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地区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浓浓的乡情、乡愁都注入了这篇优美的诗化散文中。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读来,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无不浸透着作者的乡情、离愁、别怨。
一、 语言优美
《听听那冷雨》语言优美,可谓字字珠玑,美到极致。开篇“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作者从多角度写那冷雨,可观、可听、可感、可想,让人觉得那冷雨那湿气从天到地从现实到梦境到思想蔓延到了人的每寸肌肤,每个细胞、每条神经、几乎无所不在。所以著名作家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雨》文富有音韵美。大量叠词的运用,新奇而大胆,形象而有节奏。写雨形“淋淋漓漓”“滂滂沱沱”“淅淅沥沥”。写雨声“雨敲在粼粼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写雨感“天潮潮地湿湿”“潮潮润润”“凄凄切切”“凉凉甜甜”。嗅雨的动作,“嗅嗅闻闻”“细细嗅嗅”都极富音乐感,把雨从形到意都写活了。谐音辞格的运用又给人事事遐想。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山伞相谐,寄寓着作者无尽的忧思与离愁。短语短句的运用,使雨势急促而富有节奏。如“杏花、春雨、江南”“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节奏变化多端,可诵可歌。
《听听那冷雨》意境优美。它化用古诗句,以古求新、别具一格。“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化用宋代志南和尚《绝句》中的“杖藜扶我过桥东”。“牧童遥指已不再”化用唐代诗人王维的《清明》“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的化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年少时的欢乐无忧,中年的异乡的惆怅,老年的凄苦无奈,都与雨景交融在一起。雨让作者沉静,让作者找到灵魂深处的自己,雨在窗外召唤着那人迷失的灵魂。还有“剑门细雨渭城轻尘”“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通过化用这些古诗句不但增加文章的凝重,还把那古典的神韵、境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好像“古老的中国,浓的化不开的乡愁”都在这句句诗中。此外,修辞方法的运用亦别致而恰当。如将雨比喻成“灰美人”,雨敲击着屋瓦如同用“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化平淡为生动,形象逼真,使雨的形态跃然纸上,耳边仿佛一下奏响了雨的美妙的乐章,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又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一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把瓦写成会说话会弹奏的人,亲切生动,给人无限遐想,又好像在弹奏一场低沉而忧伤的交响乐。
二、 浓烈炽热的感情
乡愁是离开亲人,远离故土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对迢迢千里万里外的故乡人事的追忆,对记忆中故乡自然风物的深切思念。这是一种个人化地域化的乡愁,但如果这种距离的阻隔,亲情的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乡愁便会越来越浓,逐步上升为一种笼统的故国之恋,一种形而上的对永远精神家园的寻找。
余光中在他的诗歌散文中反复吟唱的就是这种永恒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细腻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听听那冷雨》这篇诗化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金门街、厦门街到金门、厦门到大陆,到整个中国、到美国)、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三轮车时代,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少年的浪漫无忧、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理想和精神家园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画面瑰丽,情趣意浓,古典而又雅致的美景。人生的感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深蓄的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诗者心灵的深处。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在诗中曾唱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是的,中国悠久而博深的文化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也许这就是对他那浓烈而炽热的多情的最好阐释吧。
(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语文》编辑部)
一、 语言优美
《听听那冷雨》语言优美,可谓字字珠玑,美到极致。开篇“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作者从多角度写那冷雨,可观、可听、可感、可想,让人觉得那冷雨那湿气从天到地从现实到梦境到思想蔓延到了人的每寸肌肤,每个细胞、每条神经、几乎无所不在。所以著名作家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雨》文富有音韵美。大量叠词的运用,新奇而大胆,形象而有节奏。写雨形“淋淋漓漓”“滂滂沱沱”“淅淅沥沥”。写雨声“雨敲在粼粼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写雨感“天潮潮地湿湿”“潮潮润润”“凄凄切切”“凉凉甜甜”。嗅雨的动作,“嗅嗅闻闻”“细细嗅嗅”都极富音乐感,把雨从形到意都写活了。谐音辞格的运用又给人事事遐想。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山伞相谐,寄寓着作者无尽的忧思与离愁。短语短句的运用,使雨势急促而富有节奏。如“杏花、春雨、江南”“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节奏变化多端,可诵可歌。
《听听那冷雨》意境优美。它化用古诗句,以古求新、别具一格。“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化用宋代志南和尚《绝句》中的“杖藜扶我过桥东”。“牧童遥指已不再”化用唐代诗人王维的《清明》“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的化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年少时的欢乐无忧,中年的异乡的惆怅,老年的凄苦无奈,都与雨景交融在一起。雨让作者沉静,让作者找到灵魂深处的自己,雨在窗外召唤着那人迷失的灵魂。还有“剑门细雨渭城轻尘”“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通过化用这些古诗句不但增加文章的凝重,还把那古典的神韵、境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好像“古老的中国,浓的化不开的乡愁”都在这句句诗中。此外,修辞方法的运用亦别致而恰当。如将雨比喻成“灰美人”,雨敲击着屋瓦如同用“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化平淡为生动,形象逼真,使雨的形态跃然纸上,耳边仿佛一下奏响了雨的美妙的乐章,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又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一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把瓦写成会说话会弹奏的人,亲切生动,给人无限遐想,又好像在弹奏一场低沉而忧伤的交响乐。
二、 浓烈炽热的感情
乡愁是离开亲人,远离故土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对迢迢千里万里外的故乡人事的追忆,对记忆中故乡自然风物的深切思念。这是一种个人化地域化的乡愁,但如果这种距离的阻隔,亲情的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乡愁便会越来越浓,逐步上升为一种笼统的故国之恋,一种形而上的对永远精神家园的寻找。
余光中在他的诗歌散文中反复吟唱的就是这种永恒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细腻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听听那冷雨》这篇诗化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金门街、厦门街到金门、厦门到大陆,到整个中国、到美国)、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三轮车时代,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少年的浪漫无忧、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理想和精神家园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画面瑰丽,情趣意浓,古典而又雅致的美景。人生的感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深蓄的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诗者心灵的深处。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在诗中曾唱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是的,中国悠久而博深的文化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也许这就是对他那浓烈而炽热的多情的最好阐释吧。
(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语文》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