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我国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这一职能在国家培养科技人才、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高校作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而这样的专业人才还应该要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有些艺术类大学生由于过于专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十分匮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弱。文章将针对目前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提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途径,旨在使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知,进而形成强烈的民族尊严感、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
关键词:艺术类;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在各国掀起了一场改革暴风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随之增多。我国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培养出来的是一批经得住考验本领扎实的人才。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其中凝结了高超的智慧和亘古的真理,这些应是中华民族子孙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的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构成了当代教育教学内容,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低估的一股力量。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责任人,他们身上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播是完成伟大历史使命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上存在不足,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由此可见,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探讨更多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艺术类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现状
从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他们的思维活跃,但是思想意识很薄弱,他们情感丰富,但纪律性差,他们专业基础扎实,但文化基础薄弱,他们个性鲜明,但缺乏集体主义原则,他们思想开放,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源自于文学作品,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十分模糊,甚至有同学直到大学阶段都没有认真读过《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容易盲目崇拜外来节日,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太了解,亦不关心。如果大学生一直漠视中华传统文化,他们会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失去自我,失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与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这与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时代任务不统一。
二、提升艺术类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
认同的途径
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的探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拓展艺术类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利于他们清晰认知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利于他们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荣誉感。
(一)丰富大学生的教学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摸索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精粹,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思想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根源,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立德树人”教育的质量,而且能够使大学教育实现内容与方法上的升华。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三观树立能更科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开设中国文化概论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的基础上,需要拓宽和延展相关选修课的内容和覆盖面,开设国学系列讲座、书法(篆书)、太极拳初步、古琴入门等通识教育选修课,让学生们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类大学生的课堂不能只为专业学习而开设,专业课堂教师不能只讲专业知识,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故事,能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是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學活动中,进而可以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升华,进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大学教育的内容应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思想理论渊源,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这千丝万缕的思想理论渊源与实践结合,才能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艺术人才。大学教学内容也应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大学生乐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获得良好的中华文化认知,并能在生活中积极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搭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外实践平台
网络的发达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让大学生的学习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延伸艺术课外实践的空间,也能利用网络媒体让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渗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与学习中。艺术类大学生能否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受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提升,需要借助课外实践平台。高校要积极结合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比如,结合3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雷锋月”活动来弘扬雷锋精神。在学校开展此类活动首先是为了让艺术类大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解节日的来源与发展,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其次是让学生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的文化与氛围,体会节日文化的意义;最后是要鼓励、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各种节日活动中,形成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并且还要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
(三)依托校园环境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涯大部分时间在校园中度过,他们的学习方向与学习深度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知识,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对它的学习应该是渐进的、持续的,而校园软环境的支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创造,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第一,学校文化墙的内容应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墙上应该留有我国传统文化的位置,这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覆盖式宣传,制造学习的氛围。第二,利用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策划开展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征文、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三,高校邀请社会上在中国文化界有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文化专题演讲,开阔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眼界,提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形成文化自信。
(四)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文化理论知识
从艺术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他们的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利用艺术类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一特点,高校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高校可通过构建文化自信教育网络阵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我国优秀文化的多方面传播。其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知识中,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故事可以加入到美术类学生学习国画教学中去。除此之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科学选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我学习,也可以引导大学生进入我国官方文化网站进行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此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林晓燕.新媒体境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72-74.
[2]曾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79-81.
[3]应茹琴.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J].品牌研究,2014(10):253-254.
[4]謝守成,程仕波.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培育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67-70.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
关键词:艺术类;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在各国掀起了一场改革暴风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随之增多。我国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培养出来的是一批经得住考验本领扎实的人才。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其中凝结了高超的智慧和亘古的真理,这些应是中华民族子孙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的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构成了当代教育教学内容,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低估的一股力量。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责任人,他们身上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播是完成伟大历史使命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上存在不足,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由此可见,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探讨更多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艺术类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现状
从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他们的思维活跃,但是思想意识很薄弱,他们情感丰富,但纪律性差,他们专业基础扎实,但文化基础薄弱,他们个性鲜明,但缺乏集体主义原则,他们思想开放,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源自于文学作品,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十分模糊,甚至有同学直到大学阶段都没有认真读过《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容易盲目崇拜外来节日,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太了解,亦不关心。如果大学生一直漠视中华传统文化,他们会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失去自我,失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与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这与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时代任务不统一。
二、提升艺术类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
认同的途径
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的探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拓展艺术类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利于他们清晰认知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利于他们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荣誉感。
(一)丰富大学生的教学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摸索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精粹,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思想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根源,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立德树人”教育的质量,而且能够使大学教育实现内容与方法上的升华。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三观树立能更科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开设中国文化概论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的基础上,需要拓宽和延展相关选修课的内容和覆盖面,开设国学系列讲座、书法(篆书)、太极拳初步、古琴入门等通识教育选修课,让学生们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类大学生的课堂不能只为专业学习而开设,专业课堂教师不能只讲专业知识,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故事,能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也深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是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學活动中,进而可以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升华,进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大学教育的内容应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思想理论渊源,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这千丝万缕的思想理论渊源与实践结合,才能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艺术人才。大学教学内容也应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大学生乐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获得良好的中华文化认知,并能在生活中积极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搭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外实践平台
网络的发达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让大学生的学习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延伸艺术课外实践的空间,也能利用网络媒体让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渗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与学习中。艺术类大学生能否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受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提升,需要借助课外实践平台。高校要积极结合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比如,结合3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雷锋月”活动来弘扬雷锋精神。在学校开展此类活动首先是为了让艺术类大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解节日的来源与发展,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其次是让学生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的文化与氛围,体会节日文化的意义;最后是要鼓励、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各种节日活动中,形成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并且还要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
(三)依托校园环境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涯大部分时间在校园中度过,他们的学习方向与学习深度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知识,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对它的学习应该是渐进的、持续的,而校园软环境的支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创造,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第一,学校文化墙的内容应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墙上应该留有我国传统文化的位置,这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覆盖式宣传,制造学习的氛围。第二,利用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策划开展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征文、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三,高校邀请社会上在中国文化界有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文化专题演讲,开阔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眼界,提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形成文化自信。
(四)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文化理论知识
从艺术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他们的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利用艺术类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一特点,高校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高校可通过构建文化自信教育网络阵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我国优秀文化的多方面传播。其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知识中,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故事可以加入到美术类学生学习国画教学中去。除此之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科学选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自我学习,也可以引导大学生进入我国官方文化网站进行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此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林晓燕.新媒体境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72-74.
[2]曾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79-81.
[3]应茹琴.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途径[J].品牌研究,2014(10):253-254.
[4]謝守成,程仕波.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培育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67-70.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