数个喷泉,最高的达数十米,蔚为壮观。
文化长廊在荷花音乐喷泉东侧,以喷泉为圆心呈半圆弧状,长150米,分三层。长廊内设有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等名人塑像,再现了12位齐鲁历史名人的风采。长廊两端及柱杵处是由14幅浮雕组成的《圣贤史迹图》,表现了“舜耕历山”、“太公封齐”、“管仲霸齐”、“孔子讲学”等14幅历史故事,讲述的都是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反映齐鲁文化的历史脉络。
1999 沾化:最后一个贫困县的消失
沾化县属环渤海“金项链”上的重要一环,紧靠渤海。然而年复一年,大海潮起潮落,没有给这方土地、这方人带来福音,却孪生了对“苦根”一个是地碱,一个是水咸。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个沿海小县穷得寒碜:到1993年,全县尚有15个贫困乡镇、27个贫困村、25.5万贫困人口。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方圆百里找不到一口甜水井,成年累月人们喝苦咸水度日,出门行路更是“难于上青天”。
而1999年,沾化县整体脱贫,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成为山东省最后一个消失的国家级贫困县。短短几年内,沾化县的综合实力一跃进入山东省中等县区行列,并正在冲刺山东省第一方队。这一现象,被称为沾化奇迹。
靠山吃山,沾化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实施林果产业富民强县战略,强力打造中国冬枣之乡,从最初庭院中的45棵,发展到今天的33000多公顷种植面积、32.5万吨的产量。为了解决市场销售问题,他们专门成立了冬枣实业总公司,负责统一销售,形成了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并且连续9年由财政拿出1000万元为沾化冬枣做宣传。虽然沾化冬枣年产量逐年增长,但没有出现枣贱伤农的现象。2007年冬枣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成为全国人均水果收入第一县。2008年,全县枣农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沾化冬枣也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推荐果品。在“全国首届百家特产之乡”评选活动中,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
在大力发展冬枣种植业的同时,沾化持之以恒抓工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把大干工业作为主旋律,培植起电力、油盐化工、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六大骨干产业。2008年,沾化盐及盐化工业一年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利税30亿元。沾化抢占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先机,克服重重困难建起滨州大高通用航空城,滨奥钻石飞机制造项目达到批量生产能力,填补了山东省航空制造业空白,并一步跨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全县枣制品企业发展到30余家,产品市场份额占据全国同类行业的70%以上。
2001 菏泽撤地设市,山东省最后一个地区设置消失
2000年12月6日,“菏泽地区”改为“菏泽市”。从此,山东省地区设置成为历史。这是山东省载入史册的一件盛事。
菏泽市位于黄河进入山东第一站,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加之旅游资源丰富,美丽富饶,交通便利,曾几度商贸云集、货畅其流,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菏泽是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和观赏基地。菏泽牡丹有九大色系,800多个品种,其中珍、稀、特、名、优品种有500多种,行销北京、上海等1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逢谷雨时节,花海人潮,堪称东方奇观。菏泽牡丹让全世界知道了菏泽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区位优势突出,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西安——阿拉山口在此十字交汇,使菏泽成为中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东日高速公路和济郑高速公路两条运输大动脉又在菏泽市构成了高速公路的黄金十字架。菏泽市区的水、电、暖气、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均日趋完善。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为菏泽的大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和丰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撤地设市以来,菏泽经济更是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完善园区载体功能和创新管理服务机制,营造招商引资的最佳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以及国内的一大批公司、科研机构相继到来菏泽投资建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菏泽市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预计到2012年,菏泽的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00亿元以上。
菏泽撤地设市及城市西擴对菏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使古曹州不断提升城市规模。城市经济载体功能更加完善。菏泽市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有现代气息。
2001 烟台结缘APEC
2001年,世界各界关注的目光纷纷投向了一个滨海城市——山东烟 台。其原因只有一个APEC投资博览会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这次博览会给了烟台以及山东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通过APEC投资博览会,许多外商加深了对烟台和山东的了解。从2002年开始,山东省招商引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众多知名客商到山东考察投资环境,这绝非偶然。烟台作为中国首批开放的沿海14个城市之一,起到了窗口的作用。尤其举办APEC投资博览会,更将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烟台和山东这片热土。
回顾烟台的发展历程,人们会发现,烟台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以会展形式展示开放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1999年以来,烟台已连续举办10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从APEC博览会,到2006年10月,拥有13个亚洲国家、25个欧洲国家和欧盟委员会在内39个成员的ASEM旅游合作发展论坛暨展览会在烟台举办。再到2007年携手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OIV),举办富含烟台地方特色、集合全球葡萄酒风情与浪漫的首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
一次次成功举办国际盛会,烟台在国际上的声望与日俱增,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投资的热土。世界500强中的40多家企业在烟台生根发芽,百盛、沃尔玛等大型外资零售企业以及青岛国际银行烟台分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等金融企业也相继落户烟台。烟台外资来源由传统的韩国、日本拓展为韩、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涉及的领域从工业迅速延伸至现代服务业和农、牧、渔业。
时至今日,烟台市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万个,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外资企业贸易额占全市贸易总量的84%,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8.9%。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对烟台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今年在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烟台市前9个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超过去年全年额度14亿美元,其中进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就达20家,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65.6%,对山东的外贸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这说明全世界对烟台依然充满了信心。
烟台,为山东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户,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经济福地。开放的烟台,必将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舞出更美的风采。
2001 青岛港突破亿吨
2001年12月11日18时,当停泊在47泊位的“中远汉堡”轮最后一个集装箱升起时,青岛港的吞吐量达到10008万吨,突破了亿吨大关,使其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亿吨大港之一。在吞吐总量中,外贸吞吐量占了近70%,煤、油、矿、箱四大货种占总量的近90%,成为中国惟一一个四大货种全部超过1500万吨的港口。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的东南部,南濒黄海,背依崂山,东临朝鲜、日本,北隔渤海海峡与大连相对,是中国北方海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主要外贸口岸和对外开放的国际港口。青岛港湾口小腹大,弯曲隐蔽,水域宽阔,终年不冻,是天然的优良港口。其后方陆域纵深广阔,腹地面积宽广,经济发达。这些,都为青岛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其前身是前海栈桥,经过116年的发展,现在主要由大港、中港和黄岛港组成。各港码头均有铁路相连,环胶州湾高等级公路与济青高速公路相接,除山东外,还承担着华北对外运输任务。同时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自2003年以来,青岛港已连续23次刷新码头装卸生产的世界纪录,打造了“振超效率”这一名牌,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至2007年9月30日,青岛港完成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70万标准箱,跻身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之列。
山东省新近提出了“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构想。所谓“一体”,就是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山东省会济南周围。“一体”聚集了山东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的2/3。而青岛港正处于“一体”的前沿阵地,青岛港的发展,将为其身后广大的腹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而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也将推动青岛港向前大步迈进。
2003 百年胶济走进动车时代
1904年6月,胶济铁路延伸至济南并全线通车。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沉浮、苦难与抗争、振兴与发展,胶济铁路走过了100年。2003年2月,胶济铁路开始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于2005年6月全面竣工,成为山东省第条实现电气化的铁路线。胶济电气化铁路开通后,完全能够满足时速200公里旅客列车的需要,将济南至青岛的旅行时间由过去的4小时缩短为2个半小时。
2005年9月新改造的胶济铁路实施了第一次提速,使青岛至济南的快速旅客列车运行时间由过去的4小时缩短至3小时。
2006年8月31日胶济电气化铁路进行了送电开通试验。试验机动车组在电力机车的牵引下从济南站开出,一路飞驰,最高时速达200公里,全程仅用了2小时36分。
2007年4月18日8时28分,山东铁路史上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一辆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从济南驶往青岛。列车行驶384公里仅用了2小时33分,比过去最快列车缩短了54分钟。这标志着建成通车103年的胶济铁路已经达到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水平,开始进入“高速时代”。
胶济铁路的提速,为山东经济社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山东,胶济铁路横跨山东半岛,东连济南、青岛两大城市和蓝烟、胶黄、胶新三线,西接京沪线与陇海、京九、京广线贯通,沿线多条支线接入,是确保山东沿海港口吞吐畅通和众多大中型企业运输需求的主通道。提速后,山东铁路运力滞后状况大为缓解。
2008年10月30日,山东省铁路建设工作会议确定,未来的8年时间里,山东将新建、改建铁路约3800公里。这是山东省建国以来铁路建设的总和。这些铁路建设项目,包括建设新线2200公里,既有复线、电气化改造1600公里,使铁路旅客、货物发送量均比2007年增加1倍以上,形成“四纵四横”的大主干线铁路网骨架。即在既有的京九通道、京沪通道、烟大轮渡-蓝烟-胶新通道的基础上,增加规划建设黄岛经日照至连云港通道,形成“四纵”的格局,在既有的邯济-胶济通道、新菏兖日通道的基础上,增加规划建设德州-龙口-烟台通道,先期建设台前至兖州段双线电气化铁路,并规划设计经泰安-莱芜-沂水-日照港新线,形成“四横”的格局。
按照规划,山东“四纵四横”铁路网络建设约需静态总投资1500多亿元,山东省筹集项目资本金达200亿元。山东省将通过铁路建设,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腹地,解除阻碍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交通运输瓶颈。
2004 农业户口退出历史舞台
从2004年10月1日起,山东的烟台、日照、临沂三市的“农业户口”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山东省“户籍新政”的开端。2004年8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山东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对户籍管理制度作重大改革。《通知》指出,从 2004年10月1日起,凡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的居民,取消其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山东省明确规定,全省以是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有承包土地、长期从事林牧渔业等生产为依据,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这次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放宽落户条件,增强大中城市发展活力,实行人才户口城乡自由流动政策:实行《山东省外来人才居住证》制度,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取消投靠人员户口迁移条件限制。
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1生质的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登记为居民户口。农村人口在城镇登记常住户口后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据了解,从195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后,山东省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模式实行了近50年。多年来,山东省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的调查表明,2007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6.75%,逐渐接近47%的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
2004 告别农业税
2004年的春节刚过,山东省章丘市的农民就喜事登门。章丘市决定,从2004年起,全市所有农业计税土地律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此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章丘84万农民彻底告别了已沿袭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章丘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免征所有涉农税负的农业县级市,一年为全市农民减轻负担6000多万元。
至2005年底,山东已有66个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增长8.4%。而从2006年开始,山东省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三农”的扶持,由主要靠“少取”转向主要靠“多予”阶段。这标志着山东省彻底取消了农业税。
以减免农业税为代表,“十五”期间,山东省在农民减负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2年以来,山东省先后取消了“三提五统”、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和农村“两工”,66个县全部免征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负90多亿元;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显著增加,“十五”时期,全省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达1052.1亿元。有了财政对“三农”的稳定投入,从2006年起,山东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山东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顺利实施,山东省农業农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5元,是2002年的1.7倍,增幅超过了城市居民收入增幅。通自来水的行政村达到80%,通汽车的行政村达到99.6%,农村公路通行100%,一系列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07年底,山东省新增46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使134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40元;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受益学生762万人,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005 海信的中国“芯”
在海信的“信芯”没有问世之前,芯片一直是中国各行业以及彩电业心中的痛。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生产国,而中国在“心脏”方面的技术水平却与国外相比至少相差10年以上。2004年中国生产的7000多万台电视机中所使用的核心视频处理芯片均为进口,竟无一片“中国芯”。2005年6月,海信研发成功中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奠定了“信芯”的中国座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海信就确立了“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温家宝总理为此题词“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
业内皆知,芯片被人们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心脏”。数字电视常用的三块核心芯片是接收与解调芯片、解码芯片和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海信推出的正是其中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这’’种芯片不仅在开发设计上是最见功夫的芯片,也是最有开发意义、分量最重的一款芯片。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曾说“很多人问我海信的‘信芯’卖了多少,我的回答就是,‘信芯’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卖了多少,而在于中国的厂商、中国的海信有能力做彩电的芯片,这样我们才可以和别人坐在谈判桌上谈价钱。”
果然,“信芯”的研发成功,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直接导致同类进口芯片价格下降幅度超过40%。
“信芯”的战略意义不仅是解决了自主生产和自主应用的企业难题,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电视制造业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事实证明,‘中国制造’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海信的成功,实现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本届奥组委对贵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赞赏,并表示衷心感谢。”凭借着技术优势、良好的服务、严谨的工作态度,海信电视出色地完成了奥运的任务,“中国制造”用品质和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06 文化产业博览会
山东以一山一水一圣人闻名天下,泰山黄河孔子奠定了山东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推动山东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打造一个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平台,2006年6月16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首届文博会以“文化·创意·财富”为主题,以“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理念,安排了文艺演出、高层论坛、以及招商签约等60余项重点活动,为来自海内外的观众搭建起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产业平台。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文博会通过项目征集、推介和招商,着力培育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升山东文化产业的设计策划能力、原创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迈进,全面提升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品质和层次。
2008年的第二届文博会,顺应了儒家文化在国际上的兴盛之势,打响孔子品牌,设立济南和济宁两个分会场,与国际孔子文化节联袂举办,用国际化视野打造山东文化的新名片。
两届文博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山东省文化经济的蓬勃 发展,将山东省的文化事业从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引向繁荣文化经济的新阶段。其标志是第一,文博会借助“会展”机制,建立了企业、產品、经济与文化内在连接的有机体系。全省文化产业合同签约项目超过400个,投资总额逾千亿元。第二,文博会推进了“会展经济”,使山东“会展文化”逐渐成熟,山东省已经确立将把文博会办成“永不谢幕”的文化盛会。第三,文博会改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博会的筹办过程,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共享文化成果、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为山东省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笔,有力地推进了山东文化强省的建设。
2008 青岛举办奥帆赛
2008年8月8日晚上,负责承办帆船、帆板比赛项目的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青岛在一片五彩缤纷中,拉开了奥帆赛大幕。
早在2001年7月,随着北京申奥成功,青岛就开始以开放的视野构建“帆船之都”。从“青岛号”大帆船命名到“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境外18个国家和地区的推介,从连续举行国际帆船邀请赛到8月举办奥帆赛,青岛“帆船之都”的形象在世界上逐渐清晰,奥运元素已遍布岛城的各个角落,从普通市民家中一直延续到奥帆中心。
完美的奥帆赛,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帆船之都”掀起了帆船运动热潮,“绿色环保”的城市理念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置身青岛,人们开始领略到奥帆赛丰厚的遗产从奥帆赛申办成功到帆船赛场的辉煌,青岛人经历了快马加鞭的7年,奥运不仅对青岛旅游业起到拉动作用,同时,奥运也拉动了青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青岛在奥运会帆船比赛筹办的几年时间里,针对旅游所作的投资巨大,累计投入旅游项目建设资金280亿元,开工建设104个重点旅游项目,在已建成70个旅游大项目的基础上,2008年又重点推进49个总投资额达481亿元的旅游大项目建设。
青岛市将借助“后奥运旅游”的时机,把青岛建设成为国际海滨度假城市:奥运分村在奥帆赛结束之后,将打造成为青岛首家钻石五星酒店,能够很好地解决奥运场馆的后续使用问题,奥帆中心将建设成5A级旅游景区,行政管理中心将变成国家航海运动学校和海上运动训练基地:运动员中心将改造成向游客、公众开放的奥帆赛博物馆及健身休闲场所,媒体中心将成为一个大型游艇帆船俱乐部会所;青岛奥林匹克主题公园将设奥运纪念墙,见证岛城光辉的历史。
从吃饱到吃好,从温饱到小康,巨大的变化缘于30年前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开始的改革开放。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之后中国的发展定了一个调子——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也许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者们也没有料到,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会快速而根本地改变中国,30年的发展是如此的快速,变化是如此的巨大。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到社会,一改30年前的贫穷和单一。居民的收入增加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城乡环境变美了……中国大地到处变得丰富多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山东,作为全国早期开放的沿海省份,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开放后的飞速发展中抢得先机。第一个万元户,第一顶博士帽,第一个友好城市……一个个“第一”,如同一个个里程碑筑就了山东改革开放30年的灿烂辉煌,留下了一个个难泯的记忆,
翻开山东的史志,30年来的变化历历在目——
2007年实现GDP达到25965.9亿元,是1978年的115.2倍。2007年人均GDP达到27807元,为1978年的88倍,逐渐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迈进。
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08.5亿元,到2007年达到13412.7亿元,增长了48.2倍。1978年全省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345个,至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6145个,比1978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还多20800个。
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84.77億元,增长到2007年的2604亿元,增长了30多倍;农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2.9%下降到2007年,的54.6%;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2288万吨、每公顷单产2595公斤,增长到2007年的4148.8万吨、每公顷单产达到5981.1公斤。
2007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已达到33万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已达1630家,是2000年的3.9倍;全省重要科技成果数量达到2346项,是1978年的3.6倍;全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543项:占全部重要科技成果的比重由1978年的2.9%提高到2007年的23.1%。
2007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22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40倍。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0亿美元,来山东省投资的世界500强达130多家,大大提升了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265元和4985元,依次为1978年的36.5倍和43.5倍,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3.9%。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山东省9300多万人民30年来不懈奋斗的汗水和经济社会建设的累累硕果。如今,山东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贫困、温饱走向富裕的小康,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一个新的山东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
“笑脸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农村越来越美,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加拿大人韦恩·迈克金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多”来表达对山东改革开放30年的印象。
这30年注定要在山东和中国的史册中浓笔重彩。
1978 柳里村:山东的“小岗树”
1978年末,中国经济改革的冲动在坚冰:东土下缓缓涌动。
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分产到户”政策,使得该村在全国成为第一个尝到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甜头的村子。然而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山东省东明县,有许多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土地分了。
“办法越简便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责任越具体越好。”时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说话掷地有声。这句话后来传到了来山东视察的万里同志的耳朵里,又由万里传向全国
1977年春天,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大队部。包括村支书陈洪印在内的5个人讨论了3个晚上,最后,他们决定把村里46.6公顷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借地”立竿见影,当年秋天,村里迎来了大丰收,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大批出去逃荒的人闻讯回来了。就在柳里村“借地”一年多后的1978年11月24日,在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名村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按下了著名的“手印”,开始分田到户。
1978年初,柳里村党支部书记书陈洪印并不满足眼前的大好形势,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一半的“良田”每人分一亩作为“口粮田”,自种自收,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另一半实行“按劳分配”。又是一年秋来到,柳里村每家每户的粮仓堆得满满的,社员们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变,天天能吃白面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村民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此前,柳里村每年几乎要吃国家30万斤的“返销粮”并分10万元的“救济款”。
1980年春天,当全国关于“包干到户”的争论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菏泽全区已经率先迈进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门槛,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包干”。菏泽大地上到处是拿着尺子绳子丈量土地的人群,而周振兴说过的那句话则载入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
1978 柳里村:山东的“小岗树”
1978年末,中国经济改革的冲动在坚冰:东土下缓缓涌动。
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分产到户”政策,使得该村在全国成为第一个尝到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甜头的村子。然而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山东省东明县,有许多农民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土地分了。
“办法越简便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责任越具体越好。”时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说话掷地有声。这句话后来传到了来山东视察的万里同志的耳朵里,又由万里传向全国
1977年春天,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大队部。包括村支书陈洪印在内的5个人讨论了3个晚上,最后,他们决定把村里46.6公顷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借地”立竿见影,当年秋天,村里迎来了大丰收,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大批出去逃荒的人闻讯回来了。就在柳里村“借地”一年多后的1978年11月24日,在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名村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按下了著名的“手印”,开始分田到户。
1978年初,柳里村党支部书记书陈洪印并不满足眼前的大好形势,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一半的“良田”每人分一亩作为“口粮田”,自种自收,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另半实行“按劳分配”。又是一年秋来到,柳里村每家每户的粮仓堆得满满的,社员们的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变,天天能吃白面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村 民不再吃国家的“返销粮”。此前,柳里村每年几乎要吃国家30万斤的“返销粮”并分10万元的“救济款”。
1980年春天,当全国关于“包干到户”的争论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菏泽全区已经率先迈进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门槛,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大包干”。菏泽大地上到处是拿着尺子绳子丈量土地的人群,而周振兴说过的那句话则载入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
1979 友城:第一朵姊妹花在日本下关绽放
1979年5月,一艘名为“友好之船”的轮船从青岛起航扬帆日本下关市,船上搭载着中日友好访问团。当年10月,青岛市与日本下关市签订了友好城市合作协议,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新起点。而后,山东省于1982年8月和日本山口县的省级友城合作协议则拉开了山东省缔结友好城市工作的序幕。
30年转瞬即逝,下关市赠送给青岛的2000株樱花在东海路上早已枝繁叶茂,与山东牵手的友好城市也越来越多。山东省先后与日本、美国、韩国、英国、朝鲜、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40余个国家的t35个省、州、市建立了友好省、州、市关系,友城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初步形成了一个关系稳固、布局合理、不断扩大的对外友好交往网络,广泛开展了经济、技术、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借助友城之间密切的协商与合作,逐步树立起山东平等开放、诚信守诺的良好国际形象。
友好城市已成为山东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开拓国外市场的海外基地和立足点,是山东省招商引资的重要来源。近几年,不少项目的合作就是在互访中促成的。如日本山口县有18家企业来山东投资办厂;带动日本100多家企业与山东开展贸易往来,年贸易额过百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友好城市直接推动的合作项目达百亿美元以上,国际友好城市已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优质资源。
根据不同的经济与科技条件,山东与友好城市间的经贸合作形式丰富多彩。斯里兰卡西北省的水产资源及石墨等矿产资源;朝鲜黄海南道的铁、铅、金等矿产资源,都成为山东省资源开发类及生产类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合作的重点地区。今后,山东省将在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加强与韩国、美国等国家友城的合作;在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友城的合作,德国的巴伐利亚州、英国的苏格兰以及荷兰的海尔德兰省等欧美友城将是山东省合作的重点,在能源开发领域,将加强与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友城间的合作。
1980 赵汝兰:山东第一个万元户
“万元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的代名词,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词汇。
这一词汇的诞生源于当时对农村年收入超过万元的个体家庭的新闻报道:1980年11月17日,新华社报道了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赵塔头村赵汝兰一家种植棉花纯收入10239元的事跡。这是媒体较早报道山东“万元户”的消息。其照片先后被国内外51家新闻媒体采用。
1980年,山东省聊城地区临清市八岔路镇赵塔头村赵汝兰一家种植2公顷土地共收了3300多公斤棉花,“每公斤棉花平均卖到5元多,总共卖了1.7万多元。除去棉种、农药、化肥等项投入,净收入1万多元钱”,赵汝兰的大儿子赵光泽说。当年为全家5个劳动力添置了5辆自行车、3台缝纫机、2块手表、1台座钟、2部收音机,而赵汝兰成为了被媒体首次报道的山东“万元户”。
这样赵汝兰也被称为28年前的“山东首富”。
不过,“万元户”的荣誉也给赵汝兰家带来了不少“麻烦”,到他家参观、采访的人络绎不绝。“那时候家里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开始我很害怕,一来人就躲到屋里不敢出来,吓得直哆嗦,最怕的就是领导到家里视察,总以为政策要变,要收回我们家的地”。直到后来,赵汝兰随着对政策的了解,终于放下心来,“不怕了,欢迎你们再来。”
“万元户”的出现,对刚刚步入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村经济来说,如一声春雷,冲破严冬的封锁,传递春天到来的信息。赵汝兰以及其后大批“万元户”的出现对山东乃至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万元户”的出现无疑给老百姓们打了一针强心剂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施行,农民只要肯奋斗,就能够发家致富。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农民的积极性,经常出现全家男女老少披星戴月在田地里劳作的景象。
现在,随着山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万元户”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一个记忆。现在的山东农村,越来越多的“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也早已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1981 28年流水账——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农民家庭账单
1981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快速推行,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的普通农民刘元九一家开始了“单干”生活。年轻时曾在生产队里当过会计的他给自己家建立了一本“生产生活日记账”,记录家庭各项收支情况,坚持不懈一直坚持到现在。
从账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元九一家30年来的收支变化:1982年家庭总收入是836.54元,总支出是574.90元,结余261.64元;1983年收支相抵结余是500多块钱,从1984年开始,刘元九承包了0.2公顷葡萄园,一年收入3000多元,到1986年底,家庭积蓄就达到了1万元,成为那个年代全镇屈指可数的万元户。2007年,刘元九家共收获葡萄10130公斤,收入28900元,除去15500元的支出,纯收入13400元。2008年又是个丰收年,好的葡萄每公斤涨到了8-10元,收入可达33000元。也就是说,在28年的时间里,刘元九一家的年收入增长了100多倍。
从刘元九的账本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日常生活吃、穿、住、行、产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元九对他们家在吃的方面的变化有一个很幽默的说法“上世纪80年代是‘有什么吃什么’;90年代是‘想什么吃什么’;到了现在,就是‘怎样营养就怎么吃’,跟城里人样。”
一套记载一个农民家庭28年“鸡毛蒜皮”的流水账本,却让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国家政策的变化、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一本本小账本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最好的注解。2007年8月31日,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它们。这是国家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收藏的惟一一套由农民自己记录的家庭账本。
刘元九表示,他将会把这个“账”一直记下去:“我觉得现在记账不光是记自己的事,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就是想让后辈看看,我们这些农民是怎么过来的。”
1982 于秀源:山东的第一顶博士帽
自古以来,山东就是一个文化教育大省,在这片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大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山东杏坛开学立说,弟子达3000人,其中72人取得巨大成就。孔子开全世界平民教育之先河,他提出的“因人施教”等教 育思想在教育界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山东的现代教育事业,也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1982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山东医学院的10个学科和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山东省高校首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山东大学向山东省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于秀源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于秀源也是中国首批授予的全国18名博士之一。这标志着山东的高等教育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与威海市共同在威海创建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新生事物。直至今日,山东高校如雨后春笋,广布齐鲁大地,普通高校达100多所,其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进入“国家211重点大学工程”名单。同时,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2008年山东的民办高校已达139所,成为山东和全国培养人才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从1982年发展至今,山东的高等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2008年,山东省有26所高校共设有75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0所高校开设了28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学历人才。
山东教育积极地走出去,与世界交流,互通有无。全省高校与世界各国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派出了1万多名留学生,并接受全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为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3 开发黄河三角洲
生活在黄河三角洲的人们是幸运的,填海造陆而成的三角洲给这里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自然财富。
从1968年5月在这里发现孤岛油田起,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在黄河三角洲已陆续发现了73个油田,原油最高年产量达3355.19万吨,到2005年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生产天然气375.78亿立方米,胜利油田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这里还有35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大片珍稀的湿地,有待改造开发的广阔土地……这是一片有待发掘的宝藏。
自黄河三角洲形成之日起,对它的开发利用就没有停止过。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黄河三角洲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开发的新时期。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东营市,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3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东营市区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使黄河三角洲拥有了直接对外的窗口。
1997年,东营港建设使用,结束了黄河三角洲对外不能通航的历史。2010年,东营港吞吐能力将达到3500万吨,将逐步建设集装箱码头、煤码头、矿石码头,争取2020年建成亿吨大港,跻身中国区域性重要港口行列。
2000年,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始实施,主要改造位于黄河口沿岸的12.5万公顷低产盐碱地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受到中央政府和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山东省两大跨世纪工程。2007年8月,山东省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黄河三角洲为主体的“北翼”具有诸多比较优势,逐渐进入区域经济发展重点行列。
对于这样一个资源型地区,山东省在开发建设中以科学的方式代替了资源的简单开发和掠夺,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区”上冠以了生态的标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走上高效生态的科学发展之路。2008年5月,山东省政府正式公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1.5万亿元左右,开发中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
另据了解,山东省已经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吁请国家批准该区域在土地开发整理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予体制机制创新和金融、财政、税收、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等综合配套改革权,在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探索区域发展模式等方面,为全国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1984 “海尔大道”——美国南卡州诞生的新街名
曾经,海尔目标是成为世界名牌。现在,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海尔集团已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7年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振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1984年,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张瑞敏由青岛市原家电公司副经理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他確立了“名牌战略”,带领员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产品涵盖冰箱、彩电、空调、传真机、洗碗机、吸尘器等27个门类,海尔曾有过个并非承诺的承诺,“如果新建个家,海尔能提供给你所有的家用电器。”
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园区占地47公顷,年产能力50万台,所产冰箱十分畅销。为了感谢海尔给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2001年,南卡州政府无偿将市里的一条大路命名为“海尔大道”,这是美国国内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
海尔公司在美国的总部“海尔大厦”,一幢位于纽约曼哈顿、具有77年历史的纽约市标志性建筑。2002年3月5日,海尔买下了纽约中城格林尼治银行大厦作为北美的总部。对海尔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代表着海尔对美国市场的承诺,即海尔要在美国扎根下去。
目前,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其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
2008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三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已经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通过无边界的团队整合全球化的资源,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1984 青岛、烟台 成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1984年5月4日,对山东乃至全国都是有着里程碑式纪念意义的一天。
那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青岛和烟台
两颗镶嵌在山东半岛的明珠,一举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之初,国家对青岛、烟台寄予了厚望:要从争取提前实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出发,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要立足于发挥当地优势,创出一批适销对路、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供应国内需要,开拓 国际市场,要把自身的发展同周围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山东省和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入列开放城市将享受众多优惠,比如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增加外汇使用额度和外汇贷款;积极支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给予若干优惠待遇,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
跻身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为青岛、烟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4年后的今天,青岛、烟台在对外开放的浪潮中不负众望。
截至2007年,烟台市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万个,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共745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烟台;200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9.4亿美元。外资企业贸易额占全市贸易额的84%,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8.9%。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对烟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青岛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更加密不可分,如今青岛已逐渐成为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07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6.1亿美元,其中出口267.8亿美元,增长23.7%;进口168.3亿美元,增长12.9%。全年外商直接投资38.07亿美元,增长4.1%。2008年8月,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通过成功举办帆船类项目的比赛向世界展示了青岛亮丽的身影,“帆船之都”的桂冠更加熠熠生辉。
1986 世界首个“遗产”——泰山
东岳泰山,五岳之首。1986年,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拟定推荐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清单,泰山是拟定的自然遗产。在申报过程中,国家建设部申报小组觉得应该将泰山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内涵写进申报材料,这便是泰山后来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发端。
1987年5月,世界遗产专家卢卡斯先生奉命来泰山考察。他看了申报材料后,为泰山的迷人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兴奋地为泰山题词“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的巨大贡献。”
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顺利作为自然遗产列入《名录》。同时泰山丰厚的文化遗产也让评委们大开眼界,进而又将泰山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从而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1995年以来,泰山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均超过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年都在10亿元以上。在2003年全国首次中华名山推选活动中,泰山荣登“中华十大名山”榜首。2005年和2006年泰山又分别获得“国家地质公园”与“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在泰山、曲阜丰富旅游资源的强力推动之下,“十五”期间,山东接待国内游客年均递增15%,国内旅游收入年均递增20.3%,接待海外游客年均递增16.5%,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八年均递增20.3%。2005年,山东旅游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6个旅游总收入过千亿元的旅游大省。泰山成为推动山东旅游的一大亮点。
山东省目前形成的六大旅游区中,从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接纳海外游客人数最多,泰山以其独特的“双遗产”魅力,成为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窗口。
1985 招商引资、
水流洼地以成江河。随着市场、原材料、劳動力等资源的国际化,资本如流水一般不可避免地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以寻求更有效的资源配置,获得更好的回报。为了引进外来资本,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不同的形式,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去吸引投资主体。于是,一个新的名词——招商引资出现了。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资开始以各种形式涌了进来。与全国的沿海开放地区一样,改革开放之初的山东省尽情吸收着外来的资本,以解发展中的资金饥渴。山东的招商引资具体从何时开始已无确切记录可供参考,但1986年无疑是其招,商引资的重彩之笔。当年10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山东省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措施》。该优惠措施共15条,旨在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来山东投资创办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在税收、劳务费、土地使用费、企业经营自主权、资金借贷、物资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保障。有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山东省的招商引资由此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30年来,山东省利用外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0%以上,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0亿美元,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的比重达到23%,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占全省城镇在岗人数的比重达到25%。全省共批准过亿美元的外资大项目78个,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30多家,形成了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在对外开放中快速发展,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高新技术出口额的86%。海尔、兖矿、浪潮等一批大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了资金、技术、管理和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全省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93亿美元,外派劳务37.2万人次;累计建立境外企业1480家。外来资本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在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之后,山东的招商引资悄然转型。从现在起到2012年,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外资结构的基础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各类园区投资强度年均增长5%,占全省开放型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成为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生态环境好的开放型经济区。境外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国际资源能源互利合作逐步深入。一批大企业集团通过跨国经营发展壮大,力争拥有山东自己的世界500强企业。
1987 烟台,山东第一个房改城市
一项新制度,十几年的努力,让千家万户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1986年,烟台、唐山、蚌埠被确定为全国房改试点城市。1987年8月,烟台市试行房改。这是山东省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房改方案。
经过4年的探索和总结,1991年11月22日,山东省第一个全省范围的房改方案《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实施。其主要内容是推行住房公积金和按国家规定的职工住房标准以标准价向职工出售公有住房。
1997年10月29日,山东省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快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取消福利性分房,实行新房新制度。从1999年1月1日起停止住房实物性福利分配,新房实行先售后租或新房新租。山东省住房制度改革全面进入住房货币化分配阶段。
2004年3月29日,山东省政府作出新规定,将省直及大 企业单批房改方案单位的房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纳入所在城市实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上市交易、物业管理政策,促进按不同房改方案购买的公有住房上市交易和相互流通。上半年,全省开放已购公房上市交易。
2004年6月,山东省城镇居民房改房用地登记发证任务已基本完成,全省共发证168.4万本,占应发证数的90.4%。这项便民护民工程的大力推进,有效地保护了房屋所有权人权益,规范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山东省房改房进入二级市场的障碍终于被清除。
配合新房改方案,为照顾低收入家庭的购房困难,山东省廉租住房制度也于1999年开始启动。目前,山东省廉租房制度已在所有市、县建立,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17.1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取消了福利分房,以往等待公房的职工开始从商品房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房子,房改新政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公房上市、大批的房地产开发,使得商品房的供求数量都在持续上升。至2007年,山東城镇居民商品房比重达到26.8%,房改私房为60%,公房比重下降到2.7%。
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为之改变,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仅11.5平方米。2007年,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29.8平方米,室内配套设施更加安全、卫生、舒适,有厕所浴室的户数达到80.6%,有取暖设备的户数达到75.7%:有一半以上的城镇居民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
人住得更加舒适了,生活环境更美了,城镇变得更加漂亮了,得益于房改的推进,一个全新的房地产市场逐渐成熟。
1988 张伟:辞官“下海”第一人
1988年,改革开放的气息日益浓郁。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承认、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因此形成了一个小高潮。随着政策调整,一些国营企业职工、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辞去公职,投身商海,开始寻求另一种人生,“下海”一时炙手可热。
那年4月22日,山东省政府颁布了《山东省关于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若干规定》。
这份规定颁布不久,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计划财务处的一位科长从中读出了新的含义:既然允许科研人员停薪留职,那么机关工作人员的停薪留职肯定将在下一步被放开。
于是,他递交了停薪留职报告,要“下海经商”。
这就是张伟,时年44岁,被坊间称为“山东辞官下海第一个”。
虽然张伟已经决定下海,但当时化工厅的态度是坚决不允许开这个先河。张伟足足等了3个月,他的报告也没有批下来。
无奈之下,张伟把报告递到了时任山东省省长姜春云的手中。尽管姜春云作了批示,但厅里还是没有批准张伟的停薪留职报告。但张伟还是决定走了,彻底与机关单位脱离了关系,成了一名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下海者。
张伟一下海,便和济南市历下区一乡镇企业合作创办了一家科技企业。张伟出任法人代表,公司经营得一帆风顺。
1995年,当企业飞速发展的时候,合作出现了问题,张伟又成了失业者。51岁时他选择了二次创业。而在此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7年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张伟的第二次创业又取得成功。
1995年6月,张伟向亲朋好友募得近百万元资金,成立了山东迈英德化学有限公司。如今,这个公司有150多名员工,总资产3700万元,这让张伟很自信。与他同时创业的民营中小企业大多已经消失,而他的企业还活得挺好。他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化工厅任职期间,1981年张伟随团去泰国、菲律宾几个东南亚国家考察。去之前想象中的泰国应该是又破又烂的,可是等他到了泰国一看,完全颠覆了最初的“想象”。楼那么高,商品那么丰富,接待他们的当地华人事业都比较成功。于是张伟开始萌生一个想法:“我这辈子应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一定成大事,但一定要成事。”张伟从来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辞官下海。
经过20年的打拼,已经64岁的张伟开始考虑以后的生活。经他再三的动员,大儿子从美国回来开始接手他的事业。“当儿子差不多可以独自经营时,我就打算‘退休’,真正地静下来写书,把我这么多年的经历写一写,把我的想法写一写,也算是对自己有个总结。”
1989 国际孔子文化节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奠基者。2500年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早已越出中国国界,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已成为当今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享有崇高的声誉。
中国的祭孔活动是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开始的,自汉代以后一直延续不断,其规模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1989年,为了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中外合作交流,山东省把原来从1984年开始举办的“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改办成每年一届的国际孔子文化节,至今已经举办25届,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之一。孔子文化节已经成为海内外解读中华文化的著名品牌。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更加突出了国际性、开放性的特色,经过25年的发展,在海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通过文化节的各项活动,达到了纪念先哲、扩大交流、共同发展的目的,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华人华侨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国际孔子文化节,是纪念世界名人之盛典、展示中华文化之舞台、连接四海友谊之纽带,开出了灿烂的文化之花。
从2008年开始,在每年一度的孔子文化节期间召开“世界儒学大会”,探讨发挥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交流儒学研究的新成果,以服务社会,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随着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孔庙也从国内发展到了海外各地。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各国长期保持着祭孔的习俗。中国曲阜国际文化节更加突出了国际性、开放性的特色。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儒学热”蓬勃兴起,“汉语热”、“孔子热”热遍世界,近200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创建。国际社会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与关注日益加深。
1990 桓台:江北第一个“吨粮县”
1990年的夏秋,对桓台人来说是极不寻常的。全县2.6万公顷粮田平均单产达到1020公斤,突破“吨粮”大关,桓台成为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
桓台素有“鲁中粮仓”的美誉,地势平坦,温度适宜,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连年丰收,每年以5.8%的幅度递增,在全国直居于领先地位。 自古以来,桓台就是传统的粮食产区,土地地力较好,当时的农田水利设施已配套齐全,引黄补源工程也已建成使用,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粮食生产的主要环节也实现了机械化,基本具备了粮食高产的可能性。经过更为科学的耕种定能创造新的“奇迹”。1986年8月,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带领下,开始在唐山镇兴旺村的7.2公顷土地上进行高产试验。
当时兴旺村的生产条件在全县属中等水平,7.2公顷地是在党支书的“强制”下开始搞实验的,对于是否能高产心中没数,并且打破了当地农民以往种地的模式,麦种选用了矮秆抗倒伏的大穗大粒型高产品种,并要求药剂拌种,将以往一亩地播11.7公斤种子改为6公斤,将常规每畦8行改成6行。一开始,百姓们是满腹牢骚:怎么琢磨也觉得麦种没他们自家以前用的老品种好,8行麦子改6行,开始是说什么也不干。但是春天一到,他们的疑惑全没了,7.2公顷小麦显出了超越其它地块的长势,一季麦子单产461公斤,比上年增了150公斤。有了初次试验的成功,次年,与兴旺村相邻的贾家村也实现了“吨粮村”。
1989年唐山镇率先实现了“吨粮镇”。
]990年,经过权威的农业专家实地测产,桓台县2 6万公顷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19公斤,2.5万公顷玉米平均单产达到611公斤,合计1020公斤,成为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
1992年,桓台县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实现“双千县”——每亩千公斤粮食,每亩收入千元以上;1996年,小麦亩产510 3公斤,实现“小麦千斤县”,粮食生产继续保持了高产稳产;2008年,桓台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粮食高产创建县”。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年产量连续多年超过400亿公斤。山东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在中国农经学界,有“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的说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山东农村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三农”发展的缩影。桓台是这一政策的实践者,更是受益者。
1991 建设“海上山东”
翻开山东的版图,山东半岛如一只有力的臂膀伸向海洋,撐起了齐鲁大地的东半部。三面环海的半岛赋予了山东31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海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与山东的陆地面积相当,其中浅海滩涂面积近300万公顷。因此,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是振兴山东经济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限于生产方式的局限,山东对海洋的开发局限于沿海居民出海捕捞,靠海洋的恩赐维持生活。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沿海地区积极推进由渔业捕捞向海产品养殖的转变,养殖、捕捞、加工相互协调发展,形成了山东海洋渔业发展的新优势,构建起以渔为主,渔、养、加工、滨海旅游和海洋运输业、港口现代物流业等综合性海洋经济体系。
1991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进入科学规划的新阶段,海洋经济成为带动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海上山东”建设中,利用工厂化育苗技术,开展增殖放流,促进了生态渔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自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在近海和内陆湖泊开展大规模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促进资源的稳定和生态恢复,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得到了明显补充,每年带动增加渔业产值20亿元,使近60万渔民直接受益。
在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同时,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实现规模化。还有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滨旅游……山东对海洋的开发利用逐渐向纵深发展。目前山东海洋经济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港口经济、滨海旅游、油气开发及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等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发展格局。200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4618亿元,占全省GDP的17.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
2007年,山东又作出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总体思路是努力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相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海洋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相协调,大力培育壮大海洋渔业、石油和海洋化工业、船舶工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滨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这六大支柱产业,加快构筑起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
1992 孔孟之乡大选美
1992年的孔子故里曲阜披上了融合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华彩霓裳,给了世人个巨大的惊喜。由山东电视台、山东影视中心、走向世界杂志社、山东省广告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山东省首届广告模特大赛历时两个月,于11月29日在曲阜完美谢幕。
这一被舆论称为“孔孟之乡大选美”的活动,以极强的冲击力,改变了人们眼里传统山东人的形象,给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齐鲁大地献上了一场现代的时尚盛会。尽管当时各种形式的“选美”活动在全国各省市已此起彼伏,但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齐鲁大地举办全省规模的选美比赛还是第一次,虽然这次有3000多人报名参加的比赛,没有出现“比基尼”,却还是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孔孟之乡举办广告模特大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审美相结合,把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引领了时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在这里交汇融合,相得益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和谐共存。
这也许就是“孔孟之乡大选美”的独特魅力。
之后,山东省各地依托自己独有的地方风物文化特色,举办了异彩纷呈的选美活动。青岛的啤酒女神、济南的荷花仙子、潍坊的风筝小姐等选美活动都进行得有声有色。这些赛事在带给人们美丽享受的同时也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山东省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世界顶级的国际选美大赛也陆续走进了山东。2003年,环球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在济南举行。2004年,国际小姐落户山东,更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新的冲击。
作为世界顶级的选美赛事打造了齐鲁大地的视觉盛宴,把山东省的旅游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美丽赛事,文化搭台。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时尚、现代、活力的山东越来越引人注目。
1993 济青高速 引发山东高速“钻石效应”
山东“五纵四横”的路网全国闻名,和路网一样成为山东独特“名片”的是山东飞速发展的高速路建设。作为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1993年底建成并实现全线通车,是山东省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山东省交通规划“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高速公路主框架的主要通道,也是山东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济青高速公路作为山东省最繁忙的重要交通干线,于1990年8月开工,1993年底建成实现全线通车,西起山东省会济南、东至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全长318公里,横贯山东半岛,穿越17个县(市、区),连接5条国道,是连 接山东东西两端及中国内陆通往青岛的一条黄金大道,日车流量10万余次,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济青高速公路的建成,把铁路、水路、航空等几种运输方式衔接起来,形成了横贯山东省东西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了山东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它打通了沿海与内地省区的通道,把华东、华北、中原地区甚至沿黄流域、西北内陆与沿海大港——青岛港联系起来,使众多内陆省区有了比较畅通的出海口。沿线是山东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心,是山东的“工业走廊”,GDP总量占全省60%以上。济青高速公路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搞活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供良好条件。
自1993年山东省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之后,山东高速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1997年山东省高速公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02年,随着滨州至博山、莱芜至新泰两条高速路全线贯通,山东实现了全省17个省辖市互通高速公路,标志着山东已进入高速公路网络化时代。
目前,山东省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4000公里,全省80%的县、市、区由高速公路全程连接,人们出行十分方便。未来5年将是山东省高速公路再度大发展时期,到2010年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5000公里,建成健全的高速公路网络。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将由高速公路连接,将形成12个省际间的高速公路出口,每两个中心市之间、半岛城市群区域内中心城市之间、重要港口和机场等交通枢纽之间也将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
高速公路的发展和GDP增长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山东四通八达的路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路网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可能,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山东经济与交诵的不断发展。
1994 鲁台会:架起山东与台湾两省的经贸桥梁
1994年,一桥飞架鲁台间,首届鲁台经贸洽谈会在山东潍坊落地生根,至今年已成功举办了14届。14年的跨越,14年的磨砺,循着不断提升、追求卓越的“鲁台会精神”脉络。鲁台会呈现出人脉旺盛、商機涌流、效益显著的发展态势,成为享誉鲁台间、知名海内外的著名节会品牌和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交流的桥梁。
鲁台经贸洽谈会是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性对台、对外招商活动,是山东省三大经贸活动之一。1994年,第一届鲁台会的召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527名台商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134名外商共襄盛会,盛况空前。历时3天的鲁台会,签订利用台资、外资合同116个,合同利用台资、外资2.9亿美元;签订协议227个,协议利用台资、外资额77亿美元。鲁台会在山东与台湾之间的桥梁作用风采初绽。
之后随着鲁台会影响的不断增大,其规格也不断升级。最初由潍坊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主办,在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同步举行。2004年第十届鲁台会开始,首次与潍坊国际风筝会分开举办,会期改为秋季,并升格为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务院台办重点支持,由潍坊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承办。从2007年第十三届鲁台会开始,成为国务院台办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办会规格进一步提高。
潍坊作为鲁台会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近几年,为确保鲁台会取得丰硕成果,会前提前与台湾进行了项目对接,先同部分台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刚刚结束的第14届鲁台会上,潍坊共签约台资项目16个,合同利用台资额4.65亿美元。同时在鲁台会的带动下,到潍坊观光考察的台湾同胞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大成、旺旺、成霖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潍坊。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建立台资企业872家,2007年上缴税金1.9亿元,创汇2.1亿美元,各项主要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台资企业已成为潍坊市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吸引外资的重要力量。
鲁台会历经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辐射北方、跨省连片的江北最大对台经贸交流盛会,成为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发展平台,促进了“南厦门、北潍坊”大陆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成为知名海内外的节会品牌。2007年,鲁台会被中国节庆协会评选为“中国十大优秀经贸洽谈会”。
1998 登海种业:山东农业的“领头羊”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氏,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山东莱州的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在中国育种领域,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也是登海种业的创始人。
1998年,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成立,莱州市农科院以所属远征种子公司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8.86%,李登海以实物资产出资3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1.14%。随后,登海种业就开始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以及并购活动,始终领跑山东农业。
为确保研发能力始终站在国内外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前沿,登海种业玉米科技创新团队坚持走高起点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全方位整合国内科技资源。他们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1996年,登海种业玉米科技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下达的组建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任务。1999年,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玉米新成果、新技术的集聚点和扩散源。他们将紧凑型玉米育种栽培新技术无私地传播给农民,为广大种植户免费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现场解答种植户提出的各种问题,每年安排6700公顷玉米制种面积,仅此一项,每年给当地农民带来5000万元的收入。他们还通过网络等形式向全国各地传播技术,认真回复各地农民的咨询信函,在团队科技龙头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高产典型,带动了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自1994年以来,掖单系列玉米杂交种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8%,在全国玉米育种单位排名榜中,居第一位。创新团队课题组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230多万公顷,增产粮食930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900多亿元,对促进中国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多年来,登海种业玉米科技创新团队在紧凑型玉米育种、高产栽培与新品种推广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选育和推广”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良玉米自交系478的选育和应用”在200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山东乃至全国粮食增产做出巨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9 中国首个国际艺术广场——泉城广场
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也是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国际艺术广场”的城市广场。她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邻趵突泉,东眺解放阁,将城市的轮廓线集中展现给人们,将最能集中体现泉城特色的几大景点纳入广场视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装点着美丽的泉城。
历时约15个月的建设,广场于1999年国庆节前夕竣工,是济南市城建史上最大的工程。整个泉城广场自西往东由趵突泉广场、南北名士林、泉标广场、颐天园及童乐园、下沉广场、历史文化广场、滨河广场、荷花音乐喷泉、文化长廊、四季花园、科技文化中心等十余部分组成。其中7万余平方米的硬铺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休闲空间;近10万多平方米的绿地则在市中心地带向人们奉献了一个四季常青的城市花园,文化长廊和改建的科技馆,在向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同时,更可从中体会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领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广场的设计构思突出泉城特色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展示齐鲁文化和经济强省的形象,泉城广场集中体现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站在广场上,无论是近看广场四周繁华的商业区、现代化的建筑,还是远眺济南东部、南部在千佛山背景衬托下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面貌,都能让人感受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城市脉搏。
广场设计方案也着重强调了“泉文化”。高达38米的主题雕塑《泉》赢立在泉城广场东西中轴线上,似三股清泉自“城”中磅礴而出,直冲云天的挺拔造型,象征着泉城奔向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泉标下有四组喷泉寓意济南的“四大名泉”,七十二个小涌泉,寓意“七十二名泉”,并钉有济南“七十二名泉”的铭牌,人们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泉城的“泉文化”。
荷花音乐喷泉在泉城广场东部,是广场的主要景观之一。其以40种不同造型的交叉变换向人们展示 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圆形水池中,盛开着一朵巨大的金属荷花,水从水池和荷花中喷射而出,形成大小无数个喷泉,最高的达数十米,蔚为壮观。
文化长廊在荷花音乐喷泉东侧,以喷泉为圆心呈半圆弧状,长150米,分三层。长廊内设有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等名人塑像,再现了12位齐鲁历史名人的风采。长廊两端及柱杵处是由14幅浮雕组成的《圣贤史迹图》,表现了“舜耕历山”、“太公封齐”、“管仲霸齐”、“孔子讲学”等14幅历史故事,讲述的都是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反映齐鲁文化的历史脉络。
1999 沾化:最后一个贫困县的消失
沾化县属环渤海“金项链”上的重要一环,紧靠渤海。然而年复一年,大海潮起潮落,没有给这方土地、这方人带来福音,却孪生了对“苦根”一个是地碱,一个是水咸。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个沿海小县穷得寒碜:到1993年,全县尚有15个贫困乡镇、27个贫困村、25.5万贫困人口。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方圆百里找不到一口甜水井,成年累月人们喝苦咸水度日,出门行路更是“难于上青天”。
而1999年,沾化县整体脱贫,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成为山东省最后一个消失的国家级贫困县。短短几年内,沾化县的综合实力一跃进入山东省中等县区行列,并正在冲刺山东省第一方队。这一现象,被称为沾化奇迹。
靠山吃山,沾化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实施林果产业富民强县战略,强力打造中国冬枣之乡,从最初庭院中的45棵,发展到今天的33000多公顷种植面积、32.5万吨的产量。为了解决市场销售问题,他们专门成立了冬枣实业总公司,负责统一销售,形成了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并且连续9年由财政拿出1000万元为沾化冬枣做宣传。虽然沾化冬枣年产量逐年增长,但没有出现枣贱伤农的现象。2007年冬枣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成为全国人均水果收入第一县。2008年,全县枣农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沾化冬枣也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推荐果品。在“全国首届百家特产之乡”评选活动中,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
在大力发展冬枣种植业的同时,沾化持之以恒抓工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把大干工业作为主旋律,培植起电力、油盐化工、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六大骨干产业。2008年,沾化盐及盐化工业一年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利税30亿元。沾化抢占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先机,克服重重困难建起滨州大高通用航空城,滨奥钻石飞机制造项目达到批量生产能力,填补了山东省航空制造业空白,并一步跨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全县枣制品企业发展到30余家,产品市场份额占据全国同类行业的70%以上。
2001 菏泽撤地设市,山东省最后一个地区设置消失
2000年12月6日,“菏泽地区”改为“菏泽市”。从此,山东省地区设置成为历史。这是山东省载入史册的一件盛事。
菏泽市位于黄河进入山东第一站,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加之旅游资源丰富,美丽富饶,交通便利,曾几度商贸云集、货畅其流,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菏泽是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和观赏基地。菏泽牡丹有九大色系,800多个品种,其中珍、稀、特、名、优品种有500多种,行销北京、上海等1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逢谷雨时节,花海人潮,堪称东方奇观。菏泽牡丹让全世界知道了菏泽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区位优势突出,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西安——阿拉山口在此十字交汇,使菏泽成为中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东日高速公路和济郑高速公路两条运输大动脉又在菏泽市构成了高速公路的黄金十字架。菏泽市区的水、电、暖气、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均日趋完善。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为菏泽的大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和丰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撤地设市以来,菏泽经济更是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完善园区载体功能和创新管理服务机制,营造招商引资的最佳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以及国内的一大批公司、科研机构相继到来菏泽投资建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菏泽市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预计到2012年,菏泽的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00亿元以上。
菏泽撤地设市及城市西擴对菏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使古曹州不断提升城市规模。城市经济载体功能更加完善。菏泽市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有现代气息。
2001 烟台结缘APEC
2001年,世界各界关注的目光纷纷投向了一个滨海城市——山东烟 台。其原因只有一个APEC投资博览会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这次博览会给了烟台以及山东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通过APEC投资博览会,许多外商加深了对烟台和山东的了解。从2002年开始,山东省招商引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众多知名客商到山东考察投资环境,这绝非偶然。烟台作为中国首批开放的沿海14个城市之一,起到了窗口的作用。尤其举办APEC投资博览会,更将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烟台和山东这片热土。
回顾烟台的发展历程,人们会发现,烟台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以会展形式展示开放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1999年以来,烟台已连续举办10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从APEC博览会,到2006年10月,拥有13个亚洲国家、25个欧洲国家和欧盟委员会在内39个成员的ASEM旅游合作发展论坛暨展览会在烟台举办。再到2007年携手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OIV),举办富含烟台地方特色、集合全球葡萄酒风情与浪漫的首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
一次次成功举办国际盛会,烟台在国际上的声望与日俱增,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投资的热土。世界500强中的40多家企业在烟台生根发芽,百盛、沃尔玛等大型外资零售企业以及青岛国际银行烟台分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等金融企业也相继落户烟台。烟台外资来源由传统的韩国、日本拓展为韩、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涉及的领域从工业迅速延伸至现代服务业和农、牧、渔业。
时至今日,烟台市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万个,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外资企业贸易额占全市贸易总量的84%,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8.9%。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对烟台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今年在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烟台市前9个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超过去年全年额度14亿美元,其中进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就达20家,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65.6%,对山东的外贸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这说明全世界对烟台依然充满了信心。
烟台,为山东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户,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经济福地。开放的烟台,必将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舞出更美的风采。
2001 青岛港突破亿吨
2001年12月11日18时,当停泊在47泊位的“中远汉堡”轮最后一个集装箱升起时,青岛港的吞吐量达到10008万吨,突破了亿吨大关,使其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亿吨大港之一。在吞吐总量中,外贸吞吐量占了近70%,煤、油、矿、箱四大货种占总量的近90%,成为中国惟一一个四大货种全部超过1500万吨的港口。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的东南部,南濒黄海,背依崂山,东临朝鲜、日本,北隔渤海海峡与大连相对,是中国北方海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主要外贸口岸和对外开放的国际港口。青岛港湾口小腹大,弯曲隐蔽,水域宽阔,终年不冻,是天然的优良港口。其后方陆域纵深广阔,腹地面积宽广,经济发达。这些,都为青岛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其前身是前海栈桥,经过116年的发展,现在主要由大港、中港和黄岛港组成。各港码头均有铁路相连,环胶州湾高等级公路与济青高速公路相接,除山东外,还承担着华北对外运输任务。同时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自2003年以来,青岛港已连续23次刷新码头装卸生产的世界纪录,打造了“振超效率”这一名牌,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至2007年9月30日,青岛港完成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70万标准箱,跻身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之列。
山东省新近提出了“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构想。所谓“一体”,就是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山东省会济南周围。“一体”聚集了山东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的2/3。而青岛港正处于“一体”的前沿阵地,青岛港的发展,将为其身后广大的腹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而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也将推动青岛港向前大步迈进。
2003 百年胶济走进动车时代
1904年6月,胶济铁路延伸至济南并全线通车。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沉浮、苦难与抗争、振兴与发展,胶济铁路走过了100年。2003年2月,胶济铁路开始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于2005年6月全面竣工,成为山东省第条实现电气化的铁路线。胶济电气化铁路开通后,完全能够满足时速200公里旅客列车的需要,将济南至青岛的旅行时间由过去的4小时缩短为2个半小时。
2005年9月新改造的胶济铁路实施了第一次提速,使青岛至济南的快速旅客列车运行时间由过去的4小时缩短至3小时。
2006年8月31日胶济电气化铁路进行了送电开通试验。试验机动车组在电力机车的牵引下从济南站开出,一路飞驰,最高时速达200公里,全程仅用了2小时36分。
2007年4月18日8时28分,山东铁路史上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一辆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从济南驶往青岛。列车行驶384公里仅用了2小时33分,比过去最快列车缩短了54分钟。这标志着建成通车103年的胶济铁路已经达到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水平,开始进入“高速时代”。
胶济铁路的提速,为山东经济社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山东,胶济铁路横跨山东半岛,东连济南、青岛两大城市和蓝烟、胶黄、胶新三线,西接京沪线与陇海、京九、京广线贯通,沿线多条支线接入,是确保山东沿海港口吞吐畅通和众多大中型企业运输需求的主通道。提速后,山东铁路运力滞后状况大为缓解。
2008年10月30日,山东省铁路建设工作会议确定,未来的8年时间里,山东将新建、改建铁路约3800公里。这是山东省建国以来铁路建设的总和。这些铁路建设项目,包括建设新线2200公里,既有复线、电气化改造1600公里,使铁路旅客、货物发送量均比2007年增加1倍以上,形成“四纵四横”的大主干线铁路网骨架。即在既有的京九通道、京沪通道、烟大轮渡-蓝烟-胶新通道的基础上,增加规划建设黄岛经日照至连云港通道,形成“四纵”的格局,在既有的邯济-胶济通道、新菏兖日通道的基础上,增加规划建设德州-龙口-烟台通道,先期建设台前至兖州段双线电气化铁路,并规划设计经泰安-莱芜-沂水-日照港新线,形成“四横”的格局。
按照规划,山东“四纵四横”铁路网络建设约需静态总投资1500多亿元,山东省筹集项目资本金达200亿元。山东省将通过铁路建设,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腹地,解除阻碍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交通运输瓶颈。
2004 农业户口退出历史舞台
从2004年10月1日起,山东的烟台、日照、临沂三市的“农业户口”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山东省“户籍新政”的开端。2004年8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山东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对户籍管理制度作重大改革。《通知》指出,从 2004年10月1日起,凡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的居民,取消其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山东省明确规定,全省以是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有承包土地、长期从事林牧渔业等生产为依据,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这次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放宽落户条件,增强大中城市发展活力,实行人才户口城乡自由流动政策:实行《山东省外来人才居住证》制度,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取消投靠人员户口迁移条件限制。
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1生质的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登记为居民户口。农村人口在城镇登记常住户口后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据了解,从195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后,山东省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模式实行了近50年。多年来,山东省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的调查表明,2007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6.75%,逐渐接近47%的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
2004 告别农业税
2004年的春节刚过,山东省章丘市的农民就喜事登门。章丘市决定,从2004年起,全市所有农业计税土地律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此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章丘84万农民彻底告别了已沿袭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章丘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免征所有涉农税负的农业县级市,一年为全市农民减轻负担6000多万元。
至2005年底,山东已有66个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增长8.4%。而从2006年开始,山东省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三农”的扶持,由主要靠“少取”转向主要靠“多予”阶段。这标志着山东省彻底取消了农业税。
以减免农业税为代表,“十五”期间,山东省在农民减负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2年以来,山东省先后取消了“三提五统”、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和农村“两工”,66个县全部免征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负90多亿元;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显著增加,“十五”时期,全省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达1052.1亿元。有了财政对“三农”的稳定投入,从2006年起,山东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山东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顺利实施,山东省农業农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5元,是2002年的1.7倍,增幅超过了城市居民收入增幅。通自来水的行政村达到80%,通汽车的行政村达到99.6%,农村公路通行100%,一系列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07年底,山东省新增46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使134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40元;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受益学生762万人,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005 海信的中国“芯”
在海信的“信芯”没有问世之前,芯片一直是中国各行业以及彩电业心中的痛。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生产国,而中国在“心脏”方面的技术水平却与国外相比至少相差10年以上。2004年中国生产的7000多万台电视机中所使用的核心视频处理芯片均为进口,竟无一片“中国芯”。2005年6月,海信研发成功中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奠定了“信芯”的中国座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海信就确立了“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温家宝总理为此题词“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
业内皆知,芯片被人们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心脏”。数字电视常用的三块核心芯片是接收与解调芯片、解码芯片和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海信推出的正是其中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这’’种芯片不仅在开发设计上是最见功夫的芯片,也是最有开发意义、分量最重的一款芯片。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曾说“很多人问我海信的‘信芯’卖了多少,我的回答就是,‘信芯’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卖了多少,而在于中国的厂商、中国的海信有能力做彩电的芯片,这样我们才可以和别人坐在谈判桌上谈价钱。”
果然,“信芯”的研发成功,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直接导致同类进口芯片价格下降幅度超过40%。
“信芯”的战略意义不仅是解决了自主生产和自主应用的企业难题,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电视制造业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事实证明,‘中国制造’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海信的成功,实现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本届奥组委对贵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赞赏,并表示衷心感谢。”凭借着技术优势、良好的服务、严谨的工作态度,海信电视出色地完成了奥运的任务,“中国制造”用品质和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06 文化产业博览会
山东以一山一水一圣人闻名天下,泰山黄河孔子奠定了山东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推动山东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打造一个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平台,2006年6月16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首届文博会以“文化·创意·财富”为主题,以“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理念,安排了文艺演出、高层论坛、以及招商签约等60余项重点活动,为来自海内外的观众搭建起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产业平台。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文博会通过项目征集、推介和招商,着力培育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提升山东文化产业的设计策划能力、原创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迈进,全面提升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品质和层次。
2008年的第二届文博会,顺应了儒家文化在国际上的兴盛之势,打响孔子品牌,设立济南和济宁两个分会场,与国际孔子文化节联袂举办,用国际化视野打造山东文化的新名片。
两届文博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山东省文化经济的蓬勃 发展,将山东省的文化事业从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引向繁荣文化经济的新阶段。其标志是第一,文博会借助“会展”机制,建立了企业、產品、经济与文化内在连接的有机体系。全省文化产业合同签约项目超过400个,投资总额逾千亿元。第二,文博会推进了“会展经济”,使山东“会展文化”逐渐成熟,山东省已经确立将把文博会办成“永不谢幕”的文化盛会。第三,文博会改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博会的筹办过程,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共享文化成果、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为山东省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笔,有力地推进了山东文化强省的建设。
2008 青岛举办奥帆赛
2008年8月8日晚上,负责承办帆船、帆板比赛项目的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青岛在一片五彩缤纷中,拉开了奥帆赛大幕。
早在2001年7月,随着北京申奥成功,青岛就开始以开放的视野构建“帆船之都”。从“青岛号”大帆船命名到“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境外18个国家和地区的推介,从连续举行国际帆船邀请赛到8月举办奥帆赛,青岛“帆船之都”的形象在世界上逐渐清晰,奥运元素已遍布岛城的各个角落,从普通市民家中一直延续到奥帆中心。
完美的奥帆赛,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帆船之都”掀起了帆船运动热潮,“绿色环保”的城市理念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置身青岛,人们开始领略到奥帆赛丰厚的遗产从奥帆赛申办成功到帆船赛场的辉煌,青岛人经历了快马加鞭的7年,奥运不仅对青岛旅游业起到拉动作用,同时,奥运也拉动了青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青岛在奥运会帆船比赛筹办的几年时间里,针对旅游所作的投资巨大,累计投入旅游项目建设资金280亿元,开工建设104个重点旅游项目,在已建成70个旅游大项目的基础上,2008年又重点推进49个总投资额达481亿元的旅游大项目建设。
青岛市将借助“后奥运旅游”的时机,把青岛建设成为国际海滨度假城市:奥运分村在奥帆赛结束之后,将打造成为青岛首家钻石五星酒店,能够很好地解决奥运场馆的后续使用问题,奥帆中心将建设成5A级旅游景区,行政管理中心将变成国家航海运动学校和海上运动训练基地:运动员中心将改造成向游客、公众开放的奥帆赛博物馆及健身休闲场所,媒体中心将成为一个大型游艇帆船俱乐部会所;青岛奥林匹克主题公园将设奥运纪念墙,见证岛城光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