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精神理念,像醇美的酒的飨宴,给世人期盼的心灵带来良多的欣喜、梦想和陶醉。在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全球化语境中,人类的欲望开始无节制的膨胀,城市的功能异化了,城市的人文精神退化了,城市的魂游离了。城市的怪模怪样不可理喻,让人类的理性和智慧蒙羞。但人类的伟大也在于其能在理性和智慧光芒的浸润中,自觉地痛定思痛,悬崖勒马。于是,在21世纪走过头十年的历史节点处,在人类面临being or not being的历史转折关头,和着黄浦江的涛声与两岸令人隐隐焦虑的不夜的璀璨,一个黄钟大吕之音,撞击出警世的宣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一个设计师、一个设计教育工作者,如果在“人类的尺度(human scale)”上,还能耿耿于设计的责任、教育的担当、生活的忠诚,必然会在世博会狂欢的热浪裹挟中,经历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体验、思考的历程。梦想是玫瑰色的期待;体验是对这个“期待”被还原成真实后的亲历亲为的感觉;思考则是在梦想与体验的冲突对决中对“问题”的“在场”挖掘及未来指向的探索。
一、梦想
今日世界,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对立性存在的现实叙事框架,激发着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冲动。人类以绝对支配者的姿态,以越来越多的“伪规划”、“伪设计”,急功近利地把城市逼入反美学、反个性、反文化、反历史、反生态、反持续发展的泥潭。城市似乎离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越来越远。终于,城市发展的现状迫使人类不得不向理性回归,呼喊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肺腑之音。于是,我们梦想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至少会在如下诸方面给人类未来城市生活以启示:
其一,城市是一个能自由呼吸的生命系统。
作为自然系统的存在,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形态、特征、气质等等,都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而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呈现或一意孤行的一枝独秀;宏观的看,城市又是其赖以生长的本土自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春夏秋冬,风雨晦暝,草长莺飞,虫孑鸟兽,无不息息相关。
作为文化系统的存在,城市必然要担负起传承文化、融合文化、涵养文化、创造文化的责任。在人类文明的底色上,“不同”、个性、风格、特色、可识别等等,在物质、精神、制度、活动、方式、形态上的显现,是城市文化存在的依据。
作为历史系统的存在,城市是特定生活圈中的人历时性创造积淀的成果,在任意一个时空节点的切片上,都能够清晰地见证这座城市发生、成长的年轮与脉络。城市在历史湍流的激荡中生长,城市的气质在历史的电光石火中锤炼,城市的生活在历史的风雨中演绎。历史是城市的根,是城市的心,是不同历史截面城市生活的价值背景。
作为生态系统的存在,高度的组织化、适时的吐故纳新、系统操作的动态平衡、边界生成的复杂性丰富性,是城市作为生态系统存在的显性特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城市仅仅是一个景观斑块而已。为维持斑块内系统功能的生生不已,需要流畅而鲜活的通道系统,确保城市与其边界外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意义上,这些交流通道表现为一系列有形无形、功能相互融合叠加的绿廊、水廊、风廊、生物廊、交通廊等等。
其二,城市是一个能提供“诗意栖居”的场所系统
经数千年的建构累积,中国人把城市演绎成“诗化的存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塑造,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脉脉对话,形与神之间的高度融合,丰富性复杂性的简约化表达,细节的魅力与整体秩序之间的同一性存在等等,成为城市“诗化存在”和城市人“诗意栖居”在观念与实践结合上的孜孜追求。作为诗意栖居的“场所”系统,城市存在的意义和城市生活的价值具体表达为:
1、充分的安全性
城市膨胀的欲望,非理性扩张的实践,使现代城市的安全性大打折扣,表现出弱不禁风的脆弱和孤独。安全性的内涵与意义具有多维指向性:生命安全、生态安全、技术安全、结构安全、精神安全、道德安全、文化安全等等。
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生活会被冷酷凌迟,生命会被漠视搓揉,城市安全度的大幅跌落,各种天灾人祸愈来愈来频繁的袭击,人类陡然升起生命脆弱,以及珍视生命、崇尚生活的悲剧性情感,呼唤常态与非常态条件下生命安全机制的诞生。
生命安全是人在城市中得以安居乐业的根本性前提;生态安全追求人、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的多维共生,协同发展,重塑节制与谦虚的美好人性,实现元素与系统的共同成长; 技术安全表现为城市技术支持系统对城市功能需求的充分满足度。建筑、交通、能源、资源、信息、设备、工具、食品、医药、空气、水、阳光等等的充分安全性,是承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根本保障。技术的本质是人性中的责任与担当;结构安全性意指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生态结构、景观结构等在适度、完备、丰富、宜人向量上的美好表现。结构是城市的骨骼,发育不全或过度发育,都是病态的;精神安全着眼于对精神的激励、澡雪、抚慰以及对所生活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当下这个浮华与浮躁的世界,使精神获得张弛有度的节奏,激发、引导精神向着庄严、神圣、美好的境界攀升,有效地衰减怂恿诱惑精神破碎、分裂、堕落的能量与力系,是涵育城市精神安全的社会背景的核心任务;道德安全是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居民对共同价值观的坚守所表现出的信心、勇气、坚定和自觉;文化安全在城市文脉的连续中,在城市个性化气质的凸显中,在文化生态格局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中,在文化品格的审美化传达中获得实现的充要条件。
2、良好的建构性
城市的发生、发展表现为连续的历史过程,建设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物质与精神的能量,无限接近完备完美的目标。这就是建构。美好的城市必然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建构中,逐渐塑造出城市美的形态和美的气质,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诉诸于具体的生活模态和生活情状,则是城市的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草木变得更绿,鸟儿的歌声变得更悠扬,生活场所在空间、行为、心理、文化的互动生成中变得更加宜人,人们的心绪变得更加从容、闲适,心胸更加宽广、畅朗。具有良好建构性的城市,一定是物质与精神同辉,繁华与宁静一体,抒情与叙事互融。犹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只有集点画的精美、结体的独到、章法的捭阖、气韵的挥洒于一体,才能建构起一个审美的动力场,使欣赏主体在与作品的互动中,获得文化、精神和心灵的美的建构。
3、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美好的城市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她从遥远的过去走来,焕发出“此在”的辉煌,又奔向令人期待的未来。犹如佛光普照,用无疆大爱泽被子子孙孙,演绎出面绵绵不绝的福祉。
当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碎、天灾人祸、道德沦伤等等危机摆在人类和人类城市面前的时候,终于在美人鱼的故乡,人类以少有的节制、谦虚、理智,集体发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世界”、“低碳文明”的呼声。这是历史的潮流,作为引领人类生活方式风向标的城市,在低碳生活建设中,必然是有所作为,而且是率先作为。
低碳概念在城市生活实践中的贯彻,至少要强化以下几方面的行动:第一、能源、资源及一切物质材料的使用消耗,坚守“可循环、可再生、可降解、可持续”的观点、原则、立场,并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二、城市发展战略中,各种规划、政策、决策、法规、制度等的制定、执行,充分体现为对绿色、生态、环保概念与内涵在行动层面的高度自觉,建构生长着的、为世世代代所宜居的城市环境。第三、倡导节制、简约、素朴的生活方式,使鄙薄消费主义、暴发户心态,成为城市市民共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观。对消费和消耗,少一点,再少一点;对解构和破坏,慢一点,再慢一点。有如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精神: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二、体验
有梦想就有期待。期待的满足应该也只能发生在全面而深刻的体验之后。
体验之一:反思的自觉
在炎热和潮湿的裹挟中,在每天数十万人的摩肩接踵中,以极大的热情穿梭于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区,笔者感动于世博轴的恢宏,阳光谷的智巧,国别馆的尽情表演与传达,城市最佳实践区对城市未来美好生活的行动与技术的诠释。诉说、诉求、煽情、展示,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是在向苍天和人类本身宣言:
人类并没有忘记过去。
人类正在严肃的反思现在。
人类坚信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城市,曾经是人类生活的梦工厂;城市,曾经被异化为邪恶与罪孽的渊薮。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其说是人类文明的盛会,毋宁说是真诚展示人类痛切忏悔与自我救赎的勇气和雄心。梦想、沉沦、觉醒、行动;再梦想、再沉沦、再觉醒、再行动。人类用自己的手创造了自身悲剧性的宿命,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就是这一宿命的样本。终于,人类开始用心关注城市,关注城市的生活。
上海世博会的思考与实践,以人类的共同利益的诉求为逻辑起点和旨归,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的图景。人类似乎要痛下决心,向自己顽冥的劣根性发起悲壮的挑战,力求突破“西西弗斯”的预言和“好了疮疤忘了痛”的魔咒,期盼人作为类的存在携起手来,为了共同的利益,聚会(congregation),理解comprehension), 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使美好的城市和美好的城市生活美梦成真。
体验之二:实践的缺失
颂歌必然是浪漫而抒情的。但美好城市对美好生活的建构却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需要在冷静的理性的航道中,用足点滴功夫,方能成就于万一。欲达此目的,揭露行动的偏颇、缺失,也许比颂歌来得更深沉。
首先,世博会的场地规划未能实现浦江两岸原生态景观的超越性恢复。世博园建设之前,浦东浦西两块场地,拥挤着工业时代遗留下的“机器文明”:工厂、码头、仓库、船坞、贫民窟等等。这些要素的建构,必然是以对浦江两岸流域生态格局和流域景观的深度干扰为代价的;世博园建设,毫无疑义的是对既成场地结构的解构和重构,这是第二次深度干扰;世博会结束后,除世博轴等少数建筑元素外,其余全部拆除,随之而来的将是大张旗鼓的开发和重建,形成第三次深度干扰。令人们更加狂热心颤的是,这里又将崛起一个“陆家嘴”,再象征性的点缀一个“后滩湿地”。上海业已进入世界特大城市之列,规划的未来图景基本上还是对“缺心少肺”格局的听之任之。所谓心,就是对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创造性贡献;所谓肺,就是城市中心地带形成的与城市规模、尺度相适应的连续性森林、绿地、湿地或水体。黄浦江流域生生不已的生态学归宿也许正在于此。又一个陆家嘴的诞生,也许惠及资本、财富、权力、繁荣数十年,而“强心强肺”的打造,对流域自然生态和景观的超越性恢复,却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其次,在人类的尺度上,世博园的规划布局不能让人切身体验到“和而不同”的理念传达。作为举办世界文明盛会的场所,参观者行进期间,一个个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展馆孤独的挺立着,馆与馆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没有过渡、没有包容、没有守望,更没有相互促进、相互生成的格局、结构和希望。各馆工作人员,听其话语观其表情,大有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气派,并无多少共存共荣、百花齐放才是春的仁慈、谦虚、博大与宽容。缺失的是“和”的底色与基调。另一方面,各馆内,无论展示内容还是展示形式,几乎是清一色的以LED和数码技术为支持手段,以各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历史、现状、未来的立体化暴烈传达为主要内容的虚拟展示。经过炎热、风雨中的漫长等候,参观者强烈的体验期待,在短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强烈视听刺激中被迅速消解,剩下的是更多的疲惫和怅惘。少了真实,少了互动,少了体验,少了“可碰触”的人性关怀。声光形色,纵横三百六十度的狂轰滥炸,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在人们心中沉淀出的感觉基调,却是空洞、趋同的苍白。倒是些许非发达国家的展馆内,有许多东西可圈可点。
外边,是高度差异化中同一性的缺失;里边,是高度的空洞化、均质化下个性的“不在场”。这种巨大的矛盾与冲突,也许是策划者、设计者凭借来自非人间的智慧故意给芸芸众生留下的破绽或逆向思维的契机,亦未可知。
第三、世博会的诉求方式、诉求内容使人在理解“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时产生迷失。有的场馆门口,竟赫然竖立起一块白底红字的牌子,上书: 心脑血管病患者,请谨慎入内!是未来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无权享受“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还是危机四伏的未来城市生活令心脑血管病患者有不能承受之重?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直至深入馆内,匆匆十分钟左右的经历,才使笔者茅塞顿开:全方位、全过程、全动态、弥漫性视、音频的高烈度刺激,使人眩晕、迷幻、颤栗,连建筑本身也在隐隐发抖,直觉心率加快,血直往脑门子上涌,强烈的呕吐感时时袭来。原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确实难以在这种充满高烈度、弥漫性刺激的城市中存活!如果把这种作为(而且是普遍性的)奉为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的样板,难道不像用章鱼来预测南非世足赛赢家一样,令人匪夷所思?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肆无忌惮的“亮化工程”剥夺了城市的睡眠,异化了生物的习性,城市从此伤失了夜晚的宁静休眠之美。原以为,承受白天的繁忙与喧嚣之后,夜晚的世博园,一定是依偎在黄浦江慈祥的怀抱,聆听着黄浦江的隐隐涛声,伴着桨声灯影、笛韵琴音、清风朗月安然进入甜美的梦乡。参观者凝神屏息,以“恐惊天上人”的恭敬,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城市休眠之美的感动中,憧憬未来,身心俱化。然而,世博园的夜晚终于还是被亮化了!据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因为“七千万人次”是个硬指标。
三、结语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人类带来了一路梦想,一路体验,一路思考。场馆内亮相的林林总总,是否真的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门永远没有“完成时”的功课。站在设计专业的立场,有些东西确实值得我们用心去拷问,去践行。
1、着眼“人类的尺度”,是我们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设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都表现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一系列干扰性事件。尽管事件发生在一时一地,但亦会因“蝴蝶效应”而波及而影响“类”的存在状态。缺乏世界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胸怀,沉湎于方寸之间,斤斤于“技”的雕琢,那么,这种“技”离死也就不远了。规律如斯,潮流如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而不同,“和”是底色,是人“类”的尺度,是系统,是整体;“不同”是前景,是局部,是个性,是差异。两者统一,才是探寻的方向。
2、世博会不是建筑博览会,建筑尽管是构成城市的重要元素,但建筑不能更多的肩负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责任与担当。主流媒体包装出的主流学术声音,气壮山河的认定:世博会就是展览建筑,且历来如此,必将继续如此。如果说,仅凭千奇百怪的建筑造型 即能创造、引领新的生活方式,那么,只需要若干现代雕塑家,即可轻松的担当起这比天还大的人类责任,因为他们有无限丰富的对形的想象力。形式固然重要,但形式的翻新永远替代不了内容的建设功夫。过度“形式秀”的怂恿,已使人类的作风、做派变得越来越轻狂。德行修复之路,就在你和我的心中,就在你和我的脚下。
3、规划、设计不是给生活化妆,也不是给生活穿件外套,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去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使城市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需要设计观念的改变,更需要设计道德的提升,还有技术的无微不至的渗透与关怀。这方面,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作为,显然更能受到人类更长久的尊敬。
当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春风沐浴人类知性与情感的时候,愿以“生活更美好”为目标的城市文明茁壮成长。
王正明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精神理念,像醇美的酒的飨宴,给世人期盼的心灵带来良多的欣喜、梦想和陶醉。在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全球化语境中,人类的欲望开始无节制的膨胀,城市的功能异化了,城市的人文精神退化了,城市的魂游离了。城市的怪模怪样不可理喻,让人类的理性和智慧蒙羞。但人类的伟大也在于其能在理性和智慧光芒的浸润中,自觉地痛定思痛,悬崖勒马。于是,在21世纪走过头十年的历史节点处,在人类面临being or not being的历史转折关头,和着黄浦江的涛声与两岸令人隐隐焦虑的不夜的璀璨,一个黄钟大吕之音,撞击出警世的宣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一个设计师、一个设计教育工作者,如果在“人类的尺度(human scale)”上,还能耿耿于设计的责任、教育的担当、生活的忠诚,必然会在世博会狂欢的热浪裹挟中,经历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体验、思考的历程。梦想是玫瑰色的期待;体验是对这个“期待”被还原成真实后的亲历亲为的感觉;思考则是在梦想与体验的冲突对决中对“问题”的“在场”挖掘及未来指向的探索。
一、梦想
今日世界,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对立性存在的现实叙事框架,激发着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冲动。人类以绝对支配者的姿态,以越来越多的“伪规划”、“伪设计”,急功近利地把城市逼入反美学、反个性、反文化、反历史、反生态、反持续发展的泥潭。城市似乎离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越来越远。终于,城市发展的现状迫使人类不得不向理性回归,呼喊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肺腑之音。于是,我们梦想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至少会在如下诸方面给人类未来城市生活以启示:
其一,城市是一个能自由呼吸的生命系统。
作为自然系统的存在,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形态、特征、气质等等,都表现为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而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呈现或一意孤行的一枝独秀;宏观的看,城市又是其赖以生长的本土自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春夏秋冬,风雨晦暝,草长莺飞,虫孑鸟兽,无不息息相关。
作为文化系统的存在,城市必然要担负起传承文化、融合文化、涵养文化、创造文化的责任。在人类文明的底色上,“不同”、个性、风格、特色、可识别等等,在物质、精神、制度、活动、方式、形态上的显现,是城市文化存在的依据。
作为历史系统的存在,城市是特定生活圈中的人历时性创造积淀的成果,在任意一个时空节点的切片上,都能够清晰地见证这座城市发生、成长的年轮与脉络。城市在历史湍流的激荡中生长,城市的气质在历史的电光石火中锤炼,城市的生活在历史的风雨中演绎。历史是城市的根,是城市的心,是不同历史截面城市生活的价值背景。
作为生态系统的存在,高度的组织化、适时的吐故纳新、系统操作的动态平衡、边界生成的复杂性丰富性,是城市作为生态系统存在的显性特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城市仅仅是一个景观斑块而已。为维持斑块内系统功能的生生不已,需要流畅而鲜活的通道系统,确保城市与其边界外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意义上,这些交流通道表现为一系列有形无形、功能相互融合叠加的绿廊、水廊、风廊、生物廊、交通廊等等。
其二,城市是一个能提供“诗意栖居”的场所系统
经数千年的建构累积,中国人把城市演绎成“诗化的存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塑造,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脉脉对话,形与神之间的高度融合,丰富性复杂性的简约化表达,细节的魅力与整体秩序之间的同一性存在等等,成为城市“诗化存在”和城市人“诗意栖居”在观念与实践结合上的孜孜追求。作为诗意栖居的“场所”系统,城市存在的意义和城市生活的价值具体表达为:
1、充分的安全性
城市膨胀的欲望,非理性扩张的实践,使现代城市的安全性大打折扣,表现出弱不禁风的脆弱和孤独。安全性的内涵与意义具有多维指向性:生命安全、生态安全、技术安全、结构安全、精神安全、道德安全、文化安全等等。
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生活会被冷酷凌迟,生命会被漠视搓揉,城市安全度的大幅跌落,各种天灾人祸愈来愈来频繁的袭击,人类陡然升起生命脆弱,以及珍视生命、崇尚生活的悲剧性情感,呼唤常态与非常态条件下生命安全机制的诞生。
生命安全是人在城市中得以安居乐业的根本性前提;生态安全追求人、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的多维共生,协同发展,重塑节制与谦虚的美好人性,实现元素与系统的共同成长; 技术安全表现为城市技术支持系统对城市功能需求的充分满足度。建筑、交通、能源、资源、信息、设备、工具、食品、医药、空气、水、阳光等等的充分安全性,是承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根本保障。技术的本质是人性中的责任与担当;结构安全性意指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生态结构、景观结构等在适度、完备、丰富、宜人向量上的美好表现。结构是城市的骨骼,发育不全或过度发育,都是病态的;精神安全着眼于对精神的激励、澡雪、抚慰以及对所生活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当下这个浮华与浮躁的世界,使精神获得张弛有度的节奏,激发、引导精神向着庄严、神圣、美好的境界攀升,有效地衰减怂恿诱惑精神破碎、分裂、堕落的能量与力系,是涵育城市精神安全的社会背景的核心任务;道德安全是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居民对共同价值观的坚守所表现出的信心、勇气、坚定和自觉;文化安全在城市文脉的连续中,在城市个性化气质的凸显中,在文化生态格局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中,在文化品格的审美化传达中获得实现的充要条件。
2、良好的建构性
城市的发生、发展表现为连续的历史过程,建设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物质与精神的能量,无限接近完备完美的目标。这就是建构。美好的城市必然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建构中,逐渐塑造出城市美的形态和美的气质,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诉诸于具体的生活模态和生活情状,则是城市的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草木变得更绿,鸟儿的歌声变得更悠扬,生活场所在空间、行为、心理、文化的互动生成中变得更加宜人,人们的心绪变得更加从容、闲适,心胸更加宽广、畅朗。具有良好建构性的城市,一定是物质与精神同辉,繁华与宁静一体,抒情与叙事互融。犹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只有集点画的精美、结体的独到、章法的捭阖、气韵的挥洒于一体,才能建构起一个审美的动力场,使欣赏主体在与作品的互动中,获得文化、精神和心灵的美的建构。
3、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美好的城市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她从遥远的过去走来,焕发出“此在”的辉煌,又奔向令人期待的未来。犹如佛光普照,用无疆大爱泽被子子孙孙,演绎出面绵绵不绝的福祉。
当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碎、天灾人祸、道德沦伤等等危机摆在人类和人类城市面前的时候,终于在美人鱼的故乡,人类以少有的节制、谦虚、理智,集体发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世界”、“低碳文明”的呼声。这是历史的潮流,作为引领人类生活方式风向标的城市,在低碳生活建设中,必然是有所作为,而且是率先作为。
低碳概念在城市生活实践中的贯彻,至少要强化以下几方面的行动:第一、能源、资源及一切物质材料的使用消耗,坚守“可循环、可再生、可降解、可持续”的观点、原则、立场,并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二、城市发展战略中,各种规划、政策、决策、法规、制度等的制定、执行,充分体现为对绿色、生态、环保概念与内涵在行动层面的高度自觉,建构生长着的、为世世代代所宜居的城市环境。第三、倡导节制、简约、素朴的生活方式,使鄙薄消费主义、暴发户心态,成为城市市民共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观。对消费和消耗,少一点,再少一点;对解构和破坏,慢一点,再慢一点。有如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精神: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二、体验
有梦想就有期待。期待的满足应该也只能发生在全面而深刻的体验之后。
体验之一:反思的自觉
在炎热和潮湿的裹挟中,在每天数十万人的摩肩接踵中,以极大的热情穿梭于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区,笔者感动于世博轴的恢宏,阳光谷的智巧,国别馆的尽情表演与传达,城市最佳实践区对城市未来美好生活的行动与技术的诠释。诉说、诉求、煽情、展示,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是在向苍天和人类本身宣言:
人类并没有忘记过去。
人类正在严肃的反思现在。
人类坚信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城市,曾经是人类生活的梦工厂;城市,曾经被异化为邪恶与罪孽的渊薮。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其说是人类文明的盛会,毋宁说是真诚展示人类痛切忏悔与自我救赎的勇气和雄心。梦想、沉沦、觉醒、行动;再梦想、再沉沦、再觉醒、再行动。人类用自己的手创造了自身悲剧性的宿命,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就是这一宿命的样本。终于,人类开始用心关注城市,关注城市的生活。
上海世博会的思考与实践,以人类的共同利益的诉求为逻辑起点和旨归,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的图景。人类似乎要痛下决心,向自己顽冥的劣根性发起悲壮的挑战,力求突破“西西弗斯”的预言和“好了疮疤忘了痛”的魔咒,期盼人作为类的存在携起手来,为了共同的利益,聚会(congregation),理解comprehension), 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使美好的城市和美好的城市生活美梦成真。
体验之二:实践的缺失
颂歌必然是浪漫而抒情的。但美好城市对美好生活的建构却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需要在冷静的理性的航道中,用足点滴功夫,方能成就于万一。欲达此目的,揭露行动的偏颇、缺失,也许比颂歌来得更深沉。
首先,世博会的场地规划未能实现浦江两岸原生态景观的超越性恢复。世博园建设之前,浦东浦西两块场地,拥挤着工业时代遗留下的“机器文明”:工厂、码头、仓库、船坞、贫民窟等等。这些要素的建构,必然是以对浦江两岸流域生态格局和流域景观的深度干扰为代价的;世博园建设,毫无疑义的是对既成场地结构的解构和重构,这是第二次深度干扰;世博会结束后,除世博轴等少数建筑元素外,其余全部拆除,随之而来的将是大张旗鼓的开发和重建,形成第三次深度干扰。令人们更加狂热心颤的是,这里又将崛起一个“陆家嘴”,再象征性的点缀一个“后滩湿地”。上海业已进入世界特大城市之列,规划的未来图景基本上还是对“缺心少肺”格局的听之任之。所谓心,就是对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创造性贡献;所谓肺,就是城市中心地带形成的与城市规模、尺度相适应的连续性森林、绿地、湿地或水体。黄浦江流域生生不已的生态学归宿也许正在于此。又一个陆家嘴的诞生,也许惠及资本、财富、权力、繁荣数十年,而“强心强肺”的打造,对流域自然生态和景观的超越性恢复,却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其次,在人类的尺度上,世博园的规划布局不能让人切身体验到“和而不同”的理念传达。作为举办世界文明盛会的场所,参观者行进期间,一个个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展馆孤独的挺立着,馆与馆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没有过渡、没有包容、没有守望,更没有相互促进、相互生成的格局、结构和希望。各馆工作人员,听其话语观其表情,大有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气派,并无多少共存共荣、百花齐放才是春的仁慈、谦虚、博大与宽容。缺失的是“和”的底色与基调。另一方面,各馆内,无论展示内容还是展示形式,几乎是清一色的以LED和数码技术为支持手段,以各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历史、现状、未来的立体化暴烈传达为主要内容的虚拟展示。经过炎热、风雨中的漫长等候,参观者强烈的体验期待,在短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强烈视听刺激中被迅速消解,剩下的是更多的疲惫和怅惘。少了真实,少了互动,少了体验,少了“可碰触”的人性关怀。声光形色,纵横三百六十度的狂轰滥炸,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在人们心中沉淀出的感觉基调,却是空洞、趋同的苍白。倒是些许非发达国家的展馆内,有许多东西可圈可点。
外边,是高度差异化中同一性的缺失;里边,是高度的空洞化、均质化下个性的“不在场”。这种巨大的矛盾与冲突,也许是策划者、设计者凭借来自非人间的智慧故意给芸芸众生留下的破绽或逆向思维的契机,亦未可知。
第三、世博会的诉求方式、诉求内容使人在理解“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时产生迷失。有的场馆门口,竟赫然竖立起一块白底红字的牌子,上书: 心脑血管病患者,请谨慎入内!是未来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无权享受“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还是危机四伏的未来城市生活令心脑血管病患者有不能承受之重?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直至深入馆内,匆匆十分钟左右的经历,才使笔者茅塞顿开:全方位、全过程、全动态、弥漫性视、音频的高烈度刺激,使人眩晕、迷幻、颤栗,连建筑本身也在隐隐发抖,直觉心率加快,血直往脑门子上涌,强烈的呕吐感时时袭来。原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确实难以在这种充满高烈度、弥漫性刺激的城市中存活!如果把这种作为(而且是普遍性的)奉为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的样板,难道不像用章鱼来预测南非世足赛赢家一样,令人匪夷所思?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肆无忌惮的“亮化工程”剥夺了城市的睡眠,异化了生物的习性,城市从此伤失了夜晚的宁静休眠之美。原以为,承受白天的繁忙与喧嚣之后,夜晚的世博园,一定是依偎在黄浦江慈祥的怀抱,聆听着黄浦江的隐隐涛声,伴着桨声灯影、笛韵琴音、清风朗月安然进入甜美的梦乡。参观者凝神屏息,以“恐惊天上人”的恭敬,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城市休眠之美的感动中,憧憬未来,身心俱化。然而,世博园的夜晚终于还是被亮化了!据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因为“七千万人次”是个硬指标。
三、结语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人类带来了一路梦想,一路体验,一路思考。场馆内亮相的林林总总,是否真的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门永远没有“完成时”的功课。站在设计专业的立场,有些东西确实值得我们用心去拷问,去践行。
1、着眼“人类的尺度”,是我们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设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都表现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一系列干扰性事件。尽管事件发生在一时一地,但亦会因“蝴蝶效应”而波及而影响“类”的存在状态。缺乏世界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胸怀,沉湎于方寸之间,斤斤于“技”的雕琢,那么,这种“技”离死也就不远了。规律如斯,潮流如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而不同,“和”是底色,是人“类”的尺度,是系统,是整体;“不同”是前景,是局部,是个性,是差异。两者统一,才是探寻的方向。
2、世博会不是建筑博览会,建筑尽管是构成城市的重要元素,但建筑不能更多的肩负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责任与担当。主流媒体包装出的主流学术声音,气壮山河的认定:世博会就是展览建筑,且历来如此,必将继续如此。如果说,仅凭千奇百怪的建筑造型 即能创造、引领新的生活方式,那么,只需要若干现代雕塑家,即可轻松的担当起这比天还大的人类责任,因为他们有无限丰富的对形的想象力。形式固然重要,但形式的翻新永远替代不了内容的建设功夫。过度“形式秀”的怂恿,已使人类的作风、做派变得越来越轻狂。德行修复之路,就在你和我的心中,就在你和我的脚下。
3、规划、设计不是给生活化妆,也不是给生活穿件外套,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去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使城市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需要设计观念的改变,更需要设计道德的提升,还有技术的无微不至的渗透与关怀。这方面,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作为,显然更能受到人类更长久的尊敬。
当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春风沐浴人类知性与情感的时候,愿以“生活更美好”为目标的城市文明茁壮成长。
王正明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