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并非存放于某个地方,而是无数人心灵当中的记忆与观念
1945年,德国人把它叫做Zusammenbmch(崩溃),或者Stunde Null(零时刻);而日本则是hatsen(败战)或者shusen(终战)。德国人用“时间开始了”的勇气表明战后的一切都将从头开始。而日本的“败战”和“终战”,颇有再来一次的意思。
当然,这是就大概而言。总体上,两国对二战的追思和清算确实有天壤之别,然而,任何大国都是复杂的。在两国政治界、思想界内部,却又有种种相似的潮流涌动。在日本和德国,都存在着这么几种记忆:在最右边,是顽固坚持罪孽时期的意识形态——天生优越种族、大东亚圣战;在最左边,则是将罪孽看作是资本主义或者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将特定民族的罪孽转变为某种社会形态的罪孽。
极左极右之间,更有着无数的混杂形态。最典型的是德国和日本战后长期把持政权的当权派——德国的基督教民主党和日本的自民党。迫于国际压力,它们都不得不对历史作出官方评价。德国更自觉和彻底,而日本更被动和因循,但是它们都同样不愿意彻底地面对历史。尤其是日本右翼政权基本沿袭战前的“大政体制”,彻底否定历史同时也意味着否定天皇制度所代表的整个右翼体制,这是它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另一个方向,偏左的政治力量似乎“态度较好”,左派的德国总理会跪倒在波兰犹太人受难纪念碑前,左派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也同样是率先向中国道歉的日本政治家。但这一派也喜欢将战争罪孽归因于社会形态而不是民族文化,从这个逻辑出发,必然结果是把对民族罪孽的反思,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这其实是另外一种逃避心理的表现。
本书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上面那些观念争斗的揭示,而是通过深入东京、波恩、奥斯维辛、南京、广岛、斯图加特、花岗、帕绍等10多个与战争相关紧密的地方,采访了无数与此相关的人士,从政治家、作家、艺术家、商人、人权活动者直到普通百姓,直观鲜活地再现了两个罪孽民族心中的战争以及反最为一手也最为形象的揭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两个罪孽民族的战后心路历程。
战争记忆既分裂了罪孽民族——左派与右派,修正派与反思派,也隔阂了罪孽民族与其他民族。记忆到了今天,依旧是现实生活中的活跃因素,进入到了我们这个全球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加害者与受害者都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持续的冷淡、隔阂和日渐上升的敌意,都与历史问题密不可分,而所谓历史问题,其实也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评价。
本书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是历史不是存放于某个地方的客观实在,而是无数人心灵当中的记忆与观念,因此,解开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就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记忆与观念,正如书中的小田实所说的:“我们日本人从小受的都是如何做侵略者的教育”,只有理解了加害者的问题意识,只有进入了罪孽民族的记忆当中,所谓的历史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罪孽的报应:日本和德国的战争记忆(1946~1993)》[英]:布衣(lanBuruma)著戴晴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1945年,德国人把它叫做Zusammenbmch(崩溃),或者Stunde Null(零时刻);而日本则是hatsen(败战)或者shusen(终战)。德国人用“时间开始了”的勇气表明战后的一切都将从头开始。而日本的“败战”和“终战”,颇有再来一次的意思。
当然,这是就大概而言。总体上,两国对二战的追思和清算确实有天壤之别,然而,任何大国都是复杂的。在两国政治界、思想界内部,却又有种种相似的潮流涌动。在日本和德国,都存在着这么几种记忆:在最右边,是顽固坚持罪孽时期的意识形态——天生优越种族、大东亚圣战;在最左边,则是将罪孽看作是资本主义或者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将特定民族的罪孽转变为某种社会形态的罪孽。
极左极右之间,更有着无数的混杂形态。最典型的是德国和日本战后长期把持政权的当权派——德国的基督教民主党和日本的自民党。迫于国际压力,它们都不得不对历史作出官方评价。德国更自觉和彻底,而日本更被动和因循,但是它们都同样不愿意彻底地面对历史。尤其是日本右翼政权基本沿袭战前的“大政体制”,彻底否定历史同时也意味着否定天皇制度所代表的整个右翼体制,这是它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另一个方向,偏左的政治力量似乎“态度较好”,左派的德国总理会跪倒在波兰犹太人受难纪念碑前,左派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也同样是率先向中国道歉的日本政治家。但这一派也喜欢将战争罪孽归因于社会形态而不是民族文化,从这个逻辑出发,必然结果是把对民族罪孽的反思,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这其实是另外一种逃避心理的表现。
本书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上面那些观念争斗的揭示,而是通过深入东京、波恩、奥斯维辛、南京、广岛、斯图加特、花岗、帕绍等10多个与战争相关紧密的地方,采访了无数与此相关的人士,从政治家、作家、艺术家、商人、人权活动者直到普通百姓,直观鲜活地再现了两个罪孽民族心中的战争以及反最为一手也最为形象的揭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两个罪孽民族的战后心路历程。
战争记忆既分裂了罪孽民族——左派与右派,修正派与反思派,也隔阂了罪孽民族与其他民族。记忆到了今天,依旧是现实生活中的活跃因素,进入到了我们这个全球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加害者与受害者都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持续的冷淡、隔阂和日渐上升的敌意,都与历史问题密不可分,而所谓历史问题,其实也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评价。
本书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是历史不是存放于某个地方的客观实在,而是无数人心灵当中的记忆与观念,因此,解开中日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就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记忆与观念,正如书中的小田实所说的:“我们日本人从小受的都是如何做侵略者的教育”,只有理解了加害者的问题意识,只有进入了罪孽民族的记忆当中,所谓的历史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罪孽的报应:日本和德国的战争记忆(1946~1993)》[英]:布衣(lanBuruma)著戴晴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