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第六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22-23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主题是“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议题涉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等。此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2019年的两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认真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扎扎实实做好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关鍵词】 第六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会议;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
我国艺术学学科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在2011年已经成为了与文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并列的一个大学科门类,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如此快速的发展其实是国家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使然。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背景下,探讨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构、具体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当务之急的事情。第六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22-23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主题是“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议题涉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等,主要采取大会主题发言、专家报告、圆桌讨论以及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参会单位有74所高校,参会人数240余人。此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2019年的两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认真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扎扎实实做好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
艺术学科以往被看作是“技能学科”,技能学科的课程实施大体是以艺术表现活动或实用制作活动为主的。[1]7艺术学科是技能学科的这种认识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中小学、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课堂上体现出来,突出表现为“重技轻道”。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志明谈到:“截取西方美术或者我们国家曾经历史上出现的一点技术,从‘大一’教到‘大四’,‘研一’教到‘研三’,这种课堂教学现象是存在的。四川音乐学院一位在读硕士研究生赵紫亮指出,当下各大艺术高校培养出的大部分艺术学科研究生包括本科生,都对艺术创作中高超的技法拥有普遍的追求。一些学校重技轻道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很容易把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成拥有艺术技能的技工,从而让研究生失去了对艺术再探索的意识。四川大学的黄宗贤在发言中指出:“艺术家首先是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代表,而不是游离于知识分子之外的工匠群体,不能因为艺术有实践的性质而有另类标准,特别是艺术研究,具有人文学术研究的共性。如果只讲艺术的特殊性而忽略共性,是有问题的。所以,一定要懂得尊重基本的学术规范。这个学术规范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南京艺术学院、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委员、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指导委员夏燕靖指出:“艺术学科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还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大类学科的课程体系简单甚至僵化、课程内容重复而滞后、课程结构比例不当,以及对隐性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够、研究生课程本科化等问题。”东南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副主席李蓓蕾,南昌大学沈鲁等指出:今天,许多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本科化,课程建设特色不鲜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后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姚云指出: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扩招导致追求招生规模而学科增长点不明晰问题,课程设置要从服务需求、如何提高培养质量等方面思考。笔者认为,今天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还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有的学校的艺术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技术上也没有比本科进步多少,研究能力也有限。究其原因,一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艺术学科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高校本应引领世界的科技发展,但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滞后于今天的科技变革带来的教育观念变革;二是,的确有一部分学校艺术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重描摹的技能训练,轻学术素养的养成。以美术学学科为例,现在有的学校的技术训练都是快餐式的,画照片,轻“师法自然”的训练、轻人体结构表现的基本功训练,即使是外出写生,又有多少人理解了写生和师法自然的关系?笔者想说,“师法自然”并不能和描摹自然等同。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主席谢建明教授指出:“2019年3月4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学艺术届联盟会议上强调了新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艺术创作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习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艺术学科发展的方向。”所以,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
二、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
与会专家中有的强调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课程的设置,突出艺术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从艺术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跨界方面来思考课程的宏观架构。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赵娟强调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要有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河南大学张自然从艺术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谈起,涉及艺术学学科门类下面的美术、设计、音乐、艺术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培养的研究生都有艺术的创作、制作、展演、管理、交流等问题,都涉及艺术作品为谁创作、创作与展演的内容是什么,以及通过怎样的手段和形式将作品呈现的问题。张自然强调了“文化艺术政策研读”和走到人民的生活中去采风的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中国戏曲学院刘三平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书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学的理论”,提倡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或者关联性出发,思考艺术学学科理论建设和课程建设。深圳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黄永健谈到“政治艺术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其所谈课程设置很具体。黄永健认为即使是艺术类的学生,走到社会也很有可能从政。传统的政治是理性和冰冷的,有时候也是很残酷的社会行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使本国政治为他国理解,就必须运用艺术的手段和方法,对政治进行升华和转换。在黄永健看来,艺术课程是政治教化的工具之一。 有的学者侧重从艺术是精神生产的视角来认识艺术从创作到传播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黄宗贤谈到了今天的艺术生产的特点:一是艺术从私密化空间、体制化空间进入到了公共城市空间、乡镇空间、大众的精神空间;二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是技术构成的视觉样式,但是今天是反视觉法则、非审美化、非物质化策略;三是今天的艺术生产机制是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赞助人、观众互动合作机制;四是媒介的变化,从传统手工变为新兴媒介,而且,新兴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黄宗贤说: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的塑造,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力求感性与理性的并重、观念与技术并重、人性与智性的并重、根据黄宗贤的发言可知,课程体系建构也应从这三个力求方面进行思考。重庆师范大学孟东方校长谈到构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从中也可以看出重庆师范大学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版块,建构理念是感性与理性并重的。
有的学者从艺术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领域来看艺术学理论框架体系、知识内容体系以及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关系。王文章曾写过《中国艺术学的当代艺术构建》一文,文中指出早在1922年商务印书馆的一本译著《艺术学大纲》(日本黑田鹏信著、俞寄凡译)使用过“艺术学”这一学科称谓之后,国内一些学者如宗白华、张泽厚等相继在文中使用过“艺术学”。[2]1-7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今天与会的学者看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分,但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国家课程今年才开始思考,到现在还没有发布。夏燕靖强调社会课程或者地方课程,要根据各个学校所在地方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建设;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学科建设特色为基础建设的课程。顾平教授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谈及,提出“N+”模式的重要性,即考虑到大综合和分项科目任选方案。艺术涵盖很多门类,“大综合”是指史、论、评课程,不把其设置按照学科进行划分,比如:艺术史的“N+”模式中,“N”是把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史料学、史料研读、史料方法论结合;“小综合”,即“艺术史+艺术鉴赏+非遗文化艺术保护”,也可以让学生的学术研究从实践考察入手,比如:从古画复原的动手中学习。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赵崇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主编刘剑等指出:艺术学科研究生基础理论设计、艺术学理论部分的课程内容的梳理亟待重视。艺术学理论通常是三大板块:史、论、评。赵崇华指出,要树立回归艺术本质的大艺术观,要有宏观的视野与多维的艺术史观,把握时代主流艺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构成了艺术学理论体系。刘剑认为“大艺术史”能不能写出来是考验艺术学理论学科存在与否的关键,艺术批评史的书写是三大板块里面最薄弱的,与艺术史的书写有极大的关系。文艺学和美学的典型书写模式是以艺术作品为中心,应该是以艺术为中心。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秘书长蒋文博指出: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从艺术学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个起点开始讨论。讨论作品的时候,我们研究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我们怎么讨论这个作品,这是对话语体系进行的研究,20世纪90年在西方发生了很重要的“语言学转向”,20世纪90年代后又发生了影响中国的另外一个转向叫“图像学转向”。艺术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还是图像?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元语言和元图像的关系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建构艺术学科理论课程体系前需要多方论证和求解的。
三、从社会发展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
早在20世纪20年代,课程论方面的专家博比特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与社会条件有着特殊的联系。”[3]7此次会议上,与会很多学者在谈到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都谈到了社会条件(此处为“社会发展”之意)与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问题。
面对科技进步,赵娟讲到: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即将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要以人工智能艺术学科为抓手,为传统艺术学科提供新的增长点,重庆高校的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如何与重庆本土的设计业、制造业、服务业联合攻关,探索重庆智能设计的新路子,这是重庆迫切需要的。张引分享了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设计学课程教学、学科研究如何围绕海南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黎苗族文化等,将艺术创作、文化创意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的。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罗晓欢,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罗画画分别从教师和在读研究生的视角分享了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南民间美术”课程建设的特色。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副主席魏小杰分享了其慕课“山西彩塑”课程的研发与探索过程;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艺术学科研究教育联盟副主席桂宇晖强调把握学科动态和前沿的科学问题在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重要性及方法。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曾敏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十年是5G的时代,个人移动互联终端3D作品会大幅度增加,“视觉传达”不只是为了可识别,而是帮助体验,视觉传达向视觉沟通转变,平面的视觉设计会向多维的视觉表现拓展,所以,艺术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新的变化再进行思考。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宏鹏的发言,具体谈到了“数字影像”课程在艺术大类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院长庚钟银的报告具体从“创意纪录片”课程教学实践来谈课程如何以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与现实社会中人的精神发生关联的方式来进行。西安音乐学院一位硕士研究生代发言,从“VR技术在艺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谈具体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问题。
全球背景下,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运冬教授站在国际交流、国家文化战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来反思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模式——CPAP模式,C代表文化主体、核心课程,P代表学术培养、国际项目,A代表学术成果、学术能力,P代表学术过程、职业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丁方教授谈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基于“艺术技术学”一流学科建设平台,以“艺术+科学”为理念,以培养我国文化产业急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实施方面的举措,并借鉴国际前沿研究与最新案例,提出了艺术品修复实验室、情景体验智慧教室/博物馆一体化构建的设想等。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陈熙微谈了技术与国家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挖掘并重的课程价值體系建设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张雪荣分享了“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以及研究生学位政策”,指出课程特色建设要立足于尊重学生个性、尊重艺术本体性、艺术本质的创造性等方面。曲阜师范大学高云龙教授对日本早稻田大学艺术学与美术史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做了介绍,并总结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从教走向学,二是从传授到体验,三是从书本走向生活,四是从规训到自主。 四、以专业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
泰勒的课程理论告诉我们,从事课程编制需要确定教育目标,思考为学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如何组织实施这些教育经验以及教学评价。与会学者们强调艺术学科研究生应具备对未来社会需求,以及当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和研究的能力,也要具备专业素养。以专业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是艺术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在黄宗贤看来,艺术研究生的素质构成:一是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二是丰富的人文素养;三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四是创新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主席梁玖做了《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实现的五重指标与价值》专题报告,分析了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的逻辑起点,并从艺术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五种能力来看课程及其建构的价值。
在研究生研究能力的训练方面,苏州大学陈正俊副教授指出了纯理论对研究生成长的精神塑造作用。丁方认为首先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一流学科建设,参与导师的国家课题研究,以此为抓手,促使研究生们真正地进入“研究”状态,切实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提出艺术学科硕博论文写作四要点,以期按照这四点来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思维。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任、艺游学研究院院长胡俊致力于直觉的逻辑方面的研究,指出基于“3P”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开题模板与指导方法。“3P”是“probability”“plausibility”“possibility”的缩写,分别是“必然之可能”“或然之可能”“前所未有之可能”的意思,胡俊指出艺术本位研究目前来讲在方法论上还有待加强,通过分享其主持的让“盲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项目以及盲人和明眼人都能阅读的绘本创作实验项目,让与会者了解其训练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苏永刚、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系罗力教授分别报告了四川美术学院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建设和对论文、作品质量保障体系等建设的重视,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术能力的切实训练。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方面,哈尔滨音乐学院马卫星教授指出,艺术学理论学科有部分课程建设可借鉴经济学领域的整合同化理论,具有跨文化、跨学科属性的课程建设也是有必要的,如艺术的认知神经科学、艺术图像学、艺术博物馆学、艺术考古学等课程开设。
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训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创作)等。中国传媒大学马谛教授强调艺术高校研究生“有声语言艺术素养”培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古棕教授从写实油画教学实施来看研究生的专业思维训练,最主要是训练研究生学习这一门技术的程序、规范方法以及艺术认知的态度与方式。青岛科技大学薛红艳教授从分析波兰大学、琴斯托霍瓦教育大学的毕业设计课程入手,指出研究生面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如策展、观展等课程来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谢仁敏教授分析了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理论能力或者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学术能力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方法论意识的培养,以此思考课程的设置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院教育联盟秘书长任也韵分享了以“关键词提炼、分解主题词”并做描述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理论思维的树状模式之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范式。与会许多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就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具体课程设置谈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生李晓菲谈了开设“艺术学科研究生学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生张为民报告了校外课程开发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等。
最后要说一说的是此次会议上感人的一幕。闭幕式上,获得过中国音乐“金钟奖”最高奖及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荣誉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任洁副教授演奏了一首精彩绝伦的古筝曲《箜篌引》。一曲之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位学古筝的本科生因见到了自己心中敬重的才女老师,喜极而泣。主持人梁玖见此说道:“联盟学术会议就是一场人文教育风景的自然展现,无论是针对本科生还是硕士、博士生,如何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心中有敬畏、学术有信仰、灵魂有寄托的人,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这就是艺术教育的目标。”通过这一幕,足见艺术学科研究生拥有藝术专业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魅力,也足见以专业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性。的确,会议期间,不仅有参会师生的才艺表演、圆桌讨论,也有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领导与师生为会议召开举行的专场音乐会,充分展示了音乐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成果。
【关鍵词】 第六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会议;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
我国艺术学学科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在2011年已经成为了与文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并列的一个大学科门类,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如此快速的发展其实是国家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使然。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背景下,探讨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构、具体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当务之急的事情。第六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22-23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主题是“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议题涉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等,主要采取大会主题发言、专家报告、圆桌讨论以及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参会单位有74所高校,参会人数240余人。此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2019年的两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认真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扎扎实实做好艺术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
艺术学科以往被看作是“技能学科”,技能学科的课程实施大体是以艺术表现活动或实用制作活动为主的。[1]7艺术学科是技能学科的这种认识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中小学、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课堂上体现出来,突出表现为“重技轻道”。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志明谈到:“截取西方美术或者我们国家曾经历史上出现的一点技术,从‘大一’教到‘大四’,‘研一’教到‘研三’,这种课堂教学现象是存在的。四川音乐学院一位在读硕士研究生赵紫亮指出,当下各大艺术高校培养出的大部分艺术学科研究生包括本科生,都对艺术创作中高超的技法拥有普遍的追求。一些学校重技轻道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很容易把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成拥有艺术技能的技工,从而让研究生失去了对艺术再探索的意识。四川大学的黄宗贤在发言中指出:“艺术家首先是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代表,而不是游离于知识分子之外的工匠群体,不能因为艺术有实践的性质而有另类标准,特别是艺术研究,具有人文学术研究的共性。如果只讲艺术的特殊性而忽略共性,是有问题的。所以,一定要懂得尊重基本的学术规范。这个学术规范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南京艺术学院、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委员、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指导委员夏燕靖指出:“艺术学科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还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大类学科的课程体系简单甚至僵化、课程内容重复而滞后、课程结构比例不当,以及对隐性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够、研究生课程本科化等问题。”东南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副主席李蓓蕾,南昌大学沈鲁等指出:今天,许多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本科化,课程建设特色不鲜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后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姚云指出: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扩招导致追求招生规模而学科增长点不明晰问题,课程设置要从服务需求、如何提高培养质量等方面思考。笔者认为,今天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还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有的学校的艺术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技术上也没有比本科进步多少,研究能力也有限。究其原因,一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艺术学科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高校本应引领世界的科技发展,但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滞后于今天的科技变革带来的教育观念变革;二是,的确有一部分学校艺术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重描摹的技能训练,轻学术素养的养成。以美术学学科为例,现在有的学校的技术训练都是快餐式的,画照片,轻“师法自然”的训练、轻人体结构表现的基本功训练,即使是外出写生,又有多少人理解了写生和师法自然的关系?笔者想说,“师法自然”并不能和描摹自然等同。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主席谢建明教授指出:“2019年3月4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学艺术届联盟会议上强调了新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艺术创作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习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艺术学科发展的方向。”所以,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
二、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
与会专家中有的强调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课程的设置,突出艺术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从艺术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跨界方面来思考课程的宏观架构。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赵娟强调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要有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河南大学张自然从艺术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谈起,涉及艺术学学科门类下面的美术、设计、音乐、艺术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培养的研究生都有艺术的创作、制作、展演、管理、交流等问题,都涉及艺术作品为谁创作、创作与展演的内容是什么,以及通过怎样的手段和形式将作品呈现的问题。张自然强调了“文化艺术政策研读”和走到人民的生活中去采风的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中国戏曲学院刘三平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书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学的理论”,提倡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或者关联性出发,思考艺术学学科理论建设和课程建设。深圳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黄永健谈到“政治艺术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其所谈课程设置很具体。黄永健认为即使是艺术类的学生,走到社会也很有可能从政。传统的政治是理性和冰冷的,有时候也是很残酷的社会行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使本国政治为他国理解,就必须运用艺术的手段和方法,对政治进行升华和转换。在黄永健看来,艺术课程是政治教化的工具之一。 有的学者侧重从艺术是精神生产的视角来认识艺术从创作到传播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黄宗贤谈到了今天的艺术生产的特点:一是艺术从私密化空间、体制化空间进入到了公共城市空间、乡镇空间、大众的精神空间;二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是技术构成的视觉样式,但是今天是反视觉法则、非审美化、非物质化策略;三是今天的艺术生产机制是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赞助人、观众互动合作机制;四是媒介的变化,从传统手工变为新兴媒介,而且,新兴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黄宗贤说: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的塑造,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力求感性与理性的并重、观念与技术并重、人性与智性的并重、根据黄宗贤的发言可知,课程体系建构也应从这三个力求方面进行思考。重庆师范大学孟东方校长谈到构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从中也可以看出重庆师范大学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版块,建构理念是感性与理性并重的。
有的学者从艺术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领域来看艺术学理论框架体系、知识内容体系以及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关系。王文章曾写过《中国艺术学的当代艺术构建》一文,文中指出早在1922年商务印书馆的一本译著《艺术学大纲》(日本黑田鹏信著、俞寄凡译)使用过“艺术学”这一学科称谓之后,国内一些学者如宗白华、张泽厚等相继在文中使用过“艺术学”。[2]1-7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今天与会的学者看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分,但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国家课程今年才开始思考,到现在还没有发布。夏燕靖强调社会课程或者地方课程,要根据各个学校所在地方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建设;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学科建设特色为基础建设的课程。顾平教授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谈及,提出“N+”模式的重要性,即考虑到大综合和分项科目任选方案。艺术涵盖很多门类,“大综合”是指史、论、评课程,不把其设置按照学科进行划分,比如:艺术史的“N+”模式中,“N”是把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史料学、史料研读、史料方法论结合;“小综合”,即“艺术史+艺术鉴赏+非遗文化艺术保护”,也可以让学生的学术研究从实践考察入手,比如:从古画复原的动手中学习。四川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赵崇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主编刘剑等指出:艺术学科研究生基础理论设计、艺术学理论部分的课程内容的梳理亟待重视。艺术学理论通常是三大板块:史、论、评。赵崇华指出,要树立回归艺术本质的大艺术观,要有宏观的视野与多维的艺术史观,把握时代主流艺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构成了艺术学理论体系。刘剑认为“大艺术史”能不能写出来是考验艺术学理论学科存在与否的关键,艺术批评史的书写是三大板块里面最薄弱的,与艺术史的书写有极大的关系。文艺学和美学的典型书写模式是以艺术作品为中心,应该是以艺术为中心。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秘书长蒋文博指出: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从艺术学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个起点开始讨论。讨论作品的时候,我们研究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我们怎么讨论这个作品,这是对话语体系进行的研究,20世纪90年在西方发生了很重要的“语言学转向”,20世纪90年代后又发生了影响中国的另外一个转向叫“图像学转向”。艺术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还是图像?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元语言和元图像的关系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建构艺术学科理论课程体系前需要多方论证和求解的。
三、从社会发展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
早在20世纪20年代,课程论方面的专家博比特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与社会条件有着特殊的联系。”[3]7此次会议上,与会很多学者在谈到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都谈到了社会条件(此处为“社会发展”之意)与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问题。
面对科技进步,赵娟讲到: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即将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要以人工智能艺术学科为抓手,为传统艺术学科提供新的增长点,重庆高校的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如何与重庆本土的设计业、制造业、服务业联合攻关,探索重庆智能设计的新路子,这是重庆迫切需要的。张引分享了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设计学课程教学、学科研究如何围绕海南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黎苗族文化等,将艺术创作、文化创意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的。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罗晓欢,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罗画画分别从教师和在读研究生的视角分享了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南民间美术”课程建设的特色。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副主席魏小杰分享了其慕课“山西彩塑”课程的研发与探索过程;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艺术学科研究教育联盟副主席桂宇晖强调把握学科动态和前沿的科学问题在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重要性及方法。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曾敏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十年是5G的时代,个人移动互联终端3D作品会大幅度增加,“视觉传达”不只是为了可识别,而是帮助体验,视觉传达向视觉沟通转变,平面的视觉设计会向多维的视觉表现拓展,所以,艺术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新的变化再进行思考。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宏鹏的发言,具体谈到了“数字影像”课程在艺术大类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院长庚钟银的报告具体从“创意纪录片”课程教学实践来谈课程如何以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与现实社会中人的精神发生关联的方式来进行。西安音乐学院一位硕士研究生代发言,从“VR技术在艺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谈具体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问题。
全球背景下,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运冬教授站在国际交流、国家文化战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来反思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模式——CPAP模式,C代表文化主体、核心课程,P代表学术培养、国际项目,A代表学术成果、学术能力,P代表学术过程、职业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丁方教授谈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基于“艺术技术学”一流学科建设平台,以“艺术+科学”为理念,以培养我国文化产业急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实施方面的举措,并借鉴国际前沿研究与最新案例,提出了艺术品修复实验室、情景体验智慧教室/博物馆一体化构建的设想等。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陈熙微谈了技术与国家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挖掘并重的课程价值體系建设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张雪荣分享了“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以及研究生学位政策”,指出课程特色建设要立足于尊重学生个性、尊重艺术本体性、艺术本质的创造性等方面。曲阜师范大学高云龙教授对日本早稻田大学艺术学与美术史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做了介绍,并总结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从教走向学,二是从传授到体验,三是从书本走向生活,四是从规训到自主。 四、以专业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
泰勒的课程理论告诉我们,从事课程编制需要确定教育目标,思考为学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如何组织实施这些教育经验以及教学评价。与会学者们强调艺术学科研究生应具备对未来社会需求,以及当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和研究的能力,也要具备专业素养。以专业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是艺术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在黄宗贤看来,艺术研究生的素质构成:一是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二是丰富的人文素养;三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四是创新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主席梁玖做了《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实现的五重指标与价值》专题报告,分析了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的逻辑起点,并从艺术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五种能力来看课程及其建构的价值。
在研究生研究能力的训练方面,苏州大学陈正俊副教授指出了纯理论对研究生成长的精神塑造作用。丁方认为首先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一流学科建设,参与导师的国家课题研究,以此为抓手,促使研究生们真正地进入“研究”状态,切实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提出艺术学科硕博论文写作四要点,以期按照这四点来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思维。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任、艺游学研究院院长胡俊致力于直觉的逻辑方面的研究,指出基于“3P”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开题模板与指导方法。“3P”是“probability”“plausibility”“possibility”的缩写,分别是“必然之可能”“或然之可能”“前所未有之可能”的意思,胡俊指出艺术本位研究目前来讲在方法论上还有待加强,通过分享其主持的让“盲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项目以及盲人和明眼人都能阅读的绘本创作实验项目,让与会者了解其训练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苏永刚、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系罗力教授分别报告了四川美术学院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建设和对论文、作品质量保障体系等建设的重视,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术能力的切实训练。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方面,哈尔滨音乐学院马卫星教授指出,艺术学理论学科有部分课程建设可借鉴经济学领域的整合同化理论,具有跨文化、跨学科属性的课程建设也是有必要的,如艺术的认知神经科学、艺术图像学、艺术博物馆学、艺术考古学等课程开设。
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训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创作)等。中国传媒大学马谛教授强调艺术高校研究生“有声语言艺术素养”培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古棕教授从写实油画教学实施来看研究生的专业思维训练,最主要是训练研究生学习这一门技术的程序、规范方法以及艺术认知的态度与方式。青岛科技大学薛红艳教授从分析波兰大学、琴斯托霍瓦教育大学的毕业设计课程入手,指出研究生面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如策展、观展等课程来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谢仁敏教授分析了艺术管理类研究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理论能力或者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学术能力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方法论意识的培养,以此思考课程的设置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院教育联盟秘书长任也韵分享了以“关键词提炼、分解主题词”并做描述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理论思维的树状模式之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范式。与会许多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就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具体课程设置谈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生李晓菲谈了开设“艺术学科研究生学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生张为民报告了校外课程开发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等。
最后要说一说的是此次会议上感人的一幕。闭幕式上,获得过中国音乐“金钟奖”最高奖及中国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荣誉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任洁副教授演奏了一首精彩绝伦的古筝曲《箜篌引》。一曲之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位学古筝的本科生因见到了自己心中敬重的才女老师,喜极而泣。主持人梁玖见此说道:“联盟学术会议就是一场人文教育风景的自然展现,无论是针对本科生还是硕士、博士生,如何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心中有敬畏、学术有信仰、灵魂有寄托的人,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这就是艺术教育的目标。”通过这一幕,足见艺术学科研究生拥有藝术专业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魅力,也足见以专业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性。的确,会议期间,不仅有参会师生的才艺表演、圆桌讨论,也有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领导与师生为会议召开举行的专场音乐会,充分展示了音乐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