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众对于基础教育要求相应增加,采取何种措施将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整合,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因此开展相关整合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实现的有效补充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德育工作奠定必要基础条件,而个体道德内化要求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心理背景。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充实德育目的及内容,学校德育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养成高质量的品德行为。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从而有效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最后,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为德育工作开拓新途径。在常规教学阶段,德育主要利用传统型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重点对于学生采用正面教导方式,基于谈话、宣传及榜样示范等诸多方法,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利用情绪調节、情感体验、心灵沟通以及团体辅导等各种措施,促使小学生进行自我反省。
德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一般来说,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适当引入德育理论及知识,其能确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所以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阶段,教师可利用德育的“视野”和“思考方法”来开展小学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及辅导,逐步向小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现状
缺少不同学科整合的相关专业人才
对于小学来说,很多德育教师不仅要求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要负责学校的行政工作,但很多德育教师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不了解相关的教学方法。部分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德育工作细节不了解,并未充分掌握德育知识,缺少专门指导及专业培训。
缺少环境支持
当前很多小学难以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整合,出现该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环境支持。实际教学阶段,虽然部分教师可高质量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但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认识过少且较为轻视,其会明显降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效果。另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也是其中一个方面,没有建立起家校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也影响着德育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和发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优化策略
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的行为对于小学生影响尤为明显,所以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能够确保小学生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基于培养小学生较高的心理素质,确保小学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学校应当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制定并落实各种管理制度,然后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以及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用于全面增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营造高质量的班级生态环境
通常班级环境主要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小学生组成,而班级环境质量与小学生的心理情绪及环境适应能力密切相关。高质量班级环境能使得小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环境体验,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环境。
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当前小学生教育来说,德育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更新自身观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从而有效改变德育阶段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况。同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的活动性课程模式,确保小学生主体性以及提升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于有效降低小学生对于单调说教的反感以及抵制心态,保持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沟通。
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品德心理水平,重点培养知、情、意及行等心理活动,而上述四种心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联系及渗透的作用,能够积极教育小学生掌握创造性思想道德原理,参与社会变革。
重视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一致性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及家庭均具有显著影响,所以针对小学生实施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的重点是要保障学校和家长实施的有效配合,及时了解及掌握小学生在家生活学习的情况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等,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个体发展也与社会培养密切相关,学校、家庭应和社会相互配合,认真做好小学生角色体验以及工作实践,实现小学生道德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小学教育中,重点采用各种手段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尤其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实施有效整合,这样能够明显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实现的有效补充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德育工作奠定必要基础条件,而个体道德内化要求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心理背景。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充实德育目的及内容,学校德育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养成高质量的品德行为。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从而有效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最后,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为德育工作开拓新途径。在常规教学阶段,德育主要利用传统型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重点对于学生采用正面教导方式,基于谈话、宣传及榜样示范等诸多方法,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利用情绪調节、情感体验、心灵沟通以及团体辅导等各种措施,促使小学生进行自我反省。
德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一般来说,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适当引入德育理论及知识,其能确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所以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阶段,教师可利用德育的“视野”和“思考方法”来开展小学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及辅导,逐步向小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现状
缺少不同学科整合的相关专业人才
对于小学来说,很多德育教师不仅要求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要负责学校的行政工作,但很多德育教师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不了解相关的教学方法。部分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德育工作细节不了解,并未充分掌握德育知识,缺少专门指导及专业培训。
缺少环境支持
当前很多小学难以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整合,出现该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环境支持。实际教学阶段,虽然部分教师可高质量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但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认识过少且较为轻视,其会明显降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效果。另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也是其中一个方面,没有建立起家校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也影响着德育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和发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优化策略
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的行为对于小学生影响尤为明显,所以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能够确保小学生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基于培养小学生较高的心理素质,确保小学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学校应当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制定并落实各种管理制度,然后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以及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用于全面增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营造高质量的班级生态环境
通常班级环境主要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小学生组成,而班级环境质量与小学生的心理情绪及环境适应能力密切相关。高质量班级环境能使得小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环境体验,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环境。
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当前小学生教育来说,德育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更新自身观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从而有效改变德育阶段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况。同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的活动性课程模式,确保小学生主体性以及提升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于有效降低小学生对于单调说教的反感以及抵制心态,保持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沟通。
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品德心理水平,重点培养知、情、意及行等心理活动,而上述四种心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联系及渗透的作用,能够积极教育小学生掌握创造性思想道德原理,参与社会变革。
重视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一致性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及家庭均具有显著影响,所以针对小学生实施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的重点是要保障学校和家长实施的有效配合,及时了解及掌握小学生在家生活学习的情况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等,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个体发展也与社会培养密切相关,学校、家庭应和社会相互配合,认真做好小学生角色体验以及工作实践,实现小学生道德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小学教育中,重点采用各种手段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尤其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实施有效整合,这样能够明显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