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思维的活跃性和独特性,养成积极探索的好习惯。幼儿好奇心较强,什么东西都想去尝试,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及由此生成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文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生活实践中的案例,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物质世界,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以及探索科学的方法,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一、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幼儿,捕捉幼儿的探究兴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一个偶然的现象,捕捉教育契机,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站起来
小班幼儿经常会把倒下的玩具扶站起来,将书本立起来,而且乐此不疲。我意识到既然幼儿能用各种办法让玩具、书本站起来,那么生活中的其他物品,如牙刷、书、笔、镜框、台历等站起来的方式也很奇妙,会大大方便我们的生活。于是我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站起来”,目标定位于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物品站起来,难点是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借助于辅助材料让物品站起来。
师: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材料,大家看看有些什么?它们想和我们小朋友一样站起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儿第一次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让物品站起来,如水彩笔、图书、相框等,使幼儿获得成功满足感,为进一步探索做好铺垫。
师:还有哪些物品没有站起来,它们也想站起来,谁能帮帮它们呢?
幼儿第二次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借助辅助材料来让剩下的物品站起来。幼儿发现:纸折一下或用积木、大夹子夹住,它就站起来了;鸡蛋可以用玩具或积木搭个架子,它就可以站起来;纸板做个支架就站起來了……最后的讨论中,我将幼儿的探究过程用照片呈现出来,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好办法,在分享中促进幼儿互相学习。
案例分析:本次活动给足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二、将科学教学活动拓展到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
将科学教学活动拓展到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宽松和谐的探索环境,来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
会吃同伴的小蝌蚪
春意盎然,活动室里也处处充满春的气息,在今天的科学活动“认识小蝌蚪”中,我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外形、讲述小蝌蚪的特征……活动结束后,我将小蝌蚪放在自然角,幼儿看到那么多的蝌蚪盛放在自然角里,非常喜欢,他们每天坚持给小蝌蚪换水。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小蝌蚪越来越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自然角,看谁能发现小蝌蚪变少的秘密?一天,升升跑来说:“老师,不得了啦,小蝌蚪吃自己了!”幼儿忽地围上去观察,果真如此,一只大的小蝌蚪,正咬着小同伴的身体,津津有味地吃着……幼儿发出啧啧惊叹声,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小蝌蚪真坏!”“小蝌蚪打架输了。”“小蝌蚪饿了。”……
案例分析:看到这个现象,教师及时和幼儿查阅了小蝌蚪生长的相关资料,原来是因为小蝌蚪不断地长大,水里的养分满足不了它们生长的需要,它们需要食物,因此就出现了吃同伴的现象。此后,幼儿喂养小蝌蚪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渐渐地小蝌蚪长出了小脚,教师引导幼儿给小蝌蚪提供一些石头供它们歇脚,等小蝌蚪的四只脚全长齐了,就组织幼儿将小蝌蚪放进池塘里,让它们去捉害虫。幼儿看到自己饲养的蝌蚪长大了,变成小青蛙回归到大自然,特别开心。教师也随机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让幼儿懂得大自然才是小动物真正的家。
三、在探究周围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强化幼儿的探究兴趣
班级的自然角最贴近幼儿,那些生机勃勃的植物从萌芽、生长到凋谢的过程,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索平台,这对于培养幼儿从小关心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花蔫了
星期一早晨,我发现自然角的君子兰花蔫了,刚想浇水,突然想到:何不借此机会,让幼儿自己发现这一问题,岂不更有教育意义!于是我将这盆花放在醒目位置。妍妍发现了:“老师,花死了!”脸上流露出可惜的神情!于是我问:“君子兰花怎么会这样呢?” 小小说:“因为没有太阳它才死的。”月月说:“不对,是没有浇水,小花太干了。”这时,幼儿才发现密密的叶子下面的土壤都干得开裂了,纷纷说:“老师,我来浇水吧!”我说:“好吧,我们先给小花浇浇水,等到下午,我们再来观察它会有什么变化。”
下午,喝足了水的小花又抬起了头,幼儿为自己的浇水行为感到自豪。转眼间星期五又到了,教师启发道:“明后两天又是双休日了,没人给君子兰花浇水怎么办呢?”幼儿经过激烈的讨论比较之后,选择了毛巾吸水实验,将桶里的水吸到花盆里,保证君子兰花在没有人给它浇水的情况下,好几天也不会干死,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不能帮助小花‘喝’到水呢?下周一再看结果。”
案例分析:我们周围的事物千变万化,稍纵即逝,在培养幼儿有一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睛同时,我们成人也要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素养,引领幼儿仔细观察探索、敢于质疑、持续关注、解决问题,体验深度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四、在“破坏”行为中,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
教师既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光和机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有一颗冷静而宽容的心。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因幼儿的“破坏”行为,导致教师出现不适宜行为,以致磨灭了幼儿刚刚燃起的好奇之火。
好玩的爵士鼓
教师做了一个漂亮的爵士鼓,刚放到小舞台上,就吸引了好奇心特强的阳阳。他开心地玩起了用蛋糕盒做成的爵士鼓,玩了一会儿他把击鼓的棒子朝鼓面一插,插了一个洞,他伸头向洞眼看了看,然后将大小不同的玩具塞进了洞眼里,最后又将鼓棒插在洞里,高兴地拍手说:“这个鼓还能装东西,太好玩了!”
案例分析:好端端的一个爵士鼓,被阳阳小朋友在鼓面上戳了几个洞,很不好看,表面看是一种破坏行为,但透过表面看实质,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真正的动机并非要破坏玩具,而是一种好奇或探究行为,他在感知蛋糕盒软、易破的特点的基础上还能将玩具塞进洞眼里,知道玩具的大小比例及大玩具无法穿透小洞眼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洞眼,并分析洞眼的作用,让幼儿从洞眼的形状、大小感知不同洞眼对人类的不同作用,并为物体设计洞眼,如服装装饰、物体漏水等。可见,教师要把握幼儿生活中类似“破坏”的行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幼儿的行为,并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寻找其中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的发展。
其实,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兴趣点有很多,教师怎样去观察、捕捉到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有价值的内容是最关键的。在这种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经验受到了重视,并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幼儿就会调动所有的积极性和智慧,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与外部环境产生最大的互动,使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获得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
一、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幼儿,捕捉幼儿的探究兴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一个偶然的现象,捕捉教育契机,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站起来
小班幼儿经常会把倒下的玩具扶站起来,将书本立起来,而且乐此不疲。我意识到既然幼儿能用各种办法让玩具、书本站起来,那么生活中的其他物品,如牙刷、书、笔、镜框、台历等站起来的方式也很奇妙,会大大方便我们的生活。于是我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站起来”,目标定位于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物品站起来,难点是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借助于辅助材料让物品站起来。
师: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材料,大家看看有些什么?它们想和我们小朋友一样站起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儿第一次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让物品站起来,如水彩笔、图书、相框等,使幼儿获得成功满足感,为进一步探索做好铺垫。
师:还有哪些物品没有站起来,它们也想站起来,谁能帮帮它们呢?
幼儿第二次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借助辅助材料来让剩下的物品站起来。幼儿发现:纸折一下或用积木、大夹子夹住,它就站起来了;鸡蛋可以用玩具或积木搭个架子,它就可以站起来;纸板做个支架就站起來了……最后的讨论中,我将幼儿的探究过程用照片呈现出来,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好办法,在分享中促进幼儿互相学习。
案例分析:本次活动给足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二、将科学教学活动拓展到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
将科学教学活动拓展到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宽松和谐的探索环境,来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
会吃同伴的小蝌蚪
春意盎然,活动室里也处处充满春的气息,在今天的科学活动“认识小蝌蚪”中,我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外形、讲述小蝌蚪的特征……活动结束后,我将小蝌蚪放在自然角,幼儿看到那么多的蝌蚪盛放在自然角里,非常喜欢,他们每天坚持给小蝌蚪换水。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小蝌蚪越来越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自然角,看谁能发现小蝌蚪变少的秘密?一天,升升跑来说:“老师,不得了啦,小蝌蚪吃自己了!”幼儿忽地围上去观察,果真如此,一只大的小蝌蚪,正咬着小同伴的身体,津津有味地吃着……幼儿发出啧啧惊叹声,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小蝌蚪真坏!”“小蝌蚪打架输了。”“小蝌蚪饿了。”……
案例分析:看到这个现象,教师及时和幼儿查阅了小蝌蚪生长的相关资料,原来是因为小蝌蚪不断地长大,水里的养分满足不了它们生长的需要,它们需要食物,因此就出现了吃同伴的现象。此后,幼儿喂养小蝌蚪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渐渐地小蝌蚪长出了小脚,教师引导幼儿给小蝌蚪提供一些石头供它们歇脚,等小蝌蚪的四只脚全长齐了,就组织幼儿将小蝌蚪放进池塘里,让它们去捉害虫。幼儿看到自己饲养的蝌蚪长大了,变成小青蛙回归到大自然,特别开心。教师也随机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让幼儿懂得大自然才是小动物真正的家。
三、在探究周围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强化幼儿的探究兴趣
班级的自然角最贴近幼儿,那些生机勃勃的植物从萌芽、生长到凋谢的过程,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索平台,这对于培养幼儿从小关心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花蔫了
星期一早晨,我发现自然角的君子兰花蔫了,刚想浇水,突然想到:何不借此机会,让幼儿自己发现这一问题,岂不更有教育意义!于是我将这盆花放在醒目位置。妍妍发现了:“老师,花死了!”脸上流露出可惜的神情!于是我问:“君子兰花怎么会这样呢?” 小小说:“因为没有太阳它才死的。”月月说:“不对,是没有浇水,小花太干了。”这时,幼儿才发现密密的叶子下面的土壤都干得开裂了,纷纷说:“老师,我来浇水吧!”我说:“好吧,我们先给小花浇浇水,等到下午,我们再来观察它会有什么变化。”
下午,喝足了水的小花又抬起了头,幼儿为自己的浇水行为感到自豪。转眼间星期五又到了,教师启发道:“明后两天又是双休日了,没人给君子兰花浇水怎么办呢?”幼儿经过激烈的讨论比较之后,选择了毛巾吸水实验,将桶里的水吸到花盆里,保证君子兰花在没有人给它浇水的情况下,好几天也不会干死,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不能帮助小花‘喝’到水呢?下周一再看结果。”
案例分析:我们周围的事物千变万化,稍纵即逝,在培养幼儿有一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睛同时,我们成人也要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素养,引领幼儿仔细观察探索、敢于质疑、持续关注、解决问题,体验深度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四、在“破坏”行为中,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
教师既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光和机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有一颗冷静而宽容的心。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因幼儿的“破坏”行为,导致教师出现不适宜行为,以致磨灭了幼儿刚刚燃起的好奇之火。
好玩的爵士鼓
教师做了一个漂亮的爵士鼓,刚放到小舞台上,就吸引了好奇心特强的阳阳。他开心地玩起了用蛋糕盒做成的爵士鼓,玩了一会儿他把击鼓的棒子朝鼓面一插,插了一个洞,他伸头向洞眼看了看,然后将大小不同的玩具塞进了洞眼里,最后又将鼓棒插在洞里,高兴地拍手说:“这个鼓还能装东西,太好玩了!”
案例分析:好端端的一个爵士鼓,被阳阳小朋友在鼓面上戳了几个洞,很不好看,表面看是一种破坏行为,但透过表面看实质,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真正的动机并非要破坏玩具,而是一种好奇或探究行为,他在感知蛋糕盒软、易破的特点的基础上还能将玩具塞进洞眼里,知道玩具的大小比例及大玩具无法穿透小洞眼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洞眼,并分析洞眼的作用,让幼儿从洞眼的形状、大小感知不同洞眼对人类的不同作用,并为物体设计洞眼,如服装装饰、物体漏水等。可见,教师要把握幼儿生活中类似“破坏”的行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幼儿的行为,并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寻找其中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的发展。
其实,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兴趣点有很多,教师怎样去观察、捕捉到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有价值的内容是最关键的。在这种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经验受到了重视,并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幼儿就会调动所有的积极性和智慧,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与外部环境产生最大的互动,使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获得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