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使新闻传播更加新鲜和广泛、客观和全面、反映民情民意和增强舆论监督,也使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侵犯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侵权信息的传播也大量增多。新媒体中低俗化、娱乐化内容过多,对此又难以通过简单的禁堵来解决。新媒体还给新闻传播的传者和受者、方式和媒介也带来许多新变化。这些都在更新着新闻学,包括新闻的定义,对新闻传者和受众的认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过程问题,新闻传播事业和传媒产业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新闻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13-03
新媒体具有无限容量、无限时空和多媒体、多重方便的性能特点,综合与扩散、虚拟与多元、自由与自主、方便与互动的传播特点,以及传播微内容、产生“长尾效应”、开展网络调查和网络监督等新功能。 这些都给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带来相应变化,呈现新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发展、影响和开发利用、防范应对,正在大大改变着新闻理论与实践。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不足
数字化使新闻传播的内容无限丰富,无限多元,还使质量更加优化,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新鲜和广泛
新媒体使传者能更方便和快捷地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又能更方便地从新闻现场即时传播,从而使传播内容更新鲜。大数据还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实时性统计结果和预测性新闻。新媒体的内容来源可以从各种机构到各种普通人。有些弱小、边缘媒介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媒体进入其他媒介和全社会的视野。新媒体使多元的信息和观点、真知灼见、创造性思维,都更能得到展现的机会,不同意见在 交流碰撞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更迅速、广泛、有效的传播。网络媒体上的不同意见交流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上的,不仅让我们看到多元意见交流的好处,还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意见,也并非洪水猛兽,一般很快会被补充和纠正。
这种广泛又可带来许多珍稀的内容,如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图像,或具有舆论监督价值的内容。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最早的实景纪录及其传播,是地震爆发时一位游客在震中拍摄、上传在自己博客上的录像。这种广泛还是新闻媒介容纳了许多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关系更密切的实用性内容,以及边缘性的、少数人感兴趣的内容,使新闻泛信息化。微内容在总量上远远超出宏内容的增长速度,“长尾”效应日益显现。
2.客观和全面
传者多元化、人人可参与使新闻传播能反映多来源、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众多反映的总和,就能更接近事物的原貌,接近客观和全面,从每一新闻到整个世界的反映皆如此。以片面报道、虚假新闻欺世蒙人永远会有,但在网络宽带普及的地方难得多。能骗一个人一世,也能骗一世人一时,但要骗一世人一世,在新媒体时代更不容易了。互联网与一世人相通,网民的上网时间加起来近乎无穷,他们如要对某一公开报道的人或事深究,其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一些假新闻照片就是这样被揭露出来的。
3.反映民情民意
不仅通过受众直接发出的传播,受众的主动化还使传媒机构倾向于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考虑传者的需要,于是传媒内容也会更倾向于反映民情民意。许多新闻机构还越来越多地把来自受众的信息纳入其传播内容,如转载受众帖子,讨论受众提出的话题,阅读、点评受众的短信。
从1990年代起,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兴起博客、微博等个人媒体,或称自媒体(we media),同时发展起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即非专业新闻传者的普通公民,通过个人传播工具和大众媒体,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闻性信息。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并促使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客观化、平民化,许多主流媒体还直接把公民新闻插入其中。
现在博客、微博、微信已成为新闻机构的重要信息源。广播电视主持人也经常利用微博微信与受众互动。这使新闻和评论更丰富和生动,也更反映民情和民意。
4.消极方面
新媒体使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侵犯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侵权信息大量增多。新媒体中低俗化、娱乐化内容过多,也不利于公民素养的提高。对此又难以通过简单的禁堵来解决。一方面禁堵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这种难度还被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大和更新。另一方面,许多内容的界限很难分清,如色情与人体艺术,暴力与反映生活,合理批评与过分谴责,问题探讨与不良宣传,简单禁赌难免失误,甚至违背宪法中有关传播自由的精神。怎样能既防止这些负面影响,又不妨碍有益的传播、不侵犯人们的传播权,已是全人类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的传者和受者
1.传者
新媒体带来新闻传者多元化、自由化,并有更大能量、更小消耗,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过去的新闻传者一般为职业传者,包括記者编辑和新闻机构,新媒体使许多其他传者,包括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网络服务商、移动通讯运营商,以及普通个人,都可通过网站、手机等,直接面向公众传播新闻和时事评论。这种传者的多元化,既能更充分地发挥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又能提高人们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权的实现程度。
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发展还使传播活动的重心日益从职业的机构传者转向个人。互联网1.0的代表性传播模式是由机构提供资讯的门户网站,具有“一对多”单向发散的、封闭的阵地化特征,并有较严格的“把关”规则,如搜狐、新浪、网易等网站的新闻栏目,以及各大官方媒体网站;互联网2.0已可由个人和机构共同提供资讯,具有“一对多”和“多对多”并存、寄借在公共平台上实现互动与开放的特征,如BBS、QQ、MSN等信息交互平台和Google、Baidu等搜索平台,以及以个人日志式的网上表达为主、又能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的博客等;互联网3.0的代表性传播模式是人际传播的门户网站,个人图文、音视频多媒体信息采集、制作和播出平台,个人的自由表达和交流;互联网4.0使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融为一体,许多传播内容可由人际、群体传播的入口迅速传到广大公众,一方面传者和内容更加平民化、草根化,另一方面监管难度也更大。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方便地成为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和发送者,这确实是一大福音。不过,这并不能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大众听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声音大的媒介才能被注意到。因此,仍然需要机构传者有先进的媒介思想、高度的媒介素养。 2.受者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的受者对媒介和内容有更多的选择,也有更多的无所适从和陷阱。受者的主动性更强了。同时,新媒体使受者可随时成为传者,进行转发、补充、评论等,他们之间也可有许多相互影响,乃至形成舆论。受者的传媒素养也更重要了。从选择来看,受者的媒介选择余地和方便性都大大超过以往,可以更主动地选择。这会削弱某些媒介和内容的影响,又会扩大另一些媒介和内容的影响。此外,受众接触境外媒介也增多,尤其是在官方对媒介的控制较严的地方。媒介的吸引力和方便性比以往更重要,有的商业性综合网站的新闻受众数量,超过了那些在政策、经济、人才、新闻源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事业性新闻网站。内容选择上, 受众感兴趣的、而非传者感兴趣的内容被首选,成为实际的主流内容。一些受众特别关注、而非傳者特别关注的热点被深入挖掘,引起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广为传播。与此同时,人们的惰性和享乐倾向使零碎、肤浅的内容得以大行其道,娱乐性、感官刺激性内容占比重日益增大。于是,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媒介世界”,过去基本上是由媒介机构及其他内容生成者制造的,现在则是由它们和受众共同打造的——每个受传者都会有与别人很不一样的媒介世界。这对有的受者是好事,对有的则未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传媒素养。从参与来看,新媒体给受众参与新闻传播和公共事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传媒机构的新媒体参与,或通过“自媒体”、社交圈等直接参与。参与使受众影响了、或直接成为了传者。在这同时也可增强参与意识和能力,乃至道德感、正义感、责任感。
然而受众自发的传播中会有许多不实、不良、无聊、乃至侵权内容。受众的参与往往又会过火、过激,形成 “网络暴力”之类。从主动性来看,新媒体逆转了传者与受者的主、被动格局。传统媒体的技术特性使传者在信息的生成和流传方面较为主动。内容是传者选定、经传者“把关”、由传者推送。受众的反馈很少,往往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新媒体使受众在信息的形成、发出和收取方面都更加主动。受众可在海量信息中任意选择,多方位、多角度、从多种媒介选择,并能随时与传者互动,影响内容的形成。受众在信息发出方面的主动化更明显。过去面向社会发表信息和观点必须通过传媒机构,许多普通受众也就没有这方面的主动行为了。现在受众可自主地发出,“话语权”大大增强,主动行为越来越多。主动行为培养了主动意识,使受众自身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主动化对受众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品格趣味、辨别能力、传播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三、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
1.方式
新媒体使大众传播的方式由单向变为双向,由单媒体变为多媒体,由我传你受变为我供你取,由大众化、一定程度分众化的点对面传播,变为无限分众、点对点、乃至多点对多点,由少数人控制变为无限多元,这些都必然反映在新闻传播中,改变了新闻传播的采集、制作、传输、接收、储存、再传(二级或多级传播)。通过移动终端发送和转发内容的方便性还使新闻传播更多地产生跟踪传播、多级传播。许多受众是看了多级传播后,再搜索查找大众传媒初始一级传播的内容。一些受众还在接收传播的同时进行评论,通过移动终端与他人共享。如边看电视边发微信微博倾吐感言,与他人相互影响。新媒体又使新闻传播市场化和国际化。网络、手机媒体及其传者的数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各方竞相争夺眼球,形成很强的买方市场。竞争激烈,新招迭出,把缺乏市场吸引力、竞争力的传播日益挤出人们的选择,而市场竞争力强的传播则可迅速地、大规模的扩大市场,包括超越国境走向世界。这种国际化反过来又迫使各地以市场化的方式迎战。
2.媒介
新媒体带来新闻传播媒介的无限容量、无限时空和媒介融合,带来众多的社会化媒体、包括自媒体,还使媒介格局此消彼长。现在中外新闻机构几乎都已上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也经常在自己的网上发布新闻,还有许多普通公众通过网站或博客、微博微信等发出新闻性信息和时事评论。这些都对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功能替代、时间挤占效应。使印刷媒体发行量猛跌,电视机的开机率猛跌,广告收入猛跌——“狼”真的来了。由此又带来传统媒体纷纷变革。首先是调整内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开新媒体的锋芒。如报纸加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加强现场报道。
最新的趋势是社会化媒体的新闻传播发展迅猛。其中有机构的传播,如政府微博、新闻微信公众号,但又有大量内容来自个人用户,包括新闻和时事评论。这些个人大都为草根族,其内容反映了普通百姓的试点。这些内容在产生时没有经过组织机构的把关,具有原生态的直白和粗粝。许多内容来自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填补了新闻机构的空白,对我国尚无记者证的商业性新闻媒体尤为重要。社会化媒体中的许多新闻和时事评论是经过转发或层层再转发的,既会迅速扩散,又会有所走样。“掘井加了一个人”经过层层传话后会变成“掘井掘出了一个人”。社会化媒体的新闻传播更随时随地,多元化、广泛性更强,即时性、跟踪性传播更多。同时,用户的主动权和影响力很强,传者较容易倾向于迎合用户,而不是引导用户。
四、新特点:更新新闻学
新媒体续写了新闻史,革新了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实务,还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信息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效果生成和反馈等各个环节,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过程,改变了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新闻学也当据以更新,除了要纳入上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特点和历史性发展、实务性方法,还当做出许多重新认识。
1.更新新闻定义
过去几十年里我们采用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在今天的新闻明天才能见报的报纸时代,在1943年9月《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提出来时,作为狭义上新闻的操作性定义大体上是对的。而现在广播电视大量传播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更是经常传播来自现场的实况,包括专业人员和公众提供的突发事件实时图文和视频,以及重大事件、活动过程中的实时、连续的传播。大数据、云计算还可带来许多预测性新闻,于是新闻就包含许多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了。把新闻定义为“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应更恰当。 2.重新认识新闻传者和受众问题
过去认为面向大众的新闻传者有一个组织机构 ,现在许多个人也通过新媒体面向大众传播新闻。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传者多元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要改进传媒管理和提高个人的传媒素养。受众越来越多的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和发出评论,还可随时与传者沟通。他们的选择余地和选择主动权更大了,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对传者的影响也更大了。这既使新闻传播更有效,又对宣传需要和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
3.重新认识新闻传播内容和媒介问题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内容更加新鲜和广泛,全面和多元,更多地容纳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反映民情民意和进行舆论监督,同时也更加真假相掺、鱼龙混杂。需要形成海量信息中优胜劣汰、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的机制。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媒体格局,与传统媒体此消彼长,还带来传统媒体的内容调整、扬长避短,带来媒体融合,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的变革。与新媒体结合、乃至占领新媒体阵地,是许多传统媒体机构重要的新战略。2015年上海报业集团所办新媒体的收入已达该集团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4.重新认识新闻传播方式和过程问题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更加分群化、个性化,多媒体化、双向互动化,由传者推送变为受传者搜取,由少数人控制变为无限多元。通过移动终端发送和转发内容的方便性还使新闻传播更多地产生跟踪传播、多级传播。许多受众看了多级传播后,再搜索查找大众传媒初始一级传播的内容。一些受众还在接收传播的同时进行评论,通过移动终端与他人共享。如边看电视边发微信微博倾吐感言,与他人相互影响。
5.重新认识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问题
新媒体改变了新闻事业的传者构成、媒介布局、受众地位、组织状态、人才需求,乃至新闻教育和研究的范围、内容与方法;改变了新闻传媒产业的产品、机构、市场、行为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不仅带来媒体融合,而且形成大众传播与人际、群體传播的融合,新闻传煤业与电信、电子等产业的融合;改变了新闻传媒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如给社会的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便利,给公众参与传媒、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新的机会。
社会对新闻传媒的管理也要相应改变,如重构传媒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给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媒体融合创造条件。新闻传播法要结合新媒体带来的新情况,如新媒体传播权,新媒体中的著作权、名誉权、隐私权问题,新的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问题。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思涵]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新闻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13-03
新媒体具有无限容量、无限时空和多媒体、多重方便的性能特点,综合与扩散、虚拟与多元、自由与自主、方便与互动的传播特点,以及传播微内容、产生“长尾效应”、开展网络调查和网络监督等新功能。 这些都给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带来相应变化,呈现新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发展、影响和开发利用、防范应对,正在大大改变着新闻理论与实践。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不足
数字化使新闻传播的内容无限丰富,无限多元,还使质量更加优化,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新鲜和广泛
新媒体使传者能更方便和快捷地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又能更方便地从新闻现场即时传播,从而使传播内容更新鲜。大数据还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实时性统计结果和预测性新闻。新媒体的内容来源可以从各种机构到各种普通人。有些弱小、边缘媒介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媒体进入其他媒介和全社会的视野。新媒体使多元的信息和观点、真知灼见、创造性思维,都更能得到展现的机会,不同意见在 交流碰撞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更迅速、广泛、有效的传播。网络媒体上的不同意见交流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上的,不仅让我们看到多元意见交流的好处,还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意见,也并非洪水猛兽,一般很快会被补充和纠正。
这种广泛又可带来许多珍稀的内容,如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图像,或具有舆论监督价值的内容。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最早的实景纪录及其传播,是地震爆发时一位游客在震中拍摄、上传在自己博客上的录像。这种广泛还是新闻媒介容纳了许多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关系更密切的实用性内容,以及边缘性的、少数人感兴趣的内容,使新闻泛信息化。微内容在总量上远远超出宏内容的增长速度,“长尾”效应日益显现。
2.客观和全面
传者多元化、人人可参与使新闻传播能反映多来源、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众多反映的总和,就能更接近事物的原貌,接近客观和全面,从每一新闻到整个世界的反映皆如此。以片面报道、虚假新闻欺世蒙人永远会有,但在网络宽带普及的地方难得多。能骗一个人一世,也能骗一世人一时,但要骗一世人一世,在新媒体时代更不容易了。互联网与一世人相通,网民的上网时间加起来近乎无穷,他们如要对某一公开报道的人或事深究,其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一些假新闻照片就是这样被揭露出来的。
3.反映民情民意
不仅通过受众直接发出的传播,受众的主动化还使传媒机构倾向于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考虑传者的需要,于是传媒内容也会更倾向于反映民情民意。许多新闻机构还越来越多地把来自受众的信息纳入其传播内容,如转载受众帖子,讨论受众提出的话题,阅读、点评受众的短信。
从1990年代起,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兴起博客、微博等个人媒体,或称自媒体(we media),同时发展起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即非专业新闻传者的普通公民,通过个人传播工具和大众媒体,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闻性信息。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并促使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客观化、平民化,许多主流媒体还直接把公民新闻插入其中。
现在博客、微博、微信已成为新闻机构的重要信息源。广播电视主持人也经常利用微博微信与受众互动。这使新闻和评论更丰富和生动,也更反映民情和民意。
4.消极方面
新媒体使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侵犯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侵权信息大量增多。新媒体中低俗化、娱乐化内容过多,也不利于公民素养的提高。对此又难以通过简单的禁堵来解决。一方面禁堵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这种难度还被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大和更新。另一方面,许多内容的界限很难分清,如色情与人体艺术,暴力与反映生活,合理批评与过分谴责,问题探讨与不良宣传,简单禁赌难免失误,甚至违背宪法中有关传播自由的精神。怎样能既防止这些负面影响,又不妨碍有益的传播、不侵犯人们的传播权,已是全人类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的传者和受者
1.传者
新媒体带来新闻传者多元化、自由化,并有更大能量、更小消耗,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过去的新闻传者一般为职业传者,包括記者编辑和新闻机构,新媒体使许多其他传者,包括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网络服务商、移动通讯运营商,以及普通个人,都可通过网站、手机等,直接面向公众传播新闻和时事评论。这种传者的多元化,既能更充分地发挥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又能提高人们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权的实现程度。
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发展还使传播活动的重心日益从职业的机构传者转向个人。互联网1.0的代表性传播模式是由机构提供资讯的门户网站,具有“一对多”单向发散的、封闭的阵地化特征,并有较严格的“把关”规则,如搜狐、新浪、网易等网站的新闻栏目,以及各大官方媒体网站;互联网2.0已可由个人和机构共同提供资讯,具有“一对多”和“多对多”并存、寄借在公共平台上实现互动与开放的特征,如BBS、QQ、MSN等信息交互平台和Google、Baidu等搜索平台,以及以个人日志式的网上表达为主、又能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的博客等;互联网3.0的代表性传播模式是人际传播的门户网站,个人图文、音视频多媒体信息采集、制作和播出平台,个人的自由表达和交流;互联网4.0使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融为一体,许多传播内容可由人际、群体传播的入口迅速传到广大公众,一方面传者和内容更加平民化、草根化,另一方面监管难度也更大。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方便地成为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和发送者,这确实是一大福音。不过,这并不能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大众听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声音大的媒介才能被注意到。因此,仍然需要机构传者有先进的媒介思想、高度的媒介素养。 2.受者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的受者对媒介和内容有更多的选择,也有更多的无所适从和陷阱。受者的主动性更强了。同时,新媒体使受者可随时成为传者,进行转发、补充、评论等,他们之间也可有许多相互影响,乃至形成舆论。受者的传媒素养也更重要了。从选择来看,受者的媒介选择余地和方便性都大大超过以往,可以更主动地选择。这会削弱某些媒介和内容的影响,又会扩大另一些媒介和内容的影响。此外,受众接触境外媒介也增多,尤其是在官方对媒介的控制较严的地方。媒介的吸引力和方便性比以往更重要,有的商业性综合网站的新闻受众数量,超过了那些在政策、经济、人才、新闻源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事业性新闻网站。内容选择上, 受众感兴趣的、而非传者感兴趣的内容被首选,成为实际的主流内容。一些受众特别关注、而非傳者特别关注的热点被深入挖掘,引起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广为传播。与此同时,人们的惰性和享乐倾向使零碎、肤浅的内容得以大行其道,娱乐性、感官刺激性内容占比重日益增大。于是,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媒介世界”,过去基本上是由媒介机构及其他内容生成者制造的,现在则是由它们和受众共同打造的——每个受传者都会有与别人很不一样的媒介世界。这对有的受者是好事,对有的则未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传媒素养。从参与来看,新媒体给受众参与新闻传播和公共事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传媒机构的新媒体参与,或通过“自媒体”、社交圈等直接参与。参与使受众影响了、或直接成为了传者。在这同时也可增强参与意识和能力,乃至道德感、正义感、责任感。
然而受众自发的传播中会有许多不实、不良、无聊、乃至侵权内容。受众的参与往往又会过火、过激,形成 “网络暴力”之类。从主动性来看,新媒体逆转了传者与受者的主、被动格局。传统媒体的技术特性使传者在信息的生成和流传方面较为主动。内容是传者选定、经传者“把关”、由传者推送。受众的反馈很少,往往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新媒体使受众在信息的形成、发出和收取方面都更加主动。受众可在海量信息中任意选择,多方位、多角度、从多种媒介选择,并能随时与传者互动,影响内容的形成。受众在信息发出方面的主动化更明显。过去面向社会发表信息和观点必须通过传媒机构,许多普通受众也就没有这方面的主动行为了。现在受众可自主地发出,“话语权”大大增强,主动行为越来越多。主动行为培养了主动意识,使受众自身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主动化对受众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品格趣味、辨别能力、传播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三、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
1.方式
新媒体使大众传播的方式由单向变为双向,由单媒体变为多媒体,由我传你受变为我供你取,由大众化、一定程度分众化的点对面传播,变为无限分众、点对点、乃至多点对多点,由少数人控制变为无限多元,这些都必然反映在新闻传播中,改变了新闻传播的采集、制作、传输、接收、储存、再传(二级或多级传播)。通过移动终端发送和转发内容的方便性还使新闻传播更多地产生跟踪传播、多级传播。许多受众是看了多级传播后,再搜索查找大众传媒初始一级传播的内容。一些受众还在接收传播的同时进行评论,通过移动终端与他人共享。如边看电视边发微信微博倾吐感言,与他人相互影响。新媒体又使新闻传播市场化和国际化。网络、手机媒体及其传者的数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各方竞相争夺眼球,形成很强的买方市场。竞争激烈,新招迭出,把缺乏市场吸引力、竞争力的传播日益挤出人们的选择,而市场竞争力强的传播则可迅速地、大规模的扩大市场,包括超越国境走向世界。这种国际化反过来又迫使各地以市场化的方式迎战。
2.媒介
新媒体带来新闻传播媒介的无限容量、无限时空和媒介融合,带来众多的社会化媒体、包括自媒体,还使媒介格局此消彼长。现在中外新闻机构几乎都已上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也经常在自己的网上发布新闻,还有许多普通公众通过网站或博客、微博微信等发出新闻性信息和时事评论。这些都对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功能替代、时间挤占效应。使印刷媒体发行量猛跌,电视机的开机率猛跌,广告收入猛跌——“狼”真的来了。由此又带来传统媒体纷纷变革。首先是调整内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开新媒体的锋芒。如报纸加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加强现场报道。
最新的趋势是社会化媒体的新闻传播发展迅猛。其中有机构的传播,如政府微博、新闻微信公众号,但又有大量内容来自个人用户,包括新闻和时事评论。这些个人大都为草根族,其内容反映了普通百姓的试点。这些内容在产生时没有经过组织机构的把关,具有原生态的直白和粗粝。许多内容来自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填补了新闻机构的空白,对我国尚无记者证的商业性新闻媒体尤为重要。社会化媒体中的许多新闻和时事评论是经过转发或层层再转发的,既会迅速扩散,又会有所走样。“掘井加了一个人”经过层层传话后会变成“掘井掘出了一个人”。社会化媒体的新闻传播更随时随地,多元化、广泛性更强,即时性、跟踪性传播更多。同时,用户的主动权和影响力很强,传者较容易倾向于迎合用户,而不是引导用户。
四、新特点:更新新闻学
新媒体续写了新闻史,革新了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实务,还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信息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效果生成和反馈等各个环节,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过程,改变了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新闻学也当据以更新,除了要纳入上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特点和历史性发展、实务性方法,还当做出许多重新认识。
1.更新新闻定义
过去几十年里我们采用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在今天的新闻明天才能见报的报纸时代,在1943年9月《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提出来时,作为狭义上新闻的操作性定义大体上是对的。而现在广播电视大量传播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更是经常传播来自现场的实况,包括专业人员和公众提供的突发事件实时图文和视频,以及重大事件、活动过程中的实时、连续的传播。大数据、云计算还可带来许多预测性新闻,于是新闻就包含许多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了。把新闻定义为“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应更恰当。 2.重新认识新闻传者和受众问题
过去认为面向大众的新闻传者有一个组织机构 ,现在许多个人也通过新媒体面向大众传播新闻。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传者多元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要改进传媒管理和提高个人的传媒素养。受众越来越多的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和发出评论,还可随时与传者沟通。他们的选择余地和选择主动权更大了,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对传者的影响也更大了。这既使新闻传播更有效,又对宣传需要和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
3.重新认识新闻传播内容和媒介问题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内容更加新鲜和广泛,全面和多元,更多地容纳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反映民情民意和进行舆论监督,同时也更加真假相掺、鱼龙混杂。需要形成海量信息中优胜劣汰、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的机制。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媒体格局,与传统媒体此消彼长,还带来传统媒体的内容调整、扬长避短,带来媒体融合,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的变革。与新媒体结合、乃至占领新媒体阵地,是许多传统媒体机构重要的新战略。2015年上海报业集团所办新媒体的收入已达该集团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4.重新认识新闻传播方式和过程问题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更加分群化、个性化,多媒体化、双向互动化,由传者推送变为受传者搜取,由少数人控制变为无限多元。通过移动终端发送和转发内容的方便性还使新闻传播更多地产生跟踪传播、多级传播。许多受众看了多级传播后,再搜索查找大众传媒初始一级传播的内容。一些受众还在接收传播的同时进行评论,通过移动终端与他人共享。如边看电视边发微信微博倾吐感言,与他人相互影响。
5.重新认识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问题
新媒体改变了新闻事业的传者构成、媒介布局、受众地位、组织状态、人才需求,乃至新闻教育和研究的范围、内容与方法;改变了新闻传媒产业的产品、机构、市场、行为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不仅带来媒体融合,而且形成大众传播与人际、群體传播的融合,新闻传煤业与电信、电子等产业的融合;改变了新闻传媒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如给社会的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便利,给公众参与传媒、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新的机会。
社会对新闻传媒的管理也要相应改变,如重构传媒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给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媒体融合创造条件。新闻传播法要结合新媒体带来的新情况,如新媒体传播权,新媒体中的著作权、名誉权、隐私权问题,新的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问题。
参考文献:
- 谢金文.新闻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上海报业集团总经理高韵斐在“2015新媒体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