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船舶运输业的兴起与发展,各类海损事故时有发生。其中,船舶火灾尤为引人关注,其发生比例一直位于前列,其具有扑救困难、损失重大、危害剧大等显著特点。由于现代船舶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涉及到的管路系统越来越多,管路走向布置也趋于复杂化,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船舶整体质量,对于航行安全与稳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文章结合船舶管系设计布局的具体要求,讨论消防管系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并提出了消防管系设计的原则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船舶;管系;消防安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M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123-01
1 导言
火灾是一种对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对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事故。船舶作为水上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复杂的移动建筑。船舶在各种运输状态下,会因为各种热量、火源失控等原因造成船舶发生火灾,由于船上空间狭小、设备及管路相对集中、载有易燃物品,因而扑救条件比陆地上差,人员脱险也较陆地上困难。船舶管系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重要保障,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船舶的安全运行。
2 管系设计布局的具体要求
船舶管系是船舶建造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和工序,对于船舶制造有重大的影响。在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主要应满足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1)经济性要求。在保证管路正常使用的前提下,管子长度尽量短,弯头、管卡数量应尽量少,降低船舶建造成本。
(2)安全性要求。管路应避免布置在振动较大的设备上方,比如压缩机、发电机等;油管应避免布置在高温蒸汽等高温管路及设备上方;管路安装时应满足管系及相连设备管嘴的应力要求,同时也注意到热膨胀对管路受力的影响,在安装时,应考虑管路位移的补偿及布置的灵活性。
(3)维修性要求。保证管路与管路、管路与设备之间有一定的间距,在管路设计阶段就要全面检查管路间距,避免在建造过程中出现碰撞问题。管路中的阀件及控制装置应避开障碍物,并处于易操作维护的范围内;对于较大管路应考虑安装与维修阶段所用的扳手、绞车等移动设备的操作空间。对于消防系统每周检查一次系统设备,查看有无泄漏或机械损坏。消防泵每周利用其测试管线进行启动试验,时间不小于半小时,检查记录消防泵的流量、压头、震动、密封及动力消耗,发现异常进行维修。
(4)工艺可行性。管路布置必须顾及管子零件制造和管路安装工艺的实施,因此,对于管路布置中的管路布置位置、管子弯曲形状和安装程序等,都必须认真地加以考虑。管子零件制造有两个主要工艺环节:弯管和定形校管。这两个环节工艺的繁简,一般取决于管子弯曲形状的复杂程度。因而,管子弯曲形状的选择,应尽可能以最简单的弯头组合,并且弯头的弯曲角度除直角弯外,别弯的弯角度数应取特殊角,如30°、45°、60°。
3 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管系设计原则
3.1 设备配置原则。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各系统设备如舱底、压载、消防泵及舱室喷淋等设备需冗余配置,结合船舶具体的DP要求,以便1套设备因事故失效后另1套设备能在安全返港时保持运行,是系统满足安全返港的前提。
3.2 設备布置原则。系统内相互冗余的设备不应位于同一机械处所内,对需要满足SOLAS安全撤离要求的舱底和消防系统而言,相互冗余的设备还应分区域布置。
3.3 设备供电原则。系统内相互冗余的设备不能由来自同一处所的电源供电,且供电电缆的布置不应受到同一事故的影响。
4 船舶管系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4.1 船舶火灾
船舶火灾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极其巨大,据不完全统计,船舶火灾占海难事故总数的l1%,居第四位,但其所造成的损失则排在所有海难事故之首。当前我国船舶工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平均船龄较大,船舶技术状况较差,探火和灭火设备也比较陈旧落后等等,一旦发生火灾,自救难度很大。因此,做好船舶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造成船舶火灾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明火作业、锅炉、柴油机、未绝热的主、辅机排气管、烟囱火星、电气设备短路及过载、保障船舶安全的电机火花、装卸时的外来火种——另外还有货物自燃起火,危险物品遇水反应或混合反应起火、粉尘爆炸、金属氧化以及静电火花等等。
4.2 管系消防安全问题的处理措施
4.2.1 合理的阀件设计位置
(1)阀件的使用频率及操作空间。在设计及建造阶段必须考虑相关系统中阀件的使用频率及操作空间。如燃油日用系统中,燃油、柴油切换阀组使用频率很高,而控制舱底压载管路的阀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对于操作频率较高的阀应当布置在操作人员容易到达的区域,需预留出较为宽裕的操作空间和通道。另外所有的阀门均应布置在容易操作的区域,除非船型不同,空间有限,才会考虑其特性,如对阀门加延伸感和小轴传动等。
(2)电气设备上方的可拆卸接头。所有蒸汽管、油管、水管和柴油机排气管等,应避免布置在配电板及其它电器设备的上方及后面,并尽量远离配电板周围。油管路还应避免在锅炉、烟道、蒸气管、废气管及消音器的上方通过,不可在上方设置可拆卸接头。在避免上述情况有困难时,则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3)按照各级区域防火敷料的要求。凡通过具有防火区域的管路,均须考虑到敷料厚度因素,避免管路接头埋设在防火敷料之内。管子穿过水密或气密结构处,应采用贯通穿舱件或座板。
4.2.2 抓好应急预案落实,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针对不同船舶种类、人员和气象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策划、组织实施好船舶月度消防训练和演习,并定期进行演练,提高船员处理火灾事故的能力;加大消防经费的投入,购置一批最基本的消防设施,如消防水泵、水带、水枪以及灭火器,利用消防培训所掌握的知识,采取理论与实践的方式,定期组织船员开展消防安全疏散和灭火演练,训练船员正确熟练地掌握所有灭火设备和器材的位置、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船舶发生火灾时的扑救措施和疏散自救方法,强化火灾初期的扑救能力,进一步提升自防自救能力。
4.2.3 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船舶建造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责任,使安全管理落实到人,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只有抓好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消防职能部门应及时督促各船舶企業消防安全制度的有效落实。
4.2.4 船舶消防探测及控制系统
现代化的船舶都设置消防检测控制系统,借助于先进的电子设备通过对火灾的逻辑分析、处理、实现报警、切断以消除火灾的发生,保护船舶操作人员及生产设施的安全。消防探测系统是全自动系统,能自动完成从探测到消防的全过程,采用逻辑方式判断现场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可以准确地辨别出船舶发生火灾的具体位置和实际情况,为迅速处理火灾事故赢得宝贵的时间。
4.2.5 及时治理消防隐患并进行复查
要善于发现船舶消防安全隐患,要求船方认真做好例行的月度安全自查,提高隐患自查自改能力,切实做到不走过场。要认真检查消防管理是否到位,设备有无问题,查隐患的整改情况,查有没有冒险违章操作的行为。对防火重点区域的消防设施、器材、监测报警装置必须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测,并结合本船的情况制定纠正措施,认真组织实施。船舶航运公司就船舶上报的自查结果及纠正整改的情况要进行核查和跟踪,最大可能地提供支持,确保对查出的消防隐患进行及时整改或封闭。
5 结语
总之,管路自身质量及安装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了船舶安全及工作人员安全。这需要船舶设计及质量检验人员对船舶消防安全方面的知识、标准、要求、缺陷隐患等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与掌握,为未来船舶建造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向航.关于船舶管系安装检验要点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7:62-63.
[2] 张锦华,艾镇.船舶管路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船舶;管系;消防安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M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123-01
1 导言
火灾是一种对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对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事故。船舶作为水上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复杂的移动建筑。船舶在各种运输状态下,会因为各种热量、火源失控等原因造成船舶发生火灾,由于船上空间狭小、设备及管路相对集中、载有易燃物品,因而扑救条件比陆地上差,人员脱险也较陆地上困难。船舶管系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重要保障,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船舶的安全运行。
2 管系设计布局的具体要求
船舶管系是船舶建造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和工序,对于船舶制造有重大的影响。在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主要应满足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1)经济性要求。在保证管路正常使用的前提下,管子长度尽量短,弯头、管卡数量应尽量少,降低船舶建造成本。
(2)安全性要求。管路应避免布置在振动较大的设备上方,比如压缩机、发电机等;油管应避免布置在高温蒸汽等高温管路及设备上方;管路安装时应满足管系及相连设备管嘴的应力要求,同时也注意到热膨胀对管路受力的影响,在安装时,应考虑管路位移的补偿及布置的灵活性。
(3)维修性要求。保证管路与管路、管路与设备之间有一定的间距,在管路设计阶段就要全面检查管路间距,避免在建造过程中出现碰撞问题。管路中的阀件及控制装置应避开障碍物,并处于易操作维护的范围内;对于较大管路应考虑安装与维修阶段所用的扳手、绞车等移动设备的操作空间。对于消防系统每周检查一次系统设备,查看有无泄漏或机械损坏。消防泵每周利用其测试管线进行启动试验,时间不小于半小时,检查记录消防泵的流量、压头、震动、密封及动力消耗,发现异常进行维修。
(4)工艺可行性。管路布置必须顾及管子零件制造和管路安装工艺的实施,因此,对于管路布置中的管路布置位置、管子弯曲形状和安装程序等,都必须认真地加以考虑。管子零件制造有两个主要工艺环节:弯管和定形校管。这两个环节工艺的繁简,一般取决于管子弯曲形状的复杂程度。因而,管子弯曲形状的选择,应尽可能以最简单的弯头组合,并且弯头的弯曲角度除直角弯外,别弯的弯角度数应取特殊角,如30°、45°、60°。
3 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管系设计原则
3.1 设备配置原则。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各系统设备如舱底、压载、消防泵及舱室喷淋等设备需冗余配置,结合船舶具体的DP要求,以便1套设备因事故失效后另1套设备能在安全返港时保持运行,是系统满足安全返港的前提。
3.2 設备布置原则。系统内相互冗余的设备不应位于同一机械处所内,对需要满足SOLAS安全撤离要求的舱底和消防系统而言,相互冗余的设备还应分区域布置。
3.3 设备供电原则。系统内相互冗余的设备不能由来自同一处所的电源供电,且供电电缆的布置不应受到同一事故的影响。
4 船舶管系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4.1 船舶火灾
船舶火灾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极其巨大,据不完全统计,船舶火灾占海难事故总数的l1%,居第四位,但其所造成的损失则排在所有海难事故之首。当前我国船舶工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平均船龄较大,船舶技术状况较差,探火和灭火设备也比较陈旧落后等等,一旦发生火灾,自救难度很大。因此,做好船舶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造成船舶火灾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明火作业、锅炉、柴油机、未绝热的主、辅机排气管、烟囱火星、电气设备短路及过载、保障船舶安全的电机火花、装卸时的外来火种——另外还有货物自燃起火,危险物品遇水反应或混合反应起火、粉尘爆炸、金属氧化以及静电火花等等。
4.2 管系消防安全问题的处理措施
4.2.1 合理的阀件设计位置
(1)阀件的使用频率及操作空间。在设计及建造阶段必须考虑相关系统中阀件的使用频率及操作空间。如燃油日用系统中,燃油、柴油切换阀组使用频率很高,而控制舱底压载管路的阀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对于操作频率较高的阀应当布置在操作人员容易到达的区域,需预留出较为宽裕的操作空间和通道。另外所有的阀门均应布置在容易操作的区域,除非船型不同,空间有限,才会考虑其特性,如对阀门加延伸感和小轴传动等。
(2)电气设备上方的可拆卸接头。所有蒸汽管、油管、水管和柴油机排气管等,应避免布置在配电板及其它电器设备的上方及后面,并尽量远离配电板周围。油管路还应避免在锅炉、烟道、蒸气管、废气管及消音器的上方通过,不可在上方设置可拆卸接头。在避免上述情况有困难时,则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3)按照各级区域防火敷料的要求。凡通过具有防火区域的管路,均须考虑到敷料厚度因素,避免管路接头埋设在防火敷料之内。管子穿过水密或气密结构处,应采用贯通穿舱件或座板。
4.2.2 抓好应急预案落实,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针对不同船舶种类、人员和气象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策划、组织实施好船舶月度消防训练和演习,并定期进行演练,提高船员处理火灾事故的能力;加大消防经费的投入,购置一批最基本的消防设施,如消防水泵、水带、水枪以及灭火器,利用消防培训所掌握的知识,采取理论与实践的方式,定期组织船员开展消防安全疏散和灭火演练,训练船员正确熟练地掌握所有灭火设备和器材的位置、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船舶发生火灾时的扑救措施和疏散自救方法,强化火灾初期的扑救能力,进一步提升自防自救能力。
4.2.3 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船舶建造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责任,使安全管理落实到人,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只有抓好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消防职能部门应及时督促各船舶企業消防安全制度的有效落实。
4.2.4 船舶消防探测及控制系统
现代化的船舶都设置消防检测控制系统,借助于先进的电子设备通过对火灾的逻辑分析、处理、实现报警、切断以消除火灾的发生,保护船舶操作人员及生产设施的安全。消防探测系统是全自动系统,能自动完成从探测到消防的全过程,采用逻辑方式判断现场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可以准确地辨别出船舶发生火灾的具体位置和实际情况,为迅速处理火灾事故赢得宝贵的时间。
4.2.5 及时治理消防隐患并进行复查
要善于发现船舶消防安全隐患,要求船方认真做好例行的月度安全自查,提高隐患自查自改能力,切实做到不走过场。要认真检查消防管理是否到位,设备有无问题,查隐患的整改情况,查有没有冒险违章操作的行为。对防火重点区域的消防设施、器材、监测报警装置必须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测,并结合本船的情况制定纠正措施,认真组织实施。船舶航运公司就船舶上报的自查结果及纠正整改的情况要进行核查和跟踪,最大可能地提供支持,确保对查出的消防隐患进行及时整改或封闭。
5 结语
总之,管路自身质量及安装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了船舶安全及工作人员安全。这需要船舶设计及质量检验人员对船舶消防安全方面的知识、标准、要求、缺陷隐患等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与掌握,为未来船舶建造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向航.关于船舶管系安装检验要点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7:62-63.
[2] 张锦华,艾镇.船舶管路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