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避开战略性行业、强强合并、驰名品牌这三大红线,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通过机会。
3月18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由此,迄今最大的一笔外资收购中资企业控股权的交易宣告失败。

公告一出,部分舆论认为并购被禁止是由于中国的保护主义。因为,除了同行业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有反对意见外,该项并购交易并不涉及中国的敏感行业,交易双方都出于自愿,并且均不具有绝对的垄断力量。一些外国政府部门还借此试图相应地阻扰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然而,仔细分析其中细节就会发现,把此次并购被禁解释为保护主义并不合理。
在《反垄断法》实施之前,中国对于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已经按照2003年发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进行了近5年,其中审查的并购案例有约600起,绝大多数都获通过。在《反垄断法》实施至今的半年中审结的24起案例中,仅有可口可乐一起未获通过。法国SEB并购苏泊尔、强生并购大宝、英博并购AB等引起较大争议的案例均获批准,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审批外资并购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普遍的保护主义。
因此,简单地用保护主义来解释交易的被禁,并以此作为企业以后在中国实施并购的参考,既不合理也无必要,很可能使一些企业错过在中国的并购机会。
对于那些真正想向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与其一味发问,倒不如通过对以往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出是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了并购的批准。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外资并购能否获得批准有三方面的因素需要注意。
首先,并购如果涉及国家核心产业的安全,即使不涉及垄断问题,也很难获得通过。目前,中国政府对于外资并购的审查,已经分成了明确的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外资企业的行业准入问题,主要是根据外资准入政策进行审查。对于机械装备、能源、军工等战略性行业,中国政府要求的是国家的绝对控制力,这类行业不仅外资企业,就连国内的民营企业也很难进入。因此,外资并购被否决都很正常。凯雷并购徐工、舍弗勒并购洛阳轴承都是因此而被禁止。
另一类则是众多的竞争性行业,中国政府希望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中国企业在该产业中拥有充分的发展机会。此类并购需要依据《反垄断法》来进行所谓的经营者集中的审查。比如,SEB并购苏泊尔就不需要进行国家产业安全审查,而直接进行反垄断听证。所以说,把徐工、洛轴等战略性行业的并购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这类竞争性行业的案例相等同,并由此得出中国的保护主义倾向,并不合理。
其次,在反垄断审查过程中,外资品牌在中国以往有经营、且实力较强,通过并购可能较大地增强其竞争力的案例,往往更难获得通过。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就属于此类案例的典型。相对而言,获得批准的苏泊尔、大宝并购案在这一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泊尔在并购前是中国压力锅行业的重要品牌,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在厨卫产业这一较为宽泛的定义下,却并不算龙头企业。而并购方法国SEB尽管是全球知名的小家电品牌,但是之前却并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因此,在中国市场并不会发生很强的品牌协同效应。
在并购前,大宝在国内的护肤品市场份额位居第四位。而在护肤品、洗护发、香水、美容美发、 彩妆等各个子行业内,强生公司旗下各个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都未能进入前十位。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开拓和培育方面,强生远远地落后于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资生堂等国际品牌。因此,强生并购大宝与其说是强强联手,倒不如说是抱团求生。因此并购获批也就不难理解。
最后,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品牌的象征性意义使外资并购中国的驰名品牌有很大的阻力。对于民族品牌的保护,往往会被看作是中国实施保护主义政策的证据。但是,很多企业却忽视了民族品牌对于并购后企业市场力量的巨大价值。事实上,民族品牌的意义首先就在于该品牌在公众中有很强的影响力。
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具有外资品牌战胜中国品牌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使得并购造成的影响将不会仅仅局限于本企业、本行业,可口可乐市场力量的增强会比通常仅仅按照市场份额进行评估要大得多。正因为如此,商务部曾提出要求可口可乐不控制汇源品牌的要求。相对而言,如果换作是中粮这样的国内企业并购汇源,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即使累加的市场份额更高也很可能会通过。
总得来说,总结此次案例可以发现,外资并购获得通过需要避开战略性行业、强强合并、驰名品牌这三大红线,才能有更大的获得通过的机会。
再回到事件本身。虽然各路媒体对商务部的这一决定褒贬不一,但似乎在一件事上达成共识,那就是此决定对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的影响有限,但可能对汇源产生伤筋动骨的伤害。其实未必。其一,事件之后,各界汇源关注度大大提高,以后朱新礼可能不用再为融资渠道发愁;其二,若因为这一决定,导致汇源一蹶不振,从行业老大的位置上跌下来,谁的颜面都不好看,因此可以预期,以后朱新礼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其三,并购虽然不成,但如果汇源要和可口可乐谈其他形式的合作,双方仍有很多回旋的空间。
3月18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由此,迄今最大的一笔外资收购中资企业控股权的交易宣告失败。

公告一出,部分舆论认为并购被禁止是由于中国的保护主义。因为,除了同行业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有反对意见外,该项并购交易并不涉及中国的敏感行业,交易双方都出于自愿,并且均不具有绝对的垄断力量。一些外国政府部门还借此试图相应地阻扰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然而,仔细分析其中细节就会发现,把此次并购被禁解释为保护主义并不合理。
在《反垄断法》实施之前,中国对于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已经按照2003年发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进行了近5年,其中审查的并购案例有约600起,绝大多数都获通过。在《反垄断法》实施至今的半年中审结的24起案例中,仅有可口可乐一起未获通过。法国SEB并购苏泊尔、强生并购大宝、英博并购AB等引起较大争议的案例均获批准,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审批外资并购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普遍的保护主义。
因此,简单地用保护主义来解释交易的被禁,并以此作为企业以后在中国实施并购的参考,既不合理也无必要,很可能使一些企业错过在中国的并购机会。
对于那些真正想向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与其一味发问,倒不如通过对以往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出是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了并购的批准。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外资并购能否获得批准有三方面的因素需要注意。
首先,并购如果涉及国家核心产业的安全,即使不涉及垄断问题,也很难获得通过。目前,中国政府对于外资并购的审查,已经分成了明确的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外资企业的行业准入问题,主要是根据外资准入政策进行审查。对于机械装备、能源、军工等战略性行业,中国政府要求的是国家的绝对控制力,这类行业不仅外资企业,就连国内的民营企业也很难进入。因此,外资并购被否决都很正常。凯雷并购徐工、舍弗勒并购洛阳轴承都是因此而被禁止。
另一类则是众多的竞争性行业,中国政府希望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中国企业在该产业中拥有充分的发展机会。此类并购需要依据《反垄断法》来进行所谓的经营者集中的审查。比如,SEB并购苏泊尔就不需要进行国家产业安全审查,而直接进行反垄断听证。所以说,把徐工、洛轴等战略性行业的并购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这类竞争性行业的案例相等同,并由此得出中国的保护主义倾向,并不合理。
其次,在反垄断审查过程中,外资品牌在中国以往有经营、且实力较强,通过并购可能较大地增强其竞争力的案例,往往更难获得通过。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就属于此类案例的典型。相对而言,获得批准的苏泊尔、大宝并购案在这一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泊尔在并购前是中国压力锅行业的重要品牌,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在厨卫产业这一较为宽泛的定义下,却并不算龙头企业。而并购方法国SEB尽管是全球知名的小家电品牌,但是之前却并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因此,在中国市场并不会发生很强的品牌协同效应。
在并购前,大宝在国内的护肤品市场份额位居第四位。而在护肤品、洗护发、香水、美容美发、 彩妆等各个子行业内,强生公司旗下各个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都未能进入前十位。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开拓和培育方面,强生远远地落后于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资生堂等国际品牌。因此,强生并购大宝与其说是强强联手,倒不如说是抱团求生。因此并购获批也就不难理解。
最后,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品牌的象征性意义使外资并购中国的驰名品牌有很大的阻力。对于民族品牌的保护,往往会被看作是中国实施保护主义政策的证据。但是,很多企业却忽视了民族品牌对于并购后企业市场力量的巨大价值。事实上,民族品牌的意义首先就在于该品牌在公众中有很强的影响力。
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具有外资品牌战胜中国品牌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使得并购造成的影响将不会仅仅局限于本企业、本行业,可口可乐市场力量的增强会比通常仅仅按照市场份额进行评估要大得多。正因为如此,商务部曾提出要求可口可乐不控制汇源品牌的要求。相对而言,如果换作是中粮这样的国内企业并购汇源,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即使累加的市场份额更高也很可能会通过。
总得来说,总结此次案例可以发现,外资并购获得通过需要避开战略性行业、强强合并、驰名品牌这三大红线,才能有更大的获得通过的机会。
再回到事件本身。虽然各路媒体对商务部的这一决定褒贬不一,但似乎在一件事上达成共识,那就是此决定对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的影响有限,但可能对汇源产生伤筋动骨的伤害。其实未必。其一,事件之后,各界汇源关注度大大提高,以后朱新礼可能不用再为融资渠道发愁;其二,若因为这一决定,导致汇源一蹶不振,从行业老大的位置上跌下来,谁的颜面都不好看,因此可以预期,以后朱新礼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其三,并购虽然不成,但如果汇源要和可口可乐谈其他形式的合作,双方仍有很多回旋的空间。